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护理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疼痛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静 《西部医学》 2014年第8期1084-1086,共3页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疼痛和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进行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患者187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92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95例...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疼痛和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进行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患者187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92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9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的改善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疼痛率为31.6%(30/95例),显著低于时照组的52.2%(48/92例),且以轻度疼痛患者居多;疼痛评分为(3.4±0.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1.5)分;护理满意度为88.4%(84/9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6%(64/92例),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的术后疼痛,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手部 组织缺损皮瓣修复 综合护理 影响
下载PDF
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8期1096-1099,共4页
目的探讨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195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有无感染将入选者分为感染组(18例)与未感染组(177例)... 目的探讨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195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有无感染将入选者分为感染组(18例)与未感染组(177例)。记录一般资料,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给予分析。结果本研究对18例感染者切口感染病原菌进行研究,共检出4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较高为67.44%,革兰阴性菌占比为32.56%;感染组患者创面污染程度(重度)、伤后就诊时间(≥6 h)、合并基础性疾病、年龄(≥50岁)、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2 h)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面污染程度(重度)、伤后就诊时间(≥6 h)、合并基础性疾病、年龄(≥50岁)、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2 h)为导致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均P<0.05)。结论创面重度污染、伤后就诊时间(≥6 h)、合并基础性疾病、年龄(≥50岁)、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2 h)等均是造成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对术后患者辅助使用抗菌药物等方式,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 切口感染 临床特点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效果评价
3
作者 陈秀红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第13期42-42,44,共2页
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效果。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1)与研究组(n=41)。两组均行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效果。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1)与研究组(n=41)。两组均行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修复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修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恢复口腔功能、语言功能,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 组织缺损皮瓣修复 护理干预
下载PDF
负压封闭吸引在足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功能状态的影响
4
作者 蔡培育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27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究及分析负压封闭吸引在足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2月-2021年10月泉州仁福骨外科医院的80例足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目的:探究及分析负压封闭吸引在足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2月-2021年10月泉州仁福骨外科医院的80例足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负压封闭吸引治疗无感染后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优良率、皮瓣成活率、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功能状态(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及皮瓣感觉状态(BMRC感觉功能)。结果:术后6周,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的皮瓣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及BMRC感觉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 d及14 d的VAS评分、治疗后14 d的BMRC感觉功能分级、治疗后14 d及28 d 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显著改善,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吸引在足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疼痛及功能状态,在本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吸引 足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 疼痛 功能状态
下载PDF
分析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价值
5
作者 李星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67-68,共2页
探讨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价值。方法 从本院选取2019年5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48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均取疗法: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对照组-常规... 探讨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价值。方法 从本院选取2019年5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48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均取疗法: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就并发症、护理质量、手术成功率作比对。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依次是4.17%、29.17%;观察组、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依次是95.83%、75%,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各指标对应分值全部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负向情绪中焦虑、抑郁数值在干预后全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之后并行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病患融入综合护理,对改善病患进食、提升口腔及语言功能均可发挥巨大帮助,效果较显著,可继续推进并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 组织缺损皮瓣修复
下载PDF
无陪护护理模式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移植修复住院患者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王青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150-0153,共4页
分析对手部软组织损皮瓣移植修复住院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接受皮瓣移植修复的手部软组织缺损住院患者66例护理,常规护理(参照组33例),无陪护护理模式(研讨组33例,判定不同方案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在手部功能评... 分析对手部软组织损皮瓣移植修复住院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接受皮瓣移植修复的手部软组织缺损住院患者66例护理,常规护理(参照组33例),无陪护护理模式(研讨组33例,判定不同方案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在手部功能评分互比,无差异性,P>0.05。但护理后,两组在各评分均高于护理前,而研讨组更高,P<0.05。研讨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通过对接受皮瓣移植修复的手部软组织缺损住院患者予以不同护理方案存在明显差异,而无陪护护理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手部功能及降低并发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陪护护理 手部软组织缺损移植修复 手部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跌打七厘片在组织缺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术后的应用
7
作者 杨文福 夏英慧 +2 位作者 史海宁 曾杰 林向全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第5期821-821,共1页
目的观察跌打七厘片在组织缺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跌打七厘片;比较两组患肢的肿胀程度,皮瓣成活率及伤口愈合时间。结果皮瓣成活率两组无明显差异,观察... 目的观察跌打七厘片在组织缺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跌打七厘片;比较两组患肢的肿胀程度,皮瓣成活率及伤口愈合时间。结果皮瓣成活率两组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肢术后14 d肿胀消退情况优于对照组,伤口愈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组织缺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术后加用跌打七厘片可提高术后消肿速度,降低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缺损皮瓣修复 肿胀 感染 跌打七厘片
下载PDF
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志刚 李长青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年第31期354-354,共1页
以往手部软组织缺损多采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前臂桡动脉、尺动脉皮瓣)来修复,但需牺牲一条主要供血动脉。我院白1989年至2008年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法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38例,均获成功,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浅谈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效果观察及满意度影响评价
9
作者 林高云 沈梦 蒋珊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84-87,共4页
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为降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可能出现的负面情况,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产生的作用以及相应护理模式体现的应用积极意义。方法 从我院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实施随机平均分组后对患者分... 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为降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可能出现的负面情况,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产生的作用以及相应护理模式体现的应用积极意义。方法 从我院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实施随机平均分组后对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以及综合性护理(观察组)。就护理对手术成功产生的影响、患者心理情况、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实施比较。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比,手术成功概率较高且发生后遗症的概率较低;两组护理前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差异不显著,护理后观察组心理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后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均较护理前有提升且观察组更高;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改善患者术后情况对其进行护理干预能够促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效果。不同护理模式中,综合性护理更能稳定患者心态、减少手术并发症,使术后效果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 组织缺损皮瓣修复 护理满意度 手术成功率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围手术期中的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丽娜 杨海燕 冯小蕊 《中国民康医学》 2019年第19期156-157,共2页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围手术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76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基础护理,观察组予综合护理干预...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围手术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76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基础护理,观察组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手术成功率、皮瓣坏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瓣坏死率为2.63%,低于对照组的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围手术期患者中,有助于提升手术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围手术期
下载PDF
皮肤恶性肿瘤致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15
11
作者 邓建平 张治平 +3 位作者 黄雁翔 黄伟 邹小梅 杨成锦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类型皮瓣或颞筯膜瓣修复因皮肤恶性肿瘤所致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21例患者,肿瘤切除后均造成颜面部大面积缺损,平均缺损面积达5.0cm×8.5cm。除了常用的额部皮瓣修复外,笔者选择...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类型皮瓣或颞筯膜瓣修复因皮肤恶性肿瘤所致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21例患者,肿瘤切除后均造成颜面部大面积缺损,平均缺损面积达5.0cm×8.5cm。除了常用的额部皮瓣修复外,笔者选择颞顶筋膜瓣转移加植皮术修复颞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双侧额瓣法修复鼻部洞穿性缺损。结果:21例颜面部软组织缺损均经过一期或二期修复手术,所有皮瓣均成活,形态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修复颜面部不同部位复杂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选择不同类型皮瓣或颞筯膜瓣进行修复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软组织缺损 修复 额部 颞筯膜
下载PDF
不同皮瓣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修复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韦彦锋 曹建广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第10期1635-163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皮瓣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将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进行软组织修复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串联游离皮瓣进行修复,研究组患者采用股外侧嵌... 目的探讨不同皮瓣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将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进行软组织修复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串联游离皮瓣进行修复,研究组患者采用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观察2组患者各项手术指征的差异,并评价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拔除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明显较少,皮瓣制作和显微吻合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皮瓣外形、患者满意度、工作状况、口腔闭合功能、语言表达、咀嚼、吞咽等功能明显较好(P <0. 05); 2组患者饮食、咬合和张口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 0. 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相对于串联皮瓣来说,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能够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口腔闭合、咀嚼、语言和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肿瘤 组织缺损皮瓣修复 串联 股前外侧嵌合
下载PDF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负重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13
作者 颜军尧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年第7期187-187,共1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能量伤导致的成人的足跟和踝关节外伤所致的软组织缺损和骨外露在临床上很常见,特别是在工地及农村被机动车或重物轧伤足踝部,导致局部软组织缺损和跟腱、骨外露较为常见。关于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缺损采用皮瓣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能量伤导致的成人的足跟和踝关节外伤所致的软组织缺损和骨外露在临床上很常见,特别是在工地及农村被机动车或重物轧伤足踝部,导致局部软组织缺损和跟腱、骨外露较为常见。关于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缺损采用皮瓣修复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医师的认可,虽然足跟负重区软组织缺损采用皮瓣修复仍有较大的争议。2009年6月~2012年5月,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跟部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3例,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股前外侧足跟部负重区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
下载PDF
皮瓣转移修复组织缺损术后护理体会
14
作者 刘红波 谢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10期145-145,147,共2页
对组织缺损者情况进行分析,对经皮瓣转移修复后,开展术后护理干预的效果情况探究。方法:病例取行皮瓣转移修复的组织缺损者84例为对象,以数字号形式划分所选病例,即组别对照(n=42)、组别研究(n=42)。术后,选择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别对照... 对组织缺损者情况进行分析,对经皮瓣转移修复后,开展术后护理干预的效果情况探究。方法:病例取行皮瓣转移修复的组织缺损者84例为对象,以数字号形式划分所选病例,即组别对照(n=42)、组别研究(n=42)。术后,选择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别对照患者,选择应用系统护理干预组别研究患者。分析干预后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分析不同护理后的效果情况。结果:以干预后为判定时间,在比较并发症中,组别对照百分比值是23.81%,高于组别研究的7.14%;在比较护理满意度中,组别对照的百分比值是71.43%,低于组别研究的90.48%;在比较生活质量评分中,组别对照、组别研究数据结果评分相比,较组别对照,组别研究评分更高(P<0.05)。结论:对行皮瓣转移修复组织缺损患者于术后开展系统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修复组织缺损 术后护理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Consecutive flap transfer for repairing massive soft tissue defects in the opisthenar with improved donor site closure 被引量:1
15
作者 Wu Lehao Tong Dedi +3 位作者 Zhu Shan Zang Mengqing Tian Guanglei Chen Shanli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4年第5期256-260,共5页
Objective:To explore a surgical model of utilizing consecutive free scapular flap and adjacent pedicled flap transfer for repairing massive soft tissue defects on the dorsum of the hand while minimizing the donor sit... Objective:To explore a surgical model of utilizing consecutive free scapular flap and adjacent pedicled flap transfer for repairing massive soft tissue defects on the dorsum of the hand while minimizing the donor site morbidity.Methods:Six patients with massive soft tissue injuries on the opisthenar and forearm were treated with free scapular flaps.Afterwards,a pedicled flap adjacent to the donor site was transferred to cover the donor site defect by direct closure.Results:All six free scapular flaps survived without signs of infection.Three adjacent pedicled flaps presented minor signs of insufficient blood flow on the distal apex,which resolved after six weeks with only conservative therapy.All the incisions healed without other complications.At six-month follow-up,the patients regained full shoulder function.Conclusion:With the assistance of an adjacent pedicled flap,the scapular flap is a highly applicable approach in repairing massive soft tissue defects in the opisthenar.It can achieve positive outcomes in both reconstructive and aesthetic a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tissue defect Free scapular flap Perforator flap
原文传递
Repair of a large soft tissue defect in the leg with cross-leg bridge free transfer of a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a case report
16
作者 ZHANG Gong-lin CHEN Ke-ming ZHANG Jun-hua WANG Shi-yong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2年第6期373-375,共3页
A 48-year-old man sustained a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to his left leg. It was an open fracture of the left tibia and fibula accompanied by a large soft tissue de- fect (27 cmx7 cm). Doppler examination revealed the ... A 48-year-old man sustained a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to his left leg. It was an open fracture of the left tibia and fibula accompanied by a large soft tissue de- fect (27 cmx7 cm). Doppler examination revealed the poste- rior tibial artery was occluded due to thrombosis. Three weeks after injury, the latissimus dots myocutaneous flap was elevated with a T-shaped vascular pedicle and was in- terposed between the two vascular ends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vessel of the contralateral leg. Two end to end anasto- moses were performed between the two vascular ends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vessel of the contralateral leg and the latissimus dors myocutaneous flap's T-shaped vascularpedicle. The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was used for repair of a large soft tissue defect of the left leg. The vascular pedicle was cut off after 28 days and the flap sur- vived completely. After 3-years' follow-up postoperatively, a good contour was confirmed at the recipient area. The right 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s were confirmed healing radiologically. The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ofcontralateral leg was demonstrated patent by clinical and Doppler examin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gicai flaps Leg injuries Soft tissueinjuries Wound healing
原文传递
Repair of a soft tissue defect of medial malleolus with cross-leg bridge free transfer of anterolateral thigh muscle flap: a case report
17
作者 ZHANG Gong-lin CHEN Ke-ming +1 位作者 ZHANG Jun-hua WANG Shi-yong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2年第5期306-308,共3页
A 38-year-old man sustained a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to his right medial malleolus and leg. It was an open fracture of the right tibia and fibula accompanied by a large soft tissue defect of the right medial malleolu... A 38-year-old man sustained a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to his right medial malleolus and leg. It was an open fracture of the right tibia and fibula accompanied by a large soft tissue defect of the right medial malleolus sized 12 cmx4 cm. Doppler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e tibialis posterior vessel was occluded due to thrombosis. The anterior tibial artery was patent. Three weeks after injury, the left anterolateral thigh muscle flap was harvested and transplanted to the right medial malleolus defect area for repair of the soft tissue defect, and an end-to-side anastomosis was performed between the posterior tibial vessel of the contralateral leg and the muscle flap's vascular pedicle.A split thickness free skin graft was used to cover the muscle flap and around the flap's vascular pedicle. The vascular pedicle was cut off after 28 days and the muscle flap survived completely. After 3-year follow-up postoperatively, the right 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s were confirmed healing radiologically. The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of contralateral leg was patent by clinical and Doppler examinations.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preserve the flow and patency of recipient ar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gical flaps Soft tissue injuries Leginjuries Wound hea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