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7例组牙功能[牙合]个体后牙磨道斜度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钱锟 潘洁 徐军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3年第2期93-98,共6页
目的:应用组牙功能[牙合]天然牙列模型的三维图像,观察不同个体“磨道斜度”的差异;不同牙位后牙“磨道斜度”的变化趋势;同一个体随磨耗进展“,磨道斜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拥有十年前后完整牙列模型的研究对象17名,平均年龄56.5岁。... 目的:应用组牙功能[牙合]天然牙列模型的三维图像,观察不同个体“磨道斜度”的差异;不同牙位后牙“磨道斜度”的变化趋势;同一个体随磨耗进展“,磨道斜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拥有十年前后完整牙列模型的研究对象17名,平均年龄56.5岁。使用三维光栅扫描系统ATOSⅡSO扫描模型,获得三维图像。使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12进行模型三维图像的测量和分析。测量研究对象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磨道斜度”值,统计分析“磨道斜度”变化趋势。结果:不同牙位后牙的“磨道斜度”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无论十年前还是十年后,无论左侧还是右侧,均存在从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磨道斜度”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研究对象“磨道斜度”值差异同样有显著性(P<0.05)。十年前后,研究对象的“磨道斜度”值改变方向不一致,部分研究对象左右两侧变化不一致。结论“:磨道斜度”具有个体差异;同一个体从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磨道斜度”逐渐减小;同一个体随时间进展“磨道斜度”值变化方向可能与个体[牙合]运循环范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道斜度 组牙功能[合] 咀嚼运动
下载PDF
2种垫治疗磨牙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苏士文 江银华 程喆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53-254,共2页
目的:比较组牙功能性垫和尖牙保护性垫治疗磨牙症的疗效。方法:制作组牙功能性垫和尖牙保护性垫,夜间戴用导板,定期复查,观察疗效,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组牙功能性垫对夜磨牙症的总治愈率为79.16%... 目的:比较组牙功能性垫和尖牙保护性垫治疗磨牙症的疗效。方法:制作组牙功能性垫和尖牙保护性垫,夜间戴用导板,定期复查,观察疗效,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组牙功能性垫对夜磨牙症的总治愈率为79.16%;尖牙保护性垫治疗磨牙症的总治愈率为83.33%。结论:组牙功能性垫和尖牙保护性垫对磨牙症的疗效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牙功能性垫 保护性垫
下载PDF
侧咬合型及牙齿接触关系的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皮昕 韩新光 +2 位作者 皮婧 王纪 马征兵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9年第4期210-211,共2页
目的 :研究侧咬合型及牙接触关系 ,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材料方法 :活体观察 146名青年人侧咬合型及牙齿接触关系。结果 :侧咬合时 ,型分组牙功能最多 (45 .2 1% ) ,尖牙保护次之 (34 .2 5 % ) ,混合型最少(2 0 .5 4% ) ;组... 目的 :研究侧咬合型及牙接触关系 ,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材料方法 :活体观察 146名青年人侧咬合型及牙齿接触关系。结果 :侧咬合时 ,型分组牙功能最多 (45 .2 1% ) ,尖牙保护次之 (34 .2 5 % ) ,混合型最少(2 0 .5 4% ) ;组牙功能时 ,上下牙接触关系分为七种类型 ,其中以34 5 634 5 6 最多 (31.0 6 % )。结论 :青年人侧咬合时以组牙功能最多 ,尖牙保护次之 ,混合型最少 ;组牙功能时 ,上下颌牙齿接触关系分为七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 保护He 组牙功能He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侧方颌位咀嚼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邵金龙 王大铭 +3 位作者 尹长伟 王慧 李妙然 汲平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1年第5期270-272,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因素对侧方颌位咀嚼效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进行随机调研,利用722型分光光度计对咀嚼效能定量分析。结果:侧方颌位(P=0.8107)、性别(P=0.7342)、偏侧咀嚼(P=0.4466,P=0.4005,P=0.1554)、颞下颌关节紊乱... 目的:比较不同因素对侧方颌位咀嚼效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进行随机调研,利用722型分光光度计对咀嚼效能定量分析。结果:侧方颌位(P=0.8107)、性别(P=0.7342)、偏侧咀嚼(P=0.4466,P=0.4005,P=0.1554)、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早期(P=0.811)均对咀嚼效能无显著性影响。结论:临床工作中则不刻意进行牙合型的修改。为需测定咀嚼效能的实验筛选研究对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咀嚼效能 侧方颌位 保护 组牙功能
下载PDF
侧方咬合运动中接触型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琰玲 殷新民 《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136-138,142,共4页
目的观察侧方咬合运动中接触点的分布特征,并对尖牙尖对尖颌位时的侧方型进行分类。方法利用T-ScanII咬合分析系统记录85名个别正常者侧方咬合运动过程中的接触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尖牙尖对尖颌位时的接触形式有六类:... 目的观察侧方咬合运动中接触点的分布特征,并对尖牙尖对尖颌位时的侧方型进行分类。方法利用T-ScanII咬合分析系统记录85名个别正常者侧方咬合运动过程中的接触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尖牙尖对尖颌位时的接触形式有六类:尖牙保护(44.1%)、组牙功能(20.6%)、工作侧多组前牙接触(2.9%)、仅工作侧第一前磨牙接触(8.8%)、工作侧前后牙同时存在接触(20.0%)、工作侧非工作侧同时存在接触(3.5%)。结论自然牙列侧方接触形式除尖牙保护与组牙功能外还存在其它一些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合] 组牙功能 [合]接触 侧方运动
下载PDF
不同侧方型者尖对尖颌位时相对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琰玲 殷新民 《口腔医学》 CAS 2009年第9期476-478,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侧方型受检者侧方咬合运动至尖牙尖对尖颌位时的相对力。方法利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85名个别正常者从牙尖交错位侧方咬合运动至尖牙尖对尖颌位时的接触及力分布信息,计算尖对尖颌位相对牙尖交错位时的力... 目的比较不同侧方型受检者侧方咬合运动至尖牙尖对尖颌位时的相对力。方法利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85名个别正常者从牙尖交错位侧方咬合运动至尖牙尖对尖颌位时的接触及力分布信息,计算尖对尖颌位相对牙尖交错位时的力值,并就相应数据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所有受检者从牙尖交错位至尖对尖颌位作侧方咬合运动过程中力均逐渐降低。不同侧方型受检者侧方咬合运动至尖对尖颌位时的相对力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以尖牙保护组与仅工作侧第一前磨牙接触组最低。结论尖牙具有"应力缓冲"的能力,提示尖牙保护是对口颌系统最为有利的侧方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对尖颌位 保护[合] 组牙功能[合] 侧方[合] [合]力
下载PDF
老年人动态咬合下的接触特征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孙强 王冠超 +2 位作者 廉云敏 张英怀 陈磊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3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人多种颌位的咬合观察及前伸咬合运动中前牙的接触模式与牙弓形状的关系,探讨老年人的动态咬合下的接触特征,为临床修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86例老年患者,通过口内视诊确定牙弓形态。采用厚度为8um的B...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人多种颌位的咬合观察及前伸咬合运动中前牙的接触模式与牙弓形状的关系,探讨老年人的动态咬合下的接触特征,为临床修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86例老年患者,通过口内视诊确定牙弓形态。采用厚度为8um的Bausch咬合测试膜检查下颌各个非正中颌位的接触:侧方移动至包括下颌0.5mm、尖对尖接触位置及前伸移动至前牙切对切接触位置。结果:下颌侧方移动至0.5mm时,30.2%受试者为双侧组牙功能,20.1%为混合尖牙保护和组牙功能。下颌侧方移动至尖对尖接触位置时,45.3%的受试者为双侧尖牙保护,17.4%为双侧组牙功能。下颌向前滑动至上、下前牙切对切接触位置时,80.2%的受试者前牙存在接触,后牙分离。前牙的牙合接触模式与牙列形状的关系:71.4%方圆型牙弓受试者是I型前牙接触模式;63.9%尖圆型牙弓受试者为II型前牙接触模式;对于卵圆型牙弓受试者,前牙接触模式I型和II型均占40%。结论:老年患者具有特殊的动态接触特征。前伸咬合运动中前牙的接触模式与牙弓形状关系密切,修复重建需要考虑这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咬合 老年人 弓形态 保护[合] 组牙功能[合]
下载PDF
天然恒牙列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 被引量:2
8
作者 Halina Panek Teresa Matthews-Brzozowska +6 位作者 Danuta Nowakowska Beata Panek Grzegorz Bielicki Slawomir Makacewicz Malgorzata Mank iewicz 李健(译) 姜婷(审) 《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 2009年第6期25-28,共4页
目的:在既往研究中.从未停止过关于修复和正畸治疗中进行咬合重建时.应该建立何种形式的咬合接触的讨论。对天然恒牙列的动态咬合的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助于走出这种持续讨论的困境。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年青群体和老... 目的:在既往研究中.从未停止过关于修复和正畸治疗中进行咬合重建时.应该建立何种形式的咬合接触的讨论。对天然恒牙列的动态咬合的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助于走出这种持续讨论的困境。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年青群体和老年群体天然牙列的特征性动态咬合接触形式,并且分析动态咬合接触形式与性别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共调查了834人。所有的调查对象都具有天然牙列.并且没有修复体存在。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是20--63岁。在调查对象进行牙诱导的侧方和前伸运动过程中,检查天然牙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结果:结果发现存在以下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双侧和单侧的尖牙保护[牙合],组牙功能[牙合].平衡[牙合]以及“其他[牙合]型”。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同类型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的出现概率相同。但是.一些咬合接触形式的出现率与年龄有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双侧和单侧尖牙保护耠的出现率出现下降趋势,而组牙功能[牙合]的出现率上升。平衡[牙合]以及“其他[牙合]型”的出现率很低.并且没有呈现与年龄相关的变化趋势。结论:双侧尖牙保护[牙合]和组牙功能[牙合]是年青患者的特征性咬合接触形式.而老年患者中组牙功能[牙合]的接触形式更加普遍。当年青患者接受修复和正畸手段的咬合重建时.尖牙保护[牙合]是一种最适合的咬合接触形式,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组牙功能[牙合]则更加适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牙合]型和牙周炎、磨牙症或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合] 保护验 组牙功能[合] 正畸学 出现率 修复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