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受体的“行为”——受体在细胞间迁移的假说
1
作者 顾江宁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5-36,共2页
至今为止,对受体的理解一般认为它只为原位细胞所固有,即受体只属于产生该受体的细胞,这个受体的活动只能限定在原位细胞范围内,它的功能只反映原位细胞的特征,它不能越出原位细胞而发挥作用,不能为其它细胞所有,自然地也就不能突破受... 至今为止,对受体的理解一般认为它只为原位细胞所固有,即受体只属于产生该受体的细胞,这个受体的活动只能限定在原位细胞范围内,它的功能只反映原位细胞的特征,它不能越出原位细胞而发挥作用,不能为其它细胞所有,自然地也就不能突破受体这种能动的功能性蛋白质在体内具有双重或多重作用的观念。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受体 受体 免疫学 细胞间迁移
下载PDF
CXCR4基因修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急性肾损伤微环境定向迁移的放大效应及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楠梅 程劲 +1 位作者 黄健 田军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8-124,共7页
目的:低氧/复氧预处理肾小管上皮细胞(HR-RTECs)体外模拟急性肾损伤(AKI),与CXCR4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观察该共培养环境下CXCR4基因修饰对BMSCs定向迁移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并以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方法:Gat... 目的:低氧/复氧预处理肾小管上皮细胞(HR-RTECs)体外模拟急性肾损伤(AKI),与CXCR4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观察该共培养环境下CXCR4基因修饰对BMSCs定向迁移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并以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方法:Gateway技术构建含CXCR4目的基因的质粒[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示踪基因)],同时构建仅含eGFP的对照载体,以携带上述质粒的慢病毒为载体转染BMSCs合成CXCR4-BMSCs和null-BMSCs,检测转染细胞活力、分化潜能及CXCR4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RTECs于HR环境中各培养12h获得HR-RETCs。实验共分四组,将BMSCs、CXCR4-BMSCs、null-BMSCs分别与HR-RTECs共培养,BMSCs与RTECs共培养作为对照。培养48h后检测各组BMSCs的定向迁移能力,ELISA检测RTECs培养上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浓度,Western印迹检测BMSCs内pAKT、pMAPK水平。构建AKI小鼠模型,随机分为BMSCs移植组、CXCR4-BMSCs移植组和null-BMSCs移植组,移植细胞均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移植7d后处死,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细胞在肾组织的分布。结果:成功转染的BMSCs活力及分化潜能均无变化,CXCR4表达在CXCR4-BMSCs中明显增加。HR-RTECs模拟的AKI共培养环境可增强BMSCs的迁移能力,空载体转染对BMSCs的迁移能力并无额外影响,但CXCR4修饰的BMSCs向AKI微环境的迁移细胞数进一步显著增加。HR-RTECs培养上清中的SDF-1浓度增加,与其共培养的三种BMSCs内的pAKT、pMAPK水平也均增加,且以CXCR4-BMSCs的pAKT、pMAPK水平最强。CXCR4基因修饰可显著增加AKI肾组织中BrdU+细胞(BMSCs)的比例。结论:AKI微环境对BMSCs有明显趋化作用,CXCR4基因修饰可进一步增强BMSCs的定向迁移能力,SDF-1/CXCR4轴为发挥作用的主要趋化因子/受体,其下游的AKT和MAPK通路为发挥作用的可能信号机制。CXCR4-BMSCs移植有望成为修复AKI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R4骨髓充质干细胞迁移低氧 复氧 肾小管上皮细胞
下载PDF
淫羊藿苷对股骨骨折MSCs迁移及免疫功能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小玲 段小云 +1 位作者 魏庭森 吴传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股骨骨折间充质干细胞(MSCs)迁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6只及造模组80只。造模组通过截断股骨干中段建立股骨骨折模型,对照组予以假手术。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股骨骨折间充质干细胞(MSCs)迁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6只及造模组80只。造模组通过截断股骨干中段建立股骨骨折模型,对照组予以假手术。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骨肽组及淫羊藿苷低、中、高浓度组,各16只。模型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 mL·kg^-1,日1次,腹腔注射;骨肽组给予复方骨肽注射液5 mL·kg^-1,日1次,腹腔注射;淫羊藿苷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给予8、16、24 mg·mL^-1的淫羊藿苷溶液5 mL·kg^-1,日1次,腹腔注射。各组大鼠均给药4周。检测比较各组骨折愈合Garrett评分、股骨骨体积(BV)、样本体积(TV)、骨体积分数(BVF)、MSCs迁移能力,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大鼠骨折愈合Garrett评分较高,股骨BV、TV、BVF较高,骨折端MSCs迁移能力较高,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较高,且淫羊藿苷低浓度组<淫羊藿苷中浓度组、骨肽组<淫羊藿苷高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淫羊藿苷能有效促进股骨骨折大鼠骨折愈合,其作用可能与提高MSCs迁移能力及细胞免疫功能有关,且药物浓度越高作用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股骨骨折 大鼠 充质干细胞迁移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通过调控PI3K/Akt、JAK2/STAT3信号促进BMSC趋化迁移对外伤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活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宋颖军 李旭 +1 位作者 刘小舟 张国福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4206-4213,共8页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内源性酪氨酸激酶(JAK)2/信号传导和转录启动因子(STAT)3信号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趋化迁移对外伤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元活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健...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内源性酪氨酸激酶(JAK)2/信号传导和转录启动因子(STAT)3信号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趋化迁移对外伤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元活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大鼠53只,随机分为健康组(健康大鼠常规饲养)、损伤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干预组(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甲泼尼龙治疗),每组12只,剩余5只大鼠用于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制备。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s细胞。Transwell小室法测大鼠BMSCs迁移。高架十字迷宫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脊髓组织病理形态。TUNEL测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p-JAK2、p-STAT3。Western印迹测PI3K、p-PI3K、Akt、p-Akt。结果传代后的培养细胞呈旋窝状或放射状贴壁生长,细胞多呈星形、梭形或三角状,培养3代后,细胞贴壁加快、形态均一,呈旋窝状或单层放射状生长。培养细胞表面抗原CD29、CD90为阳性,CD31、CD45为阴性,提示其为BMSCs细胞。与健康组相比,损伤组总路程、进入开臂次数、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降低,不同时间的潜伏期显著升高(P<0.05)。与损伤组相比,干预组与对照组总路程、进入开臂次数、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升高,不同时间的潜伏期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损伤组脊髓组织疏松水肿,有细胞空泡变性产生。相较于损伤组,干预组与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有所改善。与健康组相比,损伤组BMSCs、PI3K、Akt、p-PI3K、p-Akt显著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p-JAK2、p-STAT3显著升高(P<0.05)。与损伤组相比,干预组BMSCs、PI3K、Akt、p-PI3K、p-Akt显著升高,神经细胞凋亡率、p-JAK2、p-STAT3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BMSCs的迁移,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从而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 内源性酪氨酸激酶(JAK)2/信号传导和转录启动因子(STAT)3 骨髓充质干细胞(BMSCs)趋化迁移 神经元活性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胃上皮细胞经亚硝基化合物MNNG短时刺激后细胞形态、功能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蔡洁 王梅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8期26-29,共4页
目的观察胃上皮细胞GES-1经亚硝基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短时间刺激后细胞所发生形态和功能特性的变化。方法将MNNG刺激GES-1细胞0、4、8、12 h后,应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 目的观察胃上皮细胞GES-1经亚硝基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短时间刺激后细胞所发生形态和功能特性的变化。方法将MNNG刺激GES-1细胞0、4、8、12 h后,应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穿膜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和N-cadherin。结果 GES-1细胞随着MNNG刺激时间延长,细胞边缘变得不清晰,细胞变细长、变大。GES-1细胞经MNNG刺激0、4、8、12 h时,其细胞克隆数分别为(82.00±1.16)、(89.67±3.28)、(81.33±1.76)、(85.67±1.45)个,各时点GES-1细胞克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穿膜细胞数分别为(83.00±2.89)、(149.00±5.20)、(265.70±6.06)、(491.00±8.74)个,刺激时间越长穿膜细胞数越多(P均<0.05);随着MNNG刺激时间延长,GES-1细胞E-cadherin表达逐渐降低而N-cadherin表达逐渐升高(P均<0.05)。结论以亚硝基化合物MNNG短时刺激能使胃上皮细胞的形态和迁移能力发生一定变化,并且促使胃上皮细胞发生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上皮细胞 亚硝基化合物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上皮-质转化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plcB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及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怡芳 吕洁婷 +2 位作者 陈绵绵 程昌勇 宋厚辉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28-1334,共7页
为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磷脂酶PlcB在细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挖掘可能与宿主互作的相关蛋白,本试验利用李斯特菌遗传操作系统构建了plcB缺失回补株及基于PlcB为诱饵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并通过体外生长曲线、细胞内增殖试验、空斑形成能力等试... 为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磷脂酶PlcB在细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挖掘可能与宿主互作的相关蛋白,本试验利用李斯特菌遗传操作系统构建了plcB缺失回补株及基于PlcB为诱饵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并通过体外生长曲线、细胞内增殖试验、空斑形成能力等试验研究PlcB介导的生物学功能;通过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自激活及毒性试验和诱饵蛋白表达检测等方法鉴定可以用于后续互作蛋白筛选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结果显示,缺失plcB基因不影响李斯特菌的体外生长,但缺失株在RAW264.7巨噬细胞内的生存能力相较野生株显著减弱(P<0.01),在L929成纤维细胞中感染形成的空斑较野生株和回补株极显著下降(P<0.001)。将含有pGBKT7-BD-PlcB诱饵质粒的Y2HGold酵母菌株涂布于缺陷培养基中,未发现毒性及自激活现象;通过Western blot能够检测到酵母载体中诱饵蛋白PlcB的稳定表达,说明酵母双杂交系统构建成功,并证实磷脂酶PlcB在李斯特菌宿主内感染和迁移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基于PlcB的酵母双杂交体系可以为将来深入挖掘PlcB在感染过程中与宿主重要生物学过程及相关分子的互作交流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磷脂酶B 缺失株 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 胞内感染 细胞间迁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