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工业区VOCs污染特征与臭氧生成敏感性 被引量:15
1
作者 于广河 林理量 +2 位作者 夏士勇 朱波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94-2001,共8页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乙炔>乙腈.臭氧生成潜势(OFP)为320μg/m^(3),其中芳香烃、OVOCs以及烷烃贡献最大,这3类物种OFP贡献总和超过90%.乙烯与苯呈现“两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到机动车排放的贡献.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分析表明,削减人为源VOCs对控制当地臭氧生成最为有效,当中又应优先控制芳香烃;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分析表明该片区臭氧生成处于过渡区,在开展VOCs区域联防联控的同时,需要在当地进行有力的NOx控制以强化该地区臭氧污染长期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相对增量反应性(RIR) 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
下载PDF
山东临沂大气夏季典型时段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雪 安馨悦 +5 位作者 刘玉启 江春美 张鹏程 李灵婕 赵世阳 张书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6-706,共11页
2020年6月,在山东省临沂城区开展臭氧(O_(3))及其前体物观测实验,基于观测数据结合MCM光化学模式模拟,对6月中旬O_(3)污染特例生成机理及控制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尽管观测期间降水较多,一旦天气转晴,O_(3)迅速积累并超标,1-h和8-h... 2020年6月,在山东省临沂城区开展臭氧(O_(3))及其前体物观测实验,基于观测数据结合MCM光化学模式模拟,对6月中旬O_(3)污染特例生成机理及控制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尽管观测期间降水较多,一旦天气转晴,O_(3)迅速积累并超标,1-h和8-hφ(O_(3))超标天数分别为10 d(频率32%)和14 d(45%).O_(3)日变化呈单峰模态,峰值出现在午后16:00.MCM模拟结果表明,光化学污染特例日O_(3)日均净生成反应速率为20×10^(-9)h^(-1),HO_(2)·+NO和RO_(2)·(除CH_(3)O_(2)·外)+NO反应分别贡献O_(3)生成的49.0%~51.1%和37.3%~40.2%;·OH+NO_(2)反应对O_(3)总消耗的贡献约为35.1%~57.4%.VOCs反应活性、增量反应活性RIR和基于EKMA曲线方法结果均表明O_(3)的生成对烯烃(主要优势单体为反-2-戊烯和反-2-丁烯),芳香烃(主要优势单体为对/间-二甲苯和甲苯)更为敏感,而对NO_(x)呈负敏感,即降低φ(VOCs)可使φ(O_(3))显著下降,而降低φ(NO_(x))反而会引起φ(O_(3))的上升.PMF源解析结果表明,溶剂使用挥发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对以上优势单体VOCs贡献显著.考虑机动车尾气排放NO对O_(3)的滴定效应,控制溶剂使用挥发源可以实现O_(3)污染精准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生成机制 主要化学机制(MCM) 经典动力学模拟法(ekm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