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氨酸功能化碳点/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超级电容器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丁卓峰 杨永强 李在均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30-1136,I0001-I0003,共10页
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组氨酸功能化碳点/石墨烯气凝胶(His-CDs/GA)。该材料具有独特的三维多孔结构、丰富的含氮和含氧官能团,有利于电解液离子的快速扩散和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当GO与His-CDs的质量比为2:1时,His-CDs/GA-2在1 A·g^-... 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组氨酸功能化碳点/石墨烯气凝胶(His-CDs/GA)。该材料具有独特的三维多孔结构、丰富的含氮和含氧官能团,有利于电解液离子的快速扩散和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当GO与His-CDs的质量比为2:1时,His-CDs/GA-2在1 A·g^-1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304 F·g^-1,比GA(172 F·g^-1)提高了76.7%;当电流密度从1 A·g^-1增加到50 A·g^-1,其比电容保持率为71.4%;在电流密度10 A·g^-1下,循环充放电30000次后,比电容仍保留93.5%。由His-CDs/GA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展现出高能量密度(在功率密度为250 W/kg时,能量密度达到10.14 Wh/kg)和良好的循环性能(在5 A·g^-1下循环充放电20000次后,比电容保持率为88.4%)。结果表明,His-CDs/GA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气凝胶 组氨酸功能化碳点 电容性能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银铜双金属/组氨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石墨烯杂化物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法测定黄瓜中毒死蜱、克百威和多菌灵上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徐丹 DJIMA Hassan Ali +1 位作者 李瑞怡 李在均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63-1070,共8页
为了提高金属纳米粒子在石墨烯片上的分散度,通过组氨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His-GQD)作为桥梁,设计合成银铜双金属/His-GQD/石墨烯杂化物(AgCu/His-GQD/G)。His-GQD通过π-π堆积作用固定到氧化石墨烯上,然后与银离子和铜离子结合形成... 为了提高金属纳米粒子在石墨烯片上的分散度,通过组氨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His-GQD)作为桥梁,设计合成银铜双金属/His-GQD/石墨烯杂化物(AgCu/His-GQD/G)。His-GQD通过π-π堆积作用固定到氧化石墨烯上,然后与银离子和铜离子结合形成复合物,最后在氮气保护下热还原获得AgCu/His-GQD/G。形成的杂化物表现出独特的三维结构,且银、铜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石墨烯片上。基于该杂化物构建了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适配体与杂化物上的银、铜纳米粒子通过Ag-N和Cu-N键连接而修饰到电极表面上,用于毒死蜱、克百威和多菌灵的测定,表现出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毒死蜱、克百威和多菌灵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0×10^(-2)~1.00×10^(3)pmol·L^(-1)、1.00×10^(-1)~1.00×10^(4)pmol·L^(-1)和1.00~1.00×10^(6)pmol·L^(-1),检出限(3S/N)分别为3.2×10^(-3)pmol·L^(-1)、2.3×10^(-2)pmol·L^(-1)和2.9×10^(-1)pmol·L^(-1)。该适配体传感器用于黄瓜样品中克百威、毒死蜱和多菌灵的测定,仅检出多菌灵,检出量为1.21 pmol·L^(-1)和1.25 pmol·L^(-1);并按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9.3%~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铜双金属/组氨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石墨烯杂化物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 农药残留 黄瓜
下载PDF
缓冲溶液PH对血浆中组氨酸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徐颖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2期1-3,共3页
人体组织细胞完成其正常生理活动的前提是其必须处在合适的氢离子浓度范围内。对于人类的自身新陈代谢全过程而言,会在体内生成酸性代谢物与碱性代谢物,其中酸性代谢物占比量较大,此外,随着机体对药物和食物的不断吸收,同样会在人体内... 人体组织细胞完成其正常生理活动的前提是其必须处在合适的氢离子浓度范围内。对于人类的自身新陈代谢全过程而言,会在体内生成酸性代谢物与碱性代谢物,其中酸性代谢物占比量较大,此外,随着机体对药物和食物的不断吸收,同样会在人体内生成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一般情况下,人体中含欧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是按照固定比例存在的,但体系和酸碱度会处于范围值内的动态改变。例如人类体内血液成分中pH值通常处于7.35~7.45范围内,倘若人体内的pH值低于7.35,容易导致人出现酸中毒现象,倘若人体内的pH值高于7.45,容易引发碱中毒,严重的酸中毒(PH<6.9)、碱中毒(PH>7.8)都有可能导致死亡。身体怎样使 PH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是因为缓冲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体液中有各种不同的酸碱缓冲系统,而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缓冲系统与血浆中的缓冲系统类似。然而,组织间隙和细胞内液的缓冲系统并没有起到缓冲效果。由此可见,人类体内的体液能够有效缓冲溶液pH值,其根本原因是人体的血液内含有液态血浆与细胞物质(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其中包括5个缓冲体系。缓冲液的 PH对血浆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血清没有影响。本文对这种现象的本质、应用及意义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其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很大的关系。基于这种现象,结合浊度法的基本原理,本文提出了利用缓冲液 PH值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分析的方法。本文对其检测方法及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PH 血浆 组氨酸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