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4例 被引量:7
1
作者 田庆华 卢莹莹 +3 位作者 宋红梅 王涛 吴春根 程英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1-55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的必要性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的患者,通过经皮骨水泥注射术共实施4个节段骨水泥...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的必要性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的患者,通过经皮骨水泥注射术共实施4个节段骨水泥融合。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变化来评价疼痛、日常运动功能状况的改善。结果上述4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平均每个节段注入骨水泥约14.5 ml,1例发生少量骨水泥外渗,但无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术后VAS由术前平均9分,降至术后平均3.5分;ODI指数由术前平均43.8分降至术后平均14.5分,疼痛状况及日常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骨水泥融合术 强直性脊柱炎 应力 假关节
下载PDF
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在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鹤飞 田庆华 +3 位作者 易飞 王涛 何煜 吴春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9-464,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治疗病情严重椎体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的椎体转移瘤患者,手术通过经椎弓根或椎旁途径在病变椎体及相邻椎间盘内建立穿刺通道,随后向椎体及椎间盘内注入...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治疗病情严重椎体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的椎体转移瘤患者,手术通过经椎弓根或椎旁途径在病变椎体及相邻椎间盘内建立穿刺通道,随后向椎体及椎间盘内注入骨水泥,将2个或多个病变椎体融合形成一个整体,手术部位包括46个椎体,24个椎间盘,术后使用椎体骨水泥覆盖率评价骨水泥病灶填充情况,随访过程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评价临床疗效,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椎体骨水泥灌注量为3~5 mL,平均(4.39±0.61) mL,椎间盘骨水泥灌注量为2~4 mL,平均(2.63±0.58) mL。部分患者水泥渗漏至椎体前缘周围组织,未引起明显不适。术后椎体水泥覆盖率评级为优的手术椎体44个(95.7%),评级为良的手术椎体2个(4.4%),评级为不足的手术椎体0个。术前VAS评分及ODI指数分别为:7.23±0.81,75.15±4.88。术后3 d,术后1、3和6个月的VAS及ODI指数分别为:4.77±1.02、2.86±0.71、2.50±0.51、2.59±0.80和57.88±12.78、38.59±7.84、35.35±7.78、35.86±10.09。所有患者术后相关评价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2例(9.9%)患者随访过程中病情出现反复,但较术前均有一定改善。术前与术后评价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经皮椎体成形术无法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病情严重患者,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病灶骨水泥覆盖率,恢复患者脊柱稳定性,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水泥椎间融合术 脊柱稳定性 椎体转移瘤 水泥覆盖率
下载PDF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和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爽 邵鹏飞 +7 位作者 徐宝山 刘艳成 张净宇 刘钢 张洪亮 郭志文 李晓晔 胡永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07-1412,共6页
目的 通过体外生物力学试验,比较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以及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cement interbody fusion,PCIF)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生物力学试验分为正常对照(intact,INT... 目的 通过体外生物力学试验,比较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以及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cement interbody fusion,PCIF)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生物力学试验分为正常对照(intact,INT)组、经皮腰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组、PCD组、PCIF组。取6具新鲜成年男性L运动节段标本(包括椎体及椎间盘),分别制作PLD、PCD以及PCIF标本。分别于处理前以及上述处理后,采用MTS多自由度模拟测试系统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包括轴向加载300 N压力前后标本高度,并计算差值;加载7.5 Nm扭矩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以及左/右旋转的脊柱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刚度。结果 轴向加载压力后,PLD组椎间高度变化大于其他组(P<0.05)。PLD组与INT组比较,各向ROM均增大,刚度均减小(P<0.05)。PCD组与INT组比较,前屈、后伸、左/右旋转ROM均增大,刚度减小(P<0.05);与PLD组比较,前屈、后伸、左/右侧弯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PCIF组与INT组比较,左/右侧弯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与PLD组比较,各向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与PCD组比较,前屈、左/右侧弯、左/右旋转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结论 PCD和PCIF均能减小腰椎运动节段ROM、增加刚度,其中前者主要影响屈伸和侧弯刚度,后者对腰椎各向ROM,尤其是侧弯及旋转方向限制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变 生物力学 经皮水泥椎间盘成形术 经皮水泥椎间融合术 脊柱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