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密尔主义的终结——多重承担者、非专有名称与组合性意义
1
作者
杰罗德·J.卡茨
寇静茹
刘叶涛(译)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9,共17页
密尔主义针对经典描述论提出的模态论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将弗雷格型含义看作含义的唯一类型,忽视了非弗雷格型“薄含义”的存在。以非弗雷格型含义为基础可建构一种纯粹元语言理论(PMT),该理论不但可以避免密尔型模态反例,还可以有...
密尔主义针对经典描述论提出的模态论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将弗雷格型含义看作含义的唯一类型,忽视了非弗雷格型“薄含义”的存在。以非弗雷格型含义为基础可建构一种纯粹元语言理论(PMT),该理论不但可以避免密尔型模态反例,还可以有效化解关于名称同一性语句意义的弗雷格之谜、克里普克的信念之谜、单称否定存在句的意义等难题。自然语言使用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多重承担者问题说明,密尔主义无法解决名称如何获取唯一指称对象的问题,只有实质性地利用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非专有名称的大量存在被密尔主义者忽视了,名称可以具有由实质属性组成的含义。意义的组合性原则认为,句子的意义是由构成句子的词项的意义组合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尔主义
含义
多重承担者
非专有名称
组合性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X不敢相信Y”构式的叙实性逆转功能与魔术效应——表示“事实颠覆信念后不情愿地悬置不信任”的心理
2
作者
袁毓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9,510,共14页
本文讨论“X不敢相信Y”构式的三种不同的构式意义及其叙实性特点。文章指出,由于谓语核心“相信”是表示信念的非叙实动词,因此这种构式原本是非叙实的(不预设宾语所指的命题y为真或为假),其组合性意义为“x不愿意信任y,y可真可假”。...
本文讨论“X不敢相信Y”构式的三种不同的构式意义及其叙实性特点。文章指出,由于谓语核心“相信”是表示信念的非叙实动词,因此这种构式原本是非叙实的(不预设宾语所指的命题y为真或为假),其组合性意义为“x不愿意信任y,y可真可假”。但是,在惊诉于事实颠覆信念的心理作用(即“魔术效应”)下,这种构式转变为叙实的(预设y为真),涌现出了“x不情愿地悬置不信任y,因为y居然为真”之类强势的规约性意义。进而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受x坚持质疑和不肯悬置不信任y的心理驱使,又解锁出“x不愿意悬置不信任y,因为y显然为假”之类弱势的规约性意义,即转变为反叙实构式(预设y为假)。并且,在数量上,这种构式的叙实用例绝对地压倒其反叙实用例和非叙实用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
意义
)
叙实
性
逆转
魔术效应
涌现
解锁
(
组合
性
vs.规约
性
)
意义
原文传递
题名
密尔主义的终结——多重承担者、非专有名称与组合性意义
1
作者
杰罗德·J.卡茨
寇静茹
刘叶涛(译)
机构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
南开大学哲学院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9,共1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意义与指称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1BZX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项目“当代指称理论重大问题与前沿进展研究”(63202306)。
文摘
密尔主义针对经典描述论提出的模态论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将弗雷格型含义看作含义的唯一类型,忽视了非弗雷格型“薄含义”的存在。以非弗雷格型含义为基础可建构一种纯粹元语言理论(PMT),该理论不但可以避免密尔型模态反例,还可以有效化解关于名称同一性语句意义的弗雷格之谜、克里普克的信念之谜、单称否定存在句的意义等难题。自然语言使用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多重承担者问题说明,密尔主义无法解决名称如何获取唯一指称对象的问题,只有实质性地利用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非专有名称的大量存在被密尔主义者忽视了,名称可以具有由实质属性组成的含义。意义的组合性原则认为,句子的意义是由构成句子的词项的意义组合而成的。
关键词
密尔主义
含义
多重承担者
非专有名称
组合性意义
分类号
B81-0 [哲学宗教—逻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X不敢相信Y”构式的叙实性逆转功能与魔术效应——表示“事实颠覆信念后不情愿地悬置不信任”的心理
2
作者
袁毓林
机构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9,510,共14页
基金
澳门大学讲座教授研究与发展基金(CPG20240005-FAH)
启动研究基金(SRG2022-00011-FAH)的资助。
文摘
本文讨论“X不敢相信Y”构式的三种不同的构式意义及其叙实性特点。文章指出,由于谓语核心“相信”是表示信念的非叙实动词,因此这种构式原本是非叙实的(不预设宾语所指的命题y为真或为假),其组合性意义为“x不愿意信任y,y可真可假”。但是,在惊诉于事实颠覆信念的心理作用(即“魔术效应”)下,这种构式转变为叙实的(预设y为真),涌现出了“x不情愿地悬置不信任y,因为y居然为真”之类强势的规约性意义。进而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受x坚持质疑和不肯悬置不信任y的心理驱使,又解锁出“x不愿意悬置不信任y,因为y显然为假”之类弱势的规约性意义,即转变为反叙实构式(预设y为假)。并且,在数量上,这种构式的叙实用例绝对地压倒其反叙实用例和非叙实用例。
关键词
构式(
意义
)
叙实
性
逆转
魔术效应
涌现
解锁
(
组合
性
vs.规约
性
)
意义
Keywords
construction(meaning)
factive reversion
magic effect
emerge
unlock
(compositional vs.conventional)meaning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密尔主义的终结——多重承担者、非专有名称与组合性意义
杰罗德·J.卡茨
寇静茹
刘叶涛(译)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X不敢相信Y”构式的叙实性逆转功能与魔术效应——表示“事实颠覆信念后不情愿地悬置不信任”的心理
袁毓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