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小波变换研究赤道西太平洋温度细结构 被引量:7
1
作者 江明顺 张爱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2-20,共9页
使用小波变换分析了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CTD资料的温度序列,表明垂向温度细结构具有自相似特征,有可能使用分数维模型来描述.计算了温度序列的奇异性指数及其概率分布,发现此分布具有近似普适的形式.非零概率的负指数意味着温度... 使用小波变换分析了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CTD资料的温度序列,表明垂向温度细结构具有自相似特征,有可能使用分数维模型来描述.计算了温度序列的奇异性指数及其概率分布,发现此分布具有近似普适的形式.非零概率的负指数意味着温度剖面可能存在奇异点.对经小波变换后的序列的周期性统计表明周期△和尺度α遵从幂律标度△~αβ,β≈1.这提示着细结构背后可能存在简单的二分串级机制.小波变换的振幅反映了温度脉动的强弱.据此可以确定脉动能量的垂向分布和能谱密度,和传统方法的比较表明小波能谱较为光滑,有利于精确测定谱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细结构 小波变换 西太平洋 温度 细结构
下载PDF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 被引量:97
2
作者 张先康 王椿镛 +4 位作者 刘国栋 宋建立 罗力雷 吴涛 吴建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56-364,共9页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km;下部地壳具有强烈的反射性质,厚约14-15km.壳幔过渡带是由双程走时约2s和厚约5-6km的水平反射叠层所组成,莫霍界面具有深度深(约39-40km)和平坦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来盆地 深地震反射 地壳细结构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上地壳三维细结构层析成像 被引量:50
3
作者 王夫运 张先康 +4 位作者 陈棋福 陈顒 赵金仁 杨卓欣 潘素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9-366,共8页
利用三维不分块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北京东北部地区的三维人工地震莫霍反射波走时数据进行反演,得到了该区上地壳的三维P波、S波慢度及波速比结构图像,三种结构不同深度的切片图像揭示出慢度和波速比分布有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的特征.... 利用三维不分块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北京东北部地区的三维人工地震莫霍反射波走时数据进行反演,得到了该区上地壳的三维P波、S波慢度及波速比结构图像,三种结构不同深度的切片图像揭示出慢度和波速比分布有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的特征.断裂活动引起沉积不均匀造成现今的速度分布,地震大多分布在波速比较低的块体内,说明地震不仅与断裂活动有关,有可能还与物质结构和性质相关;北京地区上地壳速度结构、断裂活动和物质性质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结构 不分块反演 上地壳 北京地区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岩石圈精细结构 被引量:69
4
作者 刘保金 酆少英 +3 位作者 姬计法 石金虎 谭雅丽 李怡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10-1621,共12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构造活动带,有着复杂的形成演化历史,对中国东部的区域构造、岩浆活动、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现代地震活动都有重要控制作用.2010年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江苏宿迁市附近,采用深地震反射探测方法对郯...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构造活动带,有着复杂的形成演化历史,对中国东部的区域构造、岩浆活动、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现代地震活动都有重要控制作用.2010年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江苏宿迁市附近,采用深地震反射探测方法对郯庐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块的岩石圈结构进行了解剖.结果表明,该区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均向西倾,其中,地壳厚度约为31~36km,岩石圈厚度约为75~86km,且岩石圈厚度在郯庐断裂带下方出现突变.郯庐断裂带在剖面上表现为由多条主干断裂组成的花状构造,其内部发育有断陷盆地和挤压褶皱,具有伸展、挤压和走滑并存的构造形迹,暗示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活动.这一断裂带错断了近地表沉积层,向下切割莫霍面和岩石圈地幔,属岩石圈尺度的深大断裂构造系统.软流圈高温高压热物质沿断裂带的上涌、岩浆底侵或热侵蚀作用造成岩石圈出现拉张伸展和岩石圈减薄,并可能使岩石圈组构及其物质成分发生改变.本项研究结果不但可进一步加深对郯庐断裂带深、浅部结构的认识,而且还可为分析研究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深部过程和浅部构造响应提供资料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岩石圈细结构 深地震反射剖面 华北克拉通 花状构造
下载PDF
北京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 被引量:53
5
作者 刘保金 胡平 +3 位作者 孟勇奇 酆少英 石金虎 姬计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64-2272,共9页
长度100 km、NW向穿过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和北京地区主要断裂构造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下地壳厚... 长度100 km、NW向穿过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和北京地区主要断裂构造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下地壳厚约13-1 5 km.剖面TWT3-4s以上,反射层位丰富,构造形态清晰,且在剖面上具有明显不同的构造特征;在三河平谷地震区以西,剖面揭示了2-3组反射能量较强的反射震相和一系列错断基底面的断裂,在三河-平谷地震区以东,为一套自东向西倾伏的密集强反射层,这套反射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盆地最深处约为8-9 km.剖面揭示的地壳深断裂倾角陡直,该断裂切割、扰动了下地壳物质和壳幔过渡带,向上延伸至上地壳,将地壳深部构造与浅部断裂联系在一起,构成了该区最主要的深浅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细结构 三河-平谷地震区 深浅构造特征
下载PDF
上海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姚保华 章振铨 +7 位作者 王家林 火恩杰 张先康 刘保金 吴健生 王夫运 于鹏 毛雅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2-491,共10页
通过在上海地区开展深、浅地震反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高分辨地震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等联合剖面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组成部分.... 通过在上海地区开展深、浅地震反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高分辨地震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等联合剖面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上地壳厚为12~14km,波速为5.7~5.9k/s;中地壳厚度约为10km,波速为5.9~6.2km/s;下地壳厚为10~11km,波速为6.2~6.3km/s,Moho面深度约为32km.剖面浅部地质构造复杂,共解释出12条特征明显的断裂.其中,除3条断裂错断结晶基底(G界面)并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界面外,其他断裂均在深度3~5km以上终止或收敛于G界面之上.此外,仅在剖面西侧基底下部约13~15km埋深处发现一厚度在2km左右的壳内高导层.所以,在综合各方面资料后分析认为,在剖面经过地区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近地表所存在的活动断层是未来产生对该区有影响地震的震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高分辨折射 宽角反射/折射 大地电磁测深 地壳细结构
下载PDF
新疆地学断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岩石圈细结构 被引量:42
7
作者 高锐 肖序常 +4 位作者 刘训 管烨 李秋生 卢德源 李朋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7-552,共6页
横过西昆仑 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 ,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 ,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 横过西昆仑 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 ,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 ,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挤入到西昆仑北带之下 ,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相碰撞的地震证据。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呈“V”型的盆山耦合关系 ,这种“V”型的耦合关系代表了陆内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昆仑 塔里木 深地震反射 陆-陆碰撞 盆山耦合 岩石圈 细结构 新疆地学断面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渭河盆地西安坳陷的地壳精细结构 被引量:29
8
作者 任隽 冯希杰 +6 位作者 王夫运 彭建兵 刘晨 戴王强 李高阳 张艺 马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3-521,共9页
2005年,跨西安坳陷完成一条NW方向,69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获得该区域的地壳精细结构、主要断裂展布和深、浅构造关系图像.地震反射CMP叠加时间剖面显示,以反射事件C为界,地壳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地壳由多组近水平反射带组成,具有... 2005年,跨西安坳陷完成一条NW方向,69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获得该区域的地壳精细结构、主要断裂展布和深、浅构造关系图像.地震反射CMP叠加时间剖面显示,以反射事件C为界,地壳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地壳由多组近水平反射带组成,具有分段连续性好、局部存在反射带明显错断或形态突变等特征,清晰地刻画出西安坳陷新生代沉积分层、坳陷底界、渭河断裂带、临潼—长安断裂带和秦岭山前断裂带的几何形态和关系.反射事件C是结晶地壳内宽度约0.5s的反射带,最深处位于桩号30km,底界约6.5s,向西北缓慢抬升至5.5s,向南东迅速抬升至5.5s.下地壳有两个明显的反射事件RA、RB:RB是位于桩号40~47km之间的局部反射团,而RA为宽度约2s、向坳陷倾斜的反射带.以桩号38km为界,反射Moho形态截然不同,而且出现了显著的错断:大桩号方向,反射Moho为位于双程走时11~14s水平的反射分段连续的过渡带,宽度约3s;小桩号方向,反射Moho为一宽度约2s、并向大桩号倾斜的反射分段连续的过渡带,其形态和反射事件RA相同.根据地震波速度资料,求得这几个反射带顶界的深度分别为:10.5~13.5km(反射带C)、20.3~21.5km(反射带RB)、16.8~34.3km(反射带RA)和32~36.7km(反射带Moho)左右.作者认为形态一致的反射事件RA和反射Moho很可能是古秦岭洋向华北地台俯冲的遗迹.此外,西安坳陷内错断新生界深达反射事件C的渭河和临潼—长安断裂带和莫霍错断的存在,表明该地区地壳现今活动性很强,是未来强震发生值得注意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坳陷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细结构 渭河盆地 大陆动力学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区震源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杨卓欣 张先康 +4 位作者 嘉世旭 刘保金 酆少英 赵成斌 潘纪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01-1708,共8页
穿过伽师强震群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研究区从地表直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20-30km,莫霍界面埋深约52~58km.上地壳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射图像.上地壳上部为沉积盖层,... 穿过伽师强震群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研究区从地表直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20-30km,莫霍界面埋深约52~58km.上地壳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射图像.上地壳上部为沉积盖层,厚度约8-9km,盖层内部反射成层分布,显示了稳定而连续的沉积特点;上地壳下部则为“反射透明”背景下存在的叠层状反射带.下地壳内部呈现明显的反射性质,具体体现在上、下地壳分界面和莫霍间断面都表现为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多循环反射叠层结构特征.时间剖面上所有反射事件由北东向南西下倾的整体图像直观地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地壳变形而向西昆仑下插入的事实.剖面47km桩号附近,上地壳下部至壳幔过渡带以上地壳范围内存在一条高倾角的深断裂,具有走滑性质,本研究认为该深断裂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密切相关,推断它为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而时间剖面上壳幔过渡带反射的连续性则说明该断裂没有向下穿过莫霍面.存在于上地壳上部的两条高倾角的浅部断层可能对应于地质推测的麦盖提一下苏洪断裂带,它们与位于其下方的地壳深断裂构成了伽师强震群可能的深、浅构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深地震反射 震源细结构
下载PDF
三种海洋硅藻胞外多聚物形态、微细结构及组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大志 黄世玉 程兆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3-278,共6页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厦门近海三种常见附着硅藻———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Achnanthesjavanicavar.subconstricta)、咖啡形双眉藻 (Amphoracoffeaeformis)和多枝舟形藻 (Nav icularamosissima)胞外多聚物 (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厦门近海三种常见附着硅藻———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Achnanthesjavanicavar.subconstricta)、咖啡形双眉藻 (Amphoracoffeaeformis)和多枝舟形藻 (Nav icularamosissima)胞外多聚物 (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nces,EPSs)的形态和微细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初步分析了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 ,A .javanicavar.subconstricta的胞外多聚物为透明的长柄 ,分为领、柄及垫状物三部分 ,电镜显示其微细结构为由许多纤维组成的双层实心管 ;Amphoracoffeaeformis分泌的EPS为由串连的小节组成的实心管状结构 ,许多管交织成厚的胶质块 ;Navicularamosissima的EPSs则为透明的薄膜并形成胶质膜。三种硅藻胞外多聚物的水溶性和水不溶性的主要成分均为多糖类 ,达总量的 70 %以上 ,蛋白质含量次之 ,不含脂类物质 ,但不同藻类EPS的组成差异较大。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胞外多聚物 形态 细结构 化学组成
下载PDF
新丰江库区上地壳三维细结构层析成像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卓欣 刘宝峰 +3 位作者 王勤彩 赵翠萍 陈章立 张先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7-1189,共13页
在新丰江库区布设一个范围约50km×40km、由50个地震临时台站组成的观测台阵,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人工震源产生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台阵中的20个台站和5个区域固定台还对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发生在库区的地方震进行了观测.本文联合利... 在新丰江库区布设一个范围约50km×40km、由50个地震临时台站组成的观测台阵,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人工震源产生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台阵中的20个台站和5个区域固定台还对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发生在库区的地方震进行了观测.本文联合利用人工地震莫霍面反射波走时和天然地震直达波走时,采用连续模型反演技术重建了库区上地壳P波、S波慢度扰动和Vp/Vs扰动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表明:新丰江库区东、西部地区上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库区东部地区构造复杂,多条断裂在该区呈交叉状分布.北西向的石角—新港—白田断裂带在库区段内具有复杂的岩性和构造特征,该断裂带在新港至双塘一线可能延伸至地下8km左右;近北东向的断裂带切割地壳较深.峡谷区及大坝以东附近地区存在上、下贯通的波速比高值区,尤其是大坝以西的深水峡谷区,存在一条顺河走向的陡倾角断层裂隙带,为库水渗透提供了良好通道.库区西部地区为相对稳定构造区,完整坚硬的花岗岩体透水性能较差,受库水渗透影响很小.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的形成与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峡谷区及大坝以东附近地区上地壳介质性质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微震分布在介质物性结构的特定部位,"软"、"硬"交错的介质环境是倾滑正断层型微小震产生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丰江库区 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 走时联合反演 上地壳三维细结构 水库诱发地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震相研究与地壳细结构 被引量:71
12
作者 嘉世旭 张先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31-1443,共13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构造单元深地震测深资料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实际记录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东北缘区域内部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细结构.结果显示:西秦岭褶皱造山带分隔了南北不同性质的地壳结构,北侧为相对...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构造单元深地震测深资料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实际记录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东北缘区域内部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细结构.结果显示:西秦岭褶皱造山带分隔了南北不同性质的地壳结构,北侧为相对稳定的临夏—兰州新生代盆地、南侧为强烈改造的松潘—甘孜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改造为萎缩的若尔盖高原盆地和盆地边缘褶皱造山两类不同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下地壳普遍存在以多层高低速相间、低速度结构为主的破碎松弛结构,这种特征在缝合带和造山带尤为明显,显示为地壳形变增厚、流变滑动的重要场所;结合二维速度结构及GPS研究结果,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深地震测深 震相研究 地壳细结构
下载PDF
界面和速度的两步反演——唐山震区三维细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赖晓玲 张先康 郑需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90-597,共8页
研究区域界面和速度的两步反演计算方法.三维界面采用分段非完全多项式描述,三维速度的重建采用泛函空间的最小二乘原理.计算采用两步进行:第1步反演三维界面形态;第2步将剩余走时残差按加权分配的方式进行三维速度反演.处理了... 研究区域界面和速度的两步反演计算方法.三维界面采用分段非完全多项式描述,三维速度的重建采用泛函空间的最小二乘原理.计算采用两步进行:第1步反演三维界面形态;第2步将剩余走时残差按加权分配的方式进行三维速度反演.处理了唐山滦县震区地震测深资料,获得了唐山震区深部三维构造形态及唐山、滦县震区三维地壳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唐山震区深部三维构造总体为北东走向,北东向的丰台—野鸡坨断裂与北东向的唐山断裂所夹的构造为莫霍界面隆起区.该区中下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沿北东向的唐山断裂存在明显低速异常带,其位置与唐山地震活动带的位置相一致.沙河驿附近较大的低速异常块体对应于较密集的地震分布.该区域存在一条北西向的高速异常带,可能是一条隐伏深断裂.唐山7.8级地震震中区下地壳为北东向的低速异常带与北西向的高速异常带相交处.这两组构造对控制唐山7.8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速度 两步反演 唐山震区 地震活动 细结构
下载PDF
关于南沙海域内波与细结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方欣华 吴巍 仇德忠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537-542,共6页
作者综述了南沙海域内波及细结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研究中所用的国际或国内首次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它们包括最基础的CTD资料质量控制的方法,浮力频率计算方法、频散关系和波函数计算方法,细结构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法,内波检测... 作者综述了南沙海域内波及细结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研究中所用的国际或国内首次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它们包括最基础的CTD资料质量控制的方法,浮力频率计算方法、频散关系和波函数计算方法,细结构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法,内波检测方法,内潮计算的谱差分方法等。而后总结所得的研究成果(其中一部分是首次发表的),它们包括南沙海区浮力频率的分类及其随地域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内波频散关系和波函数;细结构特性及其与内波的关系;细结构的非高斯概率分布特性;垂向波数谱特性及其随季节、地域及水层的变化;频率特性;Cox 数及其概率分布;内潮特性等。最后对今后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细结构 内潮 南海 南沙群岛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中深层细结构混合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卢著敏 陈桂英 尚晓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8,共8页
基于2007年8月获得的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海流资料和CTD(温盐深剖面仪)水文资料,应用Gregg模型对南海中深层内波尺度的混合进行估计,同时应用Thorpe尺度对中深层存在的垂向翻转及由此引起的混合进一步分析。两种方法均显示,吕宋... 基于2007年8月获得的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海流资料和CTD(温盐深剖面仪)水文资料,应用Gregg模型对南海中深层内波尺度的混合进行估计,同时应用Thorpe尺度对中深层存在的垂向翻转及由此引起的混合进一步分析。两种方法均显示,吕宋海峡附近上层400m的耗散率及混合率均强于18°N断面,中深层两个区域的混合率并没有显著区别。这表明吕宋海峡上层400m,可能存在更活跃的内波活动,从而产生更强的内波混合和垂向水团翻转。Gregg模型估计的耗散率和混合率量级分别为10-9W.kg-1和10-6m2.s-1。大部分CTD站位在中深层均存在垂向翻转,而且保持较高的发生率,翻转所对应的混合率并不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以上南海北部的细结构混合特征增强对南海中深层混合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细结构混合 耗散率 混合率 内波
下载PDF
一次强降水系统的演变和细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薛秋芳 丁一汇 王建中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6-62,共7页
文章分析1992年7月23日河北省东部平原地区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研究了产生特大暴雨的中心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及其细结构,讨论了该系统内部中心暖区形成的物理机制,并指出几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对这次暴雨系统的重要... 文章分析1992年7月23日河北省东部平原地区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研究了产生特大暴雨的中心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及其细结构,讨论了该系统内部中心暖区形成的物理机制,并指出几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对这次暴雨系统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系统 弧形云线 对称不稳定 降水 细结构
下载PDF
赤道附近141°30′E断面温盐细结构特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爱军 方欣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2-41,共10页
根据中美海气TOGA调查第1~4航次(1986~1988年)的CTD资料及部分ADCDCP资料,分析研究横跨赤道141°30′E断面的内波及细结构特性,其中包括温度垂直梯度的概率分布及其谱特性,COX数的统计分布... 根据中美海气TOGA调查第1~4航次(1986~1988年)的CTD资料及部分ADCDCP资料,分析研究横跨赤道141°30′E断面的内波及细结构特性,其中包括温度垂直梯度的概率分布及其谱特性,COX数的统计分布及Richardson数的垂直分布等,由此得出;该断面存在入侵性细结构、双跃层及阶梯结构;温度垂直梯度谱在波数0.1附近有一折点K1,按谱斜率不同将谱分为3段,当0.03<K<K1时,β<1;当K,<K<0.6时,β为-1.7~-3;当0.6<K<l时,β为-3.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太平洋 内波 细结构 温度 盐度
下载PDF
海洋细结构综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鲍献文 方欣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52-559,共8页
回顾海洋细结构研究发展过程,阐明海洋细结构基本概念、成因和类型,简单介绍几种用于细结构研究的多参数测量仪器,概述细结构谱特性的研究成果及几个解释模式,总结Cox数与Richardson数的统计特性。最后,阐述目前钢结构研究的几个... 回顾海洋细结构研究发展过程,阐明海洋细结构基本概念、成因和类型,简单介绍几种用于细结构研究的多参数测量仪器,概述细结构谱特性的研究成果及几个解释模式,总结Cox数与Richardson数的统计特性。最后,阐述目前钢结构研究的几个焦点问题并预测近期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结构 内波 小尺度过程 海洋
下载PDF
南沙海区温度细结构正态性检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方欣华 吴巍 +1 位作者 刘煜 鲍献文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2期189-194,共6页
对南沙海区观测得的部分温度脉动一深度序列作了正态检验。检验时先用根据序列的自回归模型构成的滤波器滤去序列元素间之相关性产生白噪声序列 ,而后用 χ2一拟合优度检验法对此白噪声序列作正态性独立同分布检验并对偏度与峰度作了检... 对南沙海区观测得的部分温度脉动一深度序列作了正态检验。检验时先用根据序列的自回归模型构成的滤波器滤去序列元素间之相关性产生白噪声序列 ,而后用 χ2一拟合优度检验法对此白噪声序列作正态性独立同分布检验并对偏度与峰度作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除少数样本近似正态分布外 ,大多数样本的分布为非正态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态性检验 概率密度 温度细结构 南海 水温
下载PDF
大洋细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机制 Ⅱ.剪切和拉伸(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植松 方欣华 徐启春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405-414,共10页
研究了S、SI和SF场的剪切谱、拉伸谱、拉伸对剪切之比以及Richardson函数。发现剪切和拉伸谱在铅直波数βc处(约为0.1cpm)出现由f~引起的不稳定性。这些结果与PATCHEX等观测资料的比较进一步支持在部... 研究了S、SI和SF场的剪切谱、拉伸谱、拉伸对剪切之比以及Richardson函数。发现剪切和拉伸谱在铅直波数βc处(约为0.1cpm)出现由f~引起的不稳定性。这些结果与PATCHEX等观测资料的比较进一步支持在部分Ⅰ中提出的推测。分析旋转向量水平分量(f~)沿着内波(尤其是惯性内波)的一个等势密度面的作用,提出了一种产生大洋细结构的可能物理机制。它有些类似于表面波动力学中的风生漂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近惯性内波 大洋细结构 剪切谱 拉伸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