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雪茄烟叶人工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与细菌群落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吴丽君 张鸽 +7 位作者 陈晓娜 张瑶 金永明 段如敏 邓帅军 白晓莉 王帆 张海波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背景和目的】解析云南雪茄烟叶人工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与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基于常规化学成分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雪茄烟叶人工发酵过程中4个发酵周期5个样本的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 【背景和目的】解析云南雪茄烟叶人工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与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基于常规化学成分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雪茄烟叶人工发酵过程中4个发酵周期5个样本的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与13种化学成分变化的关联性。【结果】(1)不同发酵时期烟叶样本中可溶性总糖、葡萄糖、异戊酸、丁二酸、草酸、柠檬酸和油酸含量均有所增加,水分、烟碱、果糖、苹果酸、丙二酸和反丁烯二酸含量逐渐降低。(2)云南雪茄烟叶人工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细菌菌属是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Aurei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Methylorubrum)、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泛菌属(Pantoea)。(3)云南雪茄烟叶人工发酵过程中5个样本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呈逐渐上升趋势。(4)雪茄烟叶发酵过程中烟碱、草酸和油酸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甲基杆菌属和鞘氨醇菌属细菌与烟碱显著相关。【结论】云南雪茄烟叶人工发酵过程中5个样本表面细菌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是不断变化的,且所测化学成分与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茄烟叶 人工发酵 化学成分变化 细菌群落变化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苋菜梗腌制过程细菌群落变化及风味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万力婷 吴祖芳 +4 位作者 张天龙 孙丽 黄海杰 诸奇 沈锡权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采用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结合GC-MS分析等方法,对腌制苋菜梗体系的细菌多样性、品质变化和腌制成熟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腌制苋菜梗开始时(即腌制第0d)其优势菌群为乳杆菌属、片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第10d优势菌群为... 采用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结合GC-MS分析等方法,对腌制苋菜梗体系的细菌多样性、品质变化和腌制成熟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腌制苋菜梗开始时(即腌制第0d)其优势菌群为乳杆菌属、片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第10d优势菌群为乳杆菌属和产碱杆菌属,到腌制中后期细菌群落组成基本稳定,其中产碱杆菌属、拟杆菌属和梭菌属为优势菌群。苋菜梗腌制过程中,pH、亚硝酸盐含量和细菌总数均先上升后下降,至腌制结束时分别为5.28、4.0mg/kg和数量级107cfu/mL。利用GC-MS分析方法测定了腌制苋菜梗卤汁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发现其主体风味成分为醇类、酸类和烷烃类,其中醇类物质占19.5%、酸类占15.9%和烷烃类占14.6%,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组分有2-丁醇、乙醇、己烷和乙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制苋菜梗 16S rDNA克隆文库 细菌群落变化 风味成分
下载PDF
异养条件下高氯酸盐降解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宇轩 关翔宇 +1 位作者 王阳 王鹤立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了解特定环境中高氯酸盐(ClO-4)降解菌的群落组成,对ClO-4的降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添加醋酸盐作为电子供体降解ClO-4,利用高通量测序(HiSeq 2000)的方法获得了复杂环境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对比了降解前后菌种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了解特定环境中高氯酸盐(ClO-4)降解菌的群落组成,对ClO-4的降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添加醋酸盐作为电子供体降解ClO-4,利用高通量测序(HiSeq 2000)的方法获得了复杂环境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对比了降解前后菌种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补充醋酸盐的降解体系(Acetate Degradation,AD)将10 mg/L ClO-4降至检出限以下需100 h。降解完毕后代表性的ClO-4降解菌Dechloromonas的相对丰度为0.2%,与原始活性污泥相比无明显差别;另一典型ClO-4降解菌脱氯菌属Azospira相对丰度为3.2%;一些同时参与ClO-4降解和脱氮作用的细菌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也有检出,相对丰度为8%。异养条件下ClO-4降解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脱氯菌属Azospira起主导作用。AD体系内菌种多样性小于原始活性污泥。电子供体的加入使活性污泥类的混合体系内生物群落结构单一化,使降解基质具备了在特定环境下针对某种污染物降解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高氯酸盐 生物降解 醋酸盐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变化
下载PDF
新疆断裂带含硫冷泉泉水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慧 曾军 +4 位作者 高小其 张涛 杨晓芳 孙建 娄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4-727,共4页
【目的】了解新疆断裂带10号含硫冷泉泉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反映和分析10号冷泉泉水中细菌种群的16S rRNA基因V3区多样性及其种群基因组成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目的】了解新疆断裂带10号含硫冷泉泉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反映和分析10号冷泉泉水中细菌种群的16S rRNA基因V3区多样性及其种群基因组成随时间的变化。【结果】细菌种群的丰度(Shannon-Wiener指数(H′))和优势度(Simpson指数(D))随时间的变化均出现显著不规律的变化,且当细菌种群丰度较大时,优势度反而较小;由样品Sorenson相似距离系数形成的二维图谱中,不存在位置完全重合的样品。【结论】新疆断裂带10号含硫冷泉泉水中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显著随机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断裂带 含硫冷泉 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PCR-DGGE
下载PDF
利用微生物控制蓝藻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莉婷 左俊 +3 位作者 陶思依 戴国飞 宋立荣 甘南琴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与常规物理法、化学法控藻技术相比,基于现代生态环保理念的微生物控藻技术具有经济、高效、环保的优势。本文归纳了利用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及放线菌等微生物控藻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蓝藻和细菌间的关系及藻华期... 与常规物理法、化学法控藻技术相比,基于现代生态环保理念的微生物控藻技术具有经济、高效、环保的优势。本文归纳了利用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及放线菌等微生物控藻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蓝藻和细菌间的关系及藻华期间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细菌的控藻方式及机理,分析了控藻微生物在蓝藻水华控制中的应用实例,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微生物控藻技术 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溶藻机理
原文传递
Vertical variations and associated ecological function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from Sphagnum to underlying sediments in Dajiuhu Peatland 被引量:4
6
作者 XIANG Xing WANG HongMei +1 位作者 GONG LinFeng LIU Qi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1013-1020,共8页
To investigate vertical change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from living plants to the associated sediments and bacterial biogeo- chemical roles in peatland ecosystem, samples of different part of individual Sphagnum palu... To investigate vertical change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from living plants to the associated sediments and bacterial biogeo- chemical roles in peatland ecosystem, samples of different part of individual Sphagnum palustre and the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underlying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Dajiuhu Peatland in central China. All samples were subject to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ies and quantitative PCR analysis. Even though bacteria vary in abundance at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in all samples, they show great profile difference in composition from the top part of S. palustre to the low layer of the sediments. Cyanobacteria and alpha-Proteobacteria dominate at the top part whereas Acidobacteria at the middle part of S. palustre. A1- pha-Proteobacteria and Acidobacteria are the dominant phyla at the bottom part of S. palustre and in the surface peat sediment. In contrast,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subsurface sediments are dominated by Acidobacteria. These profile 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bacterial communi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ecological functions in the peatland ecosystem. Specifically, most Cyanobacteria were observed at the top green part of S. palustre, a horizon where the active photosynthesis of the moss occurs, which infers their endosymbiosis. In contrast, Acidobacteria, dominant in the subsurface sediments, are able to decompose the specific compounds on the cell wall of Sphagnum moss and thus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eatland, including the acidic condition. Methane oxidizing process might have been underestimated in Sphagnum peatland du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thylocystaceae in all parts of the moss investigated here. The vertical difference in bacterial composition and bacterial ecological functions presented here sheds ligh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particular the CH4 flux, in pea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jiuhu Peatland SPHAGNUM peat sediment bacterial communities CH4 cyc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