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元古界铁岭组叠层石:蓝细菌化石及藻席形态研究
1
作者 安永刚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7年第7期116-118,124,共4页
我国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铁岭组上段叠层石作为一种特殊的层状生物沉积构造。以天津蓟县地区铁岭组的叠层石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铁岭组叠层石的微观形态特征,获得以下初步认识:铁岭组叠层石的优势微构造为带状微构造,其... 我国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铁岭组上段叠层石作为一种特殊的层状生物沉积构造。以天津蓟县地区铁岭组的叠层石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铁岭组叠层石的微观形态特征,获得以下初步认识:铁岭组叠层石的优势微构造为带状微构造,其次为线状微构造,从而得出铁岭组叠层石微生物席中的主要造席微生物应为丝状微生物,其次为球状微生物。以蓝细菌化石的成因和古环境意义的分析,为前寒武系地层中叠层石为生物成因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岭组 叠层石 细菌化石 沉积环境 成因分析
下载PDF
远古趋磁细菌化石中的超新星残骸
2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年第13期I0011-I0012,共2页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2004年,德国科学家发现超新星喷射物质沉积在太平洋深海锰铁地壳层.他们使用铁-60放射性同位素探测法,发现此次超新星爆炸大约发生在280万年前,同时,该超新星距离太阳大约10秒差距(天体间距离单...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2004年,德国科学家发现超新星喷射物质沉积在太平洋深海锰铁地壳层.他们使用铁-60放射性同位素探测法,发现此次超新星爆炸大约发生在280万年前,同时,该超新星距离太阳大约10秒差距(天体间距离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新星爆炸 细菌化石 德国科学家 残骸 放射性同位素 探测法 太平洋 锰铁
下载PDF
贵州遵义寒武系底部硅质岩中细菌状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12
3
作者 谢小敏 腾格尔 +3 位作者 秦建中 边立曾 张庆珍 张文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8,共9页
通过扫描电镜精细观测,在贵州遵义松林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剖面,于其底部的硅质页岩中发现了可能的细菌状化石,直径200~500nm,形态不一,具有细菌的大小和形状,有机碳含量丰富,大部分细菌含磷。通过与已有报道中具相似形态生物体的对比... 通过扫描电镜精细观测,在贵州遵义松林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剖面,于其底部的硅质页岩中发现了可能的细菌状化石,直径200~500nm,形态不一,具有细菌的大小和形状,有机碳含量丰富,大部分细菌含磷。通过与已有报道中具相似形态生物体的对比,认为其可能是原生的、具有细菌生物结构的微生物小球体(Microbioids),本文称之为细菌状化石。这类细菌状化石可以赋存于石英颗粒表面、石英颗粒间,甚至嵌入石英颗粒中。据前人的模拟实验推测,细菌在石英颗粒沉淀过程中可能起到过重要促进作用,这从微观上为硅质岩的形成提供了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化石 微生物小球体(Microbioids) 寒武系 硅质岩 贵州遵义松林剖面
下载PDF
新发现细菌能形成细胞内矿物质
4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2-152,共1页
蓝细菌(蓝绿藻类原核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在地球生活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地促进了大气氧化作用。一些蓝藻能够形成细胞外碳酸钙,尤其是那些与叠层石相关的碳酸盐岩,它们距今约35亿年,是地球上最早的的生命痕迹。因此,蓝... 蓝细菌(蓝绿藻类原核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在地球生活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地促进了大气氧化作用。一些蓝藻能够形成细胞外碳酸钙,尤其是那些与叠层石相关的碳酸盐岩,它们距今约35亿年,是地球上最早的的生命痕迹。因此,蓝细菌化石就出现在这一类岩层形成的期间。然而,第一个蓝细菌化石仅能回溯到7亿年前,正好是约23亿年前地球大气中氧气水平开始匕升之后。科学家们在墨西哥一个火山湖中收集叠层石,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蓝细菌,它源自蓝细菌的一个早期分支谱系,能形成270nm(2700亿分之一米)大小的细胞内碳酸钙纳米粒,但其生物矿化作用的机制尚属未知。虽然,已知有些蓝细菌形成叠层石内的细胞外碳酸钙盐,但是在细胞内还没有观察到这样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细胞内 矿物质 地球大气 生物矿化作用 氧化作用 细菌化石 碳酸钙
下载PDF
细菌古生物学
5
作者 罗.,AЮ 《地质科技动态》 1998年第9期1-2,共2页
关键词 细菌古生物学 细菌化石 微生物群落 寒武纪 地层
下载PDF
寒武系张夏组鲕粒滩中微生物碳酸盐岩主导的生物丘:以河北秦皇岛驻操营剖面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梅冥相 Khalid Latif +1 位作者 孟庆芬 胡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7-251,共25页
华北地台的寒武系苗岭统,大致包括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和崮山组,这些组分别组成相应的三级沉积层序,在它们的顶部集中发育着鲕粒滩相灰岩而构成强迫型海退沉积,成为时间特化的相,代表着鲕粒主导的特别的寒武纪碳酸盐岩台地类型,表现... 华北地台的寒武系苗岭统,大致包括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和崮山组,这些组分别组成相应的三级沉积层序,在它们的顶部集中发育着鲕粒滩相灰岩而构成强迫型海退沉积,成为时间特化的相,代表着鲕粒主导的特别的寒武纪碳酸盐岩台地类型,表现在浅海陆架中大面积分布鲕粒滩,而且在这样的鲕粒滩中生长和发育着微生物碳酸盐岩主导的生物丘;河北省秦皇岛市驻操营剖面的张夏组上部鲕粒滩相灰岩中的生物丘正是上述现象最为典型的代表。虽然类似的现象曾经被描述为"藻坪"沉积,或者笼统地归为"微生物礁",但是,河北省秦皇岛市驻操营剖面的张夏组上部鲕粒滩相灰岩中的生物丘,以下现象不但将其特征化而且代表着壮观的沉积学现象:(1)在强迫型海退体系域的下部与鲕粒滩相灰岩交互产出的主要是柱状叠层石生物丘;(2)在张夏组顶部则以集中产出的均一石和树形石生物丘为特征;(3)下部的柱状叠层石生物丘中主要包括石松藻(Lithocodium)-孢网菌(Bacinella)状组构的钙化蓝细菌;(4)在上部集中产出的均一石与树形石生物丘,则发育着丝状钙化蓝细菌、基座菌(Hedstroemia)和附枝菌(Epiphyton)之类的多样化的钙化蓝细菌。由于石松藻(Lithocodium)-孢网菌(Bacinella)状组构的钙化蓝细菌是一种灭绝了的浅海生命形式,而且是不知道分类位置归属的生命形式,尤其是石松藻(Lithocodium)状组构近年来在寒武纪微生物碳酸盐岩研究中多被解释为"硅质海绵骨针的网状物"或"非骨针角质海绵骨骼纤维",再考虑到均一石自从命名以来很少描述在古老的地层记录之中,因此,驻操营剖面张夏组上部多样化微生物碳酸盐岩所主导的生物丘,以及生物丘中特别而且多样的钙化蓝细菌化石构成,为了解蓝细菌主导的光合作用微生物席复杂的钙化作用形成微生物碳酸盐岩提供了较为典型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蓝细菌化石 微生物碳酸盐岩 生物丘 张夏组 寒武系苗岭统 驻操营剖面 河北秦皇岛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烃源岩中细菌状化石识别 被引量:3
7
作者 申宝剑 秦建中 +3 位作者 腾格尔 潘安阳 仰云峰 边立曾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0-517,共8页
在常规地球化学分析基础上,通过对烃源岩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中国南方海相低演化烃源岩和煤层中存在菌胶团化石,大小在数十纳米到数微米之间,形状为圆形、椭圆形以及扁圆形的细菌状化石。二叠系烃源岩中确认的细菌状化石主要为与石... 在常规地球化学分析基础上,通过对烃源岩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中国南方海相低演化烃源岩和煤层中存在菌胶团化石,大小在数十纳米到数微米之间,形状为圆形、椭圆形以及扁圆形的细菌状化石。二叠系烃源岩中确认的细菌状化石主要为与石膏共生硫细菌形成,城口剖面寒武系地层中存在大量的纳米细菌状化石,多为杆状—短柱状;二叠系、志留系与寒武系高演化烃源岩扫描电镜下观察到大量可能的细菌状化石。研究认为:细菌状化石在烃源岩中普遍存在,与烃源岩具有共生关系,发现泥岩、硅质岩和含石膏煤系等若干地层中存在细菌状化石。其中泥岩层面上的细菌构成菌席;硅质岩中的细菌具有溶硅的习性;煤系地层中和石膏共生的细菌被解释为对形成石膏起重要作用的硫细菌。细菌状化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对页岩气形成和储集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海相优质烃源岩 细菌化石 沉积环境
原文传递
鲕粒滩相灰岩特别的核形石灰岩帽——以山西繁峙茶坊子剖面寒武系张夏组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梅冥相 MUHAMMAD Riaz +1 位作者 孟庆芬 刘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9-856,共18页
作为一种较为特别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核形石以双重属性而著称:①以不平滑的皮层和较大的大小而常常被解释为微生物成因,从而区别于而成因存在着较大争议的鲕粒,所以,核形石也可以作为一种包覆颗粒类型;②作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一种类... 作为一种较为特别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核形石以双重属性而著称:①以不平滑的皮层和较大的大小而常常被解释为微生物成因,从而区别于而成因存在着较大争议的鲕粒,所以,核形石也可以作为一种包覆颗粒类型;②作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一种类型而被归为相互不连接的球状叠层石,因为核形石形成在围绕着核心的序列式纹层化作用过程之中,并且表现为球形或椭球型的生物沉积构造。在山西繁峙茶坊子剖面寒武系苗岭统张夏组块状鲕粒滩相灰岩的顶部,密集发育着厘米级别大小的高能泥晶核形石,核形石灰岩的厚度接近1 m,从而组成一个块状鲕粒滩相灰岩之上特征性的核形石灰岩帽。该层厚度较小的(小于1 m)核形石灰岩中的核形石,具有以下特征:①厘米级别的大小(1至3 cm);②球形或椭球形的形态学特征;③核形石皮层主导性的泥晶和少量的微亮晶构成;④核形石皮层中较高密度保存的丝状蓝细菌鞘化石;⑤核形石间特别的凝块基质,以及明显的丝状蓝细菌鞘化石构成的凝块。尽管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解释古代核形石复杂的形成机理将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也尽管形成这些核形石复杂的生物膜钙化作用机理还没有得到完全而且准确的了解,但是,山西省繁峙县茶坊子剖面张夏组顶部的核形石,壮观的宏观特征,核形石皮层中直接的微生物化石证据,尤其是在核形石内较为丰富的丝状蓝细菌鞘化石,使其成为一个了解光合作用生物膜建造核形石的典型实例,而且成为了解发育在高能鲕粒滩相灰岩之上最为特别的"藻坪"沉积的一个较为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蓝细菌钙化鞘化石 核形石 张夏组 寒武系苗岭统 茶坊子剖面 山西省繁峙县
下载PDF
晚新元古代瓮安生物群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吴祥和 《贵州地质》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产于贵州瓮安、福泉、开阳地区晚新元古代陡山陀期磷块岩中的多细胞藻类 ,大型带刺疑源类 ,蓝菌丝状体和细菌化石、球状微体化石、后生动物化石等构成的瓮安生物群是世界上目前发现保存最完美的一个古生物群之一。本文在简单介绍瓮安生... 产于贵州瓮安、福泉、开阳地区晚新元古代陡山陀期磷块岩中的多细胞藻类 ,大型带刺疑源类 ,蓝菌丝状体和细菌化石、球状微体化石、后生动物化石等构成的瓮安生物群是世界上目前发现保存最完美的一个古生物群之一。本文在简单介绍瓮安生物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首次批露了笔者近些年来觅获和初步研究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多细胞类海绵动物和类腕足类后生动物等一批新的动物化石资料 ,为地球早期动物起源 ,早期生物组织分化 ,适应辐射、生物多样化和早期海洋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珍贵的化石实证材料。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群 晚新元古代 贵州 带刺凝源类 细菌化石 古生物群
下载PDF
物种大灭绝推进了生物界大发展
10
作者 谢美华 《生命与灾害》 2001年第3期26-26,共1页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部找到了大约在35亿年前的细菌化石,这一发现证实了地球的生命史至少具有35亿年之久。此后,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努力,探索地球生命的始祖到底诞生于什么年代。虽然,有科学家认为在38亿年前的地层已经有生...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部找到了大约在35亿年前的细菌化石,这一发现证实了地球的生命史至少具有35亿年之久。此后,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努力,探索地球生命的始祖到底诞生于什么年代。虽然,有科学家认为在38亿年前的地层已经有生命活动的迹象存在,但可惜迄今为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生命 大发展 科学家 生物界 生物大灭绝 细菌化石 新物种 澳大利亚 生命史 生命活动
全文增补中
美发现火星生命新证据
11
作者 辑参 《春秋》 1999年第2期63-63,共1页
美国研究人员曾在1996年断言,他们从火星的一块陨石中发现了远古生命存在的证据。如今,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声称,他们从另外一块——也许是两块——陨石中发现了能证明他们理论的更多证据。
关键词 陨石 新证据 地球 火星 生命存在 研究人员 发现 细菌化石 远古 理论
原文传递
中国科学家发现14亿年前古海底原始生命遗迹
12
《走近科学》 2003年第5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古生物 原始生命 细菌化石 河北 化石遗迹
原文传递
队报资料库
13
《少先队小干部(综合版)》 2004年第Z2期56-59,共4页
[金鱼的故乡在哪里?] 金鱼的故乡在中国,自南宋时期(公元968~975年)
关键词 资料库 机器人 科学家 金鱼 树木 热带雨林 细菌化石 邮政 帝国主义 望天树
原文传递
外星生命何处寻
14
作者 Matthieu Lefrancois Hugo Leroux 黄雅琴 《新发现》 2021年第1期76-85,共10页
提起外星生命,许多人首先会想到科幻片中的绿色人型生物。不过,真耍知道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还是得寻找那些不起眼的生命代表,比如细菌化石,或者前往太阳系的其他地方,甚至去太阳系外探寻生命的迹象。
关键词 外星生命 科幻片 太阳系 细菌化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