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走向后经典批评——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趋向的考察 |
李松
|
《理论月刊》
|
2005 |
2
|
|
2
|
论《文心雕龙》的经典批评模式 |
陶礼天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3
|
经典批评与文学的真实 |
董国俊
|
《社科纵横》
|
2008 |
0 |
|
4
|
文学批评的后经典化趋向 |
李松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05 |
0 |
|
5
|
经典批评“误导”下的沉默螺旋传播效应——以王世贞文学批评的三大公案为分析中心 |
许在元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6
|
经典化批评的现代性历史元叙事及其悖论——以建国后17年文学批评为中心 |
李松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7
|
建国后十七年关于文学经典的批评 |
李松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08 |
3
|
|
8
|
文学经典的批评与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以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经典的批评为中心 |
李松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1
|
|
9
|
批评的系谱——《美国现代批评经典译丛》总序 |
李欧梵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0
|
双轴运作的另一种可能性——对赵毅衡教授“符号灾变论”的一种回应 |
徐亮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1
|
驯化与犹疑:建国后十七年经典化文学批评群体的身份认同 |
李松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2
|
作为大众美育家与经典普及家的布鲁姆 |
曾洪伟
|
《文艺评论》
CSSCI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