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史铁生散文的终极追问与世俗情怀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渝生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0-103,共4页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当代散文确乎出现了一个创作热潮,而伴随着整个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理性苏醒显然是其内在动力。许多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思考。但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史铁生对人及人类的终极关怀...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当代散文确乎出现了一个创作热潮,而伴随着整个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理性苏醒显然是其内在动力。许多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思考。但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史铁生对人及人类的终极关怀开始于对自身困境的突围,缘于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并充满了对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热切关注。他的终极思考是为了让世俗生活有个方向,让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条正途,而“过程哲学”则是他整个思考的核心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 散文 终极追问 世俗情怀 过程哲学
下载PDF
一部对人生命运终极追问的长篇力作——评柳岸的长篇小说《浮生》
2
作者 米学军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25-28,共4页
长篇小说《浮生》以"我"爷爷柳三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生动地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柳三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书中还伴随着作家对人生命运的终极思考和终极追问。总的来看,柳岸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追问带有悲... 长篇小说《浮生》以"我"爷爷柳三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生动地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柳三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书中还伴随着作家对人生命运的终极思考和终极追问。总的来看,柳岸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追问带有悲观和宿命的色彩。究其原因,主要与柳岸的生活经历以及她所受到的文化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 人生命运 终极追问
下载PDF
对世界终极追问的“追问”——《存在与第一哲学》读后
3
作者 黄绍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6期110-111,共2页
“尽管,奔流在大海深渊中的海水/力量无边/尽管,大海即是江河湖泊的/万泉之源/但,大海依然畏惧/伟大宙斯的内电/依然畏惧/霹雳划破长空时的怒喊。”(荷马:《伊利亚特》)于是,古希腊人开始了对主神宙斯的探索。尔后,古希... “尽管,奔流在大海深渊中的海水/力量无边/尽管,大海即是江河湖泊的/万泉之源/但,大海依然畏惧/伟大宙斯的内电/依然畏惧/霹雳划破长空时的怒喊。”(荷马:《伊利亚特》)于是,古希腊人开始了对主神宙斯的探索。尔后,古希腊哲学便踏上了对世界终极追问的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终极追问 第一哲学 科学主义 辩证法 人本主义 人类理性 康德 中世纪哲学 西方传统哲学
下载PDF
用“先在”与“敬畏”封住终极追问——中、印、日创世神话的思维
4
作者 杨岱林 《丝绸之路》 2020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在古印度、中国和日本的神话中,有许多观念相同或情节相似的地方。都有"先在"的地理存在、有"先在"的神存在。究其实质,这是一种创世神话思维的表达方式,其内涵就是,掩盖在神话思维下的"先在"的逻辑思维... 在古印度、中国和日本的神话中,有许多观念相同或情节相似的地方。都有"先在"的地理存在、有"先在"的神存在。究其实质,这是一种创世神话思维的表达方式,其内涵就是,掩盖在神话思维下的"先在"的逻辑思维,用先在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本来就有神的存在,和对神的敬畏之心,封住终极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思维 先在 敬畏 终极追问
下载PDF
从具体操作到终极追问——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视域下艺术类学科研究方法漫谈
5
作者 李丽园 《黄河之声》 2018年第19期118-118,125,共2页
人文科学旨在涵养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保存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艺术类学科的研究是人文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构成,对艺术类学科进行研究之初,深入到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背后,拷问其终极导向,是掌握行之有效的艺术类学科研究方法的前提... 人文科学旨在涵养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保存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艺术类学科的研究是人文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构成,对艺术类学科进行研究之初,深入到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背后,拷问其终极导向,是掌握行之有效的艺术类学科研究方法的前提。本文带着这一思考,立足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对其概念剖析、历史溯源之后,深入到其涵盖内容的特点,进而对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终极追问进行思考,尝试摸索并回答在这一系列人文科学具体操作方法背后,艺术类学科研究方法的最终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科学 艺术类学科 研究方法 终极追问
下载PDF
终极追问
6
作者 易水寒 《八小时以外》 2003年第6期32-32,共1页
那一天,妻子过生日,向来不会做饭的丈夫决定给妻子炒一个菜。菜炒到一半的时候,三岁的儿子跑过来捣乱,妻子赶紧追上去抱孩子,孩子拼命挣扎,大家都手忙脚乱,结果把锅从煤油炉上碰下来,孩子的下巴上溅了一些滚烫的油,落下一个触目惊心的... 那一天,妻子过生日,向来不会做饭的丈夫决定给妻子炒一个菜。菜炒到一半的时候,三岁的儿子跑过来捣乱,妻子赶紧追上去抱孩子,孩子拼命挣扎,大家都手忙脚乱,结果把锅从煤油炉上碰下来,孩子的下巴上溅了一些滚烫的油,落下一个触目惊心的伤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追问:8865 煤油炉:2524 妻子:2364 大学毕业:1622 父母:1596 心理医生:1123 丈夫:1118 父亲:827 决定:765 结果:687
原文传递
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神秘主义美学意蕴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卫华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74-76,共3页
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幻想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一本励志的畅销书,启示人们实现梦想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并经受考验。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所蕴涵的神秘主义美学意蕴以及透过这层意蕴要... 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幻想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一本励志的畅销书,启示人们实现梦想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并经受考验。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所蕴涵的神秘主义美学意蕴以及透过这层意蕴要传达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神秘主义美学 宗教精神 终极追问
下载PDF
《孤独者》中魏连殳的人物形象分析
8
作者 李红 陈晨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51-54,共4页
《孤独者》是鲁迅“独异个人”小说系列中的终结篇,其中魏连殳的形象与命运代表了鲁迅对这一类人物的终极性思考。小说中的“我”与魏连殳一样是一个孤独者,是鲁迅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小说中魏连殳与“我”的对话与讨论构成了对孤独者生... 《孤独者》是鲁迅“独异个人”小说系列中的终结篇,其中魏连殳的形象与命运代表了鲁迅对这一类人物的终极性思考。小说中的“我”与魏连殳一样是一个孤独者,是鲁迅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小说中魏连殳与“我”的对话与讨论构成了对孤独者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在小说中,鲁迅建构了一个前后照应,看似闭合的圆形结构,表现的却是孤独者代代相传的似乎无法摆脱的被离弃乃至被伐害的命运。在这种命运里,魏连殳的形象是一个代表,他是照着鲁迅自己的影子所画。同时,魏连殳的形象又是鲁迅小说成熟之后创作出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包含的深刻寓意与艺术价值,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者》 魏连殳 希望与绝望 终极追问
下载PDF
审美活动三题——人类学美学札记之十
9
作者 潘知常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45-52,共8页
1 审美活动是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难以安分的诱惑。试想,生命是那样异乎寻常的沉重。在浸染着酸楚、苦闷与忧伤的生活道路上,你推动着锈损僵滞的伊克希翁的风火之轮,在永恒的失望、挣扎、消解与希望、憧憬、追求之间。
关键词 审美活动 人类学美学 三题 札记 生命活动 人的需要 马克思 终极追问 道德活动 终极价值
下载PDF
艺术的精神性与自我——兼谈我的版画创作
10
作者 姥海永 《艺苑(美术版)》 1995年第4期43-44,共2页
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此时的精神绝非一般范畴上的精神,即普遍意义上的与物质领域相对应的精神领域,而是精神领域之上的精神,即精神性.(我个人的理解是精神之精神即痛苦,个人灵魂的内在痛苦)这种精神性是一种本质的,深层的自我发问... 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此时的精神绝非一般范畴上的精神,即普遍意义上的与物质领域相对应的精神领域,而是精神领域之上的精神,即精神性.(我个人的理解是精神之精神即痛苦,个人灵魂的内在痛苦)这种精神性是一种本质的,深层的自我发问,是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它是立足于人类自身与历史的跨度上的自我印证.艺术的本质应该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一种人生价值的终极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性 人生价值 终极价值 版画 功利性 艺术家 精神领域 生存状况 现代艺术 终极追问
下载PDF
试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创作中的人文性
11
作者 孙翔 《长治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40-43,共4页
文章认为,迟子建小说的人文性表现在三方面:文学表现人性、表现道德感和表现人的终极追问。而这三方面又与自然万物的启示分不开;文章进而从迟子建小说对人性的关注、对人生的终极追问及与大自然的对话三方面作了阐释。
关键词 人文性 人性 终极追问 大自然
下载PDF
记者救人事件背后的道德追问
12
作者 吴怀杰 《法律与生活》 2006年第9期26-28,共3页
2006年7月中旬,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女记者曹爱文成为各大网站的焦点人物。在次采访落水少女的现场报道中,曹爱文不是先采访,而是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女孩最终没能醒来,曹爱文哭了。曹爱文救人的照片一经上网,随即引起了全国... 2006年7月中旬,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女记者曹爱文成为各大网站的焦点人物。在次采访落水少女的现场报道中,曹爱文不是先采访,而是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女孩最终没能醒来,曹爱文哭了。曹爱文救人的照片一经上网,随即引起了全国网友的广泛争论。有人说她体现了“新闻记者的良心”,说她是当今“中国最美的女记者”;也有人认为,采访是记者的第一要务,为救人而放弃采访的做法并不可取。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在面对处于危险、需要救助的人们时,究竟该抢拍镜头还是积极施助,该在职业使命与社会公德之间如何取舍,这是个难以回避的终极追问。在曹爱文“救人事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新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记者 社会公德 采访 人工呼吸 新闻事件 新闻理念 新闻记者 道德 终极追问 电视台
全文增补中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祝喜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7-204,共18页
曹雪芹是中国古代颇具哲学气质的杰出小说家,《红楼梦》表现出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它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化书写。史铁生是当代对生命终极思考富有深度的著名作家,其散文、小说、创作谈,都是以生命为原点,兼有哲学与诗性之美。曹雪芹与... 曹雪芹是中国古代颇具哲学气质的杰出小说家,《红楼梦》表现出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它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化书写。史铁生是当代对生命终极思考富有深度的著名作家,其散文、小说、创作谈,都是以生命为原点,兼有哲学与诗性之美。曹雪芹与史铁生的创作,就其哲学精神而言,皆以生命言说为核心,对生命的起源、本体、价值、归宿,给予各自文学审美维度的堪问与书写。对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进行"互文性"释读,有利于进一步考察文学、生命、哲学的关联,古今作家的内在精神传承,以及经典对当代人的生命启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雪芹 史铁生 生命哲学 终极追问
原文传递
攀爬在生与死之间——论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
14
作者 孙德喜 《阿来研究》 2020年第2期-,共7页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这是阿来201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云中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第一句。这句简单的叙述意味深长。此时的阿巴作为一个祭师从山下往山上攀爬,去看望四年前那场大地震中遇难的云中村的人们。这是...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这是阿来201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云中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第一句。这句简单的叙述意味深长。此时的阿巴作为一个祭师从山下往山上攀爬,去看望四年前那场大地震中遇难的云中村的人们。这是生者对死者的安抚和慰藉,也是生者与死者之间隐隐存在着的一种联系。因而阿巴的"攀爬"不仅是在山道上,还在生与死之间。阿来的这部小说所叙述的就是阿巴的"攀爬",围绕着他的"攀爬"所展示出的问题非常丰富:活着与死亡、宗教与世俗、苯教与佛教、出走与回归、短暂与永恒。这些关系都由具体事项上升到哲学的境界,进而对人的存在提出了终极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活着 生与死 攀爬 终极追问 出走与回归 云中 生者
原文传递
从审美中寻求救赎:徐訏小说的内在精神指向
15
作者 郭盈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8-171,共4页
一、生与死的终极追问,存在与死亡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几千年来,文学家们对于它的表现与探讨在终极意义上是为了弥合生命中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裂隙,弥合的努力也就是对个体生命的“救赎”过程。在浪漫主义作家眼中,死亡是人... 一、生与死的终极追问,存在与死亡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几千年来,文学家们对于它的表现与探讨在终极意义上是为了弥合生命中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裂隙,弥合的努力也就是对个体生命的“救赎”过程。在浪漫主义作家眼中,死亡是人生的一个大谜团,对于死亡的自觉意识是人类自我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作家 终极追问 有限与无限 个体生命 徐訏小说 内在精神 救赎 终极意义
原文传递
中国多源流文化的通俗化书写——徐兆寿长篇小说《鸠摩罗什》解读的三个维度
16
作者 杨红 《文艺评论》 2020年第3期53-63,共11页
"你将来要去中土世界传扬佛法。"这是徐兆寿长篇小说《鸠摩罗什》1的开篇语,昭示了主人公鸠摩罗什的一生,即将要担当跨文化传播使者的神圣使命。鸠摩罗什是世界级的佛学、哲学和翻译学巨擘,在中国多源流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你将来要去中土世界传扬佛法。"这是徐兆寿长篇小说《鸠摩罗什》1的开篇语,昭示了主人公鸠摩罗什的一生,即将要担当跨文化传播使者的神圣使命。鸠摩罗什是世界级的佛学、哲学和翻译学巨擘,在中国多源流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这无疑是作者精心选取的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重大题材,而且经历了作者长期的思考,甚至是终极追问层面上的哲学探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摩罗什》 终极追问 徐兆寿 桥梁作用 跨文化传播 多源流 鸠摩罗什 精心选取
原文传递
前男友那里没有伟大的爱情
17
作者 木木 《中外文摘》 2010年第4期12-12,共1页
张宁宁一直觉得自己将和王潇霆共度余生,可恨的是王潇霆不这么想。王潇霆离开张宁宁的原因很简单,他就是觉得没法这么过下去了。导致他脑海中闪过不如不过了这念头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张宁宁差点被车撞了。
关键词 张宁 爱情 斑马线 男人 离开 终极追问 交代 开始 社会进步 短信
原文传递
刘向东纽式及其他
18
《东方艺术》 2004年第2期2-21,共20页
早在“85新潮”时期,还是福建师大三年级学生的刘向东,就发起成立了“福建M现代艺术研究会”。得到当时在上海的蔡国强、陈箴、健君及厦门黄永砅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并一起主办了《闽沪青年美展》。 此后,刘向东19年如一日坚持精神领... 早在“85新潮”时期,还是福建师大三年级学生的刘向东,就发起成立了“福建M现代艺术研究会”。得到当时在上海的蔡国强、陈箴、健君及厦门黄永砅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并一起主办了《闽沪青年美展》。 此后,刘向东19年如一日坚持精神领域的守望和实验艺术创作,几乎经历本土现代艺术进程的各个阶段,并涉及绘画、书法、装置、行为和影视理论等众多门类。积累了大量的作品,参加了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和1998年的“蜕变突破—新中国艺术展”等重要展事,并在各种书刊杂志发表作品七十余件,得到了当代艺术圈内外人士们的好评。 刘向东现任教于福建泉州国立华侨大学中文系,课余坚持创作,我们选编其部分代表作,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及其艺术思想。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远离纽约、巴黎、北京和上海的情况下,他是如何持守,使艺术活动生效,并取得可喜的成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向 作品 魔方 艺术展 泉州 中国现代艺术 绘画 终极追问 85新潮 划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