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7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亚莉 李玉华 +4 位作者 李纳新 王晓兰 吕源 陶新茹 张莉莉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1058-1061,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related venous thrombosis, PICC-VT)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related venous thrombosis, PICC-VT)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原发性肝癌患者261例,根据是否发生PICC-VT分为血栓组(24例)和对照组(23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ICC-VT形成的影响因素,以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对PICC-VT的预测价值。结果 26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男179例,女82例,年龄21~93岁,平均(60.8±11.4)岁。24例肝癌患者发生PICC-VT,发生率为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中心静脉穿刺次数越多(OR=1.886,95%CI:1.108~3.211,P=0.019)、有冠心病史(OR=4.170,95%CI:1.264~13.760,P=0.018)的肝癌患者,PICC-VT形成的风险越高。既往中心静脉穿刺次数和冠心病史构建的联合指标对PICC-VT预测的AUC为0.753(95%CI:0.696~0.804,P <0.0001),诊断灵敏度为0.7083,特异性为0.7511,阴性预测值为0.9622,约登指数为0.4594。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PICC-VT发生率较高,既往中心静脉穿刺次数及冠心病史是原发性肝癌患者PICC-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对高危人群,需引起重视,以降低PICC-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预测指标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防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明霞 向秋芬 +2 位作者 符琰 杨艳萌 李俊英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776-778,785,共4页
目的分析构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防治体系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17年起构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防治体系并应用于临床,比较该体系应用前后有症状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2016年全年共行PICC 2653例... 目的分析构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防治体系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17年起构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防治体系并应用于临床,比较该体系应用前后有症状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2016年全年共行PICC 2653例,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46例(1.73%);2017年全年共行PICC 2790例,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33例(1.18%)。2017年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下降,但与2016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防治管理体系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多学科协作机制、科学有效的血栓防控方案,有利于促进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标准化管理、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理水平,为降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护理 预防 管理 防治体系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
3
作者 钟学红 王晶晶 +1 位作者 吴旭红 王娟 《中国医药》 2024年第6期884-887,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17日。双人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4573例,其中共发生104例PICC相关性血栓。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7%(95%置信区间:0.5%~3.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年份为2017—2021年的文献、经下肢静脉置管的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更高。结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68%。经下肢静脉置管时,血栓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发生风险高的新生儿,应尽量避免选择经下肢静脉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新生儿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META分析
下载PDF
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李雯雯 赵家宁 李晓彤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184-1189,共6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78例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78例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置管期间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每组39例。分析恶性肿瘤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将危险因素代入Nomogram模型进行分析,绘制风险预测列线图并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评估列线图的预测准确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恶性肿瘤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置管前血小板计数升高、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PICC置管穿刺次数≥2次、PICC置管期间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比例均高于无血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置管前血小板计数升高、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PICC置管穿刺次数≥2次、PICC置管期间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均为恶性肿瘤老年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据此以Nomogram模型绘制的风险预测列线图经内部校正曲线分析准确性良好(C指数=0.83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列线图对于恶性肿瘤老年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具有中等预测价值(AUC=0.824,95%CI:0.703~0.945);决策曲线外部校验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应用于临床的净收益较好。结论置管前血小板计数升高、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PICC置管穿刺次数≥2次、PICC置管期间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均为恶性肿瘤老年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能够为恶性肿瘤老年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的临床风险预测提供量化性参考,预测准确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良好,预估临床实践可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性血栓 恶性肿瘤 老年 列线图
下载PDF
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栓的列线图构建及验证
5
作者 林晓君 冯桂银 胡雯 《当代医学》 2024年第8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PICC)相关性血栓(PRT)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48例PICC置管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48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PICC)相关性血栓(PRT)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48例PICC置管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486)和验证组(n=162)。采用LASSO回归筛选变量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组患者发生PR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对两组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发生PRT患者与未发生PRT患者糖尿病、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位置、导管型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LASSO交叉验证法计算最佳λ参数,并在最佳λ参数处选择回归系数非零的变量作为潜在的预测因子,结果显示糖尿病、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位置、导管型号是发生PRT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置管前D-二聚体>0.5mg/L、左侧置管、5Fr型号导管均是发生PR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训练组和验证组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显示,两组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54和0.774;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分别为χ^(2)=0.744,P=0.384和χ^(2)=6.199,P=0.401;绘制校准曲线显示两组的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一致性均良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判断PRT高危人群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 静脉血栓 列线图
下载PDF
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6
作者 张文静 王冲 +2 位作者 卢晓华 杨彬 王孟娇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690-69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CRT)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2033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CRT)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2033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PICC置管,将出现CRT的患者纳入血栓组(n=270),未出现CRT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1763)。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CRT的危险因素。结果2033例患者中,13.28%(270/2033)患者发生CRT。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史(OR=4.778,95%CI 1.339~17.048)、D二聚体≥5 mg/L(OR=3.951,95%CI 1.401~11.143)、总胆固醇≥6.7 mmol/L(OR=3.983,95%CI 1.582~10.026)、体质量指数(BMI)≥25 kg/m 2(OR=4.433,95%CI 1.336~14.710)、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OR=3.808,95%CI 1.316~11.016)、同步放化疗(OR=5.307,95%CI 1.299~21.678)及长期卧床(OR=4.749,95%CI 1.347~16.748)是影响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CR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需加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史、D二聚体≥5 mg/L、总胆固醇≥1.7 mmol/L、BMI≥25 kg/m 2、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同步放化疗、长期卧床等患者的监测及早期干预,降低CRT形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胃肠道肿瘤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的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
7
作者 杜梦迪 丁娟英 《中国医院统计》 2024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建立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决策树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5月某医院行PICC的400例老年肿瘤患者作为模型组,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该医院行PICC的120例老年肿瘤患者作为验证组... 目的建立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决策树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5月某医院行PICC的400例老年肿瘤患者作为模型组,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该医院行PICC的120例老年肿瘤患者作为验证组。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Modeler软件构建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决策树模型,并分析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400例老年肿瘤患者中有74例发生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8.5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决策树模型的分类节点为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慢性肾功能不全、穿刺次数及体质量指数5个临床特征,其中糖尿病是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决策树模型的AUC(AUC=0.749,95%CI:0.688~0.811)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AUC=0.701,95%CI:0.633~0.770)(P<0.05),验证组的AUC为0.812(95%CI:0.783~0.841)。结论体质量指数、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决策树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肿瘤患者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LOGISTIC回归 决策树
下载PDF
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王超莹 柴小青 马月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7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经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资料,调查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经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资料,调查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DVT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96例PICC置管化疗患者中发生DVT 27例(28.1%),未发生DVT 69例(71.9%);将27例发生DVT患者设为DVT组,其余69例患者设为非DVT组,单因素分析:吸烟史、穿刺次数、肿瘤分期、置管肢体活动、合并糖尿病、置管前D-D水平、病理类型、导管尖端位置、体重指数与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DVT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合并高血压、年龄、同步放疗、住院时间与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DVT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吸烟史[OR值(95%CI)=2.911(1.123,7.547)]、肿瘤分期Ⅲ~Ⅳ期[OR值(95%CI)=2.631(1.042,6.646)]、置管肢体活动过度或缺失[OR值(95%CI)=10.057(3.354,30.156)]、合并糖尿病[OR值(95%CI)=3.308(1.296,8.439)]、置管前D-二聚体(D-D)水平>0.5 mg/L[OR值(95%CI)=3.632(1.432,9.213)]、腺癌[OR值(95%CI)=5.720(1.940,16.867)]、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2/3[OR值(95%CI)=3.289(1.305,8.294)]、体质指数≥25 kg/m^(2)[OR值(95%CI)=5.444,(1.947,15.221)]是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DVT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易发生DVT,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临床针对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干预,可能减少DVT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化疗
下载PDF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62
9
作者 范彬 黄芬 +1 位作者 张玉红 梅赣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2-276,共5页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共483例,共进行612次PICC置管,置管时间中位数101(48-184) d;观察CRBSI及CRTC的发生率,并对CRBSI及CRTC的相关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CRBSI共47例(7. 7%),发生率为0. 59‰导管日;而CRTC共16例(2. 6%),发生率为0. 20‰导管日,无其他相关严重并发症。CRBSI和CRTC相关的变量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类型的疾病相比,急性白血病与CRBSI的高发病率显著相关,但与CRTC无显著相关。结论:与传统CVAD置管方法相比,PICC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成为CVAD有效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血栓形成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导管/静脉比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10
作者 胡婷婷 徐海英 +1 位作者 张小红 谢华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47-1349,共3页
目的:研究导管/静脉比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是否相关,并探讨降低VTE的导管/静脉直径比的分界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在PICC中心置管的成人肿瘤患者376例,通过超声测量患者的血... 目的:研究导管/静脉比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是否相关,并探讨降低VTE的导管/静脉直径比的分界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在PICC中心置管的成人肿瘤患者376例,通过超声测量患者的血管直径,随访4周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发生VTE。结果:376例肿瘤患者,9例出现VTE。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导管/静脉直径比为45%是理想的分界点,获得最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曲线下面积0.742;95%CI:0.702~0.846)。采用log-binomial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如果导管/静脉直径比〉45%,其患VTE的风险将增加9倍(相对危险度9,P=0.018;95%CI:1.656~38.664)。结论:导管/静脉直径比为45%是理想的分界点,获得最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降低患VTE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静脉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栓塞
下载PDF
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柳高 李丹 +6 位作者 马艳 许艳 谢新 王贝贝 杨继红 霍霞 李世军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130-1132,共3页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下载PDF
集束干预护理策略预防NICU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研究
12
作者 冉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159-162,共4页
探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采取集束干预护理策略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NICU中心收入的新生儿110例,时间在2022年4月—2023年12月。按照随机方式进行分组,两组患... 探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采取集束干预护理策略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NICU中心收入的新生儿110例,时间在2022年4月—2023年12月。按照随机方式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均55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观察组CRBSI感染率较低、发生CRBSI时间较长(P<0.05),观察组护理后上肢静脉、下肢静脉例数较多,而颈外静脉置管例数较少(P<0.05),两组置管时间、胃肠外营养、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上比较(P>0.05),两组护理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比较(P>0.05)。结论 集束护理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减少患儿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并且可以有效延长时间,以此来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情况,促进疾病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性血流感染 集束干预护理
下载PDF
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华 尚勤燕 +1 位作者 胡晓静 鲁一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8期1080-1083,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35例淋巴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将...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35例淋巴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23)、非血栓组(n=11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PICC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PICC置管肢体等数据, 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7.04%(23/13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是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淋巴瘤化疗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 积极采取干预措施, 以降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化疗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郝媛媛 张伟杰 贾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997-1001,共5页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2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匹配法按照置管相关性血栓(CRT)发生情况...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2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匹配法按照置管相关性血栓(CRT)发生情况将其分为CRT组37例和NCRT组128例。收集患者相关的临床指标,分析肺癌化疗PICC置管后发生CRT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应用抗血管生成类化疗药物、既往存在血栓史、置管后负重、置管时穿刺次数≥2次均是肺癌化疗患者PICC发生置管CRT的危险因素(OR≥1,P﹤0.05)。根据危险因素绘制的CRT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C指数=0.866),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经外部校正曲线分析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CRT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临床上可据此量化性评估肺癌经PICC置管化疗患者CRT的发生风险,并给予专项治疗干预,以提高化疗安全性,延长PICC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化疗 经外周中心静脉 相关性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神经科重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和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20期3232-3234,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科重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科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行PICC治疗的132例病人,依据PICC置管后是否出现DVT分成... 目的分析神经科重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科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行PICC治疗的132例病人,依据PICC置管后是否出现DVT分成DVT组与非DVT组,分析导致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132例重症病人中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为8.33%。APACHEⅡ评分、凝血功能障碍、意识状态、感染症状等均是导致置入PICC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感染是神经科ICU病人PICC置管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科重症病人PICC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较多,病人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越高、意识状态越差、凝血功能障碍越严重以及感染程度越严重,则PICC后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越高,因此该类病人PICC后,必须进行早期超声监测、加强干预,加强肢体被动运动,提升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神经科 重症监护室 感染
下载PDF
抗凝药物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和静脉炎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8期129-130,133,共3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用于临床中长期接受静脉给药者,特别是那些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静脉穿刺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穿刺置管因其诸多优势如患者活动不受限、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感染率低、留置时间比较长等,已在临床广泛...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用于临床中长期接受静脉给药者,特别是那些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静脉穿刺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穿刺置管因其诸多优势如患者活动不受限、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感染率低、留置时间比较长等,已在临床广泛使用[1-2]。但PICC也存在着相关并发症,其中临床最常见的是静脉炎,而最为严重的则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静脉
下载PDF
改良Khorana评分结合护理干预对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帝娣 龙玲 +2 位作者 周小珍 陈秀雄 吴海珠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18期2289-2292,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Khorana评分结合护理干预对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20例应用PICC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Khorana评分结合护理干预对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20例应用PICC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Khorana评分进行预测评估,评分<3分为低危组,评分≥3分为高危组,每组各60例。低危组和高危组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改良Khorana评分结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各30例,比较低危组与高危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护理后的导管相关静脉血栓、血栓相关症状、非计划拔管率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低危患者中观察1组和对照1组的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6、0.043、0.191,P>0.05)。干预后,低危患者中观察1组WHOQOL-BREF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40、38.502、11.972、16.696,P<0.05)。高危患者中观察2组的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7、14.687、11.153,P<0.05)。干预后,高危患者中观察2组WHOQOL-BREF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51、14.745、8.413、12.384,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应用PICC置管化疗期间,可用改良Khorana评分预测导管相关静脉血栓风险,高危患者可尽早进行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血栓相关症状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Khorana评分 护理干预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
下载PDF
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阙秋萍 吴芸 +1 位作者 彭婕 张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9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均行PICC,位置分别为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头部静脉。比较三组置管效果。结果:下肢静脉组PICC置管疼痛评分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三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上肢、头部静脉PICC置管,下肢静脉PICC置管能够减轻早产儿置管疼痛感,减少胆汁淤积风险,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静脉 下肢静脉 头部静脉
下载PDF
胃肠道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丹红 杨秀英 杨美娟 《中国医院统计》 2019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策略措施。方法对2 450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依据患者置管期间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87...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策略措施。方法对2 450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依据患者置管期间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87例)和非血栓组(2 363例);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胃肠道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3.55%(87/2 4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1.895)、静脉血栓史(OR=4.860)、感染(OR=5.737)、未预防使用抗凝药物(OR=2.67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低(OR=3.219)、导管相关并发症(OR=4.225)等。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其危害也较大。应针对以上高危因素,早期预防性评估,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神经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分割线列线图构建与验证
20
作者 刘琴 杜更胜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0期13-18,共6页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留置PICC的144例神经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留置PICC的144例神经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1个月后是否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分为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组(n=35)和未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组(n=10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构建列阵图风险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Homst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别对模型进行性能评价。并另选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模型外部验证。结果 144例神经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概率为24.3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组和未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组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颈内静脉置管、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高APACHE-Ⅱ评分(β=0.272,OR=1.313,P<0.001,95%CI:1.127~1.530)、颈内静脉置管(β=1.729,OR=5.637,P=0.001,95%CI:2.072~15.341)、PT(β=0.170,OR=1.185,P=0.009,95%CI:1.043~1.348)、D-二聚体(β=2.457,OR=11.666,P=0.039,95%CI:1.130~120.416)、FIB(β=0.803,OR=2.232,P=0.001,95%CI:1.374~3.626)均是神经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内部验证,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5.153,P>0.05,模型拟合优度良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P<0.001,95%CI:0.777~0.923),灵敏度为80.00%,特异性为75.20%。外部验证,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6.158,P>0.05,模型拟合优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P<0.001,95%CI:0.668~0.974),灵敏度为81.30%,特异性为78.60%。模型预测神经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校正曲线总体趋势与理想曲线基本吻合,表明该模型拟合优度良好,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结论 高APACHE-Ⅱ评分、颈内静脉置管、PT、D-二聚体、FIB均是神经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模型预测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能够有效预测神经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性静脉血栓 风险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