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地基及组合基床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建宇 卢永昌 +1 位作者 林佑高 何洪涛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73-278,共6页
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在外海、深水、厚软基地质条件下沉管隧道基础沉降及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对传统桩基与复合地基方案进行对比,提出港珠澳沉管隧道采用PHC刚性桩、高喷柔性桩、挤密砂桩散体桩复合地基逐步过渡到天然地基的地基... 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在外海、深水、厚软基地质条件下沉管隧道基础沉降及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对传统桩基与复合地基方案进行对比,提出港珠澳沉管隧道采用PHC刚性桩、高喷柔性桩、挤密砂桩散体桩复合地基逐步过渡到天然地基的地基及抛石+碎石垄的组合基床方案。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分析及观测数据证明提出的新型复合地基及组合基床方案控制沉降及差异沉降的效果显著。提出沉管隧道基础沉降主要组成及复合地基建议的沉降计算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桩复合地 高喷柔性桩复合地 挤密砂桩散体桩复合地 组合基床 沉降 差异沉降
下载PDF
块石层对组合基床附加应力传递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晓璇 徐伟 《福建交通科技》 2017年第6期26-28,共3页
在水下铺设组合基床近期在内地工程实践中取得成功案例。为探究组合基床中附加应力的传递规律,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2D对组合基床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别探究了组合基床中块石层对于附加应力的传递的影响。为更加准确的模拟... 在水下铺设组合基床近期在内地工程实践中取得成功案例。为探究组合基床中附加应力的传递规律,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2D对组合基床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别探究了组合基床中块石层对于附加应力的传递的影响。为更加准确的模拟载荷作用组合基床中附加应力的影响,文中还对考虑水下施工过程的组合基床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块石层对组合基床中附加应力的传递具有衰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基床 附加应力传递 块石层 有限元
下载PDF
不同类型组合与滞留时间下串联型基质床净污效果
3
作者 汪晓燕 任丽君 +1 位作者 潘玮 安树青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901-3907,共7页
研究了不同基质床组合和不同滞留时间下对模拟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并对2个影响因素进行二维方差分析。选取砾石、炉渣和沸石作为级配基质,构建由表流型基质床和潜流型基质床组成的4种三级串联基质床组合,设定污水滞留时间为1、3和5 h。... 研究了不同基质床组合和不同滞留时间下对模拟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并对2个影响因素进行二维方差分析。选取砾石、炉渣和沸石作为级配基质,构建由表流型基质床和潜流型基质床组成的4种三级串联基质床组合,设定污水滞留时间为1、3和5 h。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床组合的净污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由2个表流型基质床和1个潜流型基质床组成的系统对COD Mn、NH+4-N和PO3-4-P的去除率最高。不同滞留时间的净污效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污水在系统中滞留时间越长,去污效率越高。尽管不同基质床组合和滞留时间都对COD Mn、NH+4-N和PO3-4-P去除率有着显著性影响,但基质床组合与滞留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去除率影响却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 滞留时间 级配 去污效率
原文传递
滇池流域居民-农田混合区面源污染控制集成技术(英文)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永红 胡正义 杨林章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5期346-350,共5页
以滇池流域六甲乡金家村为研究对象,该区为城郊典型的居民-农田混合区,总面积 14 万 m2,其中居民区面积为7.7 万 m2,常驻人口 780 口,区内有一家约 120 头的养猪场,一个具有 9 家洗涤企业的金家村工业园区,居民区和养殖、工业废水直接... 以滇池流域六甲乡金家村为研究对象,该区为城郊典型的居民-农田混合区,总面积 14 万 m2,其中居民区面积为7.7 万 m2,常驻人口 780 口,区内有一家约 120 头的养猪场,一个具有 9 家洗涤企业的金家村工业园区,居民区和养殖、工业废水直接排向就近的 90%种植韭菜的农田区。针对该区村庄—小企业—农田—养殖业呈复区分布,污染源复杂,雨污混流污染严重,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化肥施用过量,沟渠湿地系统破碎等现状,研发出兼顾水质净化和农田排灌的居民-农田混合区面源污染控制集成技术,包括改良化粪池与组合基质床,生态支沟,生态干渠,A/O 生物处理系统,复合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技术,以及农田内部的节氮控磷技术,如精确施肥,施用硝化抑制剂抑制氮向水体迁移,垄沟内浮萍的氮磷滞留与养分循环利用。通过 12 个月的连续监测表明:在非降雨日负荷为 500m3/d 的工况下,改良化粪池与组合基质床对 COD, TP, TN 的去除率分别为61.3%, 50.50%, 44.4%;A/O 生物处理系统对 COD,TP,TN 的去除率分别为 65.8%,55.2%, 55.2%;生态支沟由于进水量小浓度高,水力停留时间长,其对 COD, TP, TN 的去除率均比生态干渠的高,分别高 29.0%, 17.5%,28.4%;系统末端复合人工湿地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分别为 COD 50.6%, TP 44.9%, TN 36.4%。一年内依托集成技术建设的生态工程去除污染物的总量为 COD 143.71 t, TP 2.43 t 和 TN 16.99 t,对氮磷的去除量相当于一座负荷为 350~620m3/d 的市政污水处理厂去除的量。经济效益分析得出,整个系统日耗电量 18 度,由一名工人即可管护。传统施肥减量 20%+叶面肥,每年每公顷可减少氮肥投入约 2400 元,增加叶面肥投入约 500 元,减少收入约 1300 元,合计增收 3200 元。浮萍滞留与养分循环利用,每年每公顷韭菜地相当于少施用 151kg尿素和 93kg 过磷酸钙的氮磷含量。施用 DCD 和元素硫,淋溶水中硝态氮的浓度降低了 59.2%,测渗水中则降低了 62.2%。可见,居民-农田混合区面源污染控制集成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去除污染物,而且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益。技术适用于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及广大农村等城市污水管网未覆盖地区推广使用,具有巨大的推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居民-农田区 生态干渠 生态支沟 A/O生物处理 组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