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及利用的单中心数据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钱共匋 李小杉 +2 位作者 周建梅 张丽花 胡春晓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9-604,共6页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及利用现状,为促进局部地区器官捐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器官捐献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器官捐献成功者37例,潜在捐献者114例。分析潜在捐献者捐献失败的原因;收集器官...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及利用现状,为促进局部地区器官捐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器官捐献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器官捐献成功者37例,潜在捐献者114例。分析潜在捐献者捐献失败的原因;收集器官捐献成功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器官捐献成功者的器官捐献情况和器官利用情况。结果151例器官捐献者中,器官捐献成功者37例,捐献转化率为24.5%。器官捐献失败者114例,捐献失败的原因分别为家属不同意、未达到捐献状态标准、无充足时间评估和工伤纠纷未解决。器官捐献类别包括34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3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捐献者死亡原因包括19例颅脑外伤、14例脑卒中和4例其他。37例器官捐献成功者中,以流动人口为主。捐献者共捐献大器官和组织154个,其中大器官124个。人均大器官和组织捐献个数(4.2±1.6)个,人均大器官捐献个数(3.4±1.1)个。154个捐献器官中,利用率为96.7%(149/154),器官分配前4位城市为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结论无锡地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功率及捐献转化率偏低,应建立局部地区器官捐献工作网络、加大器官捐献宣传力度以及开展协调员技能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器官获取组织 器官移植 终末期器官衰竭 潜在捐献者 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 脑死亡器官捐献(DBD)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下载PDF
药物在诱导临床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继纳 朱同玉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28-332,共5页
器官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首选治疗手段,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出现,明显减少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改善了移植物的短期存活率。但是器官移植后长期乃至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除了给患者带来沉重... 器官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首选治疗手段,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出现,明显减少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改善了移植物的短期存活率。但是器官移植后长期乃至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除了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外,还可引起患者强烈的不良反应、增加感染和易患肿瘤的风险,而且免疫抑制剂对于慢性移植排斥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无明显改善。因此最终理想的措施是诱导受体建立针对供体移植物的特异性免疫耐受。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药物联合外科手段诱导免疫耐受方案主要有涉及建立混合嵌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免疫耐受 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 药物 免疫抑制剂 特异性免疫耐受 长期存活率 急性排斥反应
下载PDF
CTLA-4与移植免疫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彦宗 郭喜桃 岳中瑾 《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 2004年第2期31-33,共3页
CTLA-4是一种负性共刺激信号,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APCs表面,与B7分子结合后可阻止IL-2的分泌、抑制IL-2R基因表达、促进TGF-β分泌,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CTLA-4-Ig是一种融合蛋白,可与B7结合阻断CD2... CTLA-4是一种负性共刺激信号,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APCs表面,与B7分子结合后可阻止IL-2的分泌、抑制IL-2R基因表达、促进TGF-β分泌,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CTLA-4-Ig是一种融合蛋白,可与B7结合阻断CD28/B7正性共刺激信号通路,诱导供者抗原特异性耐受。因此,CTLA-4成为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研究的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LA-4 移植免疫学 研究进展 负性共刺激信号 移植排斥反应 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
下载PDF
NF-κB在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余洪华 陆晓和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1-713,共3页
关键词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 最佳治疗方案 异体排斥反应 核内转录因子 NF-ΚB 核因子- 免疫反应 表达调控 反应物质 细胞凋亡 炎性反应 关键性
下载PDF
聚乙二醇在器官保存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闻雨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2-254,共3页
器官移植是根治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惟一有效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在临床应用以来,移植医学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器官来源短缺已成为阻碍全球器官移植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扩大供者人群,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边缘供者的... 器官移植是根治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惟一有效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在临床应用以来,移植医学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器官来源短缺已成为阻碍全球器官移植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扩大供者人群,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边缘供者的利用明显增加,这对传统的器官保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传统的UW保存液粘滞度大、钾离子含量高的缺点,国内外学者已对其进行了多种改良,其中聚乙二醇作为替代UW液中羟乙基淀粉(HES)的一种新型大分子物质,已在多种新型器官保存液中得到应用,对器官保存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针对聚乙二醇在器官保存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保存液 聚乙二醇 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 器官移植 边缘供者 大分子物质 羟乙基淀粉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器官移植后感染
6
作者 卢洪洲 翁心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29,共3页
关键词 器官移植 控制感染 移植后 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 器官功能损伤 免疫抑制剂 5年生存率 手术成功 基础疾病 居高不下
原文传递
代谢组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懿 梁靓 梁廷波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51-552,共2页
目前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许多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惟一有效手段,但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慢性失功仍然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传统移植排斥监测方法只是反映移植后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的最终结果,而对其早期事件的发现不够敏感。病理... 目前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许多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惟一有效手段,但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慢性失功仍然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传统移植排斥监测方法只是反映移植后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的最终结果,而对其早期事件的发现不够敏感。病理学检查也非早期诊断手段,而且具有创伤性。众所周知,从免疫排斥的启动到临床症状的出现,其间经历了器官结构、功能以及代谢的各种改变,能否通过监测这些改变从而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亚临床期或称早早期)预测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功能,并进行及时干预是移植界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代谢组学的出现为这一研究领域开拓了更宽广的思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代谢组学 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 慢性排斥反应 生理病理改变 监测方法 临床症状 病理学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