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郭潋 《基层医学论坛》 2017年第3期306-307,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与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与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术期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手术前后焦虑程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采取围术期护理,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 支架置入期护理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减少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和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程宇彤 李晓锋 +6 位作者 孙涛 王苏 阴桢茜 阙斌 高玉龙 张京梅 李志忠 《中国医药》 2011年第9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减少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和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134例既往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60例PCI术前12 h内顿服阿托伐他汀40~80 mg者为他汀治疗组,未服用他汀...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减少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和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134例既往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60例PCI术前12 h内顿服阿托伐他汀40~80 mg者为他汀治疗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74例为非他汀治疗组.记录所有患者临床特征和介入术中情况,并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6、24h抽取静脉血,测定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血脂水平.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患病率、吸烟史、既往血运重建史、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血肌酐、多支血管病变支数、治疗药物、造影下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情况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PCI术后阿托伐他汀和非他汀治疗组静脉血总胆固醇含量分别是(2.74±0.47)和(2.66±0.44)mmol/L,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分别是(1.81±0.37)和(1.72±0.13)mmol/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CI术后心肌损伤(CK-MB高于正常值上限)发生率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非他汀预处理组[10.0%比23.0%,(3.4±2.7)个/ml比(5.3±2.9)个/ml,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减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可能与保护血管内皮结构完整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血管形成 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阿托伐他汀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辛宇 沈娟娟 《智慧健康》 2022年第21期57-61,共5页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可有效重建冠心病患者闭塞的血管腔,减轻缺血缺氧症状。目前PTCA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术中临床相关因素的影响,PTCA术后面临着再狭窄的问...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可有效重建冠心病患者闭塞的血管腔,减轻缺血缺氧症状。目前PTCA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术中临床相关因素的影响,PTCA术后面临着再狭窄的问题,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以及生活质量。近年来,运用中医药理论治疗PTCA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医针灸及药浴治疗也在PTCA预防方面取得好的疗效。随着PTCA中医辨证的发展,对其病因病机的掌握日趋完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运用中医学理论治疗PTCA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 胸痹心痛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近期疗效比较——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3
4
作者 韩雅玲 李成洋 +3 位作者 李毅 荆全民 王守力 马颖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27-930,共4页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和不通过CYP3A4代谢的普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的近期疗效,探讨二者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07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成功实施冠脉...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和不通过CYP3A4代谢的普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的近期疗效,探讨二者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07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成功实施冠脉支架术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共1250例,术后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20mg/d(n=638)或普伐他汀20mg/d(n=612),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30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卒中及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UTVR)。次要终点为亚急性血栓形成(SAT)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及PCI结果无统计学差异。30d时,阿托伐他汀组心性死亡、非致死性MI、UTVR、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47%、0.47%、1.41%、0.16%)与普伐他汀组(分别为1.14%、0.49%、1.14%、0.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MACCE、SAT发生率(分别为2.51%、0.16%)与普伐他汀组(分别为3.10%、0.16%)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523或P=1.000)。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1%和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组与普伐他汀组累积风险率无显著差异(P=0.523)。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20mg/d或普伐他汀20mg/d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近期疗效相近,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 普伐他汀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叶慧明 彭建军 +4 位作者 任利辉 雷力成 杨诺 王佐岩 杨水祥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共154例NSTE-ACS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随机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组(74例)及服用瑞舒伐他汀组(80例),术前...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共154例NSTE-ACS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随机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组(74例)及服用瑞舒伐他汀组(80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5 d、氯吡格雷(75 mg)5 d以上或术前12 h以上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及阿司匹林片300 mg,于术前服抗血小板药前、手术当天、术后3、7 d及术后1、6个月抽取静脉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浓度为1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住院期间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服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氯吡格雷(75 mg)5 d或顿服300 mg能达到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作用,血小板聚集率在阿托伐他汀组由基线的(57.2±10.3)%降至手术当日的(32.5±11.2)%,而瑞舒伐他汀组分别为(59.1±9.8)%和(30.4±10.1)%(均为P<0.01),而且这种抑制作用稳定持续至6个月之后。6个月时两组间总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15.0%,P>0.05),两组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术、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接受冠脉支架置入术的NSTE-ACS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后,短期内未发现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且两组间的近期疗效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氯吡格雷 血管成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律失常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永连 王忠民 +3 位作者 王毅 赵宝生 陈志军 李汉臣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1期825-827,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简称冠搭)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2例冠搭术后患者进行24h心电图监测并记录,根据心电图情况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心律失常组(组1),一组为非心律失常组(组2)。分析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是否体外循环、搭桥...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简称冠搭)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2例冠搭术后患者进行24h心电图监测并记录,根据心电图情况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心律失常组(组1),一组为非心律失常组(组2)。分析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是否体外循环、搭桥支数与病变支数、电解质情况、心功能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的发生例数为22例,发生率为30.55%。心律失常组的高龄、体外循环、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差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结论高龄、体外循环、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差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燕 李莉 陈玉善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5期327-329,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8例冠心病合并不同程度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行PCI治疗,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每搏输出量(SV)、每分钟排血量(CO)、左室...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8例冠心病合并不同程度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行PCI治疗,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每搏输出量(SV)、每分钟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对比PCI术前后左心功能的改变。并以该类患者单纯药物治疗4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月后,SV、CO、LVEF、FS均明显改善。PCI组患者心功能改善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PCI治疗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功能不全 左心 冠心病
下载PDF
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董守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6期437-439,共3页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冠脉是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的有效手段,早期血运重建可以改善预后,提高院内生存率。然而,急诊PCI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却达2.9%。冠脉内大量血栓形成,微小的血栓形成...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冠脉是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的有效手段,早期血运重建可以改善预后,提高院内生存率。然而,急诊PCI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却达2.9%。冠脉内大量血栓形成,微小的血栓形成或斑块脱落导致远端血管栓塞常会产生“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从而影响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国外临床试验TIGER—PA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左心功能衰竭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效果的预测
9
作者 梁鹏 黄卫 +1 位作者 吴莉华 王睿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4期255-257,共3页
目的探讨心功能衰竭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生存率的预测指标。方法研究334例连续实施单纯搭桥术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283,左心室射血分数≥40%)和心功能衰竭组(n=51,左心室射血分数<40%)。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因素分... 目的探讨心功能衰竭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生存率的预测指标。方法研究334例连续实施单纯搭桥术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283,左心室射血分数≥40%)和心功能衰竭组(n=51,左心室射血分数<40%)。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LESVI是惟一独立存在的依据左室功能评估生存率的指标量(P<0.001)。结论LVESVI是预测心功能衰竭患者搭桥术后生存率的最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脏功能试验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比较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筱红 姚远 +5 位作者 魏广林 周书文 吴海军 张崟 贺立群 马长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0期762-764,共3页
目的比较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我院经股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22例患者接... 目的比较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我院经股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22例患者接受了PCI,60例患者采取人工压迫止血,术后卧床时间(12.10±0.76)h,血管穿刺部位血肿11例,动静脉漏1例,出血假性动脉瘤2例;62例患者使用血管闭合装置,术后卧床时间(6.65±2.10)h,血管穿刺部位血肿5例,无动静脉漏和出血假性动脉瘤。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组与人工压迫组相比,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6.65±2.10)h和(12.10±0.76)h,P<0.001),血肿(18.3%和8.1%,P=0.091)、动静脉漏(1.6%和0,P=0.323)、假性动脉瘤(3.3%和0,P=0.147)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I后使用外周血管闭合装置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但并不能明显降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止血 外周血管疾病/并发症
下载PDF
行为干预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翀 孙宏泰 王盛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4期270-271,共2页
目的观察行为干预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干预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对患者日常生活习惯的干预。结果干预组术后6个月的最大运动负荷量和运动代谢当... 目的观察行为干预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干预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对患者日常生活习惯的干预。结果干预组术后6个月的最大运动负荷量和运动代谢当量明显高于术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的最大运动负荷量、LVEF及METs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进行系统的行为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康复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术165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渊 杨松生 +4 位作者 陈宗宁 文林 尹浩 黄飞 杨雪花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12期931-932,共2页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16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手术的病例资料.结果 165例患者中,162例完全由桡动脉途径完成,3例...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16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手术的病例资料.结果 165例患者中,162例完全由桡动脉途径完成,3例为联合或改行股动脉途径完成,桡动脉途径成功率98.18%.1例发生轻度出血,桡动脉途径并发症发生率为0.0061%.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可以作为基层医院行冠心病介入手术的安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低氧血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宏 陶凉 +1 位作者 许卫江 陈绪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589例冠心病患者行CABG的临床资料。随访住院期间发生的低氧血症,比较发生低氧血症组患者和没有发生低氧血症组患者的性别、...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589例冠心病患者行CABG的临床资料。随访住院期间发生的低氧血症,比较发生低氧血症组患者和没有发生低氧血症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表面积,术前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有长期吸烟史、是否合并慢性呼吸疾病和糖尿病等。对两组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如主动脉阻断时间、搭桥数量、是否体外循环手术、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出血量及二次开胸等并发症。结果589例患者平均年龄(61.2±8.5)岁。体外循环下行CABG482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107例,平均移植血管(3.9±1.2)支。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术前心功能、LVEF,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出血等因素有关。结论CABG术后低氧血症有相对较高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应关注术前呼吸功能,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低氧血症
下载PDF
急诊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玉善 张燕 赵秋菊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7期493-495,共3页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8例初次发病,发病时间在12h以内或12~24h之间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对27例AMI患者行择期PCI术。于术后2周、3个月和6个...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8例初次发病,发病时间在12h以内或12~24h之间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对27例AMI患者行择期PCI术。于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RWMI),并进行对比。结果术后2周、3个月急诊PCI组LVESVI、LVEDVI、LVEF和RWMI均显著优于择期PCI组。两组3个月和6个月时LVESVI、LVEDVI、LVEF及RWMI与2周时比较均有显著改善。至6个月时,两组间LVEDVI、LVEF和RW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S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GWMI在各时间点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及择期PCI均可有效抑制左心室重构和改善左心室功能,急诊PCI更优于择期P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室复建 心室功能
下载PDF
冠状动脉畸形患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PCI治疗7例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双斌 王君 +3 位作者 张弘宇 窦悦 王春生 侯俭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12期918-919,共2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少数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畸形,容易出现影像判断失误及器械选择不当,导致PCI治疗失败。现将我院7例冠状动脉畸形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PCI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少数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畸形,容易出现影像判断失误及器械选择不当,导致PCI治疗失败。现将我院7例冠状动脉畸形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PCI治疗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畸形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大隐静脉序贯式完全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远期随访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德生 王凤林 +5 位作者 刘鹏 王非 林凡 叶志东 周明 孙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2期893-895,共3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早期冠状动脉搭桥接受2条序贯式大隐静脉行完全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的远期情况。方法随访11例患者平均15年存活的情况和大隐静脉桥的改变情况。结果无手术死亡,5年11例全部存活,10年10例存活,15年9例存话。3例冠状动... 目的回顾性研究早期冠状动脉搭桥接受2条序贯式大隐静脉行完全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的远期情况。方法随访11例患者平均15年存活的情况和大隐静脉桥的改变情况。结果无手术死亡,5年11例全部存活,10年10例存活,15年9例存话。3例冠状动脉造影2例4个吻合口和1例5个吻合口完全通畅,静脉桥形态良好,1例患者14年接受CTA检查,1条静脉桥因冠状动脉严重钙化而闭塞,另1条序贯式桥良好没有软斑块和钙化。结论除影响静脉桥远期诸多因素以外,序贯式静脉桥伴高质量的吻合口也是桥远期开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用静脉桥时要确保吻合口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隐静脉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延迟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48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和贵 柯永胜 +8 位作者 杨浩 纪勤炯 曹蘅 王安才 芮世宝 唐军 吴明 蔚有权 刘文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2期896-898,共3页
目的探讨延迟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STEMI患者,延迟PCI20例,急诊PCI28例。观察PCI术中球囊、置入支架参数及介入时间,术后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室性... 目的探讨延迟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STEMI患者,延迟PCI20例,急诊PCI28例。观察PCI术中球囊、置入支架参数及介入时间,术后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功能的影响以及住院期间PCI临床成功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发生率。结果48例患者处理病变50处,共置入55枚支架,其中药物支架(DES)46枚。临床总成功率为89.6%,急诊PCI为82.1%,延迟PCI为100%。住院期间死亡率为6.2%。与急诊PCI比较,延迟PCI选用支架长度增加(27.10±4.10%和23.00±5.86,P<0.01),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10%和42.8%,P<0.05),能够恢复TIMI血流3级(100%和85.7%),无复流现象减少(0和10.7%),能改善心功能(53.4±4.2和54.7±6.3)以及减少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0和17.8%,P>0.05)。结论选择最佳时期行延迟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安全可行的。但DES时代晚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的远期结果尚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梗死相关动脉 药物支架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丽玲 贾三庆 +4 位作者 李虹伟 王雷 王明生 赵敏 沈潞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0期740-742,共3页
目的①评价冠状动脉支架(CS)置入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②观察CS术后1个月复发缺血事件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方法①所有入选患者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h及1个月分别测定ADP(25’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 目的①评价冠状动脉支架(CS)置入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②观察CS术后1个月复发缺血事件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方法①所有入选患者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h及1个月分别测定ADP(25’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②观察CS术后1个月内复发缺血事件的情况。结果①共入选患者42例,其中△A24h≤10%者18例(43%),△A1m≤10%者13例(31%);②在1个月的随访中,无一例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A1m≤10%的患者有1例发生脑梗死,1例复发心绞痛,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5.4%,△A1m>10%的患者未发现缺血事件。结论①一部分CS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有助于发现这部分患者;②氯吡格雷抵抗患者CS术后1个月内复发缺血事件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氯吡格雷 抗药性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后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彬 符逢春 +3 位作者 徐慧 王萍 林辉 刘起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观察损伤血管环氧化酶-1(COX-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情况,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后血栓形成的干预机制。方法随机将9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阿司匹林组,益气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球囊损... 目的观察损伤血管环氧化酶-1(COX-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情况,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后血栓形成的干预机制。方法随机将9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阿司匹林组,益气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给予高脂饲料喂养30d,造成高脂血症;然后经右股动脉穿刺球囊扩张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造成颈总动脉管腔狭窄。手术前1d开始给药,每组动物于术后(5d、14d、28d)处死,取损伤颈总动脉,常规固定、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COX-1和iNOS的表达。结果血管损伤后模型组COX-1表达明显增多,术后应用中药益气活血方或阿司匹林后,COX-1表达明显减少,术后5d、14d和28d,用药各组(除中药小剂量组外)COX-1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用药各组iNOS表达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下调细胞COX-1的表达、上调iNOS表达,可能通过抑制TXA2产生和舒张血管作用而抑制血管内血栓形成防治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益气活血 大鼠 环氧化酶-1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血栓 颈总动脉
下载PDF
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PCI的临床疗效分析
20
作者 张焕轶 吴云 +3 位作者 李金龙 孙卫东 尹鲁骅 王伯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0期766-768,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发病在48h以内的老年非ST段抬高ACS患者早期行PCI。观察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 目的评价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发病在48h以内的老年非ST段抬高ACS患者早期行PCI。观察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和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2支或2支以上血管病变的患者占74.14%,B型和C型病变占89.66%。58例患者共干预病变血管76支,靶病变87处,置入支架96个。56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6.55%(56/58)。对55例患者术后随访6~14个月,无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6例(10.91%)患者术后4~10个月复发心绞痛,5例行CAG复查,发现2例支架再狭窄和3例新的血管病变,对4例病变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5%的患者进行了靶病变再次血管成形术。结论老年非ST段抬高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常为复杂、多支病变,对其早期行PCI成功率高,近期及远期疗效良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老年人保健服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