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点阵激光辅助自体成纤维细胞经皮递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红巾 周炳荣 +12 位作者 张炜明 张家安 谢淑芬 马立文 张婷 刘娟 王申 栗丹 易飞 陶艳玲 苗颖颖 张丽超 骆丹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点阵激光辅助自体成纤维细胞经皮递送对真皮的长期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满月家猪,取耳缘皮肤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传至三代后收集。取幼猪胸背部皮肤,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点阵激光组,点阵激光联合细胞组,点阵激光联合磷酸盐缓冲液(... 目的观察点阵激光辅助自体成纤维细胞经皮递送对真皮的长期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满月家猪,取耳缘皮肤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传至三代后收集。取幼猪胸背部皮肤,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点阵激光组,点阵激光联合细胞组,点阵激光联合磷酸盐缓冲液(PBS)组。3个月后取已处理皮肤活检病理检查,以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法检测各组胶原纤维分布情况,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各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 RNA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Masson染色法显示点阵激光组、点阵激光联合细胞组、点阵激光联合PBS组胶原纤维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增多,排列更紧密;点阵激光联合细胞组胶原纤维含量增多最高;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点阵激光联合细胞组与点阵激光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其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表达最高。结论点阵激光辅助自体成纤维细胞经皮递送后产生持续刺激真皮胶原增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阵激光 自体成纤维细胞 经皮递送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下载PDF
神经酰胺脂质体对灵芝发酵液中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研究
2
作者 汤清涵 高洁 +2 位作者 董洁 张启清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研究神经酰胺脂质体(Cerosomes,CS)对灵芝发酵液(Ganoderma lucidum fermentative liquid,GLFL)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及机制,为GLFL高效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水溶性大分子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luorescei... 目的研究神经酰胺脂质体(Cerosomes,CS)对灵芝发酵液(Ganoderma lucidum fermentative liquid,GLFL)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及机制,为GLFL高效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水溶性大分子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FD)为荧光探针,采用Franz扩散池和大鼠离体皮肤考察神经酰胺对脂质体经皮递送效果的影响,并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皮内荧光分布。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载有灵芝发酵液的神经酰胺脂质体(GLFL-CS),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及稳定性。应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研究经皮渗透机制。结果体外经皮递送实验表明,神经酰胺和大豆磷脂比例为1∶6的FD-GLFL-CS[C/S(1∶6)]12 h皮内滞留量最高,分别为FD-GLFL及FD-GLFL-CL的2.87倍和1.78倍。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CS能够促进更多的药物向皮肤深层渗透。所制备的GLFL-CS呈类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59.3±16.7)nm,GLFL蛋白多肽类成分的包封率为(43.03±0.90)%。ATR-FTIR结果表明,CS可以改变皮肤水合能力以及角质层脂质和角蛋白的主要特征峰位移及峰面积。结论CS可能通过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降低屏障作用,从而显著提高水溶性大分子极性物质的经皮递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发酵液 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 神经酰胺脂质体 经皮递送 促渗机制
下载PDF
微针经皮递送胰岛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梦婕 高文彦 +2 位作者 张琪 江昌照 叶金翠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573-1577,共5页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目前已上市的制剂主要为注射剂。胰岛素半衰期短,须频繁给药,给病人带来较大不便。经皮给药系统在无创性给药的基础上能够避免胃肠道吸收引起的酶降解过程,但由于皮肤的屏障作...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目前已上市的制剂主要为注射剂。胰岛素半衰期短,须频繁给药,给病人带来较大不便。经皮给药系统在无创性给药的基础上能够避免胃肠道吸收引起的酶降解过程,但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胰岛素较难透过皮肤进入血液达到疗效。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可在皮肤上建立微米级的药物递送通道,增强皮肤对药物尤其是大分子药物的渗透性。近年来,关于胰岛素微针给药的报道呈逐年增多趋势,故笔者对不同种类微针递送胰岛素给药系统作简要总结,并介绍能够响应血糖浓度变化的智能递送胰岛素微针的释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微针 经皮递送 血糖水平
原文传递
聚合物微针疫苗在经皮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徐孟新 段茹 施雯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5期439-443,共5页
微针作为一种高效、无痛且低成本的经皮药物递送系统,被认为是理想的疫苗接种策略。本综述总结了微针经皮免疫的生理学基础,重点阐述基于聚合物材料的微针的研究现状和它在各类疫苗递送方面的潜力,回顾了目前聚合物微针介导疫苗接种的... 微针作为一种高效、无痛且低成本的经皮药物递送系统,被认为是理想的疫苗接种策略。本综述总结了微针经皮免疫的生理学基础,重点阐述基于聚合物材料的微针的研究现状和它在各类疫苗递送方面的潜力,回顾了目前聚合物微针介导疫苗接种的临床试验,并针对未来临床转化过程中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经皮药物递送 疫苗 微纳制造
下载PDF
基质组成对抗肿瘤药物白藜芦醇可溶性微针成型及其穿透性的影响
5
作者 方泽慧 黄仨 +2 位作者 廖丽琪 伍国羽 潘育方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08-114,共7页
目的评估微针基质组成对白藜芦醇可溶性微针(Res-DMNs)成型性及穿透性能的影响,以提高抗肿瘤药物白藜芦醇的经皮递送效率。方法采用多步减压扩散法制备Res-DMNs,以成膜性、平整度、气泡数和含针率为考察指标,对聚乙烯醇(PVA)不同聚合度... 目的评估微针基质组成对白藜芦醇可溶性微针(Res-DMNs)成型性及穿透性能的影响,以提高抗肿瘤药物白藜芦醇的经皮递送效率。方法采用多步减压扩散法制备Res-DMNs,以成膜性、平整度、气泡数和含针率为考察指标,对聚乙烯醇(PVA)不同聚合度的单一基质材料(PVA-0488、PVA-0588、PVA-1788)以及PVA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混合体系进行成型性评价,以确定最佳混合比例,并对制得的可溶性微针的形貌、溶解性能、机械性能、体外穿刺性能和离体皮肤穿刺效率进行全面评价。结果采用PVA-0588与PVP-K30混合基质(2∶1,体积比)制备的Res-DMNs,其含针率可达90%以上,针长约为720μm,针尖距离约800μm;在刺入皮肤后10 min内,微针几乎完全溶解;通过固定皮肤组织测量,Res-DMNs的刺入深度平均为(535.23±87.24)μm,且刺入率达到92.4%。结论可溶性微针的成型性和穿透性能是其临床应用成功的关键,本研究确定了适宜的基质材料组成,为保证Res-DMNs治疗效果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可溶性微针 抗肿瘤药物 经皮递送 穿透性
下载PDF
醇质体在兽用药物经皮给药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雪花 陈珍 +2 位作者 李露萍 袁礼稳 谢书宇 《中国兽药杂志》 2022年第5期80-90,共11页
经皮给药具有能够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有效延长药物释放时间和减少动物应激等优点,可实现局部和全身治疗效果。而角质层作为皮肤的最外层,是影响药物向皮肤渗透的主要屏障。醇质体作为一种纳米递送载体,能够有效改善药物的经皮渗透效果... 经皮给药具有能够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有效延长药物释放时间和减少动物应激等优点,可实现局部和全身治疗效果。而角质层作为皮肤的最外层,是影响药物向皮肤渗透的主要屏障。醇质体作为一种纳米递送载体,能够有效改善药物的经皮渗透效果,且制备工艺简便、关键组分(短链醇、磷脂和水)价廉易得、对人员专业素养及设备要求低,是兽医临床上极具应用前景的经皮递送系统。本文总结了醇质体的特性、组成和制备方法,并对醇质体在动物临床用药中的研究及其经皮渗透机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高效经皮递送兽药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药 经皮递送 传递系统 醇质体 透皮机制
下载PDF
离子液体的设计及其在经皮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晓钰 朱慧勇 +3 位作者 高强 王哲烽 何军 罗华菲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5-673,共9页
离子液体是一种由有机阳离子和有机或无机阴离子形成的低温熔盐,熔点一般小于100℃。由于阴阳离子结构的可设计性以及生物相容性阴阳离子的出现,使离子液体的毒性降低,在药物递送中的相关研究增多。该研究简单介绍了离子液体的发展历程... 离子液体是一种由有机阳离子和有机或无机阴离子形成的低温熔盐,熔点一般小于100℃。由于阴阳离子结构的可设计性以及生物相容性阴阳离子的出现,使离子液体的毒性降低,在药物递送中的相关研究增多。该研究简单介绍了离子液体的发展历程和设计原则,并总结了离子液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作用,如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改变生物膜的通透性、作为药物递送载体以及形成药物活性成分离子液体(API-ILs)等,最后概述离子液体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设计 经皮药物递送 应用
原文传递
可溶微针在经皮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明龙 杨丹 +3 位作者 孙颖 权桂兰 吴传斌 潘昕 《药学进展》 CAS 2020年第5期324-331,共8页
可溶微针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透皮给药技术,它具有药物递送可控性、可调节性以及自我给药的便捷性等特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微针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微针分类、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可溶微针在小分子、... 可溶微针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透皮给药技术,它具有药物递送可控性、可调节性以及自我给药的便捷性等特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微针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微针分类、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可溶微针在小分子、多肽、蛋白和核酸等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讨论了可溶微针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更精准智能的可溶微针经皮递药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微针 经皮药物递送 生物医药
原文传递
ILs/DES在经皮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明键 赵志远 +2 位作者 郑璐遥 孙丽晶 王承潇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4-463,共10页
离子液体(ILs)或低共熔溶剂(DES)作为绿色的、可设计的新型溶剂,因具有良好的溶解性、高稳定性以及制备简单等特性,正成为药剂学,特别是经皮递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综述系统梳理了近年来ILs和DES在经皮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分类介... 离子液体(ILs)或低共熔溶剂(DES)作为绿色的、可设计的新型溶剂,因具有良好的溶解性、高稳定性以及制备简单等特性,正成为药剂学,特别是经皮递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综述系统梳理了近年来ILs和DES在经皮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分类介绍并归纳了ILs和DES的促渗活性,深入阐述了ILs的构效关系,并展望了其在经皮免疫和纳米制剂经皮递送中的应用前景,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应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低共熔溶剂 经皮药物递送系统 促渗剂
原文传递
微流控芯片应用于皮肤领域研究的创新探索
10
作者 胡阳阳 罗华菲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93-603,共11页
微流控芯片在药物递送、即时检测、细胞分选和器官芯片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文章以微流控芯片在皮肤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为切入点,主要介绍了微流控芯片中微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芯片的制造材料和构成,以及微流控芯片在药物经皮递送系... 微流控芯片在药物递送、即时检测、细胞分选和器官芯片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文章以微流控芯片在皮肤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为切入点,主要介绍了微流控芯片中微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芯片的制造材料和构成,以及微流控芯片在药物经皮递送系统开发、经皮检测和皮肤病建模中的应用,以期为经皮递药系统制备、健康监测以及寻找体外皮肤模型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经皮递送 可穿戴式微流控芯片 皮肤芯片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基于微针的治疗性细胞递释系统
11
作者 罗心怡 张子儒 +2 位作者 张颖 顾臻 张宇琪 《药学进展》 CAS 2024年第4期269-279,共11页
微针作为新型经皮给药技术,具有操作便捷、递送高效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小分子、核酸、多肽、蛋白质等药物的递送。近期研究表明,微针也可以用于递送治疗性细胞等新型生物药物,如干细胞、免疫细胞等,以改善细胞疗法的系统毒性和副作用、... 微针作为新型经皮给药技术,具有操作便捷、递送高效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小分子、核酸、多肽、蛋白质等药物的递送。近期研究表明,微针也可以用于递送治疗性细胞等新型生物药物,如干细胞、免疫细胞等,以改善细胞疗法的系统毒性和副作用、增效局部治疗、提升患者依从性等。综述微针递送干细胞、免疫细胞等治疗性细胞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基于微针的细胞递释系统的潜在挑战和未来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经皮递送 细胞疗法 干细胞 免疫细胞
原文传递
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表征及其离体皮肤渗透研究
12
作者 徐莹莹 周珊珊 +5 位作者 温乐 杨柳 裘茂良 潘佳琳 单钰君 郑杭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66-3976,共11页
目的筛选多种常用的微针基质辅料,制备具有合适机械强度和柔韧性的载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neurotoxin,NT)可溶性微针(dissolvable microneedles,DMN)(DMN-NT),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采用两步真空模板填充法制备不同材料构成的DMN,... 目的筛选多种常用的微针基质辅料,制备具有合适机械强度和柔韧性的载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neurotoxin,NT)可溶性微针(dissolvable microneedles,DMN)(DMN-NT),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采用两步真空模板填充法制备不同材料构成的DMN,并对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通过重量法对其吸湿性进行考察,利用正置显微镜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考察,筛选最佳基质材料后制备DMN-NT,并对微针的载药量、机械性能、在体溶解、在体恢复、体外释放度、离体皮肤渗透与稳定性等进行评价。结果针尖最佳基质材料为20%聚乙烯吡咯烷酮K90(PVP K90)和20%透明质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背衬层最佳基质材料为7.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E5LV型)和15%聚乙烯醇(PVA-0588)。正置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DMN-NT针体垂直,排列整齐;每片DMN-NT的载药量为(172.22±1.30)μg或(17.38±0.57)μg;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DMN-NT针尖受力可达(39.88±3.09)N,大于微针穿刺皮肤所需的破坏力0.05 N,表明DMN-NT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亚甲基蓝染色实验结果表明微针具有较好的穿刺性;在体溶解实验结果显示,在10 min内DMN-NT大部分溶解;在体恢复实验结果为给药30 min后针孔痕迹几乎不见,表明DMN-NT的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体外释放结果表明DMN-NT在pH值为7.4的PBS中8 min的累积释放率达(93.65±4.29)%;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10 h后微针的累积药物渗透百分率达到(97.99±2.80)%,而药物水溶液中药物几乎没有透过皮肤;DMN-NT稳定性初步评价结果良好。结论制备的DMN可以穿刺皮肤角质层,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高效经皮递送大分子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眼镜蛇 神经毒素 可溶性微针 机械性能 体外释放 经皮药物递送 离体皮肤渗透
原文传递
微针系统在肿瘤疫苗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楠 张娜 刘永军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345-1348,共4页
肿瘤疫苗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策略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通常使用肌肉或皮下注射发挥肿瘤免疫效应。微针作为一种新兴经皮给药技术,可以穿过皮肤角质层将肿瘤抗原递送至免疫细胞丰富的活性表皮和真皮层,具有给药方便... 肿瘤疫苗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策略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通常使用肌肉或皮下注射发挥肿瘤免疫效应。微针作为一种新兴经皮给药技术,可以穿过皮肤角质层将肿瘤抗原递送至免疫细胞丰富的活性表皮和真皮层,具有给药方便和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在肿瘤疫苗研究中极具潜力。基于此,笔者针对微针系统及其递送肿瘤抗原的机制进行概述,总结微针系统在肿瘤疫苗中的研究进展,为肿瘤抗原递送途径的选择提供新参考,推动微针系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肿瘤疫苗 经皮递送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二氧化硅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及其在皮肤给药中的应用
14
作者 胡阳阳 罗华菲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4-682,共9页
Pickering乳是指仅采用固体颗粒在油-水界面起稳定作用的一类乳液。二氧化硅颗粒由于表面具有易于改性的硅醇基及多孔结构,常用作Pickering乳的稳定剂。该综述简要介绍了Pickering乳的稳定原理和制备方法,着重阐述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功能... Pickering乳是指仅采用固体颗粒在油-水界面起稳定作用的一类乳液。二氧化硅颗粒由于表面具有易于改性的硅醇基及多孔结构,常用作Pickering乳的稳定剂。该综述简要介绍了Pickering乳的稳定原理和制备方法,着重阐述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功能化方法以及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性质,如表面润湿性、颗粒含量、颗粒形状、颗粒大小和颗粒密度,对Pickering乳稳定性和释放特性等功能的影响,最后总结二氧化硅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颗粒 Pickering乳 经皮药物递送系统
原文传递
盐酸特拉唑嗪可溶微针贴片的制备及其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梦婕 高文彦 +3 位作者 江昌照 王秀敏 蒋秀梅 叶金翠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22-828,共7页
目的盐酸特拉唑嗪为水溶性药物,通过将其制备成可溶微针贴片实现经皮递送。方法采用铸模法制备可溶微针,对基质处方进行优化后评价制得可溶微针贴片的性状、载药量、含水量和释放度,并通过离体和在体实验评价其皮肤致孔和经皮释药情况... 目的盐酸特拉唑嗪为水溶性药物,通过将其制备成可溶微针贴片实现经皮递送。方法采用铸模法制备可溶微针,对基质处方进行优化后评价制得可溶微针贴片的性状、载药量、含水量和释放度,并通过离体和在体实验评价其皮肤致孔和经皮释药情况。结果制得盐酸特拉唑嗪可溶微针贴片阵列整齐、针型完整,在磷酸盐缓冲液中90 min的累积释放百分率达到(98.60±1.99)%,大鼠离体皮肤48 h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达到(48.78±8.91)μg·cm^(-2),是无针组的12.7倍,能成功刺入活体大鼠皮肤角质层并在10 min内完成皮内溶解。结论本实验所制备的盐酸特拉唑嗪可溶微针贴片可有效穿刺皮肤角质层,释药性能良好,并为难以通过皮肤屏障药物的经皮递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微针 铸模法 盐酸特拉唑嗪 经皮递送
原文传递
日夜两用生长激素微针贴片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16
作者 游嘉欢 韩金鹏 +2 位作者 傅君芬 张宇琪 顾臻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06-1012,共7页
目的制备日夜两用生长激素微针贴片,模拟人体生理状态下内源性生长激素分泌的昼夜差异,实现生长激素给药时间和用量的优化,同时有效减轻皮下注射给药疼痛感,提高患者使用依从性。方法采用铸模法制备微针贴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 目的制备日夜两用生长激素微针贴片,模拟人体生理状态下内源性生长激素分泌的昼夜差异,实现生长激素给药时间和用量的优化,同时有效减轻皮下注射给药疼痛感,提高患者使用依从性。方法采用铸模法制备微针贴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针表面形貌。经体外释放试验确定含生长激素微针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包括优化紫外交联时间和交联剂含量。通过微针力学强度测试和体外透皮试验验证微针贴片有效穿透皮肤的可行性,通过圆二色光谱测定药物的稳定性。通过调试负载不同剂量生长激素制备日用和夜用微针贴片。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微针排列整齐,针体完整、尖锐,微针在药物释放前后形貌无明显差异。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当紫外交联时间为7 min,交联剂用量为1.5%时,微针贴片可以有效穿透离体大鼠皮肤,同时实现了生长激素在12 h内稳定释放,且微针释放出的蛋白药物构象无明显变化。通过在针体中负载不同剂量生长激素,制备了日用和夜用生长激素微针贴片。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微针能够顺应在生理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的日夜差异,实现了适宜时间释放适量生长激素的目标,未来可进一步优化微针药物负载量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实际使用需求,以期实现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递送 生长激素 微针 经皮递送 日夜两用
原文传递
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素芸 罗才琴 +2 位作者 吕冬 王承潇 崔秀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3929-3939,共11页
目的制备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并进行表征及考察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Franz池法考察三乌胶提取物中二苯乙烯苷、苯甲酰新乌头碱、8-去乙酰滇乌碱、去乙酰粗茎乌头碱甲、草乌甲素和大黄素的体外渗透效果,制备出三乌胶提... 目的制备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并进行表征及考察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Franz池法考察三乌胶提取物中二苯乙烯苷、苯甲酰新乌头碱、8-去乙酰滇乌碱、去乙酰粗茎乌头碱甲、草乌甲素和大黄素的体外渗透效果,制备出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建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rheumatoi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研究经皮递送模式下三乌胶提取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结果制备的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在常规情况下始终保持凝胶状态;并且其三维交联网状结构可使药物更好的持续性地释放,从而达到缓释效果。体内药理实验表明,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显著降低CIA大鼠的足厚度、足体积、关节炎指数水平和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ell lymphoma-2,Bcl-2)的水平及升高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水平;与口服相比,水凝胶能降低谷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和脏器病变程度。结论采用经皮递送的局部给药模式,三乌胶提取物在保留治疗作用的同时降低了由于口服给药引起的脏器毒性,为今后三乌胶提取物外用制剂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乌胶提取物 水凝胶 经皮药物递送 体外渗透 类风湿性关节炎 生物毒性 二苯乙烯苷 苯甲酰新乌头碱 8-去乙酰滇乌碱 去乙酰粗茎乌头碱甲 草乌甲素 大黄素 类风湿因子 C反应蛋白 B细胞淋巴瘤因子-2 Bcl-2相关X蛋白 谷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 肌酐 尿素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