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淋巴途径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发病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37
1
作者 牛春雨 侯亚利 +5 位作者 赵自刚 张艳芳 季建军 乔海霞 张静 姚咏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6-269,共4页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液及门静脉血毒性物质的变化,同时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器官内毒素(ET)及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组织细菌培养的影响,探讨肠淋巴途径在休克大鼠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BET)发...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液及门静脉血毒性物质的变化,同时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器官内毒素(ET)及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组织细菌培养的影响,探讨肠淋巴途径在休克大鼠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BET)发病学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被随机分为休克组及对照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分别留取休克淋巴液、休克门静脉血、正常淋巴液、正常门静脉血,检测其中的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另取3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结扎组。休克组与结扎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结扎组于休克复苏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分别于休克输液复苏3h和6h后,制备肺、肝、心、肾组织匀浆,检测其中ET含量;制备肠系膜淋巴结和脾组织匀浆,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休克淋巴液中ET、TNF—α、IL-6的含量均显著高手休克血浆、正常血浆和正常淋巴液(P均〈0.01);失血性休克大鼠输液复苏后3h和6h肺、肝、心、肾组织中ET含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与结扎组(P〈0.05或P〈0.01);休克组大鼠复苏后3h和6h肠系膜淋巴结及脾组织中均可见细菌生长,而结扎组大鼠相应组织中则无细菌生长。结论肠淋巴途径在失血性休克致大鼠肠道屏障功能下降、引起肠源性BET的发病学中具有首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失血性 肠系膜淋巴管 淋巴液 结扎 细菌/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氯喹对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陈艳平 曹德权 +1 位作者 常业恬 李永国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观察磷脂酶A2抑制剂氯喹(CQ)对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 0 m in复制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 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A组)、全肝缺血再灌注组(B... 目的:观察磷脂酶A2抑制剂氯喹(CQ)对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 0 m in复制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 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A组)、全肝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氯喹治疗组(C组),每组再根据观察时间段不同随机均分成3个亚组,A,B两组从股静脉注射1 mL/kg生理盐水,C组注射CQ 1 0 mg/kg(溶于1 mL/kg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全肝血流阻断2 0 m in(T0),再灌注4 h(T1)门静脉血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ET)浓度,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脾脏细菌生长情况,末端回肠黏膜组织丙二醛浓度,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改变及大鼠再灌注后4 8 h生存率。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T0,T1门静脉血D-乳酸、TNF-α、内毒素浓度、肠黏膜组织丙二醛浓度升高(P<0.0 5或P<0.0 1),其中C组低于B组(P<0.0 5);B,C两组T1时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脾脏均培养出细菌,其中C组阳性率低于B组,A组未培养出细菌;B,C两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高于A组(P<0.0 1或P<0.05),其中B组凋亡指数高于C组(P<0.0 5);C组大鼠4 8 h存活率高于B组(P<0.0 5)。结论:氯喹具有抑制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提高大鼠生存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喹 凋亡 细菌/内毒素移位 肝脏 缺血再灌注 肠道 大鼠
下载PDF
人重组生长激素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屠伟峰 陈军 +4 位作者 郑江 夏培元 周红 肖光夏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9-522,共4页
目的 观察人重组生长激素 (rhGH)对肠道缺血再灌注 (IIR)损伤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检测门、腔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法 ) ;血浆TNFα水平 (放免法 )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等肠道外器官组织细菌培养 ,... 目的 观察人重组生长激素 (rhGH)对肠道缺血再灌注 (IIR)损伤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检测门、腔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法 ) ;血浆TNFα水平 (放免法 )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等肠道外器官组织细菌培养 ,动态观察rhGH对IIR后肠道细菌 /内毒素移位情况。结果 早期应用rhGH ,无论是IIR后 3h用药组还是 12h用药组 ,均可明显降低IIR后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 ;显著减少IIR后肠系膜淋巴结、肺、肝、肾等肠道外组织器官中的移位细菌量。结论 早期应用rhGH可有效地降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 ,减轻促炎介质的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 人重组生长激素 细菌/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肠功能恢复汤对MODS大鼠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及血清MDA和SOD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春荣 程永刚 曾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MODS模型,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及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探索MODS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ODS模型组、肠功能恢复...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MODS模型,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及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探索MODS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ODS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治疗组和氨苄西林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外周静脉血、门静脉血及回肠内容物的内毒素含量,测定血清MDA、SOD含量和ALT、AST、Cr及BUN含量,同时取肠系膜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肾、肺和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移位情况,取回肠组织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组和氨苄西林组的肝肾功能受到明显的损害,回肠黏膜不同程度发生上皮细胞水肿、坏死、脱落、绒毛损伤断裂、炎细胞浸润;肠功能恢复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外周血、门静脉血及回肠内容物的内毒素含量、血清MDA、ALT、AST、Cr及BU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但氨苄西林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不明显(P>0.01)。在模型组与氨苄西林组内,MDA和SOD的含量呈负相关(P<0.01)。肠功能恢复汤组和氨苄西林组的细菌移位率均比模型组低,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肠功能恢复汤能抑制MODS大鼠的细菌、内毒素移位和氧化-抗氧化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功能恢复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细菌内毒素移位 丙二醛(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下载PDF
双歧杆菌对动物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5
作者 赵红梅 朱恩波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5-17,共3页
将 3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感染对照组 (A)、感染治疗组 (B)和健康对照组 (C)。B组感染后灌饲双歧杆菌悬液 (CFU为 5× 10 12 /L) 1.5mL ,2次 /d。观察细菌或内毒素移位、肠黏膜菌群和肠黏膜损伤情况。结果显示 :①感染后第 3d... 将 3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感染对照组 (A)、感染治疗组 (B)和健康对照组 (C)。B组感染后灌饲双歧杆菌悬液 (CFU为 5× 10 12 /L) 1.5mL ,2次 /d。观察细菌或内毒素移位、肠黏膜菌群和肠黏膜损伤情况。结果显示 :①感染后第 3d ,A、B组细菌移位率分别为 39%和 15 % (P=0 .0 0 4 0 ) ,第 5d时分别为 31%和 7% (P =0 .0 0 2 0 ) ;感染后第 1d ,A组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B组。②A组回盲部黏膜菌群中双歧杆菌量仅为C组的 1/ 10~ 1/ 6 0 ,B组双歧杆菌量明显增多 ;A组大肠埃希氏菌量在第 1~ 3d时增加约 2 0~ 30倍 ,但第 3d后B组大肠埃希氏菌量显著减少并接近正常水平。③回肠黏膜损伤以第 1~ 3d最为明显 ,A组感染后第 5d损伤评分仍明显高于C组(P <0 .0 5 ) ;B组第 3d时已明显修复 ,第 5d时已与C组无明显差异。提示 :补充外源性双歧杆菌能促进感染后受损肠黏膜屏障和生物屏障修复 ,有效防治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感染动物 细菌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喹吖因对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屠伟峰 陈军 +1 位作者 肖光夏 黎鳌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01-303,共3页
目的 探讨磷脂酶A2 (PLA2 )抑制剂喹吖因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 (gutischemiareperfusion ,GIR)损伤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6只 )和GIR损伤组 (36只 )。GIR损伤组又分为GIR损伤... 目的 探讨磷脂酶A2 (PLA2 )抑制剂喹吖因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 (gutischemiareperfusion ,GIR)损伤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6只 )和GIR损伤组 (36只 )。GIR损伤组又分为GIR损伤对照组、再灌注后 3h喹吖用药组和 12h喹吖用药组 ,每组 12只。取正常对照组、GIR损伤对照组及用药组 48、72h门、腔静脉血测定内毒素含量、腔静脉血浆TNFα含量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等肠道外器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早期应用喹吖因 ,无论是GIR损伤后 3h用药组还是 12h用药组 ,均可明显降低GIR损伤后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 (P <0 0 1) ;显著降低GIR损伤后肠系膜淋巴结和肺、肝、肾组织器官中的细菌移位发生率 (P <0 0 5~ 0 0 1)。 结论 GIR损伤后早期应用喹吖因可显著地降低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 ,减轻促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 ,减轻肠道外脏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缺血再灌注损伤 喹吖因 细菌/内毒素移位 磷脂酶A2 PLA2 GIR
原文传递
人重组生长激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毛晓光 杨志伟 +4 位作者 李建国 丛玉萍 佟忠山 孙海英 李秀荣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07-410,共4页
目的探讨人重组生长激素(rhGH)减轻梗阻性黄疸时肠源性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Wister大鼠42只分为3组假手术组(SO组)、胆总管结扎组(BDL组)及rhGH治疗组(rhGH组)。实验1周后检测各组肝功指标的变化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取肝、... 目的探讨人重组生长激素(rhGH)减轻梗阻性黄疸时肠源性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Wister大鼠42只分为3组假手术组(SO组)、胆总管结扎组(BDL组)及rhGH治疗组(rhGH组)。实验1周后检测各组肝功指标的变化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取肝、肾、肠系膜淋巴结等肠道外器官组织做细菌培养,电镜观察末端回肠黏膜变化。结果rhGH组多项肝功指标较BDL组明显改善,rhGH组血浆内毒素水平为(0·38±0·03)EU/ml,较BDL组的(0·65±0·04)EU/ml明显降低(P<0·01),与SO组的(0·30±0·02)EU/ml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DL组肝、肾、肠系膜淋巴结中细菌移位率高于另两组,其中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为64·29%,明显高于SO组及rhGH组(P<0·05),后两组之间各部位细菌检出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电镜显示BDL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变性,内质网明显扩张。rhGH组肠黏膜上皮改变较BDL组明显减轻,接近SO组所见。结论应用rhGH可保护梗阻性黄疸时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内毒素移位 人重组生长激素 梗阻性黄疸 肠系膜淋巴结 WISTER大鼠 rhGH 内毒素水平 肝功指标 细菌移位 肠源性细菌 胆总管结扎 细菌检出率 线粒体肿胀 细菌培养 器官组织 回肠黏膜 电镜观察 细胞坏死 屏障功能 小肠黏膜
原文传递
乳酸菌对酒精引起的胃粘膜和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段钟平 刘青 +3 位作者 金学源 韩大康 赵秀英 汪俊韬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92-294,共3页
探讨乳酸菌混合液对酒精引起的胃粘膜及肝脏的损伤保护作用。 2 5只Wistar大鼠 ,分为乳酸菌保护组、酒精攻击组和对照组 ,共服用 5天。生化检测指标为乳酸菌乙醇脱氢酶 (ADH)、血中乙醇含量 (30分钟和 3小时 )、内毒素水平 ,并行胃、肝... 探讨乳酸菌混合液对酒精引起的胃粘膜及肝脏的损伤保护作用。 2 5只Wistar大鼠 ,分为乳酸菌保护组、酒精攻击组和对照组 ,共服用 5天。生化检测指标为乳酸菌乙醇脱氢酶 (ADH)、血中乙醇含量 (30分钟和 3小时 )、内毒素水平 ,并行胃、肝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每毫克乳酸菌蛋白质中ADH活性单位为 3 85U。服用酒精后30分钟及 3小时乳酸菌保护组动物血中乙醇浓度低于酒精攻击组 (P <0 0 0 5 ) ;乳酸菌保护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酒精攻击组 (P <0 0 1)。病理检查结果 :酒精攻击组大多数显示胃粘膜糜烂 ,上皮细胞脱落 ,肝脏严重大泡性脂变 ,而乳酸菌保护组胃和肝脏组织学基本正常。乳酸菌液通过保护胃粘膜减少酒精从胃内的吸收 ,减少细菌 /内毒素移位 ,起到预防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胃粘膜损伤 乳酸菌 细菌内毒素移位 酒精性肝脏损伤 作用机制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曹德权 陈艳平 +1 位作者 李永国 常业恬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3-436,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和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处理组(B组),每组30只。采用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0min复制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模型,分别观察全肝血流阻... 目的:研究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和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处理组(B组),每组30只。采用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0min复制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模型,分别观察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末(T0)、再灌注4h(T1)肠道肉眼变化,检测T0、T1门静脉血血气、门静脉血D-乳酸、TNF-α含量,观察小肠黏膜光镜及电镜下组织结构及再灌注48h大鼠生存率变化。结果:B组T0门静脉血PCO2明显升高,PO2,pH,HCO3-明显下降(P<0.05);T0,T1门静脉血D-乳酸,TNF-α及肠黏膜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B组肠黏膜光镜及电镜下存在明显组织学损害,48h生存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处理可导致肠黏膜屏障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肝脏 全肝血流阻断 细菌内毒素移位 大鼠
下载PDF
谷氨酰胺(GLN)对烧伤大鼠肠道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果磊 贺光照 黄崇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03-405,412,共4页
目的:观察肠饲谷氨酰胺(GLN)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Ⅲ°烧伤大鼠早期肠道喂养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GLN组(n =10)和NON-GLN(n =10)组,一周后处死动物,无菌取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统计细菌移位... 目的:观察肠饲谷氨酰胺(GLN)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Ⅲ°烧伤大鼠早期肠道喂养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GLN组(n =10)和NON-GLN(n =10)组,一周后处死动物,无菌取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统计细菌移位率;取门静脉血检测内毒素;对回肠粘膜行光镜检查,并用显微图像分析仪对大鼠回肠粘膜的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GLN组大鼠回肠粘膜的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较NON-GLN组明显增加;GLN组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及GLN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明显低于NON-GLN组。结论:提示肠道补充GLN能有效地维护严重烧伤后肠道粘膜的结构,减少细菌移位和减少内毒素进入门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烧伤 大鼠 肠道粘膜损伤 保护作用 肠粘膜结构 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谷氨酰胺(GLN)颗粒剂治疗严重烧伤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11
作者 果磊 贺光照 黄崇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09-512,共4页
目的 :评价谷氨酰胺颗粒剂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损害的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 ,将2 2例受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每日 30 g ,对照组服相同剂量安慰荆 ,共 7天。观察血浆GLN... 目的 :评价谷氨酰胺颗粒剂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损害的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 ,将2 2例受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每日 30 g ,对照组服相同剂量安慰荆 ,共 7天。观察血浆GLN浓度、肠粘膜受损程度、血浆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用药 7天后 ,GLN治疗组患者血浆谷氨酰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肠粘膜受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应用谷氨酰胺颗粒剂后患者血浆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日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服用谷氨酰胺能显著提高血浆谷氨酰胺浓度 ,明显减轻烧伤后肠粘膜受损程度 ,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并能纠正机体负氮平衡 ,促进创面愈合 ,且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酰胺 肠粘膜屏障 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 伤口愈合 烧伤
下载PDF
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嘉 刘瑞林 刘牧林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77-280,共4页
关键词 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 肠屏障功能 损伤 综述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蒋晓芸 钱立平 孙大裕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21-223,共3页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因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细菌与内毒素移位,导致严重感染发生和多器官功能损害,对疾病恶化起重要作用。肠道缺血缺氧、菌群失调、炎症因子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可能是肠道粘膜屏障破坏的机制。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道屏障 细菌/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