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经前内与胫骨入路重建术的应用对比
1
作者 何善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9期1688-1690,共3页
目的:对比经前内入路与胫骨入路重建术在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骨科行韧带重建术治疗的6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入路分为经胫骨组(31例)及经前内侧组(34例)... 目的:对比经前内入路与胫骨入路重建术在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骨科行韧带重建术治疗的6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入路分为经胫骨组(31例)及经前内侧组(34例)。分析对比两组的膝关节功能指标[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3m及术后6m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显著提高,且经前内侧组显著大于经胫骨组(P<0.05)。经前内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胫骨组(P<0.05)。结论:与经胫骨入路相比,经前内侧入路重建术可明显改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经前内侧入路 经胫骨 韧带重建术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不同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效果比较
2
作者 林军 郑秋坚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23期3064-3067,共4页
目的比较经胫骨入路、经前内侧入路、经前内侧低位辅助入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收治的54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经... 目的比较经胫骨入路、经前内侧入路、经前内侧低位辅助入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收治的54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经胫骨入路(A组)、经前内侧入路(B组)、经前内侧低位辅助入路(C组)患者各18例。所有患者术中均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通过X线片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术后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检查评定膝关节稳定性。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为(48.45±4.35.00) mm、(36.25±5.45) mm、(33.25±3.45) mm,A组股骨隧道长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患者的股骨冠状面隧道与内外髁连线夹角分别为(61.20±4.83)°、(51.67±06.12)°、(46.63±5.49)°,矢状面隧道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分别为(43.25±5.24)°、(30.78°±6.58)°、(28.79°±5.46)°,A组患者的冠状面及矢状面股骨隧道角度明显大于较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阴性率分别为A组78.6%、64.3%,B组87.0%、87.0%,C组88.1%、89.3%,B组和C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内侧入路及经前内侧低位辅助入路较经胫骨入路更有利于维持旋转稳定性,经前内侧低位辅助入路能获得更好的镜下视野、更便利的获得准确的定位且可获得足够的隧道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经胫骨 经前内侧入路 经前内侧低位辅助 疗效
下载PDF
两种股骨隧道技术在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中的疗效比较
3
作者 张军 朱伟伟 +2 位作者 徐付国 赵一朗 王涛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9期793-797,共5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全内重建中,由外向内技术和经前内侧入路技术制作股骨隧道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60例ACL断裂患者,根据手术...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全内重建中,由外向内技术和经前内侧入路技术制作股骨隧道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60例ACL断裂患者,根据手术技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由外向内技术)30例和对照组(经前内侧入路技术)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4~37岁,平均(29.30±4.00)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40岁,平均(29.70±4.21)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膝关节松弛度;随访期间记录两组患者伤口感染、肌腱松动、术后再次翻修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观察组平均随访(15.37±1.61)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14.97±1.5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K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伤口感染、肌腱松动、术后再次翻修等情况。结论ACL全内重建中,选择经前内侧入路技术或由外向内技术制作股骨隧道均能实现股骨隧道的解剖定位,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短期疗效均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损伤 全内重建技术 经前内侧入路技术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丁东胜 徐剑锋 邹祝艺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2期158-159,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东莞市黄江医院收治的踝部骨折患者41例,按照术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经前内侧入路手术,观察组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东莞市黄江医院收治的踝部骨折患者41例,按照术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经前内侧入路手术,观察组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治疗后Bohler和Gissane角、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明显更大,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经前内侧入路手术对比,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手术疗效更显著,安全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部骨折 经前内侧入路手术 经后外侧手术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股骨隧道定位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晨亮(综述) 顾晓东 郝东升(审校)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4期388-392,共5页
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内连接了股骨与胫骨,能够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并与膝关节其他结构一同作用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前交叉韧带断裂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恢复膝关节结构... 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内连接了股骨与胫骨,能够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并与膝关节其他结构一同作用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前交叉韧带断裂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恢复膝关节结构和功能最好的手术方式,手术治疗目的是恢复患者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韧带原有的力学特性,获得稳定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的大小、形态、位置存在个体化差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效果也受骨隧道位置、骨隧道形态、移植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断裂 单束解剖重建 股骨隧道 经胫骨隧道技术 经前内侧入路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