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品种金银花精油组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亚 吕兆林 +2 位作者 邹小琳 任璇 胡建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2-81,共10页
研究同一产地3个不同品种金银花精油的成分,并探索其化合物组成的异同。本实验以3种典型的忍冬科金银花(菰腺忍冬、灰毡毛忍冬、黄褐毛忍冬)为实验材料,采用提取率较高的精油提取装置提取其中的精油,并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其进行组分... 研究同一产地3个不同品种金银花精油的成分,并探索其化合物组成的异同。本实验以3种典型的忍冬科金银花(菰腺忍冬、灰毡毛忍冬、黄褐毛忍冬)为实验材料,采用提取率较高的精油提取装置提取其中的精油,并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其进行组分分析。3个不同品种的金银花共检出125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NIST11标准质谱库检索及人工图谱解析,确定了118种化合物结构。灰毡毛忍冬精油组成以烃类、酯类、醇类为主,其中所占比重最大为醇类,高达71.17%(C10的醇类相对含量为68.93%);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为C5~C10(27种),占78.28%。菰腺忍冬精油以烃类、醇类为主,其中所占的比重最高为醇类,高达86.3%(C10的醇类相对含量为78.66%);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为C5~C10(22种),相对百分含量为84.84%;并且没有羧酸类化合物。黄褐毛忍冬精油以酮类、酯类、醇类、醛类为主,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的为酯类,高达57.92%(C16~C20的酯类的相对含量为55.61%);种类最多为C5~C10(41种),相对百分含量为34.28%;但是C16~C20的含量最大,为59.33%(种类为15种)。研究表明:金银花种类不同,其精油组成成分在化合物种类、个数及相对含量方面差异很大,通过此次分析为金银花类别的鉴定及其精油的药用价值和香味来源的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精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组分对比
下载PDF
普洱茶生茶和熟茶挥发性组分对比研究
2
作者 邓洪燕 毛静春 +2 位作者 王丽芳 陶波 王筱楠 《云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37-41,共5页
以普洱茶生茶和熟茶为研究对象,采用蒸馏法提取茶叶中的挥发性组分,经二氯甲烷和正己烷的混合溶液萃取后浓缩,运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测定其14种挥发性组分,标准品准确定量,对比分析普洱茶生茶和熟茶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α-紫罗兰... 以普洱茶生茶和熟茶为研究对象,采用蒸馏法提取茶叶中的挥发性组分,经二氯甲烷和正己烷的混合溶液萃取后浓缩,运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测定其14种挥发性组分,标准品准确定量,对比分析普洱茶生茶和熟茶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苯甲酸、吲哚和呋喃型芳樟醇在生茶和熟茶中含量无明显差别;芳樟醇、香叶醇和α-松油醇的含量生茶高于熟茶;而苯甲醛、二氢猕猴桃内酯、1,2,3-三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的含量熟茶高于生茶。通过气味活度值评价14种挥发性组分在生茶和熟茶呈香中的贡献,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芳樟醇、香叶醇对生茶的呈香有明显的贡献,为生茶的关键风味化合物;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芳樟醇、苯甲醛、1,2,3-三甲氧基苯、1,2,4-三甲氧基苯、橙花叔醇和呋喃型氧化芳樟醇对熟茶的呈香有明显的贡献,为熟茶的关键风味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生茶 熟茶 挥发性组分
下载PDF
两种树皮热解微晶结构及生物油组分对比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文亮 虞宇翔 +1 位作者 常建民 白甜甜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10-1315,共6页
以针叶材杉木树皮和阔叶材桉木树皮为原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两种树皮热解前后固体颗粒微晶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利用气质联用(GC-MS)、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手段对两种树皮生物油组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树皮中的纤... 以针叶材杉木树皮和阔叶材桉木树皮为原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两种树皮热解前后固体颗粒微晶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利用气质联用(GC-MS)、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手段对两种树皮生物油组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树皮中的纤维结构及脂肪链结构在热解过程中发生了分解,基本被破坏.杉木树皮和桉木树皮生物油主要组分相似,含有酸类、酮类、酚类、醇类、醛类、糖类、酯类等类物质,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桉木树皮相对杉木树皮热解生成了较多的酸类、酮类物质,而酚类、醇类、糖类物质相对较少.两种树皮生物油中酚类物质占有较大的比例,以苯酚和邻苯二酚为主.两种树皮生物油主要物质分子量集中在300~ 500 g/mol,但桉木树皮生物油中分子量在300~ 500 g/mol的相对含量(48.18%)相比杉木树皮(61.14%)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树皮 桉木树皮 生物油 组分分析
下载PDF
酿造酱油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特征挥发性组分对比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肖昭竞 李根容 +2 位作者 肖瑞琪 胡华 朱永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7,共5页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和内标物定量方法,对酿造酱油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筛选二者的特征挥发性组分并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特征挥发性组分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酿造酱油中特征组分以醇类、酚...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和内标物定量方法,对酿造酱油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筛选二者的特征挥发性组分并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特征挥发性组分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酿造酱油中特征组分以醇类、酚类、酸酯类以及呋喃类和吡咯类杂环小分子化合物为主,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中特征组分则以吡嗪类杂环小分子化合物为主。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酱油风味分析评价工作及建立基于挥发性风味组分的酿造酱油和非酿造酱油鉴别检验方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酱油 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挥发性风味组分 固相微萃取
下载PDF
普洱大叶种红茶和熟茶中20种挥发性组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谭文涵 毛静春 +2 位作者 满红平 陈保 罗正刚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3141-3148,共8页
目的比较分析普洱大叶种红茶和熟茶的挥发性组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普洱大叶种红茶和熟茶的挥发性组分,气相色谱-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结合组分香气阈值和气味活度值讨论各组分在茶叶呈香... 目的比较分析普洱大叶种红茶和熟茶的挥发性组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普洱大叶种红茶和熟茶的挥发性组分,气相色谱-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结合组分香气阈值和气味活度值讨论各组分在茶叶呈香中的贡献。结果 20种挥发性组分中,红茶中呋喃型氧化芳樟醇、芳樟醇、苯乙醇、α-松油醇、香叶醇和棕榈酸甲酯的含量为熟茶的4~72倍,而熟茶中1,2,3-三甲氧基苯、1,2,4-三甲氧基苯、顺式茉莉酮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的含量为红茶的16~610倍。呋喃型氧化芳樟醇两种异构体含量在红茶和熟茶中优势构型表现出一致性,而橙花叔醇2种异构体含量在红茶和熟茶中优势构型表现出不一致性。结论从20种挥发性组分在熟茶和红茶中的气味活度值角度对比,苯甲醛、呋喃型氧化芳樟醇、芳樟醇、β-环柠檬醛、1,2,3-三甲氧基苯、1,2,4-三甲氧基苯、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和棕榈酸甲酯9个挥发性组分在红茶和熟茶呈香均有实际的贡献,其中呋喃型氧化芳樟醇、芳樟醇和棕榈酸甲酯在红茶中呈香贡献远高于熟茶,而1,2,3-三甲氧基苯,1,2,4-三甲氧基苯在熟茶中的呈香贡献远高于红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 红茶 熟茶 挥发性组分
下载PDF
不同香型白酒香气组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吉彩婷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8年第10期128-129,共2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市售各大香型白酒的主体香气组分进行分析,为市售名优白酒的真假鉴定提供方法基础。
关键词 白酒 香气组分 真假鉴定
下载PDF
荒漠草原不同植物群落蒸散组分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林 杨新国 +3 位作者 王磊 宋乃平 郑松 吴梦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0-342,共13页
蒸散发是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环节,掌握蒸散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荒漠草原多年生植物针茅群落和一年生植物猪毛蒿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型蒸渗仪开展了连续3年监测,分析了蒸散组分的日... 蒸散发是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环节,掌握蒸散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荒漠草原多年生植物针茅群落和一年生植物猪毛蒿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型蒸渗仪开展了连续3年监测,分析了蒸散组分的日、月和年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蒸散组分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晴天时,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群落蒸散组分呈先增加后减小的抛物线型,夜间蒸散活动较弱,累积蒸散量较低,不足全天总累积蒸散量的20%;阴天时各蒸散组分无明显峰值,且日累积量均较小,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群落的蒸散量、蒸发量和蒸腾量无显著差异;10.64 mm/d及以上降雨对蒸散和蒸发的日变化具有明显影响,随着降雨量的增多,蒸散量和蒸发量也呈增大趋势,但蒸腾量则相对较小。从月动态来看,7—9月占全年蒸散量和蒸发量的一半左右,冬春季蒸散量和蒸发量维持在全年最低水平。年蒸散量与年降雨量接近,而蒸腾量占蒸散量的比例低于10%。总体来看,多年生植物群落蒸散量较一年生植物群落多。采用Mantel检验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影响蒸散组分的主要气候因素,在小时尺度上太阳辐射与蒸发量和蒸腾量显著性水平较高(P<0.01),但相关性较低(r<0.2);在日尺度上,蒸散量、蒸发量和蒸腾量与降雨量的显著性(P<0.01)和相关性(r≥0.4)均最高;而月尺度上,降雨量和降雨速率与蒸散量、蒸发量的相关性较高(0.2≤r<0.4),但显著性较低(P≥0.05)。因此,蒸散组分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具有较大差异,说明蒸散组分受多种因子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蒸散组分 时间尺度 环境因子 Mantel检验
下载PDF
蒲公英、忍冬藤抗菌活性组分及配伍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马艳妮 李智宁 +5 位作者 张丽先 李飞飞 魏悦 于立芹 任峰 朱政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9,共8页
为了探寻蒲公英和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及其配伍活性,试验以蒲公英和忍冬藤为研究对象,通过70%乙醇提取、大孔树脂D101柱层析和抗菌活性跟踪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各自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并对这些组分进行总黄酮、有机酸和多酚含量分析和... 为了探寻蒲公英和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及其配伍活性,试验以蒲公英和忍冬藤为研究对象,通过70%乙醇提取、大孔树脂D101柱层析和抗菌活性跟踪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各自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并对这些组分进行总黄酮、有机酸和多酚含量分析和活性配伍研究。结果表明蒲公英和忍冬藤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分离工艺为:先用70%乙醇回流提取,浓缩后用大孔树脂D101柱层析,70%或50%乙醇洗脱部位即为它们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这些组分对9种供试病原菌都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性,蒲公英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约为1.95 mg/mL和15.63 mg/mL,忍冬藤的MIC和MBC分别约为1.95 mg/mL和31.25 mg/mL。且含量分析显示,蒲公英高效抗菌活性组分黄酮和多酚含量相对较高,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多酚含量相对较高。配伍研究发现,当蒲公英高效抗菌活性部位与少量忍冬藤水洗脱部位(16∶1~4∶1)或其高效抗菌部位(16∶1~1∶1)配伍使用时,对部分供试菌的抗菌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加作用。说明所得的蒲公英和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提取分离工艺简单、易得,广谱抗菌作用强,合适的配伍使用可以实现更好的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忍冬藤 抗菌活性 活性组分 配伍
下载PDF
球黏土对单及多组分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榕 王彪 +3 位作者 郝冬雪 高晋宁 王伟卓 高宇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5-253,共9页
重金属污染水的防范和治理一直是国际上的难点和热点研究课题。吸附法具有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最佳技术。球黏土具有潜在的高吸附性能,为进一步探索利用球黏土治理重金属污染水的可行性,该研究通过... 重金属污染水的防范和治理一直是国际上的难点和热点研究课题。吸附法具有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最佳技术。球黏土具有潜在的高吸附性能,为进一步探索利用球黏土治理重金属污染水的可行性,该研究通过单组分与多组分重金属离子的批式吸附试验,重点考察球黏土对Pb^(2+)、Cu^(2+)、Zn^(2+)、Cd^(2+)、Cr^(6+)的吸附效果和竞争吸附关系。单组分离子吸附试验表明,球黏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遵循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长,随pH值的增大而增大,随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直至吸附饱和的规律。最佳吸附平衡时间为90 min;最佳溶液pH值为5。pH值对球黏土吸附5种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Zn^(2+)、Cd^(2+)、Cr6+、Cu^(2+)、Pb^(2+),当pH值从2增到5时,Zn^(2+)吸附量提高了184%。球黏土对5种离子Pb^(2+)、Cr^(6+)、Zn^(2+)、Cd^(2+)、Cu^(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11.847、301.437、263.213、195.435和179.635 mg/g。通过动力学模型和等温线模型拟合,吸附数据更加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为单层吸附,吸附方式为化学吸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Pb^(2+)(497.593 mg/g)>Cr6+(442.868 mg/g)>Zn^(2+)(339.376 mg/g)>Cd^(2+)(290.039 mg/g)>Cu^(2+)(194.941 mg/g)。多组分离子吸附试验表明,球黏土对4种离子的吸附量同样呈先快速后缓慢增长,直至平稳的趋势。各离子在球黏土的活性位点上表现出的竞争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Cr^(6+)、Zn^(2+)、Cd^(2+)、Cu^(2+)。通过等温线模型拟合,发现多组分重金属离子吸附数据更加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方式和吸附过程与单组分一致,各组分的最大吸附量与单组分相比有所下降,但吸附总量却大大增加,说明球黏土对多组分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与其他原生矿物材料相比,球黏土对重金属离子具有更大的吸附量,该研究成果可为球黏土作为吸附剂的利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等温线 动力学 球黏土 组分吸附 组分吸附
下载PDF
神府烟煤及其煤岩组分制备氧化石墨烯的组成、结构演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国阳 严心娥 +6 位作者 李可可 李君 张亚婷 贾嘉 朱由余 党永强 段瑛锋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以煤为原料制备石墨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煤炭材料化、高值化利用途径。针对煤岩组分的组成、结构差异,探明煤岩组分在制备氧化石墨烯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是开发煤基石墨烯制备技术的理论基础。利用重选法富集低变质神府煤中镜质组和惰质... 以煤为原料制备石墨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煤炭材料化、高值化利用途径。针对煤岩组分的组成、结构差异,探明煤岩组分在制备氧化石墨烯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是开发煤基石墨烯制备技术的理论基础。利用重选法富集低变质神府煤中镜质组和惰质组,并将富集煤岩组分通过高温石墨化得到石墨化碳,以石墨化碳为前驱体通过改良的Hummers氧化法制备煤基氧化石墨烯。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等研究煤及其煤岩组分在制备氧化石墨烯过程中的组成和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炭化处理使煤有机大分子结构向无定形碳结构转变,高温石墨化使煤有机大分子结构向石墨碳结构转变;惰质组呈片状结构且分子结构中芳香结构单元较多导致石墨化碳微晶尺寸较大,高温石墨化处理后其拉曼光谱的(A_(D1)/A_(G))值为0.382,镜质组高温石墨化处理后的(A_(D1)/A_(G))值为0.686,原煤高温石墨化处理后的(A_(D1)/A_(G))值为0.864;利用富惰质组得到的石墨化碳制备氧化石墨烯厚度尺寸约5 nm;而镜质组的石墨化碳中石墨微晶结构较小,得到的氧化石墨烯尺寸较小,且氧化石墨烯平均厚度超过10 nm;原煤中由于石墨化过程形成棒状结构,较难形成有序片层结构,氧化剥离也难以得到氧化石墨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煤岩组分 石墨化 氧化石墨烯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对低温逆境下三角梅生理特性和细胞壁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牮 林雅楠 +6 位作者 吴楠 蒋诗睿 宋杨 张建新 郑玲霞 陈祺月 刘鹏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6-474,共9页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低温逆境下三角梅生理生化及细胞壁组分的调控作用,为缓解低温对三角梅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耐冷性的3个三角梅品种安格斯、口红、变色龙为供试材料,在4℃低温下对三角梅植株叶面施加不...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低温逆境下三角梅生理生化及细胞壁组分的调控作用,为缓解低温对三角梅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耐冷性的3个三角梅品种安格斯、口红、变色龙为供试材料,在4℃低温下对三角梅植株叶面施加不同浓度(0、50、100、150μmol·L^(-1))的外源褪黑素,测定各处理组生长0、7、14、21 d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含量、细胞壁组分[螯合型果胶(CSP)、碱溶性果胶(SSP)、半纤维素(HC)和纤维素(CE)]含量。【结果】低温逆境下三角梅的正常生长发育受阻,叶绿素荧光参数失衡,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壁组分受到影响。而施加100μmol·L^(-1)的褪黑素能够有效地提升三角梅的生理活性,改善植株萎蔫程度,Fv/Fm与ETR降幅减小;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强耐冷型品种安格斯较于0 d的SOD、POD、CAT最大可增加96.45%、104.35%、73.11%;H_(2)O_(2)含量、O2-生成速率对比同周期MT0最多下降21.07%、26.85%;细胞壁组分中CSP、SSP上升幅度增加,较于0 d最多可上涨22.55%、43.08%。【结论】明确了外源褪黑素在生理特性方面对不同品种三角梅冷害的调控作用,外源施加适宜浓度的褪黑素可以有效缓解低温对三角梅生长的抑制,减轻光系统损伤,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缓膜脂氧化,并调节细胞壁各组分含量以维持其结构整体稳定,从而降低低温伤害,为探索褪黑素对冷害下植物的调控作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三角梅 低温逆境 生理响应 细胞壁组分
下载PDF
油茶蒲黄酮的制备及组分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苏喜 李扬 +3 位作者 韩小苗 董熠辉 李万元 彭邵锋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0-135,共6页
为促进油茶蒲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油茶蒲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醇提法制备油茶蒲粗黄酮,并采用AB-8大孔树脂吸附法纯化。另外,对纯化的油茶蒲黄酮的结构进行了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表征,利用UPLC-Q-TOF-MS对其组分... 为促进油茶蒲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油茶蒲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醇提法制备油茶蒲粗黄酮,并采用AB-8大孔树脂吸附法纯化。另外,对纯化的油茶蒲黄酮的结构进行了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表征,利用UPLC-Q-TOF-MS对其组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超声辅助醇提法制备的油茶蒲粗黄酮中黄酮含量为32.41%,采用AB-8大孔树脂纯化后的黄酮含量为70.14%,黄酮总回收率为60.12%;紫外光谱与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纯化物具有明显的黄酮类紫外、红外特征光谱,证明该纯化物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UPLC-Q-TOF-MS从该纯化物中共鉴定出44种多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其中14种黄酮类化合物、30种多酚类化合物,油茶蒲黄酮多以黄酮苷类化合物形式存在,且多为山奈酚的糖苷类化合物,油茶蒲黄酮中含有原花青素、儿茶素、表儿茶素及没食子酸等抗氧化活性成分。根据油茶蒲黄酮的组成成分,推测其具有开发成为抗糖尿病食品以及与抗癌药物联用治疗疾病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蒲 黄酮类化合物 多酚类化合物 组分鉴定 超声辅助醇提
下载PDF
修正磁化模型的多组分铁磁性颗粒运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巨辉 安然 +7 位作者 舒崚峰 李丹 刘晓刚 毛颖 陈纪元 高浩铭 吕文生 孟凡奇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0-750,共11页
铁磁性颗粒因具有铁磁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生化工程和能源等各个领域,磁场具有的穿透性质,对于采用铁磁性颗粒的系统,可通过改变磁场控制系统内颗粒的运动状态.文章基于传统的磁化模型,采用相对参考系转换方法,提出了适用范围更广... 铁磁性颗粒因具有铁磁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生化工程和能源等各个领域,磁场具有的穿透性质,对于采用铁磁性颗粒的系统,可通过改变磁场控制系统内颗粒的运动状态.文章基于传统的磁化模型,采用相对参考系转换方法,提出了适用范围更广的修正P-E磁化模型,可以计算铁磁性颗粒在任意方向磁场作用下所受磁化力.通过有限体积法(FVM)与离散单元法(DEM)耦合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修正P-E磁化模型的精确性,并模拟多组分颗粒在磁场中的运动,对比了铁磁性颗粒与惰性颗粒在不同配比及不同磁场条件下的运动特性,对颗粒分布、颗粒速度矢量和颗粒总能量变化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多组分颗粒系统中,铁磁性颗粒依旧保持成链特性,但成链速度与长度降低;随着铁磁性颗粒占比提高,铁磁性颗粒初始能量增大,聚链数量与成链长度将有所增加,约束惰性颗粒能力增强;此外,施加水平与竖直方向磁场时,多组分颗粒系统达到稳定速度最快,可以通过增大铁磁性颗粒占比有效提升稳定速度,使系统更快趋于稳定;而施加含有倾角的磁场时,随着铁磁性颗粒占比升高,铁磁性颗粒达到稳定状态需要的时间逐渐降低,较难通过改变铁磁性颗粒占比缩短稳定所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颗粒 铁磁性颗粒 FVM-DEM 修正P-E磁化模型 聚链
下载PDF
细颗粒物致人肺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关键组分及机制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荣 张邱栋 +3 位作者 张懿烨 贺红梅 王娜娜 秦蓓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研究细颗粒物(PM_(2.5))不同组分对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549)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PM_(2.5)全颗粒、脂溶性和水溶性组分,观察PM_(2.5)不同组分对A549形态的影响;MTT法评价PM_(2.5)不同组分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 目的:研究细颗粒物(PM_(2.5))不同组分对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549)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PM_(2.5)全颗粒、脂溶性和水溶性组分,观察PM_(2.5)不同组分对A549形态的影响;MTT法评价PM_(2.5)不同组分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PM_(2.5)不同组分对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在PM_(2.5)组分暴露的基础上,给予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和地塞米松,分别检测A549增殖和炎性因子变化情况,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除PM_(2.5)水溶性组分外,PM_(2.5)全颗粒和脂溶性组分均能抑制A549细胞增殖,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染毒24h后二者作用的IC50分别为199.9和142.1μg/ml;二者可显著增加细胞上清液中炎性因子的表达。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SB203580、SP600125)和地塞米松可显著增强WPPM_(2.5)和LSPM_(2.5)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抑制WPPM_(2.5)和LSPM_(2.5)致炎性因子表达的增加,促进JNK和ERK1/2的磷酸化。结论:PM_(2.5)对A549细胞活力及炎症的影响主要与其非水溶性组分有关,其机制可能与激活ERK1/2MAPK和JNK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A549细胞 细胞毒性 炎症反应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关键组分
下载PDF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剂对老化沥青动态力学性能和组分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况栋梁 马小军 +3 位作者 马晓燕 袁斌 侯俊鹏 蔡军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6-283,共8页
目前,再生沥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化沥青性能的恢复上,而对老化后再生沥青性能变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自制的两种废机油残留物再生剂(REOB1、REOB2)对老化基质沥青进行再生,并对再生沥青进行短期老化(TFOT)和长期老化(PAV)。采用动态... 目前,再生沥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化沥青性能的恢复上,而对老化后再生沥青性能变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自制的两种废机油残留物再生剂(REOB1、REOB2)对老化基质沥青进行再生,并对再生沥青进行短期老化(TFOT)和长期老化(PAV)。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和薄层棒状色谱仪(TLC-FID)分析再生沥青及其老化后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化学组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种REOB再生剂均能使老化基质沥青的性能恢复至原样沥青水平,并且REOB2再生剂与老化基质沥青的相容性优于REOB1再生剂;采用CAM模型对沥青复数模量、相位角主曲线进行拟合,并以原样沥青主曲线为参考,对老化与再生沥青拟合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发现两种REOB再生剂均可以恢复老化基质沥青的复数模量和相位角。在二次老化过程中,RA+REOB再生沥青的归一化复模量指标(NCMI)在低频和中频范围内逐渐增大,即使经过长期老化,其复模量仍低于长期老化的基质沥青;而归一化相角指标(NPAI)在中频范围内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低频范围和高频范围内的下降幅度,RA+REOB1再生沥青经过PAV老化后的NPAI低于长期老化后的基质沥青;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RA+REOB再生沥青的化学组分从芳烃组分向胶质迁移,REOB1再生沥青经PAV老化后轻组分损失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再生沥青 再生剂 二次老化 动态力学性能 化学组分
下载PDF
矿物组分识别与智能解释在不同岩性之间的信息共享与迁移学习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烨 韩雨伯 朱文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11,共17页
在地球科学领域,岩石微观观测数据的采集过程繁琐且效率低下,这不仅增加了研究成本,降低了可靠性,同时也限制了数据的开源共享。此外,由于岩性的多样性和观测手段的差异,单一数据集的规模通常较小,这对于依赖大规模数据集的深度学习框... 在地球科学领域,岩石微观观测数据的采集过程繁琐且效率低下,这不仅增加了研究成本,降低了可靠性,同时也限制了数据的开源共享。此外,由于岩性的多样性和观测手段的差异,单一数据集的规模通常较小,这对于依赖大规模数据集的深度学习框架而言是一大挑战。为此,本研究探索迁移学习如何促进不同岩性间的信息共享,并通过此机制提高矿物组分识别与智能解释任务的模型性能。通过采集不同区域、岩性、矿物组分和偏光模式下的铸体薄片样本,本文深入研究了深度学习模型在不同观测对象和手段下的迁移学习机制,并聚焦于探索地质信息的深层表征。研究成果不但揭示了迁移学习在促进地质学领域信息共享与模型性能提升中的关键作用,还为自动化和智能化地质认识融合奠定了基础。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迁移学习,本文模型在智能解释任务中的准确率显著提高,从53.3%提高至98.73%,而在矿物组分识别任务中,准确率也实现了近10%的提升。这些成果证明了迁移学习在地质学领域内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模型泛化能力、性能和稳定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学习 薄片矿物组分识别 薄片图像智能解释 地质认识融合
下载PDF
陆相中高成熟页岩油“组分流动”条件及其在提高页岩油产量中的作用
17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8 位作者 李永新 刘伟 秦冰 蒲秀刚 江建林 刘诗局 关铭 董劲 申玉坦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30,共11页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的形成机理与条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在地下页岩微纳米孔隙中,轻烃、中质烃和重烃会按相似相溶原理发生混相,使重烃等难流动组分以分子聚集体方式“悬浮”在轻烃和中质烃溶剂中,从而显著降低其黏度并增加流动性和流动量;(2)小分子芳烃是组分流动发生的载体,气态烃和轻烃含量越高,越利于抑制胶质和沥青等重组分形成尺寸更大的聚集体,并增加其塑性变形能力,组分流动效果越好;(3)较高的地层温度可降低蜡质等重烃组分黏度,提高其流动性;(4)保存条件、地层能量和生产制度对控制轻烃组分含量、流出速度和形成稳定的“组分流动”都有重要作用,是页岩油多组分烃形成最优配伍和最大流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地下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的提出对于提高页岩油单井产量和累计采出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纯页岩型页岩油 中高成熟页岩油 微纳米孔隙 组分 组分流动 相似相溶 分子聚集体
下载PDF
短期降水减少对海南橡胶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玉娟 钟丽爽 +1 位作者 杨小波 张翔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272-280,共9页
为了探究短期降水减少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碳组分变化的影响,以海南典型人工林类型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野外隔离穿透雨控制平台,并结合室内恒温培养实验,测定了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有机碳组分等参数... 为了探究短期降水减少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碳组分变化的影响,以海南典型人工林类型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野外隔离穿透雨控制平台,并结合室内恒温培养实验,测定了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有机碳组分等参数。结果表明:短期降水减少导致0~10 cm土层中SOC累积矿化量、矿化率及微生物代谢熵(qCO_(2))显著降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惰性有机碳(NEOC)的含量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但仅对0~10 cm土层的EOC影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土壤SOC累积矿化量及SOC矿化率均与土壤碳氮含量(SOC、TN)、各碳组分含量(EOC、MBC、NEOC)、qCO_(2)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短期降水减少会抑制橡胶林土壤SOC的矿化,这一变化可能与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基质供应的有效性及微生物代谢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土壤含水量 土壤有机碳组分 微生物代谢熵
下载PDF
4个彩色马铃薯品种花青素组分和含量比较分析
19
作者 李华伟 罗文彬 +8 位作者 李国良 许国春 许泳清 纪荣昌 林赵淼 张鸿 邱永祥 邱思鑫 汤浩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52,共9页
为明确彩色马铃薯新品种闽彩薯1号、闽彩薯2号、闽彩薯3号和闽彩薯4号的块茎花青素组分和含量的差异,为新品种选育及花青素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块茎花青素组分的定性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彩色... 为明确彩色马铃薯新品种闽彩薯1号、闽彩薯2号、闽彩薯3号和闽彩薯4号的块茎花青素组分和含量的差异,为新品种选育及花青素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块茎花青素组分的定性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彩色品种共含有14种花青素单体组成,其中闽彩薯1号含有其中的6种组分,闽彩薯2号含有其中的9种组分,闽彩薯3号含有其中的10种组分,3个紫肉色马铃薯花青素组分主要是矮牵牛素3-p-香豆酰基芸香糖苷-5-葡萄糖苷和芍药素3-p-香豆酰基芸香糖苷-5-葡萄糖苷。闽彩薯4号含有5种花青素组分,主要组分为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和天竺葵素3-p-香豆酰基芸香糖苷-5-葡糖苷,紫肉色马铃薯花青素组分与红肉色马铃薯青素组分具有明显差异。4个彩色马铃薯花青薯含量分别为139.77、95.48、78.08、67.25 mg/100 g FW,品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同时,这4个彩色马铃薯组分含有全部6种花青素基本苷元,且花青素结构较为稳定,可作为重要的天然色素的原料及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马铃薯 花青素 组分 含量
下载PDF
压力对稠油拟组分氧化的影响
20
作者 陈莉娟 李舒彤 +3 位作者 陈龙 王田田 潘竟军 赵仁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5,共7页
为进一步明确稠油火驱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行为和产出原油组分变化规律,通过实沸点蒸馏法将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划分为不同沸程的拟组分,研究了体系压力对沸程高于350℃的稠油拟组分氧化行为的影响,并在线性升温条件下进行燃烧池实验,研究... 为进一步明确稠油火驱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行为和产出原油组分变化规律,通过实沸点蒸馏法将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划分为不同沸程的拟组分,研究了体系压力对沸程高于350℃的稠油拟组分氧化行为的影响,并在线性升温条件下进行燃烧池实验,研究体系压力对稠油各拟组分与空气反应时的产气体积分数、温度和放热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体系压力对低温氧化阶段的加氧反应和脱羧反应有显著影响,且对低沸程拟组分的影响更加明显;沸程为350~420℃的拟组分在体系压力为3.0 MPa时的CO+CO_(2)生成量是其在1.0 MPa时的10倍;高沸程拟组分虽然受体系压力影响较小,但沸程大于500℃的拟组分的放热量可高达12.26 kJ/g;稠油火驱的改质效果取决于重质组分的消耗量和裂解反应。研究结果为火驱过程中稠油组分的缺失情况和油藏温度的合理分析及预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稠油 燃烧池 低温氧化 组分 体系压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