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明心性学论争与儒学形态的经学转向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肇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27-33,共7页
晚明心性学之论争主要围绕阳明四句教之"无善无恶"来展开。以往学界大多致力于该命题本身的逻辑辨析,而对这一学术言说之于儒学形态转向的影响的考察则较少。因此,本文着重对上述问题提出尝试性的阐释:其"经学"与&q... 晚明心性学之论争主要围绕阳明四句教之"无善无恶"来展开。以往学界大多致力于该命题本身的逻辑辨析,而对这一学术言说之于儒学形态转向的影响的考察则较少。因此,本文着重对上述问题提出尝试性的阐释:其"经学"与"理学",抑或"汉学"与"宋学"之间的互动博弈,无一不在是时或隐或显地呈现,进而对于此后数百年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学术变迁的机缘却在于王学内部所存在的张力与裂变。它对晚明儒学形态的经学转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学论争 无善无恶 儒学形态 经学转向
下载PDF
《易》到《论语》的经学转向——扬雄晚年思想转变的经学解读
2
作者 解丽霞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0-144,共5页
扬雄采取模拟的方式著述,晚年从五经之首的《易》转向当时尚称为"传"的《论语》,其弃"经"从"传"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西汉末年《论语》经学地位的提升,一是扬雄希冀"尊孔辨经"以言立法。《法言》... 扬雄采取模拟的方式著述,晚年从五经之首的《易》转向当时尚称为"传"的《论语》,其弃"经"从"传"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西汉末年《论语》经学地位的提升,一是扬雄希冀"尊孔辨经"以言立法。《法言》便是扬雄转向《论语》研究的产物,这种转向具体表现为:经典选择的不同、解释方式的不同和解释资源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 《论语》 经学转向 尊孔辨经
下载PDF
从《教学通义》白的内在困境看康有为的经学转向
3
作者 皮迷迷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1,共8页
康有为从以《教学通义》为代表的古文经学立场转向以“两考”为标志的今文经学立场,前人多将之归因于廖平的影响和康有为上书清帝失败等外部因素。然而,以《教学通义》中的内在困境为线索,可以看到,此种转变自有其内在动因,即康有为对... 康有为从以《教学通义》为代表的古文经学立场转向以“两考”为标志的今文经学立场,前人多将之归因于廖平的影响和康有为上书清帝失败等外部因素。然而,以《教学通义》中的内在困境为线索,可以看到,此种转变自有其内在动因,即康有为对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经学体系的诉求。由于廖平的“二变”处理了经学中周公、孔子的矛盾,帮助康有为克服了他在《教学通义》中的理论困境,实现了经学体系的一统。因此,康有为果断接受了廖平“二变”中以古学为刘歆所伪的结论,实现了他的经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廖平《教学通义》 经学转向
原文传递
阳明后学“无善无恶”说对晚明学术范型的影响
4
作者 杨肇中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21-128,共8页
为研究晚明"无善无恶"说之于是时学术范型的影响问题,以王龙溪、李贽、黄道周等的思想为中心进行阐释。研究认为,李贽通过"童心说"传承王龙溪的"无善无恶"思想,试图寻找具有本体意味的天理良知;黄道周等... 为研究晚明"无善无恶"说之于是时学术范型的影响问题,以王龙溪、李贽、黄道周等的思想为中心进行阐释。研究认为,李贽通过"童心说"传承王龙溪的"无善无恶"思想,试图寻找具有本体意味的天理良知;黄道周等掀起回归儒家经典的学术运动,提出儒学重建在于由理学、心学向经学的过渡与转型,将经学的过渡与理学打通,贯通其中的"无善无恶"说成为晚明学术新范型——理学向经学转向的先导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后学 “无善无恶”说 学术范型 黄道周 经学转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