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针对反复右上腹痛的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以评价Oddi括约肌测压术(SOM)在慢性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对Oddi括约肌基础压升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9月30例慢性...目的针对反复右上腹痛的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以评价Oddi括约肌测压术(SOM)在慢性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对Oddi括约肌基础压升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9月30例慢性上腹痛疑似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的患者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时接受SOM的临床资料,观察Oddi括约肌基础压、收缩幅度、频率和传播方式。对Oddi括约肌基础压>40.0 mm Hg者及>30.0 mm Hg并存在血淀粉酶、脂肪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和(或)胆总管、胰管管增宽者行EST治疗,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30例患者SOM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为(36.6±21.1)mm Hg,收缩幅度为(210.6±25.7)mm Hg,收缩频率为(10.1±3.1)次/min,逆向收缩率为(55.0±8.0)%。30例患者均接受EST治疗,术后随访,其中27例(90.0%)有效。结论 SOM助于评价Oddi括约肌功能,对诊断SOD具有较大价值,测压发现Oddi括约肌基础压升高患者EST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展开更多
十二指肠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由于其微创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所引起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胰腺炎、胆...十二指肠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由于其微创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所引起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胰腺炎、胆管炎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受损导致的反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等,发病率仍较高。而 EPBD 虽可以保护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具有较高的取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亦较 EST 少,但因气囊压迫胰管开口,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如何在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中取得更好的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 EPBD 治疗胆总管结石,旨在探讨该方法的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技术对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参考SOD国际诊断标准(罗马Ⅱ),选择符合胆道型SOD标准的46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技术对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参考SOD国际诊断标准(罗马Ⅱ),选择符合胆道型SOD标准的46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其内镜诊断特点和X线影像表现符合胆道型SOD诊断标准的病例,直接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catheterdilatation,EPBD)治疗。结果ERCP显示46例胆总管直径1.3~2.5cm,胆管无结石及其他器质性病变,下端呈鸟嘴状狭窄或渐进性狭窄28例。39例行EST,7例行EPBD。34例(73.9%)腹痛基本消失,8例(17.4%)明显缓解,4例(8.7%)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1.3%(42/46)。术后1~14d发热及黄疸者症状完全消失,术后7~14d肝功能酶学异常指标均恢复正常。2例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经禁食、抗炎治疗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46例随访1~36个月,平均10.8月,治疗后症状改善或消失,未见复发及其他异常。结论对于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型SOD,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措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针对反复右上腹痛的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以评价Oddi括约肌测压术(SOM)在慢性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对Oddi括约肌基础压升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9月30例慢性上腹痛疑似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的患者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时接受SOM的临床资料,观察Oddi括约肌基础压、收缩幅度、频率和传播方式。对Oddi括约肌基础压>40.0 mm Hg者及>30.0 mm Hg并存在血淀粉酶、脂肪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和(或)胆总管、胰管管增宽者行EST治疗,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30例患者SOM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为(36.6±21.1)mm Hg,收缩幅度为(210.6±25.7)mm Hg,收缩频率为(10.1±3.1)次/min,逆向收缩率为(55.0±8.0)%。30例患者均接受EST治疗,术后随访,其中27例(90.0%)有效。结论 SOM助于评价Oddi括约肌功能,对诊断SOD具有较大价值,测压发现Oddi括约肌基础压升高患者EST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文摘十二指肠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由于其微创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所引起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胰腺炎、胆管炎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受损导致的反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等,发病率仍较高。而 EPBD 虽可以保护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具有较高的取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亦较 EST 少,但因气囊压迫胰管开口,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如何在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中取得更好的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 EPBD 治疗胆总管结石,旨在探讨该方法的应用价值。
文摘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技术对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参考SOD国际诊断标准(罗马Ⅱ),选择符合胆道型SOD标准的46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其内镜诊断特点和X线影像表现符合胆道型SOD诊断标准的病例,直接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catheterdilatation,EPBD)治疗。结果ERCP显示46例胆总管直径1.3~2.5cm,胆管无结石及其他器质性病变,下端呈鸟嘴状狭窄或渐进性狭窄28例。39例行EST,7例行EPBD。34例(73.9%)腹痛基本消失,8例(17.4%)明显缓解,4例(8.7%)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1.3%(42/46)。术后1~14d发热及黄疸者症状完全消失,术后7~14d肝功能酶学异常指标均恢复正常。2例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经禁食、抗炎治疗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46例随访1~36个月,平均10.8月,治疗后症状改善或消失,未见复发及其他异常。结论对于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型SOD,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