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虫共生微生物: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栾军波 王四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71-1281,共11页
昆虫共生微生物是指与昆虫宿主建立持久互作关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分布于昆虫的体表、肠道、血腔或者细胞内,参与调节宿主昆虫的多种生理功能。昆虫-共生微生物互作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深入研究昆虫共生微生物的功能及其与... 昆虫共生微生物是指与昆虫宿主建立持久互作关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分布于昆虫的体表、肠道、血腔或者细胞内,参与调节宿主昆虫的多种生理功能。昆虫-共生微生物互作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深入研究昆虫共生微生物的功能及其与宿主的互作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重要的生命科学机理,还将为害虫治理和虫传病害的防控以及益虫的有效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昆虫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在多个研究方向取得重要成果。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昆虫共生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本专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提出了值得关注的3个研究方向:(1)昆虫细胞内共生微生物的功能;(2)昆虫调控共生微生物丰度和传播的机制;(3)昆虫共生微生物的遗传改造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共生微生物 细胞内共生 专性共生 兼性共生 肠道微生物 遗传改造
下载PDF
真核细胞细胞器起源的分化——内共生假说
2
作者 王耀荣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86-89,共4页
关于真核细胞细胞器的起源问题,目前生物界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代表性的学说有:Margulis提出的内共生说和Uzzell等人的分化假说,但这两种假说都有难以克服的明显弱点.本文所提出的分化——内共生假说,是在前两种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 关于真核细胞细胞器的起源问题,目前生物界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代表性的学说有:Margulis提出的内共生说和Uzzell等人的分化假说,但这两种假说都有难以克服的明显弱点.本文所提出的分化——内共生假说,是在前两种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颖的、更为合理的假说,或许对这个重要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细胞细胞器起源、分化——内共生假说
下载PDF
Wolbachia在我国广赤眼蜂种群内的感染 被引量:9
3
作者 钟敏 沈佐锐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2-737,共6页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生殖组织内的一类细胞内共生菌 ,它属于原细菌的α亚类 ,能够通过调控寄主的生殖活动而促进其在寄主种群中的扩散。通过对wsp基因的克隆及PCR_RFLP分析确定了Wolbachia在我国广赤眼蜂种群内的存在 ,并发现...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生殖组织内的一类细胞内共生菌 ,它属于原细菌的α亚类 ,能够通过调控寄主的生殖活动而促进其在寄主种群中的扩散。通过对wsp基因的克隆及PCR_RFLP分析确定了Wolbachia在我国广赤眼蜂种群内的存在 ,并发现有 2种Wolbachia菌系的感染 ,命名为wEvaA和wEvaB。经过克隆分离得到了这 2种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 ,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AY3 90 2 79和AY3 90 2 80 ,并由基于wsp基因的聚类树中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BACHIA 细胞内共生 感染 广赤眼蜂 WSP基因 RFLP
下载PDF
棉蚜体内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0
4
作者 国伟 沈佐锐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共3页
Wolbachia是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类呈母系遗传的细胞内共生细菌 ,这类细菌可以通过卵的细胞质传播并参与调控寄主的生殖活动。通过对Wolbachia外膜蛋白质的wsp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 ,证实了寄生于不同植物的棉蚜 (AphisgossypiiGlover... Wolbachia是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类呈母系遗传的细胞内共生细菌 ,这类细菌可以通过卵的细胞质传播并参与调控寄主的生殖活动。通过对Wolbachia外膜蛋白质的wsp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 ,证实了寄生于不同植物的棉蚜 (AphisgossypiiGlover)体内均有感染 ,说明Wolbachia可能广泛存在于棉蚜体内 ,扩增出的Wolbachia目的片段为 5 90bp左右。通过对棉蚜体内感染的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进行分子检测 ,为进一步研究棉蚜的孤雌生殖与Wolbachia的相关关系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巴克氏体 WSP基因 棉蚜 植物 孤雌生殖 WOLBACHIA 细胞内共生细菌
下载PDF
CO-TRANSFECTION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ITH HUMAN BMP2 AND VEGF165 GENES 被引量:1
5
作者 蒋佳 范存义 曾炳芳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2009年第1期12-18,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lentivirus-mediated co-transfection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with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 (hVEGFI65) gene and human...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lentivirus-mediated co-transfection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with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 (hVEGFI65) gene and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hBMP2) gene. Methods The hVEGF165 and hBMP2 cDNAs were obtained from human osteosarcoma cell line MG63 and cloned into lentiviral expression vectors designed to co-express the copepo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copGFP). The expression lentivector and packaging Plasmid Mix were co-transferred to 293TN cells, which produced the lentivirus carrying hVEGF165 (Lv-VEGF) or hBMP2 ( Lv-BMP) , respectively. MSCs of Wistar rats were co-transfected with Lv-BMP and Lv-VEGF (BMP + VEGF group), or each alone (BMP group and VEGF group), or with no virus ( Control group).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hVEGF165 and hBMP2 genes in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PCR and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Results Lentiviral expression vectors carrying hVEGF165 or hBMP2 were correctly constructed and confirmed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ses analysis and DNA sequencing analysis. A transfer efficiency up to 90% was archieved in all the transfected groups detected by the fraction of fluorescent cells using fluorescent microscopy. From the results generated by real-time PCR and ELISA, VEGF165 and BMP2 genes were co-expressed in BMP + VEGF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BMP2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BMP + VEGF and BMP groups ( P 〉 0. 05). Similar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VEGF165 expression between BMP + VEGF and VEGF groups ( P 〉 0. 05). Conclusion VEGF165 and BMP2 genes were successfully co-expressed in MSCs by lentivirus-mediated co-transfection, which provided a further foundation for the combined gene therapy of bone 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enchymal stem cell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lentiviral vector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gene therapy co-transfection
下载PDF
造礁石珊瑚演化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志伟 周文良 +2 位作者 张晶晶 胡怡思 魏辅文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5-818,共14页
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关键动物类群.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造礁石珊瑚获得与虫黄藻细胞内共生、生物矿化造礁等重要功能性状,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框架生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调节功能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以造礁石珊瑚为... 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关键动物类群.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造礁石珊瑚获得与虫黄藻细胞内共生、生物矿化造礁等重要功能性状,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框架生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调节功能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以造礁石珊瑚为代表的刺胞动物是双侧动物最近缘的分支,在系统发育演化上占据非常关键的地位,其胚层、体轴以及多种功能细胞的发育调控等相关研究结果,对探讨双侧动物相应性状的演化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梳理造礁石珊瑚在演化发育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其重要细胞类群、胚层和体轴、繁殖策略及其细胞内共生和生物矿化等关键性状的演化起源和发育调控机制等.同时,本文提出几个未来造礁石珊瑚演化发育研究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关键功能性状的分子基础、生殖细胞发育和性别决定、干细胞与再生能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演化发育生物学 繁殖策略 细胞内共生 生物矿化
原文传递
Wolbachia在灰飞虱体内的分布 被引量:17
7
作者 廖珊 康琳 +2 位作者 陈小爱 叶鑫 李昌本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害虫,有些灰飞虱体内含有细胞内共生茵──Wolbachia.Wolbachia是一种细胞质遗传的细胞内共生菌,这类细菌改变了...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害虫,有些灰飞虱体内含有细胞内共生茵──Wolbachia.Wolbachia是一种细胞质遗传的细胞内共生菌,这类细菌改变了宿主的生殖行为,引起细胞质不相容(CI),雌性化及孤雌生殖等现象,导致带有Wolbachia的宿主具有生殖优势.采用PCR和Western。杂交的方法分析Wolbachia在灰飞虱体内不同组织的分布状况,发现灰飞虱体内Wolbachia存在于生殖组织外,还广泛分布在头、胸、腹、唾液腺、消化道等非生殖组织中.这种广泛的分布状态说明Wolbachia是在昆虫体内引入、表达与传播外源基因的良好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WOLBACHIA 分布 细胞内共生 水稻害虫 细胞质不相容 雌性化 孤雌生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