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棘突球囊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孙彦利 李凤玲 黄俊伟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3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究棘突球囊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处理冠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球囊扩张术,... 目的探究棘突球囊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处理冠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球囊扩张术,观察组行棘突球囊扩张术,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支架置入操作特点、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短于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扩与后扩占比、前扩球囊直径、支架释放力、后扩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球囊滑脱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棘突球囊在老年冠心病行PCI治疗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及球囊滑脱频次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球囊 老年冠心病 经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脉分叉病变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志辉 何伟喜 +1 位作者 冯骥 董梦舒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16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3例实施急诊经冠状动...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3例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43例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改变情况;并发症情况、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增加(P<0.05)。两组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率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率、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与指征,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中性粒细胞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3
作者 黄国虹 游卫华 +1 位作者 陈艳 张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年第11期31-33,共3页
目的评价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功施行PCI术的患者202例,术前4h内和术后12h内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根据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中性粒细胞<4.71... 目的评价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功施行PCI术的患者202例,术前4h内和术后12h内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根据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中性粒细胞<4.71×109/L﹚,B组99例[中性粒细胞:(4.71~7.70)×109/L],C组42例(中性粒细胞>7.70×109/L﹚。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记录在随访期间近期(30d)和远期(24个月)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在近期及远期CV发生的关系,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PCI术后不同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在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C组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30d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术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外,C组其余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患者CV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A组与B组回归分析OR值(远期心血管发生情况)为1.9125,而A组与C组回归分析OR值为3.4680,提示风险上升。(3)A组远期生存率高于B、C组(P<0.05或P<0.01),且B组远期生存率亦高于C组(P<0.05)。提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上升,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PCI术后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经冠状动脉介入术 预后 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心肌标志物及心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理 刘惠玲 梁春楣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患者心肌生化标志物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4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患者心肌生化标志物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4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肌钙蛋白Ⅰ水平、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K-MB水平、肌钙蛋白Ⅰ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TIMI分级、LVEF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ST段回落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能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改善PCI术后患者心肌生化指标及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心肌梗塞 经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肌生化标志物 心功能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被引量:2
5
作者 戴丽群 叶彩霞 +2 位作者 郭英霞 戴露露 陈素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7期61-63,共3页
目的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生桡动脉慢性闭塞影响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结果... 目的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生桡动脉慢性闭塞影响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5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45%、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贫血为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1.29;95%CI=1.03,1.61;P=0.03<0.05)、LVEF<45%(OR=2.94;95%CI=1.33,6.48;P=0.01<0.05)、简化MDRD(OR=1.02;95%CI=1.00,1.03;P=0.02<0.05)是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分析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的危险因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能够有效降低桡动脉慢性闭塞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慢性闭塞 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护理对策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术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国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第12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采用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3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对照A组3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对照B组3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采用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3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对照A组3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对照B组3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并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A、B组分别为85.71%、65.71%(P<0.05);观察组的TC、LDL-C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A、B组(P<0.05),而HDL-C水平则高于对照A、B组(P<0.05),但三组间的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A组,而观察组却低于对照A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术治疗中,不但能成功减少术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还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冠状动脉介入术 阿托伐他汀 剂量 高敏C-反应蛋白 血脂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王道伟 《智慧健康》 2022年第4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EMI患者若干例,基于特定时间段内... 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EMI患者若干例,基于特定时间段内(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对其进行选取(100例),将上述患者信息均输入Excel系统进行编号,按照编号的单双数分为2组(各50例),其中50例单数者设为对照组,在支架置入后PCI微导管中注射硝酸甘油治疗,50例双数者设为观察组,在支架置入后PCI微导管中注射硝普钠治疗,以SPSS 23.0作为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无复流现象恢复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观察组BNP、CK-M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与对照组的10.00%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射硝普钠治疗急性STEMI,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心肌受损,调整心功能恢复正常状态,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微导管注射 硝普钠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心功能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急诊PCI治疗AMI合并CS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燕锋 张勇 陈海坚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87例,其中,41例行IABP支持下PCI治疗患者为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87例,其中,41例行IABP支持下PCI治疗患者为观察组,46例直接行PCI治疗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PCI手术前后心脏超声指标、心肌酶谱、神经功能指标及术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别为(52.12±6.43)%、(41.45±5.32)mm、(50.42±5.78)mm和(46.79±5.67)%、(48.12±5.61)mm、(50.42±5.78)mm,均较术前的(39.42±5.67)%、(54.69±6.78)mm、(60.23±6.98)mm和(38.81±5.34)%、(53.33±7.02)mm、(59.46±7.12)mm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分别为(22.49±3.42)U/L、(0.19±0.07)ng/m L、(0.13±0.03)ng/m L和(33.12±5.36)U/L、(1.03±0.28)ng/m L、(0.79±0.09)ng/m L均明显较术前的(134.32±26.43)U/L、(4.23±1.15)ng/m L、(1.35±0.81)ng/m L和(130.98±29.15)U/L、(4.31±1.19)ng/m L、(1.36±0.78)ng/m L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观察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9.27%、41.4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52%、6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BP辅助支持PCI治疗AMI合并CS安全可行,其能够改善左室功能、降低死亡率和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冠状动脉介入术 动脉内球囊反搏 预后
下载PDF
急诊介入联合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郭林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36期98-100,104,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或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pulsation,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或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pulsation,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实验组在IABP支持下,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对照组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出现并发症概率、死亡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指标上升,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和心率指标均降低,两组治疗后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预后出现并发症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联合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 IABP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MMP-9和TIMP-1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王爱琴 《系统医学》 2016年第2期7-9,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脉介入(PCI术)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安阳市中医院心血管二科2013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105例不稳...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脉介入(PCI术)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安阳市中医院心血管二科2013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患者进行分组,低剂量组5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晚饭后口服,高剂量组53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晚饭后口服,对比两组治疗方案对MMP-9和TIMP-1的影响。结果高剂量组PCI术4周末血清中MMP-9水平(86.39±21.08)μg/L低于低剂量组(121.95±21.13)μg/L,P<0.05;高剂量组PCI术4周末血清中TIMP-1水平(713.35±28.53)μg/L高于低剂量组(539.45±28.46)μg/L,P<0.05。结论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d在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MMP-9和TIMP-1水平方面优于口服20 m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钙片 不稳定型心绞痛 经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血栓抽吸联合尼可地尔注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飞 肖纯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第20期24-25,共2页
目的探究血栓抽吸联合尼可地尔注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视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随机表分组,其中对照组33例,实验组33例.两组均行PC... 目的探究血栓抽吸联合尼可地尔注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视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随机表分组,其中对照组33例,实验组33例.两组均行PCI治疗,术后出血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后,对照组给予尼可地尔治疗,实验组实施血栓抽吸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和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实验组TIMI血流分级3级占比为78.79%,高于对照组的51.52%(P<0.05),而0级、1级和2级占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h心电图ST段回落率为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6%(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尼可地尔的应用,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现象,对梗死区心肌灌注的改善也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冠状动脉介入术 无复流 血栓抽吸 尼可地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