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化学结构已清楚,分属4大系列的29种壳多糖,以4种不同类型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EcoliK1、革兰氏阴性菌Bacillus cereus、Bacillus m egaterium和Staphlylococcu aureus)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壳多糖抑菌能力构效关系的研究.在实验中采用9...运用化学结构已清楚,分属4大系列的29种壳多糖,以4种不同类型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EcoliK1、革兰氏阴性菌Bacillus cereus、Bacillus m egaterium和Staphlylococcu aureus)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壳多糖抑菌能力构效关系的研究.在实验中采用96孔平板,用计算机-吸光值读数仪直接测定每个孔的吸光值,获得了各个细菌在不同壳多糖浓度中的生长曲线和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M IC,M in imum inh ib it con-centration).通过比较同一(各个)系列的壳多糖在这些相同(不同)细菌的M IC变化规律与壳多糖的化学结构的关系,发现同一壳多糖对不同的细菌的M IC值是不相同的,因而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首先与细菌本身特点有关,但与是否为革兰氏阳性菌或阴性菌无直接的相关性;同一细菌对不同化学结构的壳多糖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壳多糖的聚合程度(DP)相同的条件下,壳多糖中氨基被乙酰化(DA)的程度越低,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M IC值越低,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就越强;同样,在DA相同的情况下,分子越小,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M IC值越低,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越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初步推测壳多糖抑制细菌生长的机制可能与其在溶液中所带的正电荷多少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临床分离株细菌生物膜(BBF) 的活性及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体外试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最小抑制B B F 浓度(M B IC )和最低B B...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临床分离株细菌生物膜(BBF) 的活性及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体外试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最小抑制B B F 浓度(M B IC )和最低B B F 消除浓度(MBEC );活菌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KCs);体内试验采用小鼠M R S A 全身感染模型,尾静脉给药保护小鼠后测定半数有效剂量(EDso);建立免疫低下小鼠M R S A 大腿感染模型,记录尾静脉给药24 h后大腿组织菌量的变化.结果: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临床分离的6 0 株M R S A 均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 B F 的M B IC 值与万古霉素相当,敏感性显著高于阿莫西林;体内试验中,利奈唑胺对全身感染小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EDso小于万古霉素与阿莫西林;对免疫低下M R S A 大腿感染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也要优于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结论: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分离的M RS A临床菌株体内外活性均较高,尤其对M RS A的细菌生物膜也显示了极强的抑制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临床分离株细菌生物膜(BBF) 的活性及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体外试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最小抑制B B F 浓度(M B IC )和最低B B F 消除浓度(MBEC );活菌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KCs);体内试验采用小鼠M R S A 全身感染模型,尾静脉给药保护小鼠后测定半数有效剂量(EDso);建立免疫低下小鼠M R S A 大腿感染模型,记录尾静脉给药24 h后大腿组织菌量的变化.结果: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临床分离的6 0 株M R S A 均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 B F 的M B IC 值与万古霉素相当,敏感性显著高于阿莫西林;体内试验中,利奈唑胺对全身感染小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EDso小于万古霉素与阿莫西林;对免疫低下M R S A 大腿感染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也要优于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结论: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分离的M RS A临床菌株体内外活性均较高,尤其对M RS A的细菌生物膜也显示了极强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