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对过敏性紫癜早期病情判断的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三萍 熊海金 +1 位作者 苏怡凡 陈虹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紫癜 过敏性 细胞黏着分子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春富 贾海燕 +2 位作者 曹霞 尚明谦 曹秉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48-1049,共2页
关键词 脑梗塞 黄芪 细胞黏着分子
下载PDF
肺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束美宝 王连聪 +1 位作者 魏启春 项建杰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4-316,共3页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 ICAM- 1与血清 s ICAM- 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 EL ISA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6 8例肺癌血清 s ICAM- 1与组织 ICAM- 1表达水平。结果 癌组织 ICAM- 1表达呈阳性 7例、强阳性 19例、阴性 4 2例 ,与正常肺组织比...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 ICAM- 1与血清 s ICAM- 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 EL ISA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6 8例肺癌血清 s ICAM- 1与组织 ICAM- 1表达水平。结果 癌组织 ICAM- 1表达呈阳性 7例、强阳性 19例、阴性 4 2例 ,与正常肺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2 5 ) ;淋巴结转移组 ICAM- 1表达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 (P <0 .0 1) ;腺癌 ICAM- 1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 (P<0 .0 1)。肺癌血 s ICAM- 1浓度高于对照组 (P<0 .0 1) ,淋巴结转移组s ICAM- 1浓度高于无转移组 (P<0 .0 1)。 TNM分期、组织 ICAM- 1表达与血 s ICAM- 1浓度呈正相关 (P<0 .0 1)。根治术后血 s ICAM- 1浓度低于姑息术后 (P<0 .0 1)。结论 血清 s ICAM- 1水平可以反映肺癌组织的 ICAM- 1表达变化 ,并与肿瘤负荷和疾病进展相关 ,s I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细胞黏着分子 酶免疫吸附测定 血清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藻酸双酯钠对银屑病病人白细胞流变特性及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桂芝 刘成玉 +3 位作者 纪新强 刘宗宝 王国英 谭润鸾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37-39,共3页
1目的 探讨白细胞流变特性及白细胞黏附分子 (CAMs)表达与银屑病关系 ,及藻酸双酯钠 (PSS)对其影响。 2方法 采用 DXC- 30 0 A型核孔滤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体外血栓血小板黏附两用仪及 EL ISA法 ,检测了 PSS治疗前后银屑病病人... 1目的 探讨白细胞流变特性及白细胞黏附分子 (CAMs)表达与银屑病关系 ,及藻酸双酯钠 (PSS)对其影响。 2方法 采用 DXC- 30 0 A型核孔滤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体外血栓血小板黏附两用仪及 EL ISA法 ,检测了 PSS治疗前后银屑病病人白细胞变形能力 (L D)及白细胞黏附功能 (L AF) ,白细胞 CD1 8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 ICAM- 1)含量的变化。 3结果 银屑病病人白细胞滤过指数 (L FI)、白细胞黏附率 (L AR)、白细胞 CD1 8表达及 s ICAM- 1含量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t=6 .86 0~ 2 2 .6 5 0 ,P<0 .0 0 1)。银屑病病人 L FI和 L AR与白细胞 CD1 8表达及 s ICAM- 1含量呈正相关 (r=0 .716 ,0 .6 2 5 ,0 .6 0 0 ,0 .5 96 ,P<0 .0 0 1) ,L FI与 L AR呈正相关 (r=0 .6 0 7,P<0 .0 0 1)。 PSS治疗后 L FI,L AR,白细胞 CD1 8表达及 s ICAM- 1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极显著性 (t=17.36 2~ 5 6 .6 0 1,P<0 .0 0 1) ,但治疗后各指标仍高于对照组 (t=6 .6 2 0~ 17.5 6 0 ,P<0 .0 0 1)。 4结论 白细胞流变特性及 CAMs表达异常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 ,PSS具有改善白细胞流变特性和抑制 CAMs异常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细胞流变学 细胞黏着分子 藻酸双酯钠
下载PDF
体外模拟CO_2气腔对MCF-7细胞黏附分子CD44v6表达及黏附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琪枫 王强 +2 位作者 蔡清萍 阮灿平 李杨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4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模拟的CO2气腔对MCF-7细胞黏附分子CD44v6表达和黏附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人工气腔,MCF-7细胞在7mmHg(1mmHg=0.133KPa)的CO2分压下暴露l、2和4h;在处理后0、24、48和72h时,以流式细胞术测定CD44v6表达。用Vlodavsky[1]... 目的:探讨体外模拟的CO2气腔对MCF-7细胞黏附分子CD44v6表达和黏附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人工气腔,MCF-7细胞在7mmHg(1mmHg=0.133KPa)的CO2分压下暴露l、2和4h;在处理后0、24、48和72h时,以流式细胞术测定CD44v6表达。用Vlodavsky[1]方法测定细胞黏附力。缺氧组选用0mmHg的N2(1h);对照组为细胞一直培养在37℃恒温培养箱。结果:1和2h的CO2组处理后0、24h时,CD44v6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h的CO2组处理后0、24、48h时,CD44v6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h的CO2组处理后0h时细胞黏附力减小,而48h时反而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模拟7mmHg的CO2气腔可使MCF-7细胞的CD44v6表达增高,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有增高趋势。短时间的CO2气腔对细胞黏附力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二氧化碳气压 细胞黏着分子
下载PDF
细胞黏附分子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肉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游木荣 刘晓平 +1 位作者 于秀淳 杜秀敏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4年第10期1116-1119,共4页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CD4 4v6和P选择素 (CD6 2P)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 34例石蜡包埋的骨肉瘤组织CD6 2P和CD4 4v6的表达进行荧光免疫检测 ,并与骨软骨瘤 (n =10 )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骨肉瘤组织中 ...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CD4 4v6和P选择素 (CD6 2P)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 34例石蜡包埋的骨肉瘤组织CD6 2P和CD4 4v6的表达进行荧光免疫检测 ,并与骨软骨瘤 (n =10 )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骨肉瘤组织中 ,CD4 4v6及CD6 2P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组 (P <0 .0 0 1) ,ⅡB期、Ⅲ期和ⅡA期之间CD4 4v6和CD6 2P表达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CD6 2P和CD4 4v6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 =0 .736 ;P =0 .0 0 0 )。【结论】CD6 2P和CD4 4v6与骨肉瘤的侵袭、转移相关。可作为骨肿瘤恶性表型和预测骨肉瘤转移潜能的指标。CD6 2P和CD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病理学 肿瘤转移 细胞黏着分子
下载PDF
高血压病人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文一 孙敏 张健 《齐鲁医学杂志》 2003年第1期9-10,共2页
①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②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了 10 8例高血压病人和 48例健康人血浆OX LDL、sICAM 1水平的变化。③结果 ... ①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②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了 10 8例高血压病人和 48例健康人血浆OX LDL、sICAM 1水平的变化。③结果 高血压病人血浆sICAM 1和OX LDL水平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t=11.3 60、12 .85 1,P <0 .0 0 1) ,且Ⅰ、Ⅱ、Ⅲ期高血压病人OX LDL、sICAM 1比较差异亦有极显著意义 (F =19.75、2 2 .3 0 ,q =10 .62 5~ 14.3 3 1,P <0 .0 0 1) ,高血压病人OX LDL与sICAM 1含量呈正相关 (r=0 .668,P <0 .0 0 1)。④结论 高血压的发生与血浆sICAM 1和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脂蛋白类 LDL 细胞黏着分子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8
作者 黄雌友 姚伟峰 +2 位作者 陈一丁 钱铁镛 魏云玉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968-97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2型糖尿病大、小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sVCAM-1和sICAM-1水平,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2型糖尿病大、小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sVCAM-1和sICAM-1水平,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糖尿病各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含量逐步升高(P<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sICAM-1水平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呈正相关(r=0.43、0.45、0.52、0.62,均P<0.01);sVCAM-1水平与TG、胆固醇(TC)及尿白蛋白/肌酐(Alb/Cr)呈正相关(r=0.59、0.46、0.73,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VCAM-1与是否患有微血管病变显著相关(β=2.48,P<0.05),sICAM-1与是否患有大血管病变显著相关(β=2.46,P<0.05)。结论sICAM-1和sVCAM-1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细胞黏着分子1 糖尿病血管病
下载PDF
普伐他汀对高脂血症病人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陈作元 张荃方 +1 位作者 田建会 黄美香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07-308,311,共3页
①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高脂血症病人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②方法  2 0例高脂血症病人应用普伐他汀治疗 8周 ,检测治疗前后白细胞CD18表达、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1(sVCAM 1)浓度及病... ①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高脂血症病人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②方法  2 0例高脂血症病人应用普伐他汀治疗 8周 ,检测治疗前后白细胞CD18表达、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1(sVCAM 1)浓度及病人血脂变化。③结果 治疗 8周后 ,高脂血症病人白细胞CD18表达、sICAM 1和sVCAM 1浓度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2 .5 95~ 4 .912 ,P <0 .0 5 ,0 .0 1) ;并且白细胞CD18表达、sICAM 1和sVCAM 1浓度均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呈正相关 (r =0 .5 88~ 0 .72 1,P <0 .0 1) ,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 (r=0 .5 96~ 0 .75 3,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 (r =- 0 .4 6 2~ - 0 .6 12 ,P <0 .0 5 ,0 .0 1)。④结论 普伐他汀可降低高脂血症病人细胞黏附分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高脂蛋白血症 细胞黏着分子 蛋白质CD18 降血脂药物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余珊 曹国樑 +5 位作者 张继美 王志敏 梁雪澜 李祎 殷红 张朝瑞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2期1271-1273,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与急性胰腺炎 (AP)的关系及检测血清ICAM 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ABC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 76例急性胰腺炎检测外周静脉血ICAM 1,观察入院后 1、4、7、14天...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与急性胰腺炎 (AP)的关系及检测血清ICAM 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ABC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 76例急性胰腺炎检测外周静脉血ICAM 1,观察入院后 1、4、7、14天ICAM 1的动态变化及其表达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 ;并探讨用检测血清ICAM 1的实验方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急性胰腺炎除轻症患者第 14天外 ,ICAM 1检测值明显高于健康献血组 ,(P <0 .0 5、P <0 .0 1) ;轻症急性胰腺炎ICAM I呈逐渐下降曲线 ,峰值在入院后第 1天 ,急性重症胰腺炎呈上升趋势曲线 ,峰值在入院后第 4天 ,各时段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P <0 .0 1) ;检测ICAM 1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 76 .19% ,特异度为 85 .4 5 % ,准确度为 82 .89% ,阳性似然比为 5 .2 3,阴性似然比为 0 .2 7,死亡病例血清ICAM I表达明显高于存活病例 ,检测值 >正常上限 11倍。结论 急性胰腺炎血清黏附分子ICAM 1有较高表达 ,并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可通过检测血清I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细胞黏着分子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冠心病病人白细胞流变特性和细胞黏附分子及补体活化状态的变化
11
作者 孙桂芝 张银亭 +1 位作者 纪新强 刘成玉 《齐鲁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82-82,共1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白细胞流变特性、细胞黏附分子和补体激活状态的变化。②方法采用DXC-300A型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体外血栓血小板黏附两用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72例冠心病病人和63例健康人白细胞变形能力(LD...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白细胞流变特性、细胞黏附分子和补体激活状态的变化。②方法采用DXC-300A型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体外血栓血小板黏附两用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72例冠心病病人和63例健康人白细胞变形能力(LD)、白细胞黏附率(LAR)、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浆可溶性补体活化片段(sC5b-9)浓度的变化。③结果冠心病病人红细胞滤过指数(LFI)、LAR,sICAM-1和sC5b-9浓度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9.640~14.525,P<0.001)。不稳定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病人各指标比较差异亦具有极显著性(F=18.475~21.460,q=8.776~15.082,P<0.001),且以AMI病人各指标增高最明显。冠心病病人sC5b-9与LFI,LAR,sICAM-1呈正相关(r=0.719~0.768,P<0.001),LFI和LAR与sICAM-1呈正相关(r=0.679,0.712,P<0.001),LFI与LAR呈正相关(r=0.672,P<0.001)。④结论白细胞流变特性异常、sICAM-1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变形能力 细胞黏着分子 补体 冠心病
下载PDF
急性期脑梗死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低氧-复氧内皮细胞的黏附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宏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41-143,共3页
①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与低氧-复氧(H/R)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性,以及抗ICAM-1单抗对其的影响。②方法培养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经(或不经)H/R和抗ICAM-1单抗处理后,分别加入脑梗死病人外周血PMN并检测... ①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与低氧-复氧(H/R)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性,以及抗ICAM-1单抗对其的影响。②方法培养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经(或不经)H/R和抗ICAM-1单抗处理后,分别加入脑梗死病人外周血PMN并检测黏附率。③结果ECV-304经H/R处理后与脑梗死病人外周血PMN黏附率明显增高;抗ICAM-1单抗可显著抑制脑梗死病人外周血PMN与H/RECV-304黏附。④结论脑梗死病人外周血PMN活化,H/R使血管内皮细胞与PMN黏附性进一步增强;ICAM-1参与介导脑梗死后PMN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抗ICAM-1单抗可起部分阻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内皮 血管 脑梗死 细胞黏着分子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清黏附分子增高的临床意义
13
作者 蓝景生 黄照河 潘兴寿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856-858,共3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患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I(sICAM-I)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I浓度(sVCAM-I)的变化,以探讨sICAM-I、sVCAM-I与冠状动脉循环时间(CCT)和不同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患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I(sICAM-I)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I浓度(sVCAM-I)的变化,以探讨sICAM-I、sVCAM-I与冠状动脉循环时间(CCT)和不同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38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测定冠状动脉循环时间和计算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CCT分成两组:<0.50s组39例,>0.50s组48例;再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33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sICAM-I、sVCAM-I,并与29例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AMI患者sICAM-I及sVcAM-I浓度的平均秩次(87.90vs84.90)高于UAP者(74.70vs71.96);UAP者高于SAP者(54.70vs54.07);SAP者高于对照组(27.65vs32.17);CCT<0.50s组sICAM-I、sVCAM-I的平均秩次(39.64,41.72)低于CCT>0.50s组(47.54,45.85),CCT长的冠心病患者血中sICAM-I及sVCAM-I浓度增高;重度及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组sICAM-I(689.0±192.8μg/L,705.0±157.6μg/L)高于轻度组(586.0±134.4μg/L),sVCAM-I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结论sICAM-I、sVCAM-I浓度与冠心病危重以及CCT有关,sICAM-I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血清中sICAM-I、sVCAM-I可反映冠心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循环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细胞黏着分子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血小板CD62p在突发性聋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芩娜 张丽萍 +3 位作者 夏立军 陈彦球 王建明 王斌全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根据血小板细胞黏附分子CD6 2p的变化 ,为突发性聋患者的治疗提供有用的指标。方法  15 6例突发性聋患者血小板CD6 2p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将血小板CD6 2p≥ 2 %患者分别施以基础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甙 +ATP +CoA +地塞米松 )和... 目的 根据血小板细胞黏附分子CD6 2p的变化 ,为突发性聋患者的治疗提供有用的指标。方法  15 6例突发性聋患者血小板CD6 2p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将血小板CD6 2p≥ 2 %患者分别施以基础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甙 +ATP +CoA +地塞米松 )和基础治疗 +溶栓 (巴曲酶 ) ,观察 2种方案的疗效 ,同样血小板CD6 2p <2 %患者亦施以两种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效。结果 在血小板CD6 2p≥ 2 %组中 ,基础治疗有效率为 6 0 5 % ,基础治疗 +溶栓治疗的有效率为 84 6 %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在血小板CD6 2p <2 %组中 ,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 +溶栓的有效率分别为 6 5 0 %、71 8%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检测突发性聋患者CD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细胞黏着分子 血栓溶解治疗 血小板CD62P
下载PDF
α3、β1整合素表达与胃癌侵袭性关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军 黄士勇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0-322,共3页
目的 探讨α3、β1整合素在胃癌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并进行临床病理学评估。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α3和β1亚单位整合素在 14 6例胃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α3、β... 目的 探讨α3、β1整合素在胃癌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并进行临床病理学评估。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α3和β1亚单位整合素在 14 6例胃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α3、β1亚单位整合素的染色特征发生明显改变 ,表达程度明显强于邻近非肿瘤胃黏膜组。结论 α3、β1整合素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黏着分子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转移
下载PDF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6
作者 肖华龙 黄飚 +6 位作者 张晓峰 虞竞峰 陆国础 朱岚 强新晨 祝炳方 郁震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4-346,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高灵敏度、宽范围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生物素.链亲和素(BSA)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方法并用于临床。方法使用2株匹配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利用制备的铕标记链亲和...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高灵敏度、宽范围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生物素.链亲和素(BSA)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方法并用于临床。方法使用2株匹配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利用制备的铕标记链亲和素(SA—Eu^3+)作为示踪物并与生物素化的检测抗体特异结合,建立双位点多层夹心法BSA—TRFIA并进行质量控制,考核其灵敏度、特异性、测量范围及方法稳定性等。检测32例血清样品中sICAM-1含量,并与ELISA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测定31名健康对照者和22例肺部疾病患者血样中的sICAM-1含量。结果该法测定sICAM-1的灵敏度为1.32μg/L,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4.24%和6.83%,平均回收率为99.87%,线性范围为(2.5~1933)μg/L。该方法测定值与ELISA所测结果高度相关(R^2=0.939)。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IL-1、IL-2和IL-6等无交叉反应。溶血、脂血和高胆红素等血清标本对该方法基本无干扰。31名健康对照者测定结果为(365.74±45.03)μg/L。22例肺部疾病患者血样结果示,在炎症和肺损伤的情况下,可见sICAM-1有升高的趋势。结论该sICAM-1 BSA-TRFIA法灵敏度高,可测范围广,可以方便地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黏着分子 荧光免疫测定 肺疾病
原文传递
抗原致敏大鼠离体肺片VCAM-1表达及药物调节作用
17
作者 杨晓红 魏尔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19-322,共4页
目的 :验证致敏大鼠离体肺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VCAM- 1)表达特点及药物调节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卵白蛋白 (OVA)致敏大鼠肺片 ,在药物处理后以 OVA攻击 3h,测定肺片 VCAM- 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致敏大鼠离体肺片的 VCAM- 1表达增... 目的 :验证致敏大鼠离体肺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VCAM- 1)表达特点及药物调节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卵白蛋白 (OVA)致敏大鼠肺片 ,在药物处理后以 OVA攻击 3h,测定肺片 VCAM- 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致敏大鼠离体肺片的 VCAM- 1表达增加 ,但 OVA攻击不能使其进一步增高。地塞米松和 ONO- 10 78能下调致敏诱导的VCAM- 1表达增高 ,而 SR- 14 0 333无此作用。结论 :动物致敏后离体肺片 VCAM- 1表达增高 ,抗原攻击不能上调其表达 ;抗炎症药对 VCAM- 1表达的作用不同 ,地塞米松和 ONO- 10 78抑制其表达 ,而 SR- 14 0 333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黏着分子 白三烯类/副作用 受体速激肽/拮抗剂和抑制剂 地塞米松/药理学 哮喘/病因学 大鼠
下载PDF
他汀类调脂药物对高脂血症患者黏附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永铭 严祥 +3 位作者 张钲 吴济荫 彭晓 张小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0-143,共4页
目的 探讨他汀类调脂药物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含量及白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38例高脂血症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8周 ,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 (sELAM)、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目的 探讨他汀类调脂药物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含量及白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38例高脂血症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8周 ,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 (sELAM)、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VCAM 1)水平 ,白细胞黏附分子L 选择素 (L 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细胞间黏附分子 3(ICAM 3)的表达及血清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TNF)浓度的变化。 结果 治疗 8周后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sELAM、sICAM 1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1) ,个体sELAM、sICAM 1水平均与血清总胆固醇呈正相关 (P <0 .0 0 5及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 (P <0 .0 1) ,sVCAM 1无明显变化 ;L 选择素阳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 (P <0 .0 5及P <0 .0 1) ,ICAM 1阳性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率下降 (P <0 .0 5及P <0 .0 1) ,白细胞ICAM 3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下降 (P <0 .0 1) ;血清IL 1β含量下降 ,其降低值与L 选择素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上升值及ICAM 3阳性白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下降值明显相关 (P <0 .0 1)。结论 他汀类药物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内皮细胞黏附分子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脂药 高脂血症 细胞黏着分子 药物疗法 他汀类调脂药
原文传递
血管炎患者sICAM-1 sVCAM-1 TNF-αTNFR-Ⅰ与TNFR-Ⅱ的测定及其意义
19
作者 李凝 苏厚恒 +2 位作者 陈波 马卫华 王晓东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0-242,共3页
目的 检测血管炎患者sICAM 1、sVCAM 1、TNF α、TNFR Ⅰ、TNFR Ⅱ的血清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TNF α、TNFR Ⅰ、TNFR Ⅱ、sICAM 1、sVCAM 1的血清水平 ,并进行血管炎与对照组之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39例血管炎... 目的 检测血管炎患者sICAM 1、sVCAM 1、TNF α、TNFR Ⅰ、TNFR Ⅱ的血清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TNF α、TNFR Ⅰ、TNFR Ⅱ、sICAM 1、sVCAM 1的血清水平 ,并进行血管炎与对照组之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39例血管炎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TNF α水平降低 ,TNFR Ⅰ、sICAM 1、sVCAM 1水平升高 ,TNFR Ⅱ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NF α在本研究血管炎患者的发病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其血清中的低水平也可能是因为其生物学作用被sTNFR中和所致 ;sICAM 1和sVCAM 1在血管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 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细胞黏着分子-1 血管细胞黏着分子-1
原文传递
氧化苦参碱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仲青 王岩 +5 位作者 曾庆友 陈立艳 王建勋 杨建勋 李淑华 杨宝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2126-2128,共3页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1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氧化苦参碱静脉点滴,每日1次,每次600 mg,疗程为7 d,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平衡盐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及并发症...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1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氧化苦参碱静脉点滴,每日1次,每次600 mg,疗程为7 d,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平衡盐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动态检测患者血清中血清尿调蛋白(THP)和β_2微球蛋白(β_2M)的水平,同时观察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lCAM-1)水平变化。结果氧化苦参碱治疗组患者病程缩短、预后改善,血清 THP 和β_2M 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血清 IL-15及 sICAM-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氧化苦参碱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性出血热 氧化苦参碱 细胞介素15 细胞黏着分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