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8
1
作者 吴增晖 郑轶 +2 位作者 章凯 马向阳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为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0具成年人枢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枢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 目的:为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0具成年人枢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枢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道长度,安全的进钉方向(向外倾斜角度、向下倾斜角度)。结果: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为:与枢椎上关节面的距离为(5.0±1.0)mm;与前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7.8±0.7)mm;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为(6.1±1.7)mm。前路枢椎椎弓根的骨性钉道长度为(26.4±1.5)mm。安全置钉方向为向外倾斜(18±4)°,向下倾斜(14±4)°。结论:(1)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进钉点为:枢椎上关节面下5.0 mm,距离前正中失状面7.8 mm处;(2)安全进钉方向为:向外倾斜18°,向下倾斜14°,置入的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骨性钉道内,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弓根螺钉 经口前路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郑轶 吴增晖 +3 位作者 章凯 马向阳 尹庆水 詹翼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目的通过60具寰椎标本的观察和测量,建立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术。方法60具成年人体寰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寰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寰椎侧块宽度,侧块长... 目的通过60具寰椎标本的观察和测量,建立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术。方法60具成年人体寰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寰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寰椎侧块宽度,侧块长度,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道长度,椎弓根厚度,安全的进钉方向(向外倾斜角度)。结果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为:与前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14.1±1.0)mm,寰椎侧块长度为(20.8±2.8)mm,宽度(19.6±2.4)mm;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为(10.1±2.0)mm。前路寰椎椎弓根的骨性钉道长度为(28.8±1.8)mm,椎弓根的高度为(5.6±0.8)mm。安全置钉方向为向外倾斜(9°±3°)。结论①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进钉点为距离前正中失状面14mm处;②安全进钉方向为向外倾斜9°置入的寰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骨性钉道内,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椎弓根螺钉 解剖学 经口前路
下载PDF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的力学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皓南 尹庆水 +2 位作者 刘桂英 杨涛 黄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8-350,共3页
目的评价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在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固定钢板(TARP)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后路C1-C2钉棒)固定下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经口前路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将6具新鲜上颈椎标本,... 目的评价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在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固定钢板(TARP)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后路C1-C2钉棒)固定下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经口前路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将6具新鲜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完整对照组(M)、前路TARP+髂骨块组(A1)、前路TARP+cage组(A2)、后路C1-C2钉棒+髂骨块组(B1)、后路C1-C2钉棒+cage组(B2)。利用MotionAnalysis,co.6 Eagle系统对屈伸、侧屈、旋转方向运动范围(ROM)进行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同固定方式组间比较,cage组比髂骨块组运动范围更小,屈伸方向稳定性依次为A2>B2>A1>B1,其中A1与A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5),B1与B2比较,有显著性差(P=0.0132);相同置入物组间比较,前路TARP与后路C1-C2钉棒固定力学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寰枢椎融合术中使用cage比髂骨块具有更好的三维稳定性、理论上能够提高寰枢椎融合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经口前路 融合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用于治疗难复位性寰枢椎脱位的新型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莫少东 艾福志 +2 位作者 李克维 李柯柯 陈树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7-311,共5页
目的比较新型寰枢椎侧块融合器与传统内固定方式(TARP+髂骨块内固定技术,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收集40例TARP术后病人的CT扫描数据进行测量并设计新型融合器。挑选6具新鲜上颈椎标本。分别进行完整状态,失稳状态... 目的比较新型寰枢椎侧块融合器与传统内固定方式(TARP+髂骨块内固定技术,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收集40例TARP术后病人的CT扫描数据进行测量并设计新型融合器。挑选6具新鲜上颈椎标本。分别进行完整状态,失稳状态及进行3种内固定方式[(TARP+融合器(A1);TARP+髂骨块(A2);后路椎弓根钉棒技术(B)]处理。再测量不同状态下标本的屈伸,侧屈,旋转6组动作的活动范围(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型融合器有三种型号:13/12/7,12/11/7,11/10/7(长/宽/高);矢状面角设计为:16°/18°/20°。生物力学数据分析显示:Cage组(A1)与髂骨组(A2)在6个方向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屈伸及旋转活动中,TARP固定组(A1、A2)与后路固定组(B)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侧屈活动中,TARP固定组(A1、A2)与后路固定组(B)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配合TARP技术使用的新型融合器与TARP+髂骨块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仿,在侧屈方向优于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且融合器相对于髂骨块而言,理论上具有以下优势:(1)简化手术步骤;(2)避免取髂骨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前路 寰枢椎 融合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经口前路逆向寰枢椎螺钉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五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郑轶 吴增晖 章凯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1-494,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口前路微创小切口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逆向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5例,术后复查X线、CT钉道扫描及术后颈椎MRI并定期随访. 结果 寰枢椎脱... 目的 探讨经口前路微创小切口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逆向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5例,术后复查X线、CT钉道扫描及术后颈椎MRI并定期随访. 结果 寰枢椎脱位完全复位4例,大部分复位1例,术后无脑脊液漏,瘫痪加重或切口感染者,术后1例出现电解质紊乱.随访3.6~6.0年,平均5.1年,寰枢椎全部植骨融合,术前JOA评分为(9.4±0.54)分,术后JOA评分为(12.8±0.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口前路微创小切口辅助逆向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复位充分,减压彻底,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轻,植骨融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难复性 经口前路 椎弓根技术 @@
原文传递
经口前路枢椎腹侧解剖学观察与临床意义
6
作者 徐宏伟 刘振华 +4 位作者 牛国旗 周建生 吴敏 林国兵 郭文荣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年第5期391-393,共3页
目的对枢椎腹侧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研究,探讨经口前路枢椎腹侧多个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5具完整头颈尸体标本.对枢椎腹侧骨性结构进行观察测量,观察枢椎腹测形态结构。结果枢椎腹侧结构特殊,两侧枢椎体凹陷,... 目的对枢椎腹侧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研究,探讨经口前路枢椎腹侧多个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5具完整头颈尸体标本.对枢椎腹侧骨性结构进行观察测量,观察枢椎腹测形态结构。结果枢椎腹侧结构特殊,两侧枢椎体凹陷,椎动脉在枢椎体两侧基本呈直线向上进入侧块再折转向后外方。枢椎体腹侧高度为(20.42±0.90)mm,椎动脉内侧缘距枢椎中线的距离(12.28±1.17)mm,枢椎体前方正中线到枢椎体外侧缘的距离为(10.83±1.23)mill,枢椎体上方预设进钉点,距中线9mm,距上关节面约5mm处,横断面上,该点到枢椎后方的垂直距离为(12.74±1.48)mm,该点至枢椎后方正中的距离为(15.21±1.31)mm,自该进钉点进钉。当内倾范围在0.170时,可有安全、合适的进钉角度。结论对于需要经口前路固定治疗寰枢椎疾病,枢椎腹侧解剖结构可以行多个螺钉固定,适当的进钉角度,有助于提高寰枢椎前路固定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解剖 经口前路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在经口减压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建华 尹庆水 +5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万磊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8期730-734,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CAD—RP)在经口前路复位钢板内吲定(TARP)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常规TARP手术(A组)与TARP手术结合CAD—RP技术(B组)治疗86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CAD—RP)在经口前路复位钢板内吲定(TARP)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常规TARP手术(A组)与TARP手术结合CAD—RP技术(B组)治疗86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6~62岁,平均43岁。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髓功能情况,并计测和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脊髓压迫解除率及螺钉穿出率。结果患者术后获13~28个月(平均15.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105±23)、(135±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革分别为(25±12)、(30±10)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0.8)分恢复至术后(15.1±0.9)分,脊髓功能改善率为77.6%;B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2±0.8)分恢复至术后(15.3±0.7)分,脊髓功能改善率为7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受压改善率为88.7%,B组为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钉道扫描显示A组83枚寰枢椎螺钉有5枚穿出,其中寰椎侧块螺钉2枚向外偏入椎动脉孔内,3枚枢椎螺钉向外偏入椎动脉孔内,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B组仅1枚枢椎螺钉偏入椎动脉孔,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住TARP手术中,灵活应用CAD—RP技术可以提高置钉成功率和TARP手术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计算机辅助 骨折固定术 经口前路复位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