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世纪中叶侵华欧洲军队陆海战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鸿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8-95,共8页
在中世纪晚期,欧洲"步兵方阵"在战场上的地位凸显;至17-18世纪末期燧发枪流行后,"线行战术"普及;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纵队战术"出现。至19世纪60年代,"散兵线战术"问世。至于海战,从15世纪... 在中世纪晚期,欧洲"步兵方阵"在战场上的地位凸显;至17-18世纪末期燧发枪流行后,"线行战术"普及;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纵队战术"出现。至19世纪60年代,"散兵线战术"问世。至于海战,从15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末期,"线式作战"成为敌对国舰队之间的标准战术;从18世纪末期以来,又渐过渡至"机动战术"。至19世纪60年代,"纵队战术"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海战战法。在两次鸦片战争,侵略军在中国陆战中常用"纵队战术",在海战中主要使用"线式战术",攻击清朝陆海部队。由此看出:武器是战术的基础,战术的发展须以武器技术与性能的提高适时而动。近代以来欧洲军队陆海战术的演变,反映了其作战方法取决于武器性能和人员素质这一客观规律;其演变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其境内攻防技术的程序和战争的节奏、规模和管理模式;时至19世纪中叶,其先进的陆海战术无疑对侵华战争起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战时的方阵战术 陆战时的线行战术 陆时战的纵队战术 海战时的线战术 海战时的机动战术 鸦片战争
下载PDF
19世纪中叶侵华西洋火箭技术及其在华传播研究
2
作者 刘鸿亮 马文艳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3年第10期54-60,共7页
19世纪中叶,侵华欧洲军队在每次海陆战中都使用了英人康格里夫发明的带有长尾杆的金属筒装火箭,与中国传统火箭技术相比技高一筹。不过,其威力也是相对的,总体上来看仅是对前装滑膛枪炮性能的补充。随后,由于船炮等军事技术和性能的提... 19世纪中叶,侵华欧洲军队在每次海陆战中都使用了英人康格里夫发明的带有长尾杆的金属筒装火箭,与中国传统火箭技术相比技高一筹。不过,其威力也是相对的,总体上来看仅是对前装滑膛枪炮性能的补充。随后,由于船炮等军事技术和性能的提高与挑战,迫使西洋火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技术决定战术,由于火箭在海陆战中的使用,其对战术的完善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清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感知其威力的巨大,在随后的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其技术,但总体上对军器影响甚微。西洋火箭技术及其在华传播史表明:技术的发展、超越与取代是其必然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炮利 火箭 康格里夫火箭 线行战术
原文传递
英法联军侵华之役“通州八里桥之战”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鸿亮 张建雄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5-72,共8页
发生在1856-1860年间的英法联军侵华之役,是西方的“军事一工业体制”与中国古老的“军事一农业体制”的冲突和较量。1860年9月21日发生的通州八里桥中西之战,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与西洋侵略军首次进行的较大规模的野战,也是关系到... 发生在1856-1860年间的英法联军侵华之役,是西方的“军事一工业体制”与中国古老的“军事一农业体制”的冲突和较量。1860年9月21日发生的通州八里桥中西之战,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与西洋侵略军首次进行的较大规模的野战,也是关系到京师安危的关键性一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法联军 八里桥之战 方阵战术 线行战术 纵队战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