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脂肪酶分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小梅 伍宁丰 范云六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4,共8页
细菌脂肪酶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用酶,其分泌系统有着严谨的机制。革兰阳性细菌利用Sec-转运系统使脂肪酶跨过质膜完成分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泌蛋白通过Sec-转运系统、Tat-转运系统或其他机制跨越内膜后,还必须利用Ⅰ型、Ⅱ型、Ⅲ型、Ⅳ... 细菌脂肪酶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用酶,其分泌系统有着严谨的机制。革兰阳性细菌利用Sec-转运系统使脂肪酶跨过质膜完成分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泌蛋白通过Sec-转运系统、Tat-转运系统或其他机制跨越内膜后,还必须利用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与Ⅴ型分泌系统来完成跨外膜分泌。详细介绍细菌脂肪酶分泌主要依赖的Sec-或Tat-跨内膜的转运系统及革兰氏阴性细菌的Ⅰ型、Ⅱ型与Ⅴ型自分泌系统的3种不同分泌方式。细菌脂肪酶分泌的研究对人们认识其分泌机制,并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提高其外泌产量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脂肪酶 蛋白分泌 Ⅰ型分泌系统 Ⅱ型分泌系统 Ⅴ型自分泌系统
下载PDF
细菌脂肪酶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查代明 闫云君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78-1384,共7页
微生物脂肪酶是商品化脂肪酶的主要来源,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油脂、洗涤剂、饲料、纺织、皮革、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医药、化妆品、造纸、污染治理、生物能源等工业领域。与真菌脂肪酶相比,细菌脂肪酶催化反应的类型更多、活性更高... 微生物脂肪酶是商品化脂肪酶的主要来源,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油脂、洗涤剂、饲料、纺织、皮革、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医药、化妆品、造纸、污染治理、生物能源等工业领域。与真菌脂肪酶相比,细菌脂肪酶催化反应的类型更多、活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其中又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脂肪酶的性能最为优越。截至目前,常规育种、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等策略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细菌脂肪酶产量低的问题,而阐明其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筛选主效调控因子、构建同源表达基因工程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本文从直接调控因子、群体感应系统、Gac/Rsm信号转导系统、调控Gac/Rsm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因子、其他调控因子等方面,对细菌脂肪酶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脂肪酶 基因表达调控 双组份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 Gac/Rsm信号转导系统
原文传递
细菌A007菌株脂肪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3
作者 黄家岭 乙引 +1 位作者 张习敏 王岚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0-173,共4页
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种类繁多、pH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广,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细菌在油脂培养基中30℃培养24 h,经1次硫酸铵沉淀和2次Sephadex G-75排阻层析得到电泳纯脂肪酶。经SDS-PAGE测得其分子量为29.5 ku,经酶促反应测定最适温度为40℃... 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种类繁多、pH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广,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细菌在油脂培养基中30℃培养24 h,经1次硫酸铵沉淀和2次Sephadex G-75排阻层析得到电泳纯脂肪酶。经SDS-PAGE测得其分子量为29.5 ku,经酶促反应测定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8.0,表现出较好的温度和pH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脂肪酶 纯化 凝胶层析 酶学性质
下载PDF
湘西陈年腊肉微生物群落分析及高产脂肪酶细菌的筛选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竞适 刘静 +1 位作者 任海姣 侯爱香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为筛选肉源高产脂肪酶菌株,本研究以湘西陈年腊肉为样品,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湘西腊肉的微生物结构,利用产脂肪菌株在罗丹明B筛选平板上形成变色圈的方法进行初筛,采用对硝基苯酚棕榈酸酯比色法比较初筛菌株脂肪酶活力进行复筛,通过... 为筛选肉源高产脂肪酶菌株,本研究以湘西陈年腊肉为样品,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湘西腊肉的微生物结构,利用产脂肪菌株在罗丹明B筛选平板上形成变色圈的方法进行初筛,采用对硝基苯酚棕榈酸酯比色法比较初筛菌株脂肪酶活力进行复筛,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复筛菌株。结果表明:湘西陈年腊肉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是产脂肪酶菌株的良好菌源,酵母菌、霉菌和微球菌是其主要微生物群落;腊肉中的微生物经罗丹明B平板初筛后得1号菌株,变色圈最大为2.6 cm,11、12号菌株次之,为2.4 cm;复筛得酶活力最高的菌株为1号菌株达13.8 U/mL,与初筛预测结果一致,经构建其16S rD NA区域系统发育树,鉴定1号目的菌株为寡养单胞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腊肉 微生物菌群 平板水解圈法 酶活力测定 高产脂肪酶细菌
下载PDF
立体分子伴侣-脂肪酶特异折叠酶
5
作者 郑小梅 初晓宇 +1 位作者 伍宁丰 范云六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6-71,共6页
细菌脂肪酶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用酶,尤其以来源于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与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的脂肪酶应用最为广泛。然而,这类脂肪酶折叠过程中存在一个巨大的能障而无法自发正确折叠。研究发现,这类脂肪酶的编码基因所在操纵子... 细菌脂肪酶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用酶,尤其以来源于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与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的脂肪酶应用最为广泛。然而,这类脂肪酶折叠过程中存在一个巨大的能障而无法自发正确折叠。研究发现,这类脂肪酶的编码基因所在操纵子中往往存在一个与其折叠相关的基因,编码一种脂肪酶特异折叠酶。该类蛋白为脂肪酶的立体分子伴侣,可与脂肪酶的折叠中间体相互作用,帮助脂肪酶越过折叠过程中的能量障碍,为其获得正确构象提供必要的空间信息。详细阐述了脂肪酶特异折叠酶的发现、分类、作用机制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脂肪酶 脂肪酶特异折叠酶 立体分子伴侣 蛋白折叠
下载PDF
渤海沉积物产脂肪酶细菌的筛选及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伍朝亚 孟宪刚 +2 位作者 李岩 曲慧敏 解志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55-1667,共13页
【目的】从渤海沉积物中分离筛选产脂肪酶细菌,分析其物种多样性,增加人们对渤海生态系统中产脂肪酶菌多样性的认识,获取高效产脂肪酶菌株,为海洋产脂肪酶微生物的挖掘提供菌群资源。【方法】分别将8个渤海沉积物样品梯度稀释涂布至吐温... 【目的】从渤海沉积物中分离筛选产脂肪酶细菌,分析其物种多样性,增加人们对渤海生态系统中产脂肪酶菌多样性的认识,获取高效产脂肪酶菌株,为海洋产脂肪酶微生物的挖掘提供菌群资源。【方法】分别将8个渤海沉积物样品梯度稀释涂布至吐温-80筛选平板和三丁酸甘油酯筛选平板,选择性分离产脂肪酶细菌;分析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这些细菌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利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胞外脂肪酶活性,筛选出高效产脂肪酶菌株。【结果】从8个渤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获得51株产脂肪酶细菌,这些菌株隶属于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三个门的8个属,其中Pseudoalteromonas(35.2%)、Marinobacter(23.5%)和Sulfitobacter(17.6%)是优势菌群;脂肪酶酶活性实验表明所有测定菌株都能够分泌脂肪酶,菌株70623分泌的脂肪酶酶活最高,为42.4 U/m L。【结论】渤海沉积物中可培养产脂肪酶细菌类群较为丰富,Pseudoalteromonas、Marinobacter和Sulfitobacter菌株是优势菌群,测定菌株所产胞外脂肪酶能力不同,获得了一株高效产脂肪酶菌株Marinobacter sp.70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脂肪酶细菌 多样性 酶活 渤海
原文传递
Novel method for separation and screening of lubricant-degrading microorganisms and bacterial biodegradation
7
作者 Yan Jiang Hui Qi Xianming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53-359,共7页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lubricant consumption, oil contamination becomes more serious. Biotreatmen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remove oil contamination with some advantages. In this study, acclimatized oil- contamin...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lubricant consumption, oil contamination becomes more serious. Biotreatmen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remove oil contamination with some advantages. In this study, acclimatized oil- contaminated soil and used lubricating oil were sampled to isolate lubricant-degrading strains by several methods. 51 isolates were obtained and 24-well plates were employed to assess bacterial potential in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The method was noted for the prominence of oil-water two-phase system with saving chemicals, shortening cycles and lessening workloads. In order to decrease inaccuracy, subculture and resting cells were inoculated into mineral salt medium with 200 μ1 oil in well plates for the cultivation at 37 ℃ for 5 and 7 days, and the biodegradation potential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anges of oil film and cell density. With appropriate evaluation by shaking flask tests, 5 isolates were retained for their potentials with the maxi- mum biodegradation from 1500 to 2200 mg· L-1 and identified as Acidovorax dtrulli, Pseudomonos balearica, Adnetobacterjohnsonii (two isolates with different biodegradation potentials) and Addovorax avenae using 16S rRNA sequencing analysis. Also, lipase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using indicator titration and p-nitrophenyl palmitate (p-NPP)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nly p-NPP was successful to test lipase activity with the range of 1.93-6.29 mg· L-1 Although these five strains could degrade 1000 mg· L-1 lubricating oil in 158-168 h, there existed distinct difference in enzyme activity,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lipase activity could not be used as the criterion to evaluate microbial biodegradation potential for petroleum hydrocarb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BRICANT Degradation SEPARATION 24-well plate ENZYM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