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M_(2.5)有机提取物经由铁死亡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1
作者 王盟盟 龙玥含 +5 位作者 陈圆圆 顾雯 王超 石莹 唐宋 段链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03-311,361,共10页
目的探讨细颗粒物(PM_(2.5))有机提取物能否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铁死亡。方法通过索氏提取法提取PM_(2.5)中有机物作为受试物,使用BEAS-2B细胞,以0.1%DMSO溶液作为溶剂对照,染毒于不同剂量(2.5、5、10和20μg/mL)的PM_(2.5)有机提取物... 目的探讨细颗粒物(PM_(2.5))有机提取物能否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铁死亡。方法通过索氏提取法提取PM_(2.5)中有机物作为受试物,使用BEAS-2B细胞,以0.1%DMSO溶液作为溶剂对照,染毒于不同剂量(2.5、5、10和20μg/mL)的PM_(2.5)有机提取物构建细胞染毒模型;使用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构建铁死亡干预模型。通过吸光度法检测PM_(2.5)有机提取物染毒后BEAS-2B细胞存活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浓度;通过荧光法检测细胞内Fe2+含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和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tion,LPO)含量;通过qRT-PCR方法检测铁死亡相关基因(如GPX4、SLC7A11、ACSL4、FTL和TFRC等)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M_(2.5)有机提取物染毒24 h后,当染毒剂量为10μg/mL时,细胞内Fe2+含量、ROS含量、LPO含量和MDA浓度均出现显著上升;而GSH浓度出现显著下降;qRT-PCR结果显示,细胞暴露于20μg/mL PM_(2.5)有机提取物时,细胞内铁死亡相关基因GPX4显著下调,SLC7A11、ACSL4、FTL和TFRC出现显著性上调。干预实验中,使用铁死亡特异性抑制剂Fer-1干预后上述变化得到明显改善。结论PM_(2.5)有机提取物可能通过诱导细胞铁死亡导致呼吸系统细胞损伤,进而对肺组织产生潜在健康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有机提取 铁死亡 人支气管上皮 肺损伤
下载PDF
关于空气细颗物PM_(2.5)防治对策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德林 仝攀瑞 黄翔 《洁净与空调技术》 2005年第4期34-36,43,共4页
介绍了空气细颗粒物PM2.5主要来源于自然人为活动,重点探讨了空气细颗物PM2.5的防治对策,包括调整工业结构及规模;实施洁净生产:普及城市天然气,开发洁净能源;防治汽车尾气以及灭菌、消毒四个方面,以引起公众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空气pm2.5 洁净生产 洁净能源 防治对策
下载PDF
深圳市PM_(2.5)浓度变化及污染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嘉晔 李仕平 +3 位作者 游泳 李红霞 林丽衡 刘波 《绿色科技》 2017年第2期34-38,共5页
根据2015年1~12月深圳市11个大气自动监测国控站点PM_(2.5)小时浓度监测数据,结合气象站小时观测数据,采用Correl相关系数法、玫瑰图等分析了深圳市PM_(2.5)浓度的污染分布与输送迁移特征。结果显示:2015年深圳市主导风向为NNE(东北偏北... 根据2015年1~12月深圳市11个大气自动监测国控站点PM_(2.5)小时浓度监测数据,结合气象站小时观测数据,采用Correl相关系数法、玫瑰图等分析了深圳市PM_(2.5)浓度的污染分布与输送迁移特征。结果显示:2015年深圳市主导风向为NNE(东北偏北风),风向频率为12.3%,全年PM_(2.5)平均浓度为29.8μg/m3,整体季节平均浓度特征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PM_(2.5)与露点、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与-0.540,与海平面气压、温度呈明显的实相关,相关系数为0.439、-0.411,与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为微相关;深圳吹海风时,参照年均值标准,PM_(2.5)污染发生概率为22.7%,且发生秋冬季海风型PM_(2.5)污染时PM_(2.5)平均浓度可高达50.6μg/m3。主导风型下的PM_(2.5)污染事件占全年PM_(2.5)污染事件的61.1%,且风速大于3m/s时PM_(2.5)污染发生事件占比仅为6.26%;2015年全年西北陆风、主导风、海风气团输送情景下的PM_(2.5)平均浓度分别为40.1、35.8和26.2μg/m3,冬季时西北陆风输送通道下的PM_(2.5)平均浓度整体上明显高于海风、东北偏北陆风输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污染玫瑰 输送通道 深圳
下载PDF
2016~2020年成都市控制PM_(2.5)和O_(3-8h)污染的健康效益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莹 田琪琪 +3 位作者 魏晓钰 张少波 胡文东 李明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08-3116,共9页
细颗物(PM_(2.5))和臭氧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群健康.为评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期间PM_(2.5)和臭氧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首先,利用流行病学中的广义相加模型和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估算了2014~2016年成都市PM_(2.5)和... 细颗物(PM_(2.5))和臭氧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群健康.为评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期间PM_(2.5)和臭氧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首先,利用流行病学中的广义相加模型和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估算了2014~2016年成都市PM_(2.5)和臭氧最大8 h滑动平均(O_(3-8h))浓度变化对居民疾病死亡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β),在此基础上,采用环境风险和环境价值评估法估算2016~2020年成都市PM_(2.5)和O_(3-8h)浓度暴露水平变化的健康收益.结果表明:(1)2016~2020年成都市的ρ(PM_(2.5))年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从63μg·m^(-3)降至40.92μg·m^(-3),年均下降率约为10.14%;与之相反,ρ(O_(3-8h))年均值从155μg·m^(-3)升至169μg·m^(-3),年均增长率约为2.23%.(2)成都市PM_(2.5)对全因、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早逝人数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β分别为0.0003600、0.0005001和0.0009237;O_(3-8h)对应的β分别为0.0003103、0.0006726和0.0007002.(3)假设ρ(PM_(2.5))年均值削减至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后(35μg·m^(-3)),带来的健康受益人数和经济效益呈逐年下降趋势,可避免的全因、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早逝人数分别从2016年的1128、416、328例降至2020年的229、96和54例.近5年可避免的全因早逝人数共计3314例,对应的健康经济效益为76.60亿元.(4)假设ρ(O_(3-8h))年均值削减至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浓度限值(70μg·m^(-3)),带来的健康受益人数和经济效益呈上升态势,可避免的全因、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早逝人数分别从2016年的1919、779和606例升至2020年的2429、1157和635例.可避免的全因和心脑血管疾病早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85%和10.72%,高于O_(3-8h)浓度年均上升率.近5年可避免的全因早逝人数为10790例,对应的健康经济效益为266.20亿元.成都市细颗粒物治理成效显著,但臭氧污染凸显,臭氧已经成为危害成都市居民健康不可忽视的大气污染物,加强PM_(2.5)和O_(3)协同治理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最大8 h滑动平均(O_(3-8h)) 成都 健康效益 经济损失
原文传递
广东省夏秋季光化学反应活性空间分布表征
5
作者 唐梦雪 黄晓锋 +5 位作者 程勇 林晓玉 姚沛廷 胡仁志 邓涛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于夏末秋初在深圳市城市和郊区开展了大气OH自由基观测,结果显示OH自由基日间峰值平均浓度分别为6.0×10^(6)cm^(-3)和5.9×10^(6)cm^(-3),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基于实测数据构建了拟合效果较好的本地化OH自由基... 于夏末秋初在深圳市城市和郊区开展了大气OH自由基观测,结果显示OH自由基日间峰值平均浓度分别为6.0×10^(6)cm^(-3)和5.9×10^(6)cm^(-3),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基于实测数据构建了拟合效果较好的本地化OH自由基参数化公式,应用于广东省OH自由基空间分布的表征,并进一步利用日间OH和NO_(2)浓度之积反映光化学反应活性(AP).结果发现,2018年夏秋季广东省大气光化学反应活性总体上呈现珠江三角洲较高,AP达10.1×10^(7)μg/(m^(3)·cm^(3)),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较低的分布态势,AP分别为5.4×10^(7),5.9×10^(7)和7.7×10^(7)μg/(m^(3)·cm^(3));同期的PM_(2.5)和O_(3)高值区域也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说明了调控光化学反应活性对珠江三角洲协同控制PM_(2.5)和O_(3)污染的关键作用.空间分布特征还表明,粤北地区显著受到来自北方内陆的PM_(2.5)区域传输影响,而粤东地区更易受到来自东南沿海的O_(3)区域传输影响,体现了跨省区域联防联控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反应活性 OH自由基 前体 臭氧(O_(3)) (pm_(2.5))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