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汉玉舞人组佩研究
1
作者 徐良 王志高 《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101,共11页
玉舞人是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组佩组件,均为片状,双面雕刻舞人形象,高2.5~10厘米,上下端有穿孔,一般与玉环、珩、觽等组件共出于墓葬。这类玉器最早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故玉003250)[1],端方的《陶斋古玉图》最早著录[2],之... 玉舞人是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组佩组件,均为片状,双面雕刻舞人形象,高2.5~10厘米,上下端有穿孔,一般与玉环、珩、觽等组件共出于墓葬。这类玉器最早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故玉003250)[1],端方的《陶斋古玉图》最早著录[2],之后在考古发掘中有较多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玉舞人组佩 合模式 性别 等级
原文传递
西汉楚国“玉舞人”组佩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武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9,共17页
"玉舞人"组佩是汉代玉器中独特的门类,盛行于西汉早、中期,佩带者都是女性贵族。目前全国经考古发掘的"玉舞人"组佩墓葬有20余座,分布在陕西、山东、河南、河北、江西、北京、广州、江苏等地,但可复原的组佩并不多... "玉舞人"组佩是汉代玉器中独特的门类,盛行于西汉早、中期,佩带者都是女性贵族。目前全国经考古发掘的"玉舞人"组佩墓葬有20余座,分布在陕西、山东、河南、河北、江西、北京、广州、江苏等地,但可复原的组佩并不多。徐州西汉楚国王室墓中发现有7处陪葬"玉舞人"组佩,可复原的组佩有7组,是出土"玉舞人"组佩最多的地区。徐州出土的"玉舞人"组佩皆出自西汉楚国刘氏宗室的女性高级贵族墓葬中,不仅玉质精良、样式独特、雕刻精美,而且有明确的考古信息。这些重要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玉组佩的发展演变、汉代的组佩制度、"玉舞人"组佩的编排方式以及佩带者的身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楚国 汉代玉器 组佩 玉舞人
原文传递
试论周代梯形牌组佩
3
作者 李京震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68,共6页
梯形牌组佩是以玛瑙珠、料珠等物串成若干股,然后总束于一件梯形牌饰之上所构成的组佩。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及传世的梯形牌组佩与牌饰约有30余组(件),在对相关信息梳理后可以发现,梯形牌组佩在佩戴者性别、佩戴方式等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寻... 梯形牌组佩是以玛瑙珠、料珠等物串成若干股,然后总束于一件梯形牌饰之上所构成的组佩。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及传世的梯形牌组佩与牌饰约有30余组(件),在对相关信息梳理后可以发现,梯形牌组佩在佩戴者性别、佩戴方式等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寻。梯形牌组佩的结构上小下大,整体呈“放射状”,这种独特的造型并非无缘无故,笔者以为其可能是对凤鸟尾羽的模仿,而这种模仿则是基于象形与转喻思维模式和对称以及拆半艺术手法所创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牌组佩 象形与转喻 凤鸟尾羽
原文传递
虢国墓地出土的组合佩饰
4
作者 李清丽 胡云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年第7期56-65,共10页
组合佩饰指的是由两件或两件以上器件组成的,用来起装饰美化作用的串饰。中国最早的组佩性饰品,当属距今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经过钻孔串连而成的佩饰。大汶口文化的玉石组佩发现得较多,良渚文化玉石组... 组合佩饰指的是由两件或两件以上器件组成的,用来起装饰美化作用的串饰。中国最早的组佩性饰品,当属距今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经过钻孔串连而成的佩饰。大汶口文化的玉石组佩发现得较多,良渚文化玉石组佩更为精致。这些都是作为项饰出现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商代很少见组合佩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虢国墓地 组佩 合项 玛瑙珠 骨珠 良渚文化 串饰 料珠 西周晚期
下载PDF
齐国组佩:僭越之美
5
作者 运瑞 《城色》 2014年第8期82-87,共6页
先秦玉组佩,向来是古玉杂项收藏领域的高端品种,因其资源极度稀缺,成套组佩几乎部是省级博物馆馆藏级别,拍卖会上难得一见,民间传世品也凤毛麟角。这其中,又以东周齐国水晶玛瑙组佩最为殊胜:作为贵族权力的肖像。
关键词 组佩 收藏领域 博物馆馆藏 古玉 传世品 味器 中国玉器 玉禁步 诸侯国 四处碰壁
原文传递
周人尚赤综考 被引量:2
6
作者 易华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13,共13页
叶舒宪尝试从玉文化解释《礼记》所述夏人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用琼玉即红玛瑙流行解说周人尚赤说。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周代红玛瑙流行只是周人尚赤物证之一方面,与此密切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是朱砂和红漆广泛应用。丹书、彤弓是周... 叶舒宪尝试从玉文化解释《礼记》所述夏人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用琼玉即红玛瑙流行解说周人尚赤说。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周代红玛瑙流行只是周人尚赤物证之一方面,与此密切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是朱砂和红漆广泛应用。丹书、彤弓是周人尚赤证据;玄衮赤舄、骍马彤车亦是周人尚赤体现。周人不仅能分辨黑、白、赤、青、黄五正色,还认识到了间色。“周人尚赤”贯彻了周代贵族一生,体现在许多方面。夏朝流行黑色,殷商流行白色,周朝流行红色,其后三色并行红色更加突出。周人尚赤,前有羌后有楚,汉人继承了尚赤传统,发展成了中国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人尚赤 珠玉组佩 红玉 丹砂 红漆
下载PDF
玉德衷情——古典玉佩的美好礼仪
7
作者 马大勇 《东方收藏》 2015年第3期15-18,共4页
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原始的石器时代,先祖们日日打磨石头作为生产工具,逐渐萌发了对石的审美,有意识地选取质料最好的石——也就是玉,加工成美器,佩戴在身上,装饰自己,逐渐注入了自我的情怀,形成玉文化。君子比德在距今7... 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原始的石器时代,先祖们日日打磨石头作为生产工具,逐渐萌发了对石的审美,有意识地选取质料最好的石——也就是玉,加工成美器,佩戴在身上,装饰自己,逐渐注入了自我的情怀,形成玉文化。君子比德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不少佩在身上的玉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文化 玉禁步 玉文化 美器 组佩 良渚文化 懿德太子墓 红山文化 青白玉
原文传递
谈“升仙”思想在汉画像中的反映——以“玉璧”“常青树”纹饰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鲁大立 朱绍鸿 《春秋》 2014年第6期53-54,共2页
在西汉早期的画像石椁墓中,常常见到以"玉璧纹"和"常青树"为代表的图像,这类图像往往充斥整个墓室,刻在石椁墓的挡板及左右侧壁上。玉璧纹的演变从单一的玉璧发展到加十字相穿,继而又产生装饰绶带、组佩。而以常青树为代表的图案,... 在西汉早期的画像石椁墓中,常常见到以"玉璧纹"和"常青树"为代表的图像,这类图像往往充斥整个墓室,刻在石椁墓的挡板及左右侧壁上。玉璧纹的演变从单一的玉璧发展到加十字相穿,继而又产生装饰绶带、组佩。而以常青树为代表的图案,则佩以飞鸟、走兽等。2006年山东省滕州市浦东小区开发工地上抢救性发掘的一座石椁墓(已于2007年经清理后调入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复原陈列)。椁室为南北向,由底板、左右侧板、前后挡板及两层盖板组合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石椁墓 复原陈列 抢救性发掘 组佩 椁室 后挡板 升仙 石棺墓 山东省滕州市
原文传递
虢国玉器——先秦古玉的一朵奇葩
9
作者 刘社刚 《中华文化画报》 2011年第2期118-125,2,共9页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的上村岭,是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两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
关键词 虢国 古玉 虢仲 青白玉 玉质 玉戈 玉璜 组佩 玉鱼 串饰
原文传递
虢国墓地出土玉柄形器和玉觽鉴赏
10
作者 常军 张敏 杨海青 《宝藏》 2016年第6期86-86,共1页
虢国墓地发掘出土的玉器近万件,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齐全,玉质优良,工艺精湛,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在出土的各类玉器中,玉饰件类只有柄形器一种,柄下两侧略内束。出土位置大都在墓主人头部、腰部、肩部。玉柄形器最早出土于夏代晚... 虢国墓地发掘出土的玉器近万件,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齐全,玉质优良,工艺精湛,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在出土的各类玉器中,玉饰件类只有柄形器一种,柄下两侧略内束。出土位置大都在墓主人头部、腰部、肩部。玉柄形器最早出土于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是商代和西周时期最常见的玉器之一。商代的玉柄形器在殷墟的墓葬中多有发现,有学者认为是商人为纪念祖先之灵所琢制的一种祭祀性礼仪玉器,也就是《说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虢国墓地 二里头文化 玉质 墓主人 饰件 葬玉 肩部 组佩 中所 商周时期
原文传递
长丰县杨公楚墓出土玉器赏析
11
作者 赵玲 《才智》 2013年第17期156-157,共2页
杨公位于长丰县以北,战国晚期属楚地,与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县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文化积淀丰厚。1977年元月,长丰县杨公公社农民在兴修水利中发现古墓葬,并挖掘车马坑一座,出土了错银车马饰数件。后来,在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和长丰县文... 杨公位于长丰县以北,战国晚期属楚地,与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县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文化积淀丰厚。1977年元月,长丰县杨公公社农民在兴修水利中发现古墓葬,并挖掘车马坑一座,出土了错银车马饰数件。后来,在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和长丰县文物管理所的协助下,安徽省文物考古队在1977年元月、1977年10月、1979年、1981年共分四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器 楚墓 文物管理所 长丰县 车马坑 战国晚期 古墓葬 谷纹 车马饰 组佩
原文传递
维天之命 玉为实瑞——夏、商、西周玉器
12
《黑龙江画报》 2014年第6期72-81,共10页
七孔玉刀从夏代起,中华民族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在中华文明史中存在了两千年。两千年当中,玉器开始发生改变。首先是兵器增加,比如斧、戚、钺、刀、戈等等。为什么兵器增加呢?说明社会矛盾的加剧,有阶级就有冲突,有国家就有冲突... 七孔玉刀从夏代起,中华民族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在中华文明史中存在了两千年。两千年当中,玉器开始发生改变。首先是兵器增加,比如斧、戚、钺、刀、戈等等。为什么兵器增加呢?说明社会矛盾的加剧,有阶级就有冲突,有国家就有冲突。怎么解决冲突呢?当时都是靠武力,打仗,所以兵器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是用玉做兵器,并不是用它来打仗。玉非常脆,再锋利也不可以直接用于战场,一砍就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玉器 维天之命 中华文明史 用玉 组佩 社会矛盾 妇好 旧玉 玉璜 青铜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