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1
作者 齐显龙 高天文 +3 位作者 徐修礼 李春英 孙东杰 刘红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构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的感染动物模型,以期为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建立实验动物学基础。方法:家兔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分4小组,每小组5只,第一组每只给予泼尼松5mg/d灌胃制造免疫抑制状态,第二组作为正... 目的:构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的感染动物模型,以期为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建立实验动物学基础。方法:家兔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分4小组,每小组5只,第一组每只给予泼尼松5mg/d灌胃制造免疫抑制状态,第二组作为正常免疫状态对照,每只家兔分别皮内多点注射痤疮丙酸杆菌(P.acnes)标准株悬液或本病患者皮损内培养出的FBGT致病菌悬液,同时皮内注射60Co照射24h后细菌悬液作为对照。取注射部位的斑块及脑组织行组织病理检查、电镜检查及严格厌氧菌培养,分离传代后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细菌部位出现斑块,部分皮损内有多核巨细胞聚集;脑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细胞浸润;电镜发现脑组织中性粒细胞内有被吞噬的细菌。皮损内分离培养出的细菌经API鉴定为P.acnes,药敏试验与临床资料完全吻合。结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感染动物模型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诊治建立了可靠的实验动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感染 动物模型 家兔 厌氧菌培养 多核巨细胞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一种新的疾病? 被引量:15
2
作者 高天文 宋志学 刘玉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59,共4页
近 2 0余年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一种外伤后皮肤肉芽肿。所发现的 2 0余例有以下特点 :①面、额部轻微外伤史 ;②皮肤进行性暗红色斑块 ,不溃破 ;③可在皮损附近或远处出现新的斑块 ;④病理示组织细胞肉芽肿 ;⑤后期出现意识障碍、剧烈头... 近 2 0余年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一种外伤后皮肤肉芽肿。所发现的 2 0余例有以下特点 :①面、额部轻微外伤史 ;②皮肤进行性暗红色斑块 ,不溃破 ;③可在皮损附近或远处出现新的斑块 ;④病理示组织细胞肉芽肿 ;⑤后期出现意识障碍、剧烈头痛 ,但无明显的脑膜刺激征 ;⑥全部病人在 1.5~ 4年内死亡 ;⑦糖皮质激素可使皮损暂时好转 ,但显著加速死亡 ;⑧患者均来自农村。最近通过透射电镜等肯定了 1例皮损内存在至少两种细菌 ,结合以往发现的 3例予以报道。鉴于该病凶险 ,在反映疾病特征的命名中加上“致死性”以期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细菌致死肉芽 皮肤肉芽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1例实验室检查及尸检报告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春英 高天文 +10 位作者 徐修礼 刘斌 武彩霞 孙怡群 丁振若 刘彦仿 师建国 杨慧 杨守京 王津存 刘玉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7-350,共4页
目的: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的诊疗经过,首次报告本病的尸检情况及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探讨其病原及死因。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厌氧培养等方法查找并确定致病菌,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及死后尸体解剖。结果:先后... 目的: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的诊疗经过,首次报告本病的尸检情况及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探讨其病原及死因。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厌氧培养等方法查找并确定致病菌,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及死后尸体解剖。结果:先后3次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出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多形性杆菌,其形态、生化特征类似痤疮丙酸杆菌及放线菌,分离出的病原体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皮肤损害为肉芽肿改变,尸检明确颅内为肉芽肿性炎症,且颅内病变系致死的原因。结论: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革兰阳性多形性杆菌,死因可能为颅内的继发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 致死 细菌 厌氧菌 尸体解剖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4例再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高天文 李春英 +17 位作者 刘仲荣 徐修礼 孙东杰 齐显龙 刘斌 王刚 赵小东 李廷慧 樊平申 王胜春 王津存 师建国 宴培松 赵刚 孙怡群 郝晓柯 丁振若 刘玉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13-516,共4页
目的:再探讨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治过程,根据抗生素治疗中患者皮损、颅脑磁共振成像变化及最终结果,总结该病的治疗近况,提出抢救治疗的措施。结果:从3例患者皮损中成功分离... 目的:再探讨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治过程,根据抗生素治疗中患者皮损、颅脑磁共振成像变化及最终结果,总结该病的治疗近况,提出抢救治疗的措施。结果:从3例患者皮损中成功分离出相同的严格厌氧性多形态杆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对皮损有明显效果,但颅脑损害无改善,最终,1例无颅脑损害的患者治愈,3例伴颅脑损害的患者死亡。结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治疗相当棘手,对于尚未累及颅脑的感染,林可霉素联合多西环素可作为首选。若已有颅内感染,除应用抗生素外,需积极考虑外科手术以期挽救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 致死 细菌 外伤后 治疗
下载PDF
细菌感染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性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赵中华 高丹 +1 位作者 程丽萍 王春瑜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9期1127-1129,共3页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药敏性。方法选取解放军第230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通过手术或粗针穿刺后病理确诊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200例,采集其组织块、脓液、分泌物制...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药敏性。方法选取解放军第230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通过手术或粗针穿刺后病理确诊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200例,采集其组织块、脓液、分泌物制成标本,细菌培养分离后鉴定,并采取纸片琼脂扩散法行药敏试验。结果 20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标本中有72例(36.00%)病原菌呈阳性,分离出棒状杆菌53例(73.61%)。其中水生棒状杆菌17例(32.08%),微小棒状杆菌8例(15.09%),G群棒杆菌7例(13.21%),杰氏棒杆菌6例(11.32%),A群棒杆菌4例(7.55%),I群棒杆菌4例(7.55%),F群棒杆菌4例(7.55%),库氏棒杆菌4例(7.55%),牛棒状杆菌3例(5.36%)。该病1、2、3年后再次培养棒状杆菌,显示棒状杆菌的阳性率随着时间增长而显著增长,1年后棒状杆菌阳性10例(13.89%),2年后43例(59.72%),3年后53例(73.61%),主要棒状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药敏实验敏感率较高。其中庆大霉素53例(100.00%)、万古霉素53例(100.00%)、利福平53例(100.00%)、利奈唑胺53例(100.00%)等较敏感,而对苯唑西林13例(24.53%)、呋喃妥因12例(22.64%)、克林霉素8例(15.09%)、红霉素10例(18.87%)等敏感率较低。结论棒状杆菌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可用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肉芽小叶乳腺炎 病原菌 药敏
下载PDF
关于“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一种新疾病的质疑 被引量:2
6
作者 楚瑞琦 王万卷 +2 位作者 郑焱 冯义国 谭升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2-132,共1页
关键词 外伤后细菌致死肉芽 新疾病 质疑
下载PDF
感染性肉芽肿四例及皮肤镜表现分析
7
作者 王安宁 宋雅欣 杨海琼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4期280-282,共3页
本文报道4例肢端受外伤引起的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患者。皮损为浸润性斑块、结节,部分有散在脓疱。皮肤镜下可见靶样角栓、白色瘢痕样结构、不规则血管结构及鳞屑。诊断为感染性肉芽肿。
关键词 感染肉芽 皮肤镜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宇 李红 +3 位作者 丁素先 聂振华 肖尹 纪华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2-305,共4页
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女,52岁。因鼻部外伤后进行性暗红色斑块5个月就诊。结合皮损组织病理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较罕见的感染性致死性疾病,对可疑患... 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女,52岁。因鼻部外伤后进行性暗红色斑块5个月就诊。结合皮损组织病理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一种较罕见的感染性致死性疾病,对可疑患者应及早进行厌氧菌培养,提高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是早期诊断该病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 细菌 致死
下载PDF
关于一种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东杰 郭照江 +2 位作者 齐显龙 高剑 高天文 《医学与哲学(B)》 2006年第7期37-38,共2页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该病的研究没有成熟的思路可供借鉴。我们从该病的临床表型出发,通过综合分析,推测该病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并成功分离、鉴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依据该病的临床特...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该病的研究没有成熟的思路可供借鉴。我们从该病的临床表型出发,通过综合分析,推测该病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并成功分离、鉴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依据该病的临床特点,确认患者对病原菌易感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充分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IFN-γ相关分子基因多态性是FBGT发病的主要机制的假说,最终通过实验证实了该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后细菌致死肉芽 研究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复发后病原体药敏试验及形成生物膜的能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齐显龙 孙东杰 +4 位作者 高剑 徐修礼 林琨 李春英 高天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9期756-758,共3页
目的:检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复发后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及其形成生物膜(biofilm,BF)的能力。方法:肉汤稀释法测定两次复发后分离培养的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NCTC737)的MIC及MBC,XTT法测... 目的:检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复发后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及其形成生物膜(biofilm,BF)的能力。方法:肉汤稀释法测定两次复发后分离培养的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NCTC737)的MIC及MBC,XTT法测定BF形成的能力。结果:第二次复发后病原体林可霉素的MIC升高两个浓度级;该患者第二次病原菌形成BF的能力强于初次复发的病原体。结论:长期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FBGT病原菌对某些抗生素MIC升高,同时增加其形成BF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丙酸杆菌 生物膜 外伤后细菌致死肉芽 最小抑菌浓度
下载PDF
假瘤型脑感染性肉芽肿诊治探讨(附 34 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4
11
作者 邹元杰 周柏建 +3 位作者 胡波 彭永森 刘宏毅 陈诒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2期103-104,共2页
本文报告经病理证实的假瘤型感染性肉芽肿34例。其中化脓性10例,结核性8例,霉菌性5例,寄生虫性11例。临床上与脑瘤经过极为相似,误诊为脑肿瘤及其他占位性病变22例,误诊率64.7%。由于病灶在脑内作为产癫灶难吸收、... 本文报告经病理证实的假瘤型感染性肉芽肿34例。其中化脓性10例,结核性8例,霉菌性5例,寄生虫性11例。临床上与脑瘤经过极为相似,误诊为脑肿瘤及其他占位性病变22例,误诊率64.7%。由于病灶在脑内作为产癫灶难吸收、消除,临床上主张手术治疗。术中力求全切除病灶,避免炎性扩散。本文就其诊断要点及手术指征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脑瘤 肉芽 诊断 治疗 感染肉芽
下载PDF
重视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的病理诊断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建明 邓永键 丁彦青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53-356,共4页
慢性肉芽肿性病变是许多感染性疾病共同的特征性改变。感染性肉芽肿的病理诊断首先要注意与其他非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的区分;其次有必要对具体致病因素进行确定,这是目前病理诊断的难点,值得重视和加强。不同类型的感染性肉芽肿在组织... 慢性肉芽肿性病变是许多感染性疾病共同的特征性改变。感染性肉芽肿的病理诊断首先要注意与其他非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的区分;其次有必要对具体致病因素进行确定,这是目前病理诊断的难点,值得重视和加强。不同类型的感染性肉芽肿在组织学上存在相似性,不同类型的感染也存在着区别,把握其特点有助于确定相应的致病因素。本文对临床病理诊断中常见的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真菌、梅毒以及寄生虫感染等)进行分析,对其组织学特征、特殊染色及诊断思路进行分析,提出结合组织学特征及特殊染色方法、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必要的免疫血清学指标是判断感染性肉芽肿的基本方法,同时有必要开展病原学相关的免疫荧光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这是目前感染性肉芽肿病变确诊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病变 感染 病理诊断
下载PDF
放线菌与诺卡菌所致感染性皮肤肉芽肿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英 吴湜 +2 位作者 黄海辉 杨洋 陈连军 《微生物与感染》 2015年第2期92-97,共6页
感染性肉芽肿是一类慢性增生性炎症。放线菌和诺卡菌所致感染性肉芽肿实属少见,但两者临床症状、体征相似,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报道1例放线菌与1例诺卡菌所致皮肤感染性肉芽肿,通过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生化鉴定及细菌分子生... 感染性肉芽肿是一类慢性增生性炎症。放线菌和诺卡菌所致感染性肉芽肿实属少见,但两者临床症状、体征相似,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报道1例放线菌与1例诺卡菌所致皮肤感染性肉芽肿,通过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生化鉴定及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最终明确诊断。进一步分析2种感染的病因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可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放线菌属细菌所致感染性皮肤肉芽肿,以便于及时诊断、及时治疗。这2种感染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特点,需临床医师求同存异,仔细鉴别;还需与其他感染性肉芽肿如皮肤结核、孢子丝菌病或着色芽生菌病等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诺卡菌 感染皮肤肉芽
下载PDF
致死性中线肉芽肿8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冠庭 沈捷 +2 位作者 王成 鲍绍芳 唐振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7期415-417,共3页
致死性中线肉芽肿(Lethal midline granuloma,LMG)既往称为坏死性肉芽肿(Necrotic granuloma)和恶性肉芽肿(Malignant granuloma),常表现反复发热、肝脾肿大、贫血及消化道出血等全身症状。因此,
关键词 中线 肉芽 致死 误诊 综合征
下载PDF
播散性环状肉芽肿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慧军 朱文元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35-537,共3页
报告1例播散性环状肉芽肿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女,63岁。四肢、躯干散在或群集坚实皮色丘疹10年,无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胶原纤维变性,周边较多的上皮样细胞和淋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偶见异物巨... 报告1例播散性环状肉芽肿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女,63岁。四肢、躯干散在或群集坚实皮色丘疹10年,无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胶原纤维变性,周边较多的上皮样细胞和淋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偶见异物巨细胞。皮损活检标本HBV—DNA检测阳性。经α-干扰素治疗1个月后部分皮损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 环状 播散 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
下载PDF
播散性卡介菌病并慢性肉芽肿、肺部多重感染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龙振昼 刘华 卢水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3677-3677,共1页
患儿男,3岁5个月,因“反复发热3年余,再次发热1周”于2012年6月11日入院。患儿出生后21d始无明显诱因发热,热型不详,无咳嗽、气促,在当地医院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3个月后出现肛周脓肿,予抗炎治疗后好转。
关键词 肺部多重感染 肉芽 播散 菌病 反复发热 医院治疗 肛周脓 抗炎治疗
下载PDF
23例慢性肉芽肿性炎的肺隐球菌病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唐君媛 孙雪皎 陈琳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1775-1779,共5页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由新生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感染,以往认为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器官移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但近年来越来越多...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由新生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感染,以往认为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器官移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本病亦常见。在我国报道的肺隐球菌病病例中,免疫力正常的患者更多见。肺隐球菌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无任何症状体检发现,亦可表现为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且影像学无特异性,易被误诊为肺癌、肺结核、肺炎等,需培养或病理明确诊断。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院确诊的23例以慢性肉芽肿性炎为表现的肺隐球菌病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等,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隐球菌病 免疫功能缺陷 呼吸窘迫综合征 免疫力低下 血液系统恶 肺部真菌感染 肉芽 临床医生
下载PDF
度普利尤单抗联合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肉芽肿一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娜 暴芳芳 +4 位作者 周盛基 施仲香 赵晴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第3期167-169,共3页
感染性肉芽肿临床常见,如能找到致病菌,治疗相对简单。对于临床不能确定致病因素的感染性患者,用药疗效欠佳,导致患者反复就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报道一例复杂性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给予反复病理及培养后仍不能明确致病菌,查... 感染性肉芽肿临床常见,如能找到致病菌,治疗相对简单。对于临床不能确定致病因素的感染性患者,用药疗效欠佳,导致患者反复就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报道一例复杂性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给予反复病理及培养后仍不能明确致病菌,查找相关文献后给予度普利尤单抗联合传统的抗感染药物治疗,3周后,皮损改善明显,4个月后,患者原有皮损基本变平,大部分皮损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普利尤单抗 感染肉芽 感染药物
下载PDF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宗攀 周少芳 +2 位作者 徐振楠 严富华 陈震宏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215-1219,1227,共6页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吸烟、乳房外伤、细菌感染、怀孕、哺乳、高泌乳素血症、口服避孕药、抗胰蛋白酶缺乏和自身免疫异常可能与其发生、发展有关,但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临...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吸烟、乳房外伤、细菌感染、怀孕、哺乳、高泌乳素血症、口服避孕药、抗胰蛋白酶缺乏和自身免疫异常可能与其发生、发展有关,但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疼痛等。B超、钼靶和乳腺增强MRI对其诊断无特异性,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该疾病的重要手段。该疾病治疗周期较长,通常为1~2年左右,且容易复发。本文就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小叶乳腺炎 免疫反应 细菌感染 糖皮质激素 手术
下载PDF
面部肉芽肿性感染合并颅内占位病变1例
20
作者 赵婧 张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49-1050,1052,共3页
患者女,61岁。面部浸润性红斑2年,头晕、右侧肢体乏力半个月。皮肤科情况:鼻部、眶周、面颊以鼻梁为中心的大片蝶状暗红色浸润性皮损。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示:感染性肉芽肿改变,主要为浆细胞、淋巴和组织细胞浸润,考虑炎症性病变,伴浆... 患者女,61岁。面部浸润性红斑2年,头晕、右侧肢体乏力半个月。皮肤科情况:鼻部、眶周、面颊以鼻梁为中心的大片蝶状暗红色浸润性皮损。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示:感染性肉芽肿改变,主要为浆细胞、淋巴和组织细胞浸润,考虑炎症性病变,伴浆细胞浸润。头颅MRI示:左侧顶叶占位,两侧额窦、筛窦、上颌窦炎症。诊断:面部肉芽肿性感染合并颅内占位病变。手术切除占位病变后,给予药物联合治疗,1个月后皮损基本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 肉芽感染 面部 颅内 占位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