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宝嘉、吴沃尧被保“经济特科”疑案补说
1
作者 张海荣 《文史杂志》 202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近百年来,围绕李宝嘉、吴沃尧被保经济特科一事,中国学界长期认识混乱。日本学者樽本照雄对此展开猛烈批评,并通过搜集已刊史料和借鉴史学成果,将相关研究推进一大步。然而若从严格的史学眼光来看,樽本的研究仍是不无纰漏。相较之下,台... 近百年来,围绕李宝嘉、吴沃尧被保经济特科一事,中国学界长期认识混乱。日本学者樽本照雄对此展开猛烈批评,并通过搜集已刊史料和借鉴史学成果,将相关研究推进一大步。然而若从严格的史学眼光来看,樽本的研究仍是不无纰漏。相较之下,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相关档案,不但给出有关问题的一手记录,也再度提示了发掘原始档案和开展文史交叉研究,对于深化晚清小说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小说 李宝嘉 吴沃尧 经济特科
下载PDF
清末经济特科述论 被引量:3
2
作者 康大寿 潘家德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1-86,共6页
经济特科,是清末科举中特设选拔“洞达中外时务”人才的科目。它倡之于光绪戊戌,举之于光绪癸卯,是当时科举改革中的一件大事。但由于事后不久科举被废除,清政府亦迅速走向覆亡,故而此举一直未能引起史学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清末经济特... 经济特科,是清末科举中特设选拔“洞达中外时务”人才的科目。它倡之于光绪戊戌,举之于光绪癸卯,是当时科举改革中的一件大事。但由于事后不久科举被废除,清政府亦迅速走向覆亡,故而此举一直未能引起史学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清末经济特科,是近代激烈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在文化教育领域里的突出反映,是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流的产物。它的提出到终结的全过程,反映了近代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趋向。虽然它对清末社会的影响不大,但对当时中国新学风的兴起及新式学堂的设立,却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科 积极作用 中西文化冲突 科举制度 清政府 科举改革 述论 新式学堂 阶级斗争 民族斗争
下载PDF
经济特科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海荣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77,共12页
1897年10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设经济特科,正式拉开甲午战后科举改革的序幕,也成为戊戌变法"最初之起点"。此次特科,上承康乾年间的"博学鸿词"科,下启癸卯特科,不仅宣示了国家考试制度、人才选拔机制乃至官员任用... 1897年10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设经济特科,正式拉开甲午战后科举改革的序幕,也成为戊戌变法"最初之起点"。此次特科,上承康乾年间的"博学鸿词"科,下启癸卯特科,不仅宣示了国家考试制度、人才选拔机制乃至官员任用机制的重大革新,更被"康党"趁势造势,借以开辟登进同党的仕途捷径,加速其废除八股的改革筹谋。尽管由于"戊戌政变"的发生,此次特科仅行保举而未及召试,但其作为戊戌年清政府发出的第一个重大改革信号,的确在相当程度上鼓舞了士心,促成了政治风气、教育风气和社会风气的迅速转变。而经由戊戌特科的废罢所昭示的帝后两党的公开决裂,及其对于精英人才政治心理的沉重打击,不仅成为保皇力量迅速集结壮大的重要推手,也深刻影响了清朝此后的人才格局乃至政治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经济特科 戊戌特科 癸卯特科 保举 康有为
下载PDF
清末经济特科和近代经济教育 被引量:1
4
作者 马芳城 《紫禁城》 1991年第1期20-21,共2页
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到清末已具完备并趋没落。虽然科考定时定式,但也因种种原因和动议设置一些考试科目,如经济特科。“经济”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四世纪,唐代出现了“经济学”这个名词,但含义有别于近代“经济”一词,直到清末,在教育领域... 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到清末已具完备并趋没落。虽然科考定时定式,但也因种种原因和动议设置一些考试科目,如经济特科。“经济”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四世纪,唐代出现了“经济学”这个名词,但含义有别于近代“经济”一词,直到清末,在教育领域中使用的“经济”仍仅包含“经邦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科 近代经济 考试科目 法科 高等教育史 羲上 商科 外交史 敷和 法律科
下载PDF
清末经济特科探析 被引量:6
5
作者 何玲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86,共6页
关键词 经济特科 清朝 人才选拔 考试制度
下载PDF
张之洞与清末经济特科 被引量:2
6
作者 何玲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107-109,共3页
18 98年清廷欲破格选拔人材 ,依照博学鸿词科之例举行了经济特科 ,张之洞首荐人材 ,后因戊戌政变发生 ,经济特科仅举荐人才而没有进行考试。 190 3年经济特科再次举行时 ,张之洞为钦定的阅卷官 ,拟题、阅卷、评定由其总成。经济特科最... 18 98年清廷欲破格选拔人材 ,依照博学鸿词科之例举行了经济特科 ,张之洞首荐人材 ,后因戊戌政变发生 ,经济特科仅举荐人才而没有进行考试。 190 3年经济特科再次举行时 ,张之洞为钦定的阅卷官 ,拟题、阅卷、评定由其总成。经济特科最终仅取中 2 7人 ,而且任用俱不优异 ,身为阅卷官的张之洞也受到猜疑 ,深感“闷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经济特科 1903年
下载PDF
穿越时空的人才观——严修奏请开经济特科 被引量:1
7
作者 史继忠 《当代贵州》 2006年第2期58-58,共1页
  欣喜查到一份资料,题为<戊戌履霜录>.书中有一纸<内外荐举表>,开列了时为仓场侍郎的李端,保举了16名维新派人士,其中有一个就是后来在贵州做学政的严修.严修,字范孙,天津人.他17岁中举,18岁成进士,任翰林院编修.……
关键词 奏请 严修 学政 经济特科 人才观
下载PDF
从甲午到戊戌:严修与经济特科
8
作者 欧修勇 《社会科学前沿》 2020年第8期1162-1168,共7页
甲午战后严修出任贵州学政,督学贵州三年期间,提倡经世致用,开办官书局,改造学古书院为具有“中西学堂”性质的书院,并在离任之际,奏请开设经济特科。此次特科被梁启超称为戊戌变法的“最初之起点”,严修也因此暴得大名。尽管由于“戊... 甲午战后严修出任贵州学政,督学贵州三年期间,提倡经世致用,开办官书局,改造学古书院为具有“中西学堂”性质的书院,并在离任之际,奏请开设经济特科。此次特科被梁启超称为戊戌变法的“最初之起点”,严修也因此暴得大名。尽管由于“戊戌政变”的发生,经济特科很快停罢,但它的提出到终结,反映了晚清科举制度变革的趋向,不仅促进了政治风气、教育风气和社会风气的迅速转变,还深切影响了近代教育变革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修 经济特科 戊戌变法 科举变革
下载PDF
黄凤岐与经济特科
9
作者 仇文农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经济特科 黄凤岐 湖北巡抚 总理衙门 经世之学 太平府 光绪二十八年 同治十二年 维新思想 技勇
下载PDF
新见江瀚日记所录经济特科及其史料
10
作者 方自金 赵莉 《侨园》 2019年第8期165-166,共2页
新近发现的江瀚日记四册《戊戌日录》《壬寅癸卯日录》记录了江瀚两次被推荐参加晚清两次经济特科考试的史实,可见在旧式文人向新学的转变过程中,经济特科考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关键词 江瀚 经济特科考试 西学
原文传递
经济学译名源流考 被引量:4
11
作者 叶世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16-20,共5页
关于经济学中文译名的确定经过,在1980年出版的拙著《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下册中已有简略的说明。十年来,从已经发表的文字来看,新的进展不大,还没有超过那本书所说的内容。现在我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并参考我的学生戴金珊博士收集的史料... 关于经济学中文译名的确定经过,在1980年出版的拙著《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下册中已有简略的说明。十年来,从已经发表的文字来看,新的进展不大,还没有超过那本书所说的内容。现在我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并参考我的学生戴金珊博士收集的史料,对这一问题作更详细的说明,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流考 经济特科 梁启超 国策 富国学 同文馆 史料 十三年 艾约瑟 西学
下载PDF
李伯元传记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学钧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1996年第4期204-217,共14页
在清末四大小说家中,以李伯元的传记资料相对匮乏,且已发现的资料中,尚有些需要辨伪和考证。迄今收罗资料最富的,莫过于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这是李伯元研究的基本资料集,常被引用。
关键词 李伯元 《绣像小说》 经济特科 传记研究 游戏 《大公报》 小说杂志 研究资料 张之洞 西太后
下载PDF
从制科看清代的科举改革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炜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0-52,56,共4页
在清代,科举考试除常科外,还采用其他方式选拔人才,称为制科。制科是对常科的完善、补充和调整,也是在常科的基础上进行的科举改革。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博学鸿词科以及光绪年间的经济特科就是两次重要的制科。透过这两次制科可以看到... 在清代,科举考试除常科外,还采用其他方式选拔人才,称为制科。制科是对常科的完善、补充和调整,也是在常科的基础上进行的科举改革。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博学鸿词科以及光绪年间的经济特科就是两次重要的制科。透过这两次制科可以看到,清代执政者力图从考试内容、录取标准、考试思想等各方面对科举制度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科举改革 博学鸿词科 经济特科
下载PDF
袁世凯的心腹幕僚张一麐
14
作者 史海威 《办公室业务》 2012年第1X期59-60,共2页
袁世凯一世奸雄,惯于使贪使诈,有史家称:"他一生的本领,就是使贪使诈;他最大的罪恶也是养成社会贪诈之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有人说他挑选、组建的幕僚班子。
关键词 张一麐 人以群分 北洋派 内阁总理大臣 直隶总督 杨度 江苏吴县 经济特科 教育总长 散发传单
下载PDF
中国的科举制度及其在近代的灭亡
15
作者 饶明奇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74-76,共3页
科举制度是中国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途径,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代以后。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日益广泛地在中国传播(?)传统的科举制度不仅满足不了清王朝搜罗人才的需要,而... 科举制度是中国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途径,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代以后。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日益广泛地在中国传播(?)传统的科举制度不仅满足不了清王朝搜罗人才的需要,而且日益成为教育、科学和文化发展的障碍,终于在1905年被废除。本文将对科举制度本身和在清末被废除的过程及特点做—介绍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拔人才 政治学说 科举考试 经济特科 历代统治者 八比文 朝考 博学鸿词科 进士出身 政务处
下载PDF
翠湖旁的“名古屋”餐馆 被引量:1
16
作者 储皖中 《法人》 2007年第1期108-109,共2页
石屏会馆,民国十年(1921年)由清末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发动石屏县在昆同乡及各界人士集资新建,由袁嘉谷题写大门匾额“石屏会馆”四字,馆中刻有林则徐“三岛淳风”匾额。
关键词 餐馆 经济特科 袁嘉谷 石屏县 林则徐 会馆 匾额 状元
下载PDF
石屏会馆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玉菲 《云南档案》 2006年第6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会馆 北回归线 经济特科 云南省 石屏县 淡水湖 袁嘉谷 昆明
下载PDF
引领中国教育改革风潮的严修 被引量:1
18
作者 厐思纯 《当代贵州》 2013年第36期62-62,共1页
严修(1860-1929),天津人,字范孙,清末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提倡西学,奏请开经济特科。戊戌变法失败后,潜心地方文教,创办天津敬业中学、保定师范,1905年任学部右侍郎,总摄全国教育行政。1918年,严修与张伯苓等... 严修(1860-1929),天津人,字范孙,清末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提倡西学,奏请开经济特科。戊戌变法失败后,潜心地方文教,创办天津敬业中学、保定师范,1905年任学部右侍郎,总摄全国教育行政。1918年,严修与张伯苓等筹办南开大学,有南开“教父”之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改革 严修 风潮 经济特科 戊戌变法 敬业中学 教育行政 南开大学
下载PDF
著名教育家严修与周恩来 被引量:1
19
作者 谢振声 《宁波通讯》 2003年第10期47-47,共1页
我国著名教育家严范孙先生(1860—1929),名修,祖籍江北区庄桥镇,生于河北省三河县。1882年中举人,翌年连捷成进士,曾授翰林院编修。1894年至1897年任贵州学政时,将贵阳南学院改为经世学堂,讲课以经史、算学为主,首开贵州新学风气。甲午... 我国著名教育家严范孙先生(1860—1929),名修,祖籍江北区庄桥镇,生于河北省三河县。1882年中举人,翌年连捷成进士,曾授翰林院编修。1894年至1897年任贵州学政时,将贵阳南学院改为经世学堂,讲课以经史、算学为主,首开贵州新学风气。甲午战争后,他认为欲强中国必须改革教育,奏请开设经济特科,以广取人才。后任直隶学校司总办,综理全省学政。他以劝学筹款为首务,先后创设了劝学所和宣讲所,开办天津模范小学、天河师范、北洋师范、高等法政、女子师范学堂等。1905年至1909年任学部(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侍郎,在全国推进新式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他曾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恩来 著名教育家 严修 经济特科 甲午战争 南开中学 教育行政机关 教育体系 新式教育 改革教育
下载PDF
陈澹然学术思想论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启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37-42,共6页
陈澹然(1860—1930),字剑潭(又作剑镡),号静潭,安徽桐城东乡人,是安徽近、现代一位很有声望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陈澹然出身贫寒,但他少有大志,勤奋好学,十岁时曾手书一联:“门聚三千客,胸藏十万兵”,用以明志。少习时文,精于楷业、诗赋... 陈澹然(1860—1930),字剑潭(又作剑镡),号静潭,安徽桐城东乡人,是安徽近、现代一位很有声望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陈澹然出身贫寒,但他少有大志,勤奋好学,十岁时曾手书一联:“门聚三千客,胸藏十万兵”,用以明志。少习时文,精于楷业、诗赋,而对古今典章制度,中外舆图方面书籍很感兴趣。矜尚侠义,尤喜谈兵事,论时政。二十岁时考中县秀才第一名,由是远近知名。有感于扬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话,深以做“文人”为耻,决心尽弃词章,求经世之学。面对岌岌可危的国势,开始探讨变法图强的道路。二十四岁(1883)时,曾写《静观一得》五篇,倡言变法,惜未见。1886年,他有感于中法战争,写下了《富强述要》六卷,具体地陈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即《权制》的前六卷)。1893年,他上北京应顺天乡试中举,和康有为同年。第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上书陈策,提出“迁都、建藩、黑龙江置省”三条应变措施,没有被采纳。1898年,戊戎变法期间,帝下诏开经济特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身贫寒 第二年 兵事 诗赋 经济特科 中日甲午战争 剑镡 经世之学 顺天乡试 政治活动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