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魏酸钠对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牛铁生 付鹏 +1 位作者 耿宁 孙英贤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对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的再狭窄是否具有预防作用,并观察PCI前后内皮素1(ET-1)与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行冠脉内支架安置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PCI术后予阿魏酸钠治疗。...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对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的再狭窄是否具有预防作用,并观察PCI前后内皮素1(ET-1)与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行冠脉内支架安置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PCI术后予阿魏酸钠治疗。分别测量2组PCI术前,术后即刻、12 h、1 d、3 d、7 d的ET-1及NO水平。术后3 d行冠脉CT检查,测定支架处管腔面积,6 mo后再次行冠脉CT检查,测定支架处最窄处面积,分别计算2组6 mo后的管腔丢失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即刻及12 h的ET-1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2组对比,各个时段的ET-1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 0.05);NO水平在术前2组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组术后即刻NO水平为(1.7±s 0.6)ng·L-1,对照组为(1.7±0.5)ng·L-1,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12 h、1 d、3 d、7 d的NO水平,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 mo后PCI术支架处的管腔丢失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39±0.28)%,(0.5±0.3)%,治疗组的管腔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CI术后应用阿魏酸钠,可能有在受体水平阻滞ET-1的作用,同时增加NO水平,从而抑制内膜的增生,为预防PCI术后再狭窄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钠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冠状动脉 受体 内皮缩血管肽 再狭窄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永兴 徐泽升 +2 位作者 彭万忠 李亚 王炳勋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PCI的患者12 113例,冠状动脉穿孔64例为研究组;在其他患者中,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3倍于研究组的患者例数即192例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PCI的患者12 113例,冠状动脉穿孔64例为研究组;在其他患者中,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3倍于研究组的患者例数即192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PCI资料。冠状动脉穿孔按照Ellis分型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统计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结果 PCI术中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病率为0.53%(64/12 113),病死率为7.8%(5/6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207,P=0.03)、高血压(OR:3.194,P<0.01)、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OR:3.339,P<0.01)、右冠状动脉病变(OR:2.517,P=0.02)、钙化病变(OR:4.273,P<0.01)及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OR:5.077,P<0.01)是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治疗方面:EllisⅠ型冠状动脉穿孔采取观察保守治疗;Ⅱ型穿孔以观察和低压球囊扩张为主,分别占61.1%和22.2%;Ⅲ型穿孔以低压球囊扩张、置入带膜支架和外科手术为主,分别占40.9%、27.3%和22.7%。结论冠状动脉CTO病变、钙化病变、NSTEACS、高血压、右冠状动脉病变及女性患者是PCI中冠状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其中CTO病变是最强的预测因素;治疗方面,应依据冠状动脉穿孔Ellis分型不同,采取不同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穿孔 危险因素 治疗
下载PDF
2013—2017年湖北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叶天新 石少波 杨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分析2013—2017年湖北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症的特征,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从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提取2013—2017年湖北省PCI资料,将合并PCI并发症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无并发症的病例纳入对照... 目的分析2013—2017年湖北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症的特征,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从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提取2013—2017年湖北省PCI资料,将合并PCI并发症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无并发症的病例纳入对照组,探讨PCI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2013—2017年湖北省PCI并发症有出血、血肿、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夹层、冠状动脉穿孔和心室颤动等119例。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疾病类型分布相似(均为P>0.05),但观察组的病变血管数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桡动脉手术路径[比值比(OR)=5.10,95%CI:1.89~13.77]、急诊PCI(OR=15.73,95%CI:5.18~47.80)、多支血管病变(OR=3.22,95%CI:1.69~6.13)是PCI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均为P<0.05)。结论2013—2017年湖北省PCI并发症发生率低,非桡动脉路径、急诊PCI和多支血管病变是PCI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内再入院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尉驰 袁平年 郭文怡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3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6个月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39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按照随访6个...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6个月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39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按照随访6个月内的住院次数分为病例组(住院≥2次)和对照组(住院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再住院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男性比例、吸烟史、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糖尿病、肌钙蛋白Ⅰ水平、心电图ST段改变、心功能、病变血管、Gensini评分、阿司匹林、替格瑞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均有明显差异(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50,95%CI:1.08~2.08)、年龄>65岁(OR=1.48,95%CI:1.08~2.03)、白细胞计数>10×109/L(OR=3.03,95%CI:1.55~5.91)、多支血管病变(OR=2.83,95%CI:1.88~4.26)、糖尿病(OR=1.73,95%CI:1.21~2.47)、心电图ST段改变(OR=3.91,95%CI:2.86~5.34)和右冠状动脉病变(OR=2.07,95%CI:1.41~3.02)是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和年龄分层后发现,不同年龄的男性和女性的再住院危险因素不同。结论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再住院的危险因素,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对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再住院的危险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再入院
下载PDF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5
作者 郭舜奇 陈平 +2 位作者 蔡志雄 朱稚丹 王良玉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10期1359-1360,共2页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老年(≥70岁)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发病时间12 h以内,70岁及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TCA(必要时冠脉内植入支架);并随机选择同期72例发病时间12 h以内,未行溶栓或PTCA的70岁...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老年(≥70岁)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发病时间12 h以内,70岁及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TCA(必要时冠脉内植入支架);并随机选择同期72例发病时间12 h以内,未行溶栓或PTCA的70岁及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和1年随访.结果治疗组中68例患者术后即刻血流皆达TIMI Ⅱ~Ⅲ级,手术成功率97.14%,治愈率98.57%,1年内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18.57%,因心脏原因再住院率21.43%;对照组死亡9例,治愈率87.50%,1年内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33.33%,因心脏原因再住院率43.06%,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1年随访治疗组心功能明显较对照组为优.结论直接PTCA治疗老年(≥70岁)急性心肌梗死治愈率高,能更好地消除梗塞后心绞痛,保护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 老年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治疗组 心肌梗死患者 梗塞后心绞痛 PTCA治疗 发病时间
原文传递
冠心病PCI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与负性情绪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袁园 黄颖梅 《齐鲁护理杂志》 2017年第2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与负性情绪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应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对80例冠心病PCI患者进行评定,并应用Pear...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与负性情绪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应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对80例冠心病PCI患者进行评定,并应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与负性情绪对其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结果:冠心病PCI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58.25±5.12)分、SAS评分(60.12±5.02)分、SDS评分(59.02±4.78)分、自我管理行为总分(52.12±8.45)分;不同年龄、学历、病程、并发症及接受过疾病管理能力干预患者在疾病管理能力、负性情绪及创伤后成长等方面评分存在差异(P<0.05);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创伤后成长总分、人生感悟、个人力量、与他人关系、自我转变及新的可能性与SAS评分、SDS评分呈负相关(P<0.05),而与自我管理行为总评分、症状管理、情绪管理、急救管理、疾病认知管理、生活管理及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PCI患者疾病管理能力较低,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因此,护士通过加强患者疾病管理行为教育,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引导患者改善不良情绪,以促进患者术后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冠状动脉成形术 疾病管理能力 负性情绪 创伤后成长
下载PDF
左西孟旦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7
作者 王芳 徐承义 +3 位作者 刘心甜 吴明祥 刘成伟 苏晞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目的评估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左西孟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5—2016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PCI围术期(72h)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包括心原性休克... 目的评估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左西孟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5—2016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PCI围术期(72h)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包括心原性休克)的患者8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左西孟旦治疗,44例)和对照组(标准药物治疗,43例),主要终点为呼吸困难评分。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心功能等基线资料相似,但研究组的中位肌钙蛋白I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90.8μg/L比58.5μg/L,χ^2=2.098,P=0.042)。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困难评分从第3天开始显著改善(P<0.05)、N末端B型利钠肽原第5天显著下降[(3184.0±1573.0)ng/L比(5063.0±1938.0)ng/L,χ^2=2.398,P=0.021]。6个月随访时,两组的心原性死亡与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复合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9.5%比37.2%,χ^2=0.575,P=0.448),但研究组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9.5%比18.6%,χ^2=4.261,P=0.039)。两组的药物安全性事件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左西孟旦能安全、有效、快速地改善PPCI术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但不能减少6个月复合临床终点事件,且需注意监测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心力衰竭
下载PDF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诊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瑞建 陈玉国 +6 位作者 张运 孙祎 徐峰 吕瑞娟 纪求尚 李继福 李贵双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初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拟行直接PCI术病人131例,A组(n=3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B组(n=99,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全部病人即...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初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拟行直接PCI术病人131例,A组(n=3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B组(n=99,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全部病人即刻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后100 mg·d^(-1);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后75 nag·d^(-1)。A组再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10μg·kg^(-1)负荷剂量,推注3 min,而后0.15μg·kg^(-1)·min^(-1)持续静脉滴注48 h。入选后即刻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活化状态及心电图,24 h和72 h复查。结果:入选24 h后,A组血小板聚集率及活化状态较B组明显下降(P<0.05),ST段完全回落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与B组相比,A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较轻[(69±s 11)%vs (87±8)%,P=0.03]。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A组高于B组(97%vs 82%, P=0.045),TIMI血流灌注分级(TMPG),3级A组高于B组(63%vs 42%,P=0.048)。治疗期间轻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A组高于B组(9%vs 1%,P=0.045)。随访30 d,2组死亡率无差异,但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A组低于B组(6%vs 27%,P=0.013),进一步分析A组严重心绞痛(6%vs 21%,P<0.05)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6%vs 25%,P=0.021)较B组显著降低。结论: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
下载PDF
HDL-C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姜娜 丁世芳 +9 位作者 张再伟 卢青 蒋桔泉 龚志刚 王华 彭毅 侯云 王慧洁 付文波 陈志楠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HDL-C水平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空腹HDL-C水平分成HDL-C降低组(HDL-C<1.04mmol/L... 目的:探讨HDL-C水平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空腹HDL-C水平分成HDL-C降低组(HDL-C<1.04mmol/L,125例)和HDL-C正常组(HDL-C≥1.04mmol/L,227例)。比较2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联合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HDL-C正常组比较,HDL-C降低组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和既往糖尿病史比例增加,TC、LDL-C水平下降,TG水平增加(均P<0.05)。HDL-C降低组的住院期间病死率较HDL-C正常组增加(P<0.01),但2组联合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是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HDL-C水平降低与住院期间病死率增加有关。HDL-C是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冠状动脉 预后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介素17水平与心肌无复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德洪 邢波 +1 位作者 吴淼 孙定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5期449-45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介素17(IL-17)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无复流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PCI术后心肌复流情况分为无...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介素17(IL-17)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无复流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PCI术后心肌复流情况分为无复流组(TIMI血流分级≤2级)31例和复流组(TIMI血流分级3级)75例。分别测定患者PCI术前和术后肌钙蛋白I(cTnI)和IL-17的表达水平,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比较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16~18 h时,无复流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复流组[(58.49±1.52)μg/L比(41.24±3.12)μg/L,P<0.05]。无复流组术后cTnI水平明显高于复流组[(1.34±0.42)μg/L比(0.42±0.13)μg/L,P<0.05]。随访12个月后,无复流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复流组,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大于复流组(均为P<0.05),复流组的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复流组(5.3%比19.3%,P=0.013)。结论IL-17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评估无复流的一个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白介素17 无复流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下载PDF
血栓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策略中价值的再评估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承义 宋丹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1期58-61,共4页
血栓抽吸处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罪犯血管高负荷血栓简单实用,安全可靠。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血栓抽取可以有效提高STEMI患者心肌灌注,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预后,但对于长期临床预后结果不一致。本文复习了相关直接... 血栓抽吸处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罪犯血管高负荷血栓简单实用,安全可靠。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血栓抽取可以有效提高STEMI患者心肌灌注,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预后,但对于长期临床预后结果不一致。本文复习了相关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治疗的相关研究,有支持的,亦有反对的。我们将会分析这些研究结果的实际临床意义,包括技术层面、研究设计、统计学等方面存在的缺陷。通过对这些争论的分析,探讨血栓抽吸在STEMI中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血栓抽吸
下载PDF
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患者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钟桃娟 刘品明 +7 位作者 王景峰 萧湛潮 柯于梵 李兆文 李沛樟 李淑敏 周淑娴 伍卫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P2Y12受体抑制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为国人使用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提供数据.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 1年10月至2014年2月澳门镜湖医院心脏科连续性收治符合入... 目的 探讨不同P2Y12受体抑制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为国人使用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提供数据.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 1年10月至2014年2月澳门镜湖医院心脏科连续性收治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74例,其中男性135例,平均年龄(67.8±11.8)岁.PCI术后连续服用阿司匹林和1种P2Y12受体抑制剂,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按P2Y12受体抑制剂不同分为氯吡格雷组、普拉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采用VerifyNow P2Yu系统在DAPT≥5 d后检测血小板功能,根据P2Y12反应单位(PRU)区分为抗血小板治疗后高血小板反应性(HPR)(PRU≥208)和非HPR(PRU< 208),对HPR患者调整DAPT方案≥5d后再次检测血小板功能.结果 氯吡格雷组113例(64.9%),普拉格雷组20例(11.5%),替格瑞洛组41例(23.6%).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后呈HPR共57例(占32.8%),主要为氯吡格雷,占55例(55/113,48.7%).氯吡格雷组、普拉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对血小板反应性的抑制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Y12抑制率分别为28.2%±23.5%、61.4%±26.7%和81.3% ± 19.8%,P<0.05);3组治疗不同时间段检测的血小板反应性不同,在治疗早期其差异已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治疗后HPR者替换为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后,能更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P<0.05).结论 新型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能更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为氯吡格雷治疗后HPR者、临床或PCI显示出高血栓风险的ACS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冠状动脉 血小板功能试验
原文传递
Intra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under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guidance with aspirin and ticlopidine therapy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大东 蔡煦 沈卫峰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8-41,105,共5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mmediate angiographic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results and their effects on one month clinical outcomes in forty one patients who submitted to coronary stent deployment with IVUS...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mmediate angiographic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results and their effects on one month clinical outcomes in forty one patients who submitted to coronary stent deployment with IVUS guidance Methods All patients were allocated to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with high inflation pressure After good angiographic results (<20% residual stenosi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IVUS and higher pressure dilatation would be necessary if criteria for optimal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were not met The optimal criterion of IVUS for stent implantation was the ratio of intrastent lumen cross sectional area to the average of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reference lumen cross sectional areas ≥80% All patients had aspirin and ticlopidine therapy on the day of angioplasty and during the one month follow up period Results Optimal criteria of IVUS were obtained without any further intrastent dilatation in twenty five patients but intrastent higher pressure dilatation was performed in fourteen patients whose ultrasound results did not reach the criteria In these patients, we increased the minimal intrastent lumen area 25 7% ( P <0 05) Thirty five patients (90%) had good minimal intrastent lumen area of IVUS There were no death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cute stent thrombosis or need for revascularization during the study and the one month follow up Conclusions Intracoronary stent deployment under IVUS guidance, including combining aspirin and ticlopidine therapy, had beneficial ultrasound results and good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one month follow 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 intracoronary stent · intravascualr ultrasound
原文传递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coronary stenting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纪林 高润霖 +5 位作者 蔡强军 杨跃进 乔树宾 秦学文 张峻 姚民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83-486,共4页
Objective To examine long term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coronary stenting and to assess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s efficacy Methods A total of 79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 Objective To examine long term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coronary stenting and to assess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s efficacy Methods A total of 79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PTCA and PTCA+stent in this hospital were followed by direct interview or letter The rate of follow up was 84 2% and the period of follow up was 0 9-12 7 (3 5±2 4) years Results During follow up, 4 (0 5%) patients died, 22 (2 8%) had nonfa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10 (1 3%) ha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and 98 (12 4%) had repeat PTCA The rate of recurrent angina pectoris was 31 1% The cardiac event free survival rate calculated by the Kaplan Meier method was 88 2% at 1 year and 80 6% at 12 7 years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MI history, stent implantation and the risk of cardiac events, and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diseased arteries and the risk of cardiac events Compared to the PTCA group, patients with PTCA+stent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rates of total cardiac events Conclusion The long term efficacy of PTCA, especially PTCA + st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as very satisfactory, suggesting that PTCA+stent therapy should be the major treatment for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 coronary stenting · long term progno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