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夏转换期青藏高原南侧对流层大气经向温度梯度逆转与亚洲夏季风建立及降水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燕赟 刘晓东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1期26-34,共9页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79—2014年逐日对流层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整理的同期逐日格点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夏季节转换期间青藏高原南侧对流层大气经向温度梯度逆转时间与亚洲季风建立及降水变化的关...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79—2014年逐日对流层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整理的同期逐日格点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夏季节转换期间青藏高原南侧对流层大气经向温度梯度逆转时间与亚洲季风建立及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春到夏高原南侧对流层中上层(600~200 hPa)不同层次经向温度梯度逆转的时间不同,逆转时间最晚的400 hPa温度梯度逆转可作为青藏高原上空整层气柱变暖和亚洲夏季风全面建立的标志。36年的合成分析发现,随着400 hPa温度梯度的逆转,850 hPa上大于6 m·s^(-1)的强西南季风从10°N以南扩大到20°N以北并进入印度中部,东亚地区偏南气流也明显增强北进且在长江中下游形成稳定的辐合区,从而导致南亚和东亚季风区的核心地区降水急剧增加,温度梯度逆转后25天较前25天在印度中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分别增加220 mm和140 mm以上,对应印度季风突然爆发和江淮流域迅速进入梅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经向温度梯度 亚洲夏季风建立 季风降水
下载PDF
印度半岛热力变化对亚洲季风环流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晏红明 杨辉 +1 位作者 王灵 梁红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52-1463,共12页
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性变化是季风产生的原始驱动力,因此海洋和大陆任何一方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季风环流出现异常。本文探讨了欧亚大陆高、低层气温、南亚大陆和印度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特征,发现南亚大陆的印度半岛区域下垫面的季节... 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性变化是季风产生的原始驱动力,因此海洋和大陆任何一方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季风环流出现异常。本文探讨了欧亚大陆高、低层气温、南亚大陆和印度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特征,发现南亚大陆的印度半岛区域下垫面的季节性增暖出现最早,其增暖从春季就开始出现,比对流层上层增暖偏早约两个月,相应的低层经向海陆温度梯度由冬季型转为夏季型最早的区域出现在80°E附近。进一步分析了印度半岛下垫面热力异常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季风环流异常的关系,初步揭示了南亚区域高、低层气温变化的相互联系,发现印度半岛下垫面的迅速增温引起了大气的强感热加热,进而影响高、低层季风环流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春末夏初印度半岛暖下垫面的加热作用有利于亚洲夏季型季风环流建立偏早,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夏季季风环流的加强,而冷下垫面的作用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末夏初 南亚大陆 印度半岛 经向温度梯度 下垫面热力异常 季风环流
下载PDF
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Ⅱ:亚洲季风区季节转换指数 被引量:29
3
作者 毛江玉 吴国雄 刘屹岷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9-420,共12页
在“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Ⅰ :副热带高压结构气候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亚洲夏季风爆发与当地对流层中上层东西向暖脊的经向位置变化关系。亚洲夏季风相继在孟加拉湾、南海和南亚爆发期间 ,除了... 在“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Ⅰ :副热带高压结构气候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亚洲夏季风爆发与当地对流层中上层东西向暖脊的经向位置变化关系。亚洲夏季风相继在孟加拉湾、南海和南亚爆发期间 ,除了对流层高、低空风场及深对流活动在季风爆发前后具有反相的变化以外 ,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大气经向温度梯度亦具有明显的反相特征。对流层中上层 (2 0 0~ 5 0 0hPa)脊面附近建立的北暖南冷的温度结构 ,能够反映亚洲各季风区夏季风爆发共同的本质特征 ,根据季节转换的热力学基础 ,指出对流层中上层经向温度梯度作为度量季风爆发的指标是合理可行的。文中提出了以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经向温度梯度作为表征季节转换的指数 ,给出了确定季节转换开始日期的具体定义以及历年季节转换日期序列 ,同时给出由85 0hPa纬向风和OLR表征的季风爆发日期序列。相关分析表明 ,85 0hPa纬向风只是个区域性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形态变异 亚洲季风区 季节转换指数 经向温度梯度 副高脊面 大气环流
下载PDF
ENSO事件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影响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黄兴春 江静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20,共6页
本文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就ENSO事件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进行诊断分析。主要结论为:ElNino年冬季200hPa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主要在急流出口区纬向风有正距平,急流增强东扩。而LaNina年冬季急... 本文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就ENSO事件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进行诊断分析。主要结论为:ElNino年冬季200hPa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主要在急流出口区纬向风有正距平,急流增强东扩。而LaNina年冬季急流在急流出口区纬向风有负距平,急流减弱西移。ElNino年夏季急流增强,主要在急流区内的偏南部纬向风有正距平。LaNina年夏季急流减弱,主要在急流区内的偏南部纬向风有负距平;相关分析表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冬、夏季纬向风与热带中东太平洋冬、夏季海表温度有显著的相关。研究表明,ENSO年冬、夏季对流层中上层有较大的气温异常,并由此产生大的经向温度梯度的异常,这可能是ENSO事件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海表温度 纬向风 经向气温梯度
下载PDF
雪冰反馈对北半球经向温度梯度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谢永坤 刘玉芝 +1 位作者 黄建平 王国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76-1282,共7页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近百年北半球陆地中、高纬的经向温度梯度变化,发现高纬的经向温度梯度有明显的增大趋势,而CMIP5模式的模拟结果却呈显著减小的趋势。本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CMIP5模式中夸大了高纬地区局地雪冰反馈过程对增温的贡...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近百年北半球陆地中、高纬的经向温度梯度变化,发现高纬的经向温度梯度有明显的增大趋势,而CMIP5模式的模拟结果却呈显著减小的趋势。本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CMIP5模式中夸大了高纬地区局地雪冰反馈过程对增温的贡献。利用一维能量平衡模式,通过一系列模拟试验,研究了雪冰反馈过程对增温和经向温度梯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仅由CO2变化导致的气候增暖过程中,考虑雪冰反馈后增温的幅度较大,并且高纬的增温比低纬更显著;在气候增暖过程中,雪冰反馈对低纬的经向温度梯度影响很小,但对高纬的经向温度梯度减小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向温度梯度 雪冰反馈 能量平衡气候模式
原文传递
更新世以来南海表层水温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丽 陈宇星 +1 位作者 王慧 贺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南海南部2Ma以来古温度记录显示该海域更新世以来海水表层温度的不断降低,并且以冰期降低为特征,间冰期温度变化不大。南海南北经向表层海水温差的大小,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2 Ma以来的温差变化说明东亚冬季风在中更新世之前的... 南海南部2Ma以来古温度记录显示该海域更新世以来海水表层温度的不断降低,并且以冰期降低为特征,间冰期温度变化不大。南海南北经向表层海水温差的大小,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2 Ma以来的温差变化说明东亚冬季风在中更新世之前的持续强化,中更新世之后不断减弱,而在晚第四纪时又再次转为增强,同时叠加在长期变化趋势之上的是轨道时间尺度上冰期增强间冰期减弱的循环波动。青藏高原构造作用可能对中更新世时期东亚冬季风强化产生重要影响,而更新世以来东亚冬季风变化的整体趋势及轨道尺度变化主要受全球冰量变化和低纬ENSO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温度 经向温度梯度 东亚冬季风 南海
下载PDF
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 Ⅲ:热力学诊断 被引量:6
7
作者 毛江玉 吴国雄 刘屹岷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7-659,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能量收支的角度探讨了气候平均状态下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和季节转换的物理机制。在考察温度场和加热场季节变化的基础上 ,发现中国江南地区春季降水所形成的非绝热加热源非常显著 ,该热源对后期亚洲季节转换...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能量收支的角度探讨了气候平均状态下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和季节转换的物理机制。在考察温度场和加热场季节变化的基础上 ,发现中国江南地区春季降水所形成的非绝热加热源非常显著 ,该热源对后期亚洲季节转换有影响。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经向温度梯度反转取决于温度脊所在纬度位置的变化。温度脊北移是由脊轴北侧的增温率大于脊轴附近的增温率而造成的。热力学方程诊断结果表明 ,亚洲各季风区 (孟加拉湾、南海和南亚 )季节转换的热力机制不同。导致孟加拉湾温度脊显著北跳的主要因素在季风爆发初期是经向暖平流 ,爆发以后是下沉运动 ;引起南海地区经向温度梯度反转的因素有经向暖平流、纬向暖平流和江南地区的非绝热加热 ,特别是经向暖平流的贡献更大 ;造成南亚季风区经向温度梯度逆转的原因是下沉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带 形态变异 季节转换 经向温度梯度 热力学方程 物理机制 温度场
下载PDF
冬季欧亚中高纬陆面热力异常与同期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6
8
作者 徐晨 陈海山 黄菱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84-1592,共9页
利用欧洲中心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8-2001年冬季欧亚中高纬陆面热力状况的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冬季陆面热力异常与中高纬大气环流的联系及其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由于全球变暖的区域非均匀性,近年来冬季欧亚中高纬陆面... 利用欧洲中心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8-2001年冬季欧亚中高纬陆面热力状况的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冬季陆面热力异常与中高纬大气环流的联系及其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由于全球变暖的区域非均匀性,近年来冬季欧亚中高纬陆面增温趋势显著且增温幅度较大,中低纬陆面增温幅度相对偏小,陆面热力变化的经向非均匀性造成欧亚大陆中纬度区域(40°N-50°N附近)的陆面经向温度梯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减弱。由于陆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导致蒙古高原至中国东北地区对流层低层大气经向温度梯度减小,从而使得对流层大气斜压性减弱,根据热成风原理,纬向风垂直切变减小,最终导致欧亚中高纬高空西风环流异常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热力异常 中高纬环流 经向温度梯度 垂直风切变 全球变暖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时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Ⅱ中尺度对流系统对大尺度场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柳艳菊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3-454,共12页
通过对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大尺度风场、温度场、厚度场、地面气压场以及视热源与视水汽汇的演变分析研究了对流活动对大尺度场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正反馈机制。在季风爆发早期,大尺度... 通过对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大尺度风场、温度场、厚度场、地面气压场以及视热源与视水汽汇的演变分析研究了对流活动对大尺度场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正反馈机制。在季风爆发早期,大尺度背景与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为季风爆发以及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发生提供有利的天气和动力条件;季风爆发后期持续的大范围中尺度对流活动反过来会对大尺度环流存在明显的反馈作用。由对流活动强烈发展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在南海北部造成了显著的大气加热,使对流层中上层出现一明显的加热中心,这导致:(1)南海上空经向温度梯度由高层向低层发生反向,形成北高南低的温度梯度,从而使大尺度环流发生季节性改变;(2)相应南海北部地面气压不断加深,形成宽广的季风槽和明显的减压区,促使副热带高压从南海地区最后撤离;(3)随着中低层低压环流的不断发展,对流系统和降水区进一步加强并向南扩展,有利于南海季风在南海中、南部地区爆发和维持;(4)季风槽的加深使其南侧的季风气流与水汽输送进一步加强,促使季风爆发过程达到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反馈 中尺度对流系统 南海季风爆发 大尺度环流 经向温度梯度 对流活动 地面气压场
下载PDF
地球自转与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的年代际关系及其可能物理过程分析
10
作者 石文静 肖子牛 李崇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641-2653,共13页
利用地球日长(LOD)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发现1962—2010年LOD的变化和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均存在明显的十年以上的波动周期.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均检测到LOD与中纬度... 利用地球日长(LOD)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发现1962—2010年LOD的变化和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均存在明显的十年以上的波动周期.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均检测到LOD与中纬度地面温度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当地球自转速率加快时,北半球中纬度地面增温;反之,中纬度地面降温.小波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则确定二者的相互关系属于准20年周期尺度上的年代际变化联系,并且LOD的变化超前于地面温度的变化大概3~4年.平均而言,LOD的变化可带来中纬度地面温度0.2℃的降温(或增温).通过对大气相对角动量、纬向风场、海平面气压场的年代际合成分析,揭示了LOD与地面温度的年代际联系形成的具体物理过程.当地球自转加速时,北半球高低纬度经向温差梯度减弱,热带地区向极地扩展,造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面增温;地球自转减速时段相反,经向温差梯度增强,热带地区向赤道收缩,中纬度地区地面降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地面温度 地球日长 经向温差梯度 副热带西风带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s in the strength and position of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被引量:1
11
作者 ZHANG Ludan CHEN Quanli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3期147-154,共8页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variations in the strength and position of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SSW)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ased on ERA-Interim data from 1979 to 2016. It is found tha...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variations in the strength and position of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SSW)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ased on ERA-Interim data from 1979 to 2016.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55 SSW events in the past 38 years (average: 1.4 times per year), including 33 major SSW events and 22 minor SSW events. The events mainly occur in February. The variations of the maximum meridional gradient of the zonal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SSW events show increasing trends from 1979 to 1983 and from 1998 to 2011, and decreasing trends from 1984 to 1997 and from 2012 to 2016. However, the linear trend of the variations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shows a negative trend. Meanwhile, the strength and duration of major SSW events show similar features. Some SSW events occur at nearly the same time at different levels from 100 hPa to 10 hPa, while others first occur at 10 hPa and then the signal propagates downwards to lower levels. A very interesting phenomenon is that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centers of these 55 SSW events are mainly located over the Eurasian continent between 30°E and 120°E. This may be related to a polar vortex shifting to the Eurasian continent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meridional gradient zonal mean temperature maximum temperature center
下载PDF
Impact of ENSO events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Hadley circulation extents in boreal winter 被引量:2
12
作者 GUO Yi-Peng LI Jian-Ping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46-53,共8页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boreal winter Hadley circulation ext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9e2014 and its links to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reanalysis datasets. Results 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boreal winter Hadley circulation ext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9e2014 and its links to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reanalysis datase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l Ni^no(La Ni^na) events can induce the shrinking(expansion) of Hadley circulation extent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Fo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El Ni^no(La Ni^na) mainly leads to shrinking(expansion)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exte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and expansion(shrinking)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extent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e ENSO associated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s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Hadley circulation extents in both Hemispheres. But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ENSO associated eddy momentum flux divergence plays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ffecting the Hadley circulation extent than th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because of the small local Rossby number.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s the ENSO induced eddy momentum flux divergence is small, th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dominates the change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 circulation Extents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ENSO
下载PDF
夏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对冬季东亚高空急流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彭蔚然 黄丹青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340,共7页
基于1979—2019年ERA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多套海温资料,分析夏季印度洋偶极子模态对东亚高空急流的影响,并对热力动力机制展开探讨。结果表明,当夏季印度洋偶极子为正(负)位相,即夏季印度洋西部出现暖(冷)异常,东部出现冷(暖)异常... 基于1979—2019年ERA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多套海温资料,分析夏季印度洋偶极子模态对东亚高空急流的影响,并对热力动力机制展开探讨。结果表明,当夏季印度洋偶极子为正(负)位相,即夏季印度洋西部出现暖(冷)异常,东部出现冷(暖)异常时,冬季的东亚副热带急流增强(减弱),极锋急流强度减弱(增强)。伴随着印度洋偶极子位于正位相,增强(减弱)的经向温度梯度,加强(减少)的低层大气斜压性和较强(较弱)的瞬变涡动动能,易导致冬季的副热带急流增强(极锋急流减弱)。进一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量区分热力和动力因子的相对贡献,夏季印度洋偶极子主要通过热力作用影响两支急流。比较两个动力因子发现,极锋急流的减弱主要以大气斜压性为主,而副热带急流的加强则以涡动动能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高空急流 经向温度梯度 瞬变涡旋活动
下载PDF
Uncertainty in projections of the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 under global warming by CMIP6 models:Role of tropospheric meridional thermal contrast
14
作者 Yunqi Kong Yuting Wu +2 位作者 Xiaoming Hu Yana Li Song Y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2年第1期56-61,共6页
Driven by the increase in CO_(2)concentration,climate models reach a consensus that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of the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SASM) becomes weakened but with different magnitudes.This study investi... Driven by the increase in CO_(2)concentration,climate models reach a consensus that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of the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SASM) becomes weakened but with different magnitud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ajor uncertainty sources of the SASM response to an abrupt quadrupling of CO_(2)(abrupt-4×CO_(2))in 18 models of phase 6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The projected weakening of the SASM indicated by both zonal and meridional monsoon circulation indices is closely linked to decreases in the meridional gradient of upper-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between Eurasia and the Indian Ocean(EUTT-IUTT).A climate feedback-response analysis method is applied to linearly decompose the uncertainty of changes in EUTT-IUTT into the partial changes due to external forcing and internal processes of the earth-atmosphere column.Results show that the uncertainty of changes in EUTT-IUTT is contributed positively by the dominant atmospheric dynamic process,followed by the cloud shortwave radiative effect,and negatively by th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and cloud longwave radiative effect.Contributions from CO_(2)forcing and other internal processes including albedo and water vapor feedbacks,oceanic heat storage,and sensible heat flux are found to be min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 CMIP6 Uncertainty in model projection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Climate Feedback-Response Analysis Method
下载PDF
上新世暖期和未来增暖背景下亚非夏季风降水变化的模拟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子轩 曲姝霖 +3 位作者 方恒 苏涛 李根 封国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5-976,共12页
亚非夏季风降水对当地农业、水资源管理、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等均有广泛影响,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上新世模式比较计划(PlioMIP2)的15个上新世暖期模式模拟数据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 亚非夏季风降水对当地农业、水资源管理、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等均有广泛影响,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上新世模式比较计划(PlioMIP2)的15个上新世暖期模式模拟数据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31个高排放情景SSP5-8.5模式模拟数据,对比分析了上新世暖期和未来增暖背景下亚非夏季风降水变化特征的差异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在这两类气候增暖背景下,亚非夏季风降水都呈增加的趋势,然而对应于全球平均1℃升温,季风降水在上新世暖期的强度增幅(0.24 mm/day/℃)明显大于其在未来增暖情景的强度增幅(0.17 mm/day/℃),前者降水异常值约为后者的1.4倍。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对应于全球平均1℃升温,上新世暖期中高纬增温幅度显著强于未来增暖情景,而低纬度较小。上新世暖期低纬和北半球中高纬度之间的经向温度梯度减弱幅度更大,有利于亚非夏季风环流显著增强,从而导致亚非夏季风降水强度显著强于未来增暖时期。本研究表明,气候增暖背景下低纬与中高纬度之间的经向温度梯度变化对亚非夏季风具有显著影响,准确衡量暖期南-北半球间经向温度梯度的变化对预估区域季风和水循环变化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非夏季风降水 上新世暖期 未来增暖情景 经向温度梯度 亚非夏季风环流
原文传递
副高脊面反转与亚洲夏季风爆发可预测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毛江玉 段安民 +1 位作者 刘屹岷 吴国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55-59,共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副高脊面反转、季节转换轴建立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基于脊面附近经向温度梯度指数,从理论上分析了季风爆发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在已知初始经向温度梯度、局地温度变率经向差异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对季...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副高脊面反转、季节转换轴建立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基于脊面附近经向温度梯度指数,从理论上分析了季风爆发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在已知初始经向温度梯度、局地温度变率经向差异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对季风爆发迟早做出定性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脊面 经向温度梯度 季风爆发 可预测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