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CUDC-101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DNA损伤、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
作者 那佈其 权春姬 +4 位作者 赵芳 杨凡 肖茹 金雪梅 李珍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0-410,共11页
目的:探讨泛素化组蛋白(H2AX)在前列腺癌(PCa)和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PCa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阐明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CUDC-101对PCa的DNA损伤、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肿瘤基因组谱(... 目的:探讨泛素化组蛋白(H2AX)在前列腺癌(PCa)和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PCa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阐明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CUDC-101对PCa的DNA损伤、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肿瘤基因组谱(TCGA)数据库和UALCAN数据库检索各种癌症组织中H2AX 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在PCa与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表达与PCa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在PCa组织和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中H2AX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H2AX蛋白表达与PCa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体外培养DU145细胞,分为对照组、5%FBS组、5%FBS+100μmol·L^(-1)CUDC-101组和5%FBS+200μmol·L^(-1)CUDC-101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CUDC-101处理前后PCa DU145细胞的细胞划痕面积及迁移细胞数;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UDC-101处理后PCa DU145细胞中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磷酸化组蛋白γ-H2AX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UDC-101处理后EMT相关蛋白、γ-H2AX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情况。结果:TCGA数据库和UALCAN数据库分析,H2AX mRNA在PCa组织中高表达,并且H2AX低表达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明显高于H2AX mRNA高表达组(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PCa组织中H2AX蛋白强阳性表达率高于在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64.34%vs 14.29%),其过表达与PCa的T分期(P=0.001)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科病理学会(WHO/ISUP)预后分级分组(P=0.004)有关,但与PCa患者的年龄、Gleason评分、淋巴结转移、神经和脉管浸润无关(P>0.05);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与对照组和EMT诱导组比较,CUDC-101处理组E-cadherin和γ-H2AX蛋白的荧光表达增强;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与对照组比较,CUDC-101处理组DU145细胞愈合面积和迁移细胞数明显下调;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EMT诱导组比较,CUDC-101处理组E-cadherin和γ-H2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波形蛋白(Vimentin)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H2AX蛋白过表达与PCa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关联。新型HDACi抑制剂CUDC-101可调控H2AX和AKT的磷酸化,抑制PCa细胞EMT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DC-101 泛素组蛋白 前列腺肿瘤 上皮-间质转 DNA损伤
下载PDF
环脂蛋白20调控组蛋白H2B泛素化经NF-κB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卞姝 张曼 +2 位作者 刘岩 姜朝阳 陈红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0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环指蛋白20(RNF20)调控组蛋白H2B泛素化(H2Bub)经核因子-κB(NF-κB)途径对巨噬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将培养好的巨噬细胞分为7组,A组(对照组):培养48 h;B组(ox-LDL刺激组):50 mg/mL oxLDL刺激巨噬细胞48 h;C组(ox-LDL+oe-RNF20... 目的探讨环指蛋白20(RNF20)调控组蛋白H2B泛素化(H2Bub)经核因子-κB(NF-κB)途径对巨噬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将培养好的巨噬细胞分为7组,A组(对照组):培养48 h;B组(ox-LDL刺激组):50 mg/mL oxLDL刺激巨噬细胞48 h;C组(ox-LDL+oe-RNF20转染组):oe-RNF20转染巨噬细胞后用50 mg/mL ox-LDL刺激48 h;D组(ox-LDL+pcDNA转染对照组):pcDNA转染巨噬细胞后用50 mg/mL ox-LDL刺激48 h;E组(ox-LDL+SN50干预组):50 mg/mL ox-LDL刺激巨噬细胞24 h后再给予10μg/mL的SN50处理24 h,共干预48 h;F组(ox-LDL+LY294002干预组):50 mg/mL ox-LDL刺激巨噬细胞24 h后再给予10μg/mL的LY294002处理24 h,共干预48 h;G组(ox-LDL+p38干预组):50 mg/mL ox-LDL刺激24 h后再给予10μg/mL的p38,共干预48 h。采用Transwell法观察巨噬细胞迁移数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NF20、H2B、H2Bub、NF-κB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结果在oxLDL刺激的巨噬细胞中,与A组比较,B组RNF20蛋白表达、H2Bub/H2B降低,巨噬细胞迁移数量增多,NF-κB和IL-6蛋白表达增加(P均<0.01)。在RNF20过表达细胞模型中,与B组比较,C组RNF20蛋白表达、H2Bub/H2B增加,NF-κB、IL-6蛋白表达减少,巨噬细胞迁移数量减少(P均<0.01);D组RNF20蛋白表达、H2Bub/H2B、NF-κB、IL-6无明显改变,巨噬细胞迁移数量无明显改变(P均>0.05)。给予SN50(NF-κB抑制剂)、SB203580(p38抑制剂)和LY294002(PI3K抑制剂)处理巨噬细胞后,与B组比较,E、F、G组RNF20蛋白表达、H2Bub/H2B无明显改变(P均>0.05);E组NF-κB、IL-6蛋白表达及巨噬细胞迁移数量减少(P均<0.01);F、G组NF-κB、IL-6蛋白表达及巨噬细胞迁移数量无明显改变(P均>0.05)。结论RNF20减少,H2Bub减少,加剧巨噬细胞迁移及炎症反应,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此过程经NF-κB信号通路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 基因表观遗传学 组蛋白泛素化 环指蛋白20 核因子-κB 巨噬细胞迁移
下载PDF
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缺陷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加快且凋亡增加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莹 陈旭 +1 位作者 杨安钢 王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37-940,共4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缺陷(MYSM1-/-)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HSC)的静息状态、增殖与凋亡情况。方法分离MYSM1-/-小鼠和野生对照(MYSM1+/+)小鼠的骨髓细胞,利用免疫磁珠和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表面标志为lin-Sca-1+c-kit+的HSC... 目的研究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缺陷(MYSM1-/-)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HSC)的静息状态、增殖与凋亡情况。方法分离MYSM1-/-小鼠和野生对照(MYSM1+/+)小鼠的骨髓细胞,利用免疫磁珠和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表面标志为lin-Sca-1+c-kit+的HSC。采用腹腔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的方法检测HSC增殖与细胞周期、采用Hoechst 33342-派若宁(pyronin)Y双染色法检测静息态HSC的比例、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膜联素Ⅴ/7-氨基放线菌素D(annexinⅤ-FITC/7-AAD)双染色法检测HSC凋亡。比较MYSM1-/-小鼠和MYSM1+/+对照小鼠HSC数目、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结果 MYSM1-/-小鼠的骨髓细胞、HSC总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明显降低;HSC的S期比例增加、增殖加快、静息期细胞减少但功能有缺陷的MYSM1-/-HSC凋亡率显著上升。结论 MYSM1对维持HSC的静息状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缺陷可引起静息态的HSC大量进入S期,异常增殖的HSC凋亡增加并最终引起HSC和骨髓细胞总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H2A去泛素 MYSM1 造血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水稻组蛋白单泛素化连接酶基因(OsHUB1)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4
作者 刘云霄 向鹏 罗红丽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34-141,共8页
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发现,AtHUB1基因参与调控植物对灰霉病的抗性.为了研究水稻的抗病机理,笔者利用同源搜索从水稻数据库中获得了目标基因的序列,并通过RT-PCR技术从水稻中克隆了组蛋白单泛素化连接酶基因,命名为OsHUB1.该片段包含1... 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发现,AtHUB1基因参与调控植物对灰霉病的抗性.为了研究水稻的抗病机理,笔者利用同源搜索从水稻数据库中获得了目标基因的序列,并通过RT-PCR技术从水稻中克隆了组蛋白单泛素化连接酶基因,命名为OsHUB1.该片段包含1个2 65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了1个885氨基酸的多肽.与NCBI数据库的比对结果表明:OsHUB1的氨基酸序列与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葡萄(Vitis vinifera)、杨树(Populus tomentosa)、大豆(Glycine max)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泛素E3连接酶的同源性分别为78%,68%,68%,67%和62%.这些不同来源的组蛋白单泛素化连接酶都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RING指结构域.半定量表达分析结果表明:OsHUB1基因能够被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诱导表达,说明OsHUB1基因可能通过SA和JA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参与水稻的抗病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泛素化连接酶OsHUB1 水稻 表达分析
下载PDF
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抑制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被引量:2
5
作者 霍毅 陈功金 +5 位作者 申彦彦 李柄毅 李玉芳 席文锦 杨安钢 王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54-1657,共4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b样SWIRM和MPN结构域1(MYSM1)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吞噬、抗原提呈、炎性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的骨髓细胞,在体外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 目的研究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b样SWIRM和MPN结构域1(MYSM1)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吞噬、抗原提呈、炎性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的骨髓细胞,在体外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DC,利用小干涉RNA(siRNA)下调MYSM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微球实验检测BMDC的吞噬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的抗原提呈功能、实时定量PCR检测BMDC的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变化,探讨MYSM1下调后DC在固有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结果下调MYSM1的表达后,BMDC的吞噬功能无显著变化,抗原提呈功能增强,IL-6、TNF-α的表达增强。结论 MYSM1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可以抑制BMDC的抗原提呈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H2A去泛素 Myb样SWIRM和MPN结构域1(MYSM1)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 固有免疫应答
下载PDF
组蛋白修饰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
6
作者 王鑫 陆利民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2年第6期452-457,共6页
肾脏纤维化(renal fibrosis)以肾间质内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和肾实质细胞丢失为主要特点,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向终末期肾病进展的共同途径,深入了解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临床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组蛋白修饰作为... 肾脏纤维化(renal fibrosis)以肾间质内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和肾实质细胞丢失为主要特点,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向终末期肾病进展的共同途径,深入了解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临床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组蛋白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方式,主要包括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其在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与组蛋白修饰异常密切相关,本文就上述各类组蛋白修饰在肾脏纤维化过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纤维 组蛋白甲基 组蛋白乙酰 组蛋白泛素化 组蛋白修饰
下载PDF
组蛋白H2B单泛素化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程成 钞阁娜 孙玉慧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464,共10页
组蛋白H2B单泛素化(histone H2B monoubiquitination,H2Bub1)是组蛋白的一种重要的修饰形式,主要通过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来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逆境胁迫响应。本文综述H2Bub1的修饰过程,其在调控植物的种子休眠、叶和根的生长... 组蛋白H2B单泛素化(histone H2B monoubiquitination,H2Bub1)是组蛋白的一种重要的修饰形式,主要通过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来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逆境胁迫响应。本文综述H2Bub1的修饰过程,其在调控植物的种子休眠、叶和根的生长、生物钟、开花时间和花药发育中的作用以及在植物抵抗病原菌的防卫反应和盐胁迫、干旱胁迫的逆境响应中的功能,并对H2Bub1的功能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H2B单泛素 种子休眠 开花调控 花药发育 防卫反应 盐胁迫 干旱胁迫
原文传递
非经典型多梳抑制复合物1.6的电镜结构分析
8
作者 蔡单 黄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6-1145,共10页
目的·通过负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电镜)技术分析非经典型多梳抑制复合物1.6(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6,PRC1.6)的蛋白结构,获得人源PRC1.6七元复合物的三维轮廓信息。方法·将PRC1.6复合物中7个组分基因RNF2、PCGF6、R... 目的·通过负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电镜)技术分析非经典型多梳抑制复合物1.6(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6,PRC1.6)的蛋白结构,获得人源PRC1.6七元复合物的三维轮廓信息。方法·将PRC1.6复合物中7个组分基因RNF2、PCGF6、RYBP、L3MBTL2、CBX3、E2F6和TFDP1分别克隆至N端带有6×His-3×Flag标签的pMLink载体中,利用聚乙烯亚胺瞬时转染的方式在悬浮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Expi293F中表达PRC1.6七元复合物,依次使用anti-DYKDDDDK标签亲合树脂、分子筛Superdex 200 Increase 10/300 GL(凝胶过滤层析)和甘油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PRC1.6复合物;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确认PRC1.6七元复合物组分;利用泛素化活性实验和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对复合物的体外泛素化活性以及与核小体结合亲和力进行验证;使用乙酸双氧铀进行样品制备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蛋白样品,随后通过单颗粒重构技术对PRC1.6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UCSF Chimera软件将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PDB)中的目的蛋白相关原子结构模型与重构获得的PRC1.6电子密度图进行拟合,预测PRC1.6七元复合物中各亚基的定位。结果·通过真核表达、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甘油密度梯度离心,以及LC-MS/MS验证,获得了纯度较高、均一性较好的PRC1.6七元复合物,且泛素化活性实验和EMSA发现该复合物在体外具有泛素化活性和核小体结合亲和力。利用负染色、透射电镜和单颗粒重构技术初步解析了分辨率约为15.2Å(1Å=10-10 m)的PRC1.6七元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将已有RNF2、PCGF6、RYBP、L3MBTL2、CBX3和DP1部分氨基酸序列的原子模型以及E2F6的AlphaFold2预测结构与重构获得的电子密度图进行匹配,初步确认了7个亚基在PRC1.6复合物三维结构中的定位情况。结论·使用负染色和透射电镜,以及单颗粒重构技术搭建了人源PRC1.6七元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梳抑制复合物1 表观遗传调控 组蛋白泛素化 负染色 透射电子显微镜 蛋白质三维结构
下载PDF
小鼠MYSM1基因稳定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的建立及其体外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宇 朱恒 +6 位作者 江小霞 张斌 廖丽 刘元林 张毅 陈虎 毛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9-554,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鼠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基因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并初步探讨MYSM1基因敲除后MSC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MYSM1基因进行...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鼠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基因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并初步探讨MYSM1基因敲除后MSC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MYSM1基因进行特异性基因敲除,再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基因敲除情况。为检测MYSM1敲除对MSC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将MYSM1基因敲除的MSC上清加入脾脏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在镜下观察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采用定量PCR检测淋巴细胞内炎性因子白介素4,干扰素γ、白介素17A和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定量PCR及Western blot的鉴定结果表明,CRISPR-Cas9技术稳定敲除了MSC细胞系内MYSM1基因。敲除了MYSM1基因之后的MSC上清显著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及炎性因子分泌(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小鼠MYSM1稳定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同时发现MYSM1敲除后MSC体外免疫抑制作用增强,此相关发现为深入研究MYSM1基因的功能,探索基因修饰MSC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H2A去泛素酶MYSM1 间充质干细胞 CRISPR-Cas9 基因敲除
下载PDF
Nuclear effects of ethanol-induced proteasome inhibition in liver cells 被引量:4
10
作者 Fawzia Bardag-Gorc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1163-1167,共5页
Alcohol ingestion causes alteration in several cellular mechanisms, and leads to inflammation, apoptosis, immunological response defects, and fibrosis. These phenomena are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ep... Alcohol ingestion causes alteration in several cellular mechanisms, and leads to inflammation, apoptosis, immunological response defects, and fibrosis. These phenomena are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epigenetic mechanisms, and subsequently, to liver cell memory.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is one of the vital pathways in the cell that becomes dysfunctionial as a result of chronic ethanol consumption. Inhibition of the proteasome activity in the nucleus causes changes in the turnover of transcriptional factors, histone modifying enzymes, and therefore, affects epigenetic mechanisms. Alcohol consump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a decrease in histone methylation, which leads to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DNA and histone modifications that result from ethanol-induced proteasome inhibition are key players in regulating gene expression, especially genes involved in the cell cycle,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and metabolism of ethanol. The present review highlights the consequences of ethanol-induced proteasome inhibition in the nucleus of liver cells that are chronically exposed to ethan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ohol liver injury Proteasome inhibition Epigenetic mechanis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