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后路开窗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治疗DLSS合并LS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田伟 王玺 +4 位作者 宋泽元 寇剑铭 侯建文 高冲 王娟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1631-1636,共6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开窗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DLSS)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L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9例DLSS合并L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及对照组(n=54),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LAM)椎间... 目的:探讨经后路开窗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DLSS)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L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9例DLSS合并L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及对照组(n=54),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LAM)椎间融合IF治疗,观察组采用PLIF治疗,比较两种不同术式对患者腰椎稳定性、脊柱矢状面形态、腰椎功能障碍的影响,记录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1年椎体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卧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腰椎前凸角(LL)、失状垂直轴(SVA)、骨盆投射角(PI)、胸椎后凸角(TK)、骨盆倾斜角(PT)均显著降低,但两组手术前后以上指标差值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脊柱功能障碍评分(ODI)、疼痛评分(VAS)均显著降低,人体功能障碍性程度评分(JOA)、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升高,且两组手术前后以上指标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LSS合并LS患者临床治疗中,PLIF与LAM椎间融合IF在椎管融合、脊柱形态改善方面效果相当,但前者创伤小、疼痛程度低、失血少,更能有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后路开窗减压矫形 内固定术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 节段性腰椎不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