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体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杜迁 廖文波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342-346,共5页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疾病,临床症状是由突出的病变椎间盘压迫脊髓或/和神经根而产生。经椎体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通过在病变椎间隙邻近椎体上钻孔,通过骨通道摘除突出椎间盘组织,从而达到减压目的。在保留运动节段的同时对正常椎...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疾病,临床症状是由突出的病变椎间盘压迫脊髓或/和神经根而产生。经椎体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通过在病变椎间隙邻近椎体上钻孔,通过骨通道摘除突出椎间盘组织,从而达到减压目的。在保留运动节段的同时对正常椎间盘组织损伤较小。而且远期随访未发现邻近节段退变加速、颈椎不稳及钻孔椎体骨折等并发症。目前经椎体骨通道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CIVDH)的研究尚未取得明显进步,现仅从前路经椎体颈椎间盘切除术(Anterior Transvertebral Herniotomy,ATH)的发展过程及各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并发症以及存在问题3方面综述ATH治疗CIVDH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症 经椎体 骨通道
下载PDF
经椎体后上缘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健 蒋毅 +4 位作者 左如俊 袁帅 刘畅 张捷迅 马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2-229,共8页
目的 :分析经椎体后上缘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手术设计,并与经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 目的 :分析经椎体后上缘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手术设计,并与经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并行PKP治疗的患者67例,共74个椎体,按照患者接受PKP的不同入路手术分为经椎体后上缘入路组(观察组)与经双侧椎弓根入路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6.8±8.8岁;对照组男9例,女29例,平均年龄77.7±10.2岁。对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改善率、骨水泥分布及渗漏情况、穿刺角度、手术时间、术中放射暴露、骨水泥注射量、VAS评分和ODI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穿刺相关神经损伤、节段动脉损伤等。两组患者椎体高度改善率[(47.68±23.76)%vs (48.70±22.10)%]、骨水泥注射量(4.35±1.00ml vs 4.63±0.75ml)、骨水泥单侧分布率(6.1%vs 0)、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27.3%vs 14.6%)、椎间盘骨水泥渗漏率(12.1%vs 9.8%)、椎间孔骨水泥渗漏率(3.0%vs 0)及术后VAS(2.10±0.90 vs 1.92±0.6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旁骨水泥渗漏率(30.3%vs 61.0%)、放射暴露、手术时间(39.2±4.7min vs 44.8±5.5min)及穿刺角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体后上缘入路单侧穿刺即可达到椎体中心实现骨水泥双侧弥散,可减少手术时间与放射暴露,降低骨水泥椎旁渗漏率,可获得与经双侧椎弓根入路PKP相同的椎体复位率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体后上缘 经椎弓根外 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下载PDF
创伤性椎体骨折经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剑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983-3986,共4页
目的研究创伤性椎体骨折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造成再次骨折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行PVP和PKP治疗创伤性椎体骨折的患者120例,根据PKP或PVP治疗的患者椎体再发骨折部位的不同分组,对照1组、观察... 目的研究创伤性椎体骨折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造成再次骨折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行PVP和PKP治疗创伤性椎体骨折的患者120例,根据PKP或PVP治疗的患者椎体再发骨折部位的不同分组,对照1组、观察1组、实验1组行PVP治疗,对照2组、观察2组与实验2组给予PKP治疗;记录并比较各组可能导致再发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PKP和PVP治疗后椎体再发生骨折的高危因素。结果各组骨水泥注入体积与再发性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骨水泥是否发生渗透、年龄及是否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与再发性骨折呈正相关(P<0.05);对照1组中25-(OH)D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25-(OH)D水平、未使用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椎间盘水泥渗透是造成创伤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引发再发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创伤性椎体骨折后使用PKP与PVP治疗后造成再发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低25-(OH)D水平、椎间盘水泥渗透及未使用抗骨质疏松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骨折 经皮后凸成形术 经椎体成形术 再发性骨折
下载PDF
经椎体后上缘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费国策 梁英林 +4 位作者 许立新 张勇鹏 刘岗 高军红 张博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8期1208-1209,共2页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入路方式的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10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PKP治疗,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1组和观...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入路方式的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10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PKP治疗,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其中观察1组50例患者采用经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观察2组50例患者采用经椎体后上缘入路PKP治疗,两组出院后均开展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影像学变化、骨水泥渗漏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2组穿刺透视次数、骨水泥强化透视次数和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观察1组,手术时长短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随访6个月后Cobb角明显小于观察1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8%低于观察1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体后上缘入路PKP治疗OVCF患者不仅可以并保证良好的椎体复位效果,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暴露,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风险,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后凸成形术 经双侧弓根入路 经椎体后上缘入路
下载PDF
补肾壮骨方加减结合经椎体成形术在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何天福 《海峡药学》 2021年第7期148-149,共2页
目的探讨补肾壮骨方加减结合经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经椎体成形术治疗... 目的探讨补肾壮骨方加减结合经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经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加用补肾壮骨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Cobb角、VAS评分、止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Cobb角、VAS评分、使用止痛药次数明显降低,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壮骨方加减结合经椎体成形术对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明显,能促进椎体恢复,降低疼痛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壮骨方 经椎体成形术 老年性胸腰骨质疏松性骨折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对椎旁肌肉的影响
6
作者 王前亮 张钱中逸 +1 位作者 彭煜健 严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862-5868,共7页
背景:随着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进行腰椎融合手术越发成为脊柱外科的发展趋势。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在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可能具有更好的保护椎旁肌肉、减少术中出血量等优势,有待进一步... 背景:随着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进行腰椎融合手术越发成为脊柱外科的发展趋势。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在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可能具有更好的保护椎旁肌肉、减少术中出血量等优势,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与传统开放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对于椎旁肌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并接受单节段单侧减压融合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分为2组,A组进行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B组进行传统开放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均行MRI检查;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末次随访时间、MRI图像、腰部和腿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与结论:①A组术后3个月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显著大于B组(P<0.05),且脂肪浸润程度更低(P<0.01);②两组术后3个月双侧竖脊肌横截面积及脂肪浸润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③提示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组较开放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可更有效地起到多裂肌保护作用,减少多裂肌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两种术式对竖脊肌均未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 经椎间孔腰间融合 间盘突出症 旁肌肉损伤 多裂肌 MRI 疼痛 骨科植入物
下载PDF
术前体位复位联合术中提拉复位辅助Mis-TLIF技术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
7
作者 陆联松 孙韶华 +2 位作者 李豪杰 胡勇 马维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965-971,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结合术前体位复位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其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0例腰椎...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结合术前体位复位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其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0例腰椎峡部裂型滑脱患者,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35~72(51.32±4.24)岁。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35~71(51.80±6.38)岁;病程12~60(24.17±1.98)个月;L4滑脱18例,L5滑脱12例;Meyerding分级Ⅰ度滑脱20例,Ⅱ度滑脱10例;采用术前体位复位联合术中撑开复位后经Quadrant通道Mis-TLIF。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6~72(50.00±4.24)岁;病程12~60(23.70±1.53)个月;L4滑脱16例,L5滑脱14例;Meyerding分级Ⅰ度滑脱19例,Ⅱ度滑脱11例;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椎体融合术治疗。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椎评分标准)评估临床效果,随访复查X线及CT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个月的随访。两组在手术时间、腰痛VAS、滑脱角、滑脱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出血量(165.50±15.56)、(59.17±10.59)ml,均少于对照组(259.33±35.32)、(165.33±29.56)ml(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3.53±0.68)d,少于对照组(5.20±0.41)d(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滑脱角、滑脱率、ODI、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ODI[(9.93±1.11)%vs(10.93±1.11)%]和JOA[(26.07±1.01)分vs(25.43±1.2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治疗中,术前体位复位联合术中提拉复位辅助Mis-Tlif技术相比传统开放性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周期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型腰滑脱 Mis-TLIF Quadrant通道 经椎间孔融合术 位复位
下载PDF
Wiltse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研究
8
作者 郭淼勇 张明生 +1 位作者 来秋山 高文飞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8-30,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Wiltse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12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行TLIF治疗的86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Wi... 目的比较分析Wiltse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12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行TLIF治疗的86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Wiltse组(38例)和后正中组(48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的腰椎功能JOA评分和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后正中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正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的JOA、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Wiltse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后正中组,NRS评分低于后正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实施TLIF,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但Wiltse入路改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的效果更佳,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症 Wiltse入路 后正中入路 经椎间孔腰间融合术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与后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椎旁肌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庞大明 杨晋才 +3 位作者 海涌 范哲轩 黄继旋 尹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5-594,共10页
目的:比较后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其... 目的:比较后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纳入本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2例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PLIF组22例,女性10例,男性12例,年龄60.2±10.3岁;PE-TLIF组30例,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龄60.4±12.3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比较术前与术后1d及1周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术前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多裂肌(multifidus,MF)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FI)评分及肌肉CT密度等椎旁肌评估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周、6个月及12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on low back pain,VAS-LBP)、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on leg pain,VAS-LP)、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术后12个月根据Bridwell标准评估两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PE-TLIF组与PLIF组手术时间(211.2±38.5min vs 98.9±31.6min,P=0.000)、术后卧床时间(25.9±8.3h vs 52.4±14.8h,P=0.001)、术中失血量(112.8±79.6mL vs 232.5±122.5mL,P=0.002)、术后引流量(46.5±28.2mL vs 283.6±142.1mL,P=0.00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E-TLIF组与PLIF组术前、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目标节段MF CSA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目标节段MF CSA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E-TLIF组与PLIF组术前、术后6个月目标节段MF FI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PLIF组目标节段MF FI评分较PE-TLIF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3.0,4.0)vs 3.0(2.8,3.0),P=0.031];PE-T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目标节段MF FI评分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目标节段MF FI评分组内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257),而术前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2.0,3.3)vs 3.0(3.0,4.0),P=0.016]。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MF CT密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PLIF组目标节段MF密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TLIF:34.2(31.8,36.9)HU;PLIF:30.5(28.5,32.1)HU,P=0.000]。组内比较,PE-T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目标节段MF肌肉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目标节段MF CT密度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516),术后12个月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6(30.5,36.4)HU vs 30.5(28.5,32.5)HU,P=0.017]。PE-TLIF组与PLIF组术前CK值无明显差异(P=0.712)。术后1d、7d,PE-TLIF组CK值低于PLIF组(P<0.05)。PE-TLIF组与PLIF组患者术后随访VAS-LP、VAS-LBP评分以及ODI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7d,PE-TLIF组VAS-LBP评分表现优于PLIF组(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LBP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VAS-LP评分以及ODI在随访时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9),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77)。结论: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与传统PLIF手术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减小了对椎旁肌的影响,可减轻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间融合术 旁肌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长期疗效和椎旁肌及相邻关节突关节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庞大明 尹鹏 +3 位作者 杨晋才 海涌 范哲轩 黄继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2-379,共8页
目的:探究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TLIF)的临床疗效和手术节段术后椎旁肌及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8例行PE-TLI... 目的:探究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TLIF)的临床疗效和手术节段术后椎旁肌及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8例行PE-TLIF治疗的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58.0±8.7岁(41~79岁),随访40.7±3.6个月(36~58个月)。收集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BP)、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P);术前和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CT检查,测量多裂肌(MF)横截面积(CSA)和脂肪浸润(FI)评分,并根据关节突关节退变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比较术后MF CSA、FI评分、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评分与术前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前VAS-LBP为7(7,8)分,术后1周为3(2,3)分,3个月为1(1,2)分,12个月为1(0,2)分,末次随访为1(0,1)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VAS-LP为6(5,7)分,术后1周为2(1,3)分,3个月为1(1,2)分,12个月为1(0,1)分,末次随访为0(0,1)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ODI为61%(55%,67%),术后3个月为23%(19%,31%),12个月为12%(8.5%,17.5%),末次随访为7%(4%,15.6%),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MF CSA:557.06±46.72mm^(2),术后12个月547.12±53.31mm^(2)、术后24个月558.35±52.37mm^(2)、末次随访时531.21±56.12mm^(2),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FI评分:2(2,3),术后12个月3(2,3)、术后24个月3(2,3)、末次随访时3(3,3),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上节段关节突关节评分:5(4,6)分,术后12个月手术5(4,6)分、术后24个月5(4,5)分、末次随访时5(4,6)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评分:5(4,6)分,与术后12个月5(4,5)分、术后24个月5(4,6)分、末次随访时5(4,7)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满意,且对手术节段多裂肌以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中长期不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间融合术 旁肌 关节突关节
下载PDF
对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11
作者 杨奇峰 谭洪宇 张杨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193-1196,共4页
目的:对比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 目的:对比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汝州市骨科医院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92例LDH患者,随机分为PTED组和MIS-TLIF组,各46例,分别行PTED术和MIS-TLIF术。术后3 m,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和围术期指标;术后1 d和术后3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术后1m和术后3m,采用疼痛数字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术后随访3m,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m,PTED组手术优良率高于MIS-TLIF组(P<0.05);PTED组术中失血量少于MIS-TLIF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短于MIS-TLIF组(P<0.05);术后1 d、3 d,PTED组血清TNF-α、PCT、CRP水显低于MIS-TLIF组(P<0.05);术后1 m、3 m,PTED组ODI、NRS评分均低于MIS-TLIF组(P<0.05);PTED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MIS-TLIF组(P<0.05)。结论:PTED术治疗LDH患者疗效更好,可优化围术期指标,减轻炎性反应和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症 经皮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微创经椎间孔腰间融合术 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被引量:16
12
作者 崔虎山 李光浩 +1 位作者 郑炳周 金成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iL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12例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延边大学医院接受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35~68岁,平均49岁。椎... 目的:探讨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iL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12例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延边大学医院接受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35~68岁,平均49岁。椎间孔狭窄部位:C5/64例,C6/75例,C7/T13例。软性髓核突m3例,钩椎关节骨质增生7例,突出的髓核钙化2例。均行前路手术,术中采用脊柱手术专用显微镜,在病变上位椎体确定钻孔起始部位.利用高速钻石气钻磨出一约6ram直径的通路达到病变区域,减压椎间孔。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上肢放射性疼痛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病变水平椎间盘高度。结果:手术时间为56~110min,平均86_+6min;术中失血量为40~120ml,平均92+8m1。无椎动脉损伤、贺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平均15.8+1-3个月。术前上肢疼痛VAS评分为8.5+0.5分(7~lO分),末次随访时为1.4±0.2分(0~3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NDI为26.4±1.3分(22~31分),末次随访时为4-2±0.6分(3~8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善率为84.1%;术前病变水平椎间盘高度为5.4±0.7ram(4.2~6.1mm),末次随访时为4.9-+0.7mm(3.6.5.8mm),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满意度为100%。结论: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7L减压术可减少对椎间盘的损伤,是治疗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 经椎体 间孔减压术
下载PDF
经椎体入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亮 肖福涛 +4 位作者 楚磊 石磊 余柯晓 于庆帅 邓忠良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体入路在经皮内镜下进行颈椎间盘髓核摘除神经减压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3—9月,选取4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男女各2具,年龄50~70岁。术前CT检查确定手术靶点和设计骨性通道,经C4、C5、C6、C7椎体入路手术各1... 目的:探讨经椎体入路在经皮内镜下进行颈椎间盘髓核摘除神经减压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3—9月,选取4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男女各2具,年龄50~70岁。术前CT检查确定手术靶点和设计骨性通道,经C4、C5、C6、C7椎体入路手术各1具。于血管鞘和气管食管鞘之间进行椎体穿刺,置入工作外鞘于椎体内,镜下磨钻磨除骨质建立骨性通道,经皮内镜直视下去除突出的髓核及骨赘。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曝光次数,术后CT检查解剖术区相应组织结构。结果4具尸体均完成经椎体入路的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操作,C4和C5骨性通道方向为前上至后下,C6和C7为前下至后上。手术时间分别为92、73、65和60 min,平均72.5 min;术中透视次数24、21、19和18次,平均20.5次。术后CT检查证实骨性通道完整,椎体无骨折塌陷。结论经椎体入路在经皮内镜下进行颈椎间盘髓核摘除脊髓与神经根减压是可行的,该手术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移位 间盘切除术 经皮 解剖学 局部 经椎体入路
原文传递
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新武 李昊 《右江医学》 2024年第5期463-467,共5页
传统的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标准术式,遵循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的操作原则,以TLIF为基础的各类手术技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 传统的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标准术式,遵循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的操作原则,以TLIF为基础的各类手术技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1-2]。但是传统开放TLIF术式存在术中肌肉广泛剥离、小关节和韧带损伤大、术后康复较慢和住院周期长等不足[3],同时远期并发症如慢性腰痛、医源性不稳定和邻近节段退变也是临床上常需要考虑的问题[4]。近年来随着手术理念和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将传统的TLIF进一步转变为内镜化和微创化的操作方式也成为脊柱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之一[5]。而内镜下TLIF正是目前临床上运用较多的技术方案之一,既往研究也对内镜下TLIF的技术要点、相关器械改进、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结果显示内镜下TLIF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4-8]。但内镜下TLIF作为一种较新的微创技术,其方案在适应证、内镜下减压技术和入路等方面均有不同的选择,同时在植骨床处理、融合器的选择和固定方式也各异[6]。由于使用不同入路方式的腰椎微创手术适应证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对内镜下TLIF的技术概况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疾病 经椎间孔入路腰间融合术 微创手术 手术入路 并发症
下载PDF
微创通道经椎间孔入路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刘美富 吴秀锋 +2 位作者 丁思齐 陈彪 何从科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3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经椎间孔入路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1月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88例,其中实施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患...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经椎间孔入路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1月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88例,其中实施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微创通道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疼痛、腰椎功能障碍评分低于术前,腰椎功能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Cobb角、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通道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手术指标,缓解疼痛度,提升腰椎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腰退行性病变 微创通道 开放经椎间孔腰间融合术 疼痛度 功能
下载PDF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与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16
作者 孙海涛 张禹 彭东升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4年第3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临床疗效、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10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临床疗效、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10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8,行TLIF治疗)和对照组(n=46,行P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McGill疼痛评估量表(MPQ)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术后6个月MPQ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具有较好的手术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入路间融合术 退行性病变 疗效 术后疼痛 功能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17
作者 彭颂 薛阳阳 曹成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0期55-57,共3页
目的分析采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苏州科技城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单节段LSS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两... 目的分析采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苏州科技城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单节段LSS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和观察组(39例,采用经皮内镜下TLIF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6个月影像学参数、腰椎功能,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均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Cobb角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升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降低(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经皮内镜下TLIF治疗单节段LSS患者可有效改善椎间隙高度与腰椎曲度,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腰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间融合术 安全性
下载PDF
构建3D椎体模型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力学变化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郭大华 王裕辉 +3 位作者 叶前驱 刘文豪 杨博 叶林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2期5146-5150,共5页
背景:老年人胸腰椎骨折与一般骨折相比有不同的病理变化,多伴有其他全身疾患。较常用的手术方法为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不同的术式选择与术后再骨折发生率有关,而如何选择有效的内固定系统及治疗方式对减少老年胸腰椎骨折手... 背景:老年人胸腰椎骨折与一般骨折相比有不同的病理变化,多伴有其他全身疾患。较常用的手术方法为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不同的术式选择与术后再骨折发生率有关,而如何选择有效的内固定系统及治疗方式对减少老年胸腰椎骨折手术固定失败至关重要。目的:在3D椎体模型上构建压缩性骨折胸腰椎模型,分析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力学变化特点。方法:选择1例56岁男性腰痛患者(后确诊为腰肌劳损),椎体形态无明显异常;1例54岁男性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例患者对实验方案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获取T12-L1节段CT资料。根据腰痛志愿者CT数据,利用Mimics 10.0软件建立椎体3D数字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2.0建立椎体3D实体模型。参照骨折患者资料对正常椎体有限元模型中的L1模拟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在此基础上模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和经皮椎体成形手术过程,记录不同载荷下模型各部分Von Mises应力以及变形。结果与结论:(1)与其他作者体外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结果比较,此模型的实验结果与其基本一致(P>0.05);(2)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模型在直立及前屈、后伸、侧弯及右旋荷载下,T12与L1节段变形均显著小于术前及经皮椎体成形模型(P<0.05);经皮椎体成形模型的骨折节段T12与L1在各种荷载下的脊椎变形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模型骨折节段T12与L1在直立及前屈、后伸、侧弯及右旋荷载下的最大应力较术前及经皮椎体成形模型显著减小(P<0.05);经皮椎体成形模型的骨折节段T12与L1在各种荷载下最大应力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提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直立及前屈、后伸、侧弯及右旋荷载下,T12与L1节段变形及应力均显著小于术前的压缩性骨折模型及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模型,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显著增加脊柱胸腰段刚度,经皮椎体成形对于胸腰段刚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压缩性骨折 3D模型 经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有限元分析 内固定
下载PDF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A3型爆裂骨折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宏 杨群 +7 位作者 吕德成 姜长明 吴春明 马凯 唐开 刘阳 王博 张德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2-466,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胸腰椎单椎体A3型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005年3月~2007年10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胸腰椎单椎体A3型(AO分型)爆裂骨折患者16例,其中T112例,T122例,L15例,L25...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胸腰椎单椎体A3型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005年3月~2007年10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胸腰椎单椎体A3型(AO分型)爆裂骨折患者16例,其中T112例,T122例,L15例,L25例,L31例,L41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C级1例,D级4例,E级11例。均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错误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25min;出血量200~600ml;平均330ml。随访10~38个月,平均14.6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骨折节段矢状面后凸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预计正常高度的比值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脊髓神经功能受损的5例患者术后均恢复到E级。结论: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单椎体A3型爆裂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复位固定可靠,融合节段少,是治疗胸腰椎单椎体A3型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裂骨折 弓根螺钉 经椎间孔间融合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被引量:37
20
作者 朱晓龙 王建 +4 位作者 周跃 张正丰 李长青 郑文杰 潘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4-309,共6页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7年6月-2013年7月接受MIS-TLIF治疗的52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7年6月-2013年7月接受MIS-TLIF治疗的52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1例,女292例,年龄53.1±8.4岁(31-83岁)。其中腰椎滑脱症194例,腰椎管狭窄症128例,腰椎不稳症62例,巨大腰椎间盘脱出症59例,腰椎术后复发52例(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26例,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17例,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9例),退变性椎间盘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28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手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持久并发症指手术导致新的损害术后持续大于30d无改善,短暂并发症指手术导致新的损害在术后30d内获得改善。统计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本组523例平均随访47.5±8.2个月(24-81个月)。92例患者共计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96例次,其中持久并发症2例次,分别为1例因为椎弓根解剖结构畸形在螺钉置入时造成神经根损伤和1例操作失误导致出行神经根损伤,神经功能部分恢复。90例发生短暂性并发症94例次,其中最常见为下肢麻木不适,发生率为10.71%(56/523),发生硬膜撕裂21例,表浅感染9例,局部血肿4例,神经卡压2例,深部感染1例,植骨移位1例。88例患者发生单项并发症,4例发生2项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59%(92/523)。不同疾病并发症率分别为:腰椎滑脱症17.53%,腰椎管狭窄症17.19%,腰椎不稳14.52%,巨大腰椎间盘脱出13.56%,腰椎术后翻修30.77%,退变性椎间盘病10.71%。单节段融合并发症率(17.53%)和双节段融合并发症发生率(18.42%)统计学差异不显著(χ^2=0.02,P〉0.05)。结论 :MIS-TLIF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切口感染和短暂性下肢麻木等,短暂性下肢麻木是最常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疾病 微创外科 经椎间孔腰间融合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