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眼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疗效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靖 姜华 +6 位作者 申刚 刘珍银 蒋贻洲 李海波 罗芳 刘浪 肖湘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评估选择性经眼动脉灌注化疗(SOAI)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RB患儿73例107只患眼行SOAI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对术中灌注药物的种类、国际眼内RB... 目的评估选择性经眼动脉灌注化疗(SOAI)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RB患儿73例107只患眼行SOAI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对术中灌注药物的种类、国际眼内RB肿瘤的分级、眼球供血的造影表现、术前的治疗史等因素与疗效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43次眼动脉插管中,338次成功插至眼动脉,技术成功率为98.5%。患儿SOAI术后随访3-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6个月。术后84只眼瘤体完全消失,局部形成钙化斑块,总体保眼率为78.5%(84/107);23只眼行眼球摘除术,包括肿瘤复发12例、广泛玻璃体种植4例、视网膜下种植3例、玻璃体出血4例。术后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的眼周不适及轻度骨髓抑制。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RB患儿保眼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别是国际眼内RB肿瘤的分级(P=0.04)、术中灌注药物的种类(P〈0.01)和术前的治疗史(P〈0.01)。结论SOAI是治疗RB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国际眼内RB肿瘤的分级、术中是否联合给药和术前治疗史可作为评估SOAI治疗RB的保眼率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选择性经眼动脉灌注化疗术 多因素分析 美法仑
下载PDF
经眼动脉灌注治疗兔成视网膜细胞瘤
2
作者 张靖 姜华 +6 位作者 陈昆山 李海波 蒋贻洲 林雀卿 李丹 黄晓明 肖湘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评估兔成视网膜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模型的建立及经导管眼动脉灌注(selective ophthalmic arterial injection,SOAI)治疗兔RB的可行性。方法 HXO-Rb44RB细胞予中心细胞室培养,取对数生长期HXO-Rb44细胞,用PBS配成浓度为2.0... 目的评估兔成视网膜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模型的建立及经导管眼动脉灌注(selective ophthalmic arterial injection,SOAI)治疗兔RB的可行性。方法 HXO-Rb44RB细胞予中心细胞室培养,取对数生长期HXO-Rb44细胞,用PBS配成浓度为2.0×107个/ml的细胞悬液,抽取0.1 ml细胞悬液注射于6只SPF级新西兰兔右眼视网膜间隙下。接种肿瘤细胞前3 d和注射后1个月臀部注射环孢素A 15 mg·kg-1·d-1,1个月后减量至10 mg·kg-1·d-1并持续到实验结束。将RB兔分为对照组3只和实验组3只,对照组灌注0.9%氯化钠溶液15 ml,实验组将美法仑2.5 mg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5 ml后灌注。术后分别于7、14 d比较两组肿瘤生长情况。结果注射环孢素A期间,实验兔不良反应轻微,6只均建模成功。7次插管中6次成功插至眼动脉。SOAI术后1周,实验组肿瘤可见明显缩小,2周后均消失。SOAI术后,实验组仅1只见右眼轻度红肿、流泪,1周后红肿自行消退。结论 SOAI治疗RB兔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经眼动脉灌注治疗RB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视网膜细胞瘤 动物模型 经眼动脉灌注术 美法仑
下载PDF
经眼动脉途径栓塞治疗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徐修鹏 路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678-680,68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眼动脉途径栓塞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经眼动脉途径栓塞治疗的9例颅前窝底DAVF的临床资料。结果额叶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头痛2例,球结膜水肿1例,无症状2例。Cog... 目的探讨经眼动脉途径栓塞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经眼动脉途径栓塞治疗的9例颅前窝底DAVF的临床资料。结果额叶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头痛2例,球结膜水肿1例,无症状2例。Cognard分型Ⅲ型2例,Ⅳ型7例。9例均采用Onyx-18胶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均完全栓塞,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8±1.33)个月。末次随访,症状均消失,无复发。结论经眼动脉途径栓塞颅前窝底DAVF可以安全、有效的闭塞瘘口,近、中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治疗 经眼动脉途径 Onyx-18胶 疗效
下载PDF
经眼动脉灌注化疗对年龄≤6个月血管纤细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4
作者 姜华 方倩 +6 位作者 邓海浪 罗芳 刘珍银 夏杰军 陈妙娟 蒋贻洲 张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43-1145,1149,共4页
目的评估经眼动脉灌注化疗(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IAC)对年龄≤6个月血管纤细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我科收治的经IAC治疗的年龄≤6个月的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21例24... 目的评估经眼动脉灌注化疗(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IAC)对年龄≤6个月血管纤细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我科收治的经IAC治疗的年龄≤6个月的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21例24眼。依照国际眼内视网膜母细胞瘤分期,24眼中B期4眼、D期13眼、E期7眼。化疗采用两种给药方式,第一次及第三次IAC给予美法仑联合卡铂(20 mg)灌注化疗,第二次及第四次IAC则给予美法仑联合拓扑替康(0.5~1.0 mg)灌注化疗,其中美法仑的剂量不超过0.5 mg·kg^(-1),同时根据前一次IAC后患儿反应以及瘤体的变化情况适当调节美法仑的剂量。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技术成功率、保眼率、局部以及全身并发症、射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结果 21例患儿69次IAC术共行70次眼动脉插管,技术成功率为98.6%,1次因眼动脉痉挛插管失败。患儿IAC次数2~4次,平均3.3次。经过IAC术后,17眼肿瘤最后呈鱼肉样改变或钙化或形成瘢痕组织,保眼率为70.8%,其余7眼(29.2%)行眼球摘出术,其中眼球摘出原因包括眼底出血3眼、广泛玻璃体种植4眼。术后,轻微局部并发症包括8例眼睑肿胀,患者自行恢复;严重并发症中眼底出血3例、眼动脉痉挛1例,其中眼底出血患儿行眼球摘出,其他患儿对症治疗得以缓解;9例出现骨髓抑制,对症处理后好转或自行恢复。单次IAC术中患儿接受射线照射时间为3.2~32.4(6.3±1.2)min,单次IAC照射剂量为9~153(51.9±9.2)mG y。单人IAC累计照射时间为6.6~53.1(19.2±0.9)min;单人IAC累计照射剂量为41~281(157.3±13.1)mG y。结论 IAC治疗年龄≤6个月血管纤细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安全有效,IAC术中的放射剂量低于引起晶状体组织反应的吸收剂量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经眼动脉灌注化疗术
下载PDF
经静脉与经眼动脉化疗治疗单眼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诚玥 金眉 +8 位作者 阴捷 吴荣昌 刘冬悦 韩立坡 王争 王凤仙 张楠 赵军阳 李莉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2期70-75,共6页
目的比较经眼动脉灌注化学治疗(IAC)和经静脉全身化学治疗(IVC)对眼内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纳入自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60只眼)单眼D期R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比较经眼动脉灌注化学治疗(IAC)和经静脉全身化学治疗(IVC)对眼内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纳入自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60只眼)单眼D期R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32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患者年龄为10个月至40个月,平均年龄(24.5±7.3)个月。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前者30例(30只眼)患者接受了经眼动脉灌注化学治疗;后者30例(30只眼)接受了经静脉全身化学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眼球是否保留、肿瘤控制情况、治疗时间、随访时间和是否出现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等,并计算两组患者的保眼率、实体肿瘤控制率、视网膜下肿瘤种植控制率及玻璃体肿瘤种植控制率。患者的保眼率、实体肿瘤控制率、视网膜下肿瘤种植控制率及玻璃体肿瘤种植控制率以眼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治疗时间和随访时间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患者的保眼率分别为86.7%(26/30)和4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0,P<0.05)。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患者的实体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0%(24/30)和4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1,P<0.05)。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患者的视网膜下肿瘤种植控制率分别为78.9%(15/19)和38.9%(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3,P<0.05)。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患者的玻璃体肿瘤种植控制率分别为71.4%(15/21)和36.8%(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5)。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分别为(3.30±1.48)个月和(5.85±1.6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7,P<0.05)。IAC治疗组患者出现更少的全身并发症和较轻的眼部及眼周并发症。且两组均无患儿出现死亡或者肿瘤眼外转移。在IAC治疗组中,有4只眼最终行眼球摘除手术,术后病理显示不存在病理高危因素。在IVC治疗组中,有16只眼最终行眼球摘除手术,术后病理显示有8只眼存在病理高危因素。结论IAC疗法在治疗单眼D期RB方面具有肿瘤控制率高、保眼率高、治疗并发症少且轻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全身化疗 经眼动脉灌注化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 儿童
原文传递
视网膜母细胞瘤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与经静脉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后摘除眼球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研究
6
作者 刘雯 张楠 +4 位作者 张诚玥 赵军阳 李莉 李宁东 李彬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3期140-145,共6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或经静脉全身化学药物治疗(IVC)后摘除眼球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经IAC或IVC治疗后行眼球摘除术的19例(1...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或经静脉全身化学药物治疗(IVC)后摘除眼球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经IAC或IVC治疗后行眼球摘除术的19例(19只眼)RB病例。其中,男性10例(10只眼),女性9例(9只眼);年龄4~45个月,平均年龄(24.7±11.9)个月。根据治疗手段不同分为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记录患者的治疗方法、临床分期(cTNM)、组织病理学分期(pTNM)、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HRF),以例数(眼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结果采用IAC疗法治疗者8例(8只眼),占42.11%(8/19),采用IVC疗法治疗者11例(11只眼),占57.89%(11/19)。采用AJCC第8版TNM分期法进行分期,其中IAC治疗组cT2期、cT3期及cT4期分别有4例(4只眼)、3例(3只眼)及1例(1只眼),分别占50.00%(4/8)、37.50%(3/8)及12.50%(1/8),pT1期、pT2期及pT3期分别有5例(5只眼)、1例(1只眼)及2例(2只眼),分别占62.50%(5/8)、12.50%(1/8)和25.00%(2/8);IVC治疗组cT2期、cT3期及cT4期分别有1例(1只眼)、9例(9只眼)及1例(1只眼),分别占9.09%(1/11)、81.82%(9/11)和9.09%(1/11),pT1期、pT2期及pT3期及pT4期分别有1例(1只眼)、6例(6只眼)、3例(3只眼)和1例(1只眼),分别占9.09%(1/11)、54.55%(6/11)、27.27%(3/11)、9.09%(1/11)。全部19例(19只眼)经IAC与IVC治疗的RB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出血及坏死,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发生脉络膜广泛性萎缩患者分别有8例(8只眼)和2例(2只眼),分别占100%(8/8)和18.18%(2/11),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发生血管壁均质性增厚改变者分别有8例(8只眼)和1例(1只眼),分别占100%(8/8)和9.09%(1/11)。全部19例(19只眼)中肿瘤存在HRF者7例(7只眼),占36.84%(7/19)。其中,HRF在cT2期、cT3期及cT4期者分别有1例(1只眼)、4例(4只眼)及2例(2只眼),分别占14.29%(1/7)、57.14%(4/7)及100.00%(2/2)。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存在HRF者分别为2例(2只眼)和5例(5只眼),分别占25.00%(2/8)和45.45%(5/11)。结论IAC治疗后特征性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脉络膜广泛性萎缩、血管壁呈均质性增厚改变。cTNM分期较高的患者存在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风险可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 经静脉全身化学药物治疗 组织病理学特征
原文传递
经眼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320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夏杰军 赵军阳 +4 位作者 范若思 刘珍银 谭小云 姜华 张靖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经眼动脉灌注化疗(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IAC)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患儿长期的保眼率、生存率及影响保眼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09年4月至2016年4月介入血管瘤科收治行IAC... 目的探讨经眼动脉灌注化疗(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IAC)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患儿长期的保眼率、生存率及影响保眼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09年4月至2016年4月介入血管瘤科收治行IAC治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情况、患者保眼率及生存率进行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保眼率生存曲线与生存曲线,对性别、国际眼内RB肿瘤的分级、年龄、术前的治疗史等因素与保眼率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RB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有320例患儿纳入研究。307例(374只患眼)存活患儿IAC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1~130个月),经眼动脉灌注化疗共1299次(平均3.47次)。存活患儿自最后一次IAC治疗日开始,RB患儿最短保眼时间1个月,最长保眼时130个月,术后284只患眼瘤体稳定眼球未摘除,总体保眼率为75.9%;根据IIRC分期,A期(n=1)、B期(n=23)、C期(n=25)、D期(n=258)、E期(n=67)RB患者随访时间内保眼率分别为100%、95.7%、100%、80.6%、41.8%。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与RB患儿保眼率有统计学关联。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IRC分期(RR72.7)是RB患者保眼率的影响因素。随访期间共13例因疾病进展而死亡,生存率96.0%。结论IAC治疗RB可以显著提高保眼率,长期疗效肯定。肿瘤分期是影响其保眼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眼动脉灌注化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 生存率
原文传递
经眼动脉灌注美法仑和卡铂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柴婷 任韩星 高丽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2年第7期867-870,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眼动脉灌注美法仑和卡铂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间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收治的76例(93眼)Rb患儿,依据化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经眼动脉灌注化学治疗(IAC)组44例和经静脉全身化学... 目的 探讨经眼动脉灌注美法仑和卡铂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间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收治的76例(93眼)Rb患儿,依据化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经眼动脉灌注化学治疗(IAC)组44例和经静脉全身化学治疗(IVC)组3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保眼率、肿瘤复发率、生存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化疗前后瘤体变化情况。结果 化疗后,两组患儿瘤体最大径和瘤体厚度均降低,且IAC组均低于I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AC组患儿保眼率高于I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复发率、转移率和致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白内障和玻璃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C组患儿眼球内陷、眼睑水肿和眼睑下垂发生率均高于IVC组,发热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均低于I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b患儿发病年龄较小且多进展至晚期,采用IAC方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瘤体情况,提高保眼率,但需注意化疗引起的眼球局部并发症,以更好改善患儿视力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经眼动脉灌注药物疗法 卡铂 经静脉全身药物疗法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IAC化疗方案对眼内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彬 贺涛 +2 位作者 武犁 郑红梅 曹婷 《肿瘤药学》 CAS 2019年第6期902-904,91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方案对眼内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眼内期RB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IAC灌注化疗方案,统计并分析化疗后肿瘤的变化、复发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的探讨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方案对眼内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眼内期RB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IAC灌注化疗方案,统计并分析化疗后肿瘤的变化、复发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经IAC方案治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肿瘤高度明显降低(P<0.05)。64例患者治疗后均接受随访,其中4例在后期随访中失去联系,随访有效率93.75%。60例患者中有72只患眼化疗后近期疗效有所改善,其中52只患眼肿瘤体积缩小、钙化,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缓解率72.22%,患者视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其中C期有1只患眼复发或出现新发病灶,复发率16.67%;D期有28只患眼复发或出现新发病灶,复发率60.87%。所有患者均全程接受IAC化疗方案,均未发生明显肾损伤和严重感染等不良反应,但均发生脱发现象,其中51例(79.69%)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厌食等轻度胃肠道反应,10例(15.63%)患者出现轻度肝损伤,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术后53例(82.81%)患者眼周出现红肿、多泪、结膜充血等,未进行特殊处理,一般可自行恢复。结论 IAC灌注化疗方案对眼内期RB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轻,患者易于接受,临床应用依从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 内视网膜母细胞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动脉化疗与静脉-动脉联合化疗治疗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姜华 邓海浪 +2 位作者 方倩 徐文婵 张靖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比较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经眼动脉灌注化疗(IAC)与静脉化疗联合眼动脉灌注化疗(IV-IAC)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眼内晚期(D/E期)初诊RB患者80例。42例进行经眼动脉灌注化疗,为IAC组;38例行2... 目的:比较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经眼动脉灌注化疗(IAC)与静脉化疗联合眼动脉灌注化疗(IV-IAC)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眼内晚期(D/E期)初诊RB患者80例。42例进行经眼动脉灌注化疗,为IAC组;38例行2次静脉化疗后联合经眼动脉灌注化疗,为IV-IAC组;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1)保眼与复发转移情况:IAC组42人46只眼球,平均随访20.2个月,39只眼成功保留,总体保眼率为84.7%。1例患者转移并死亡,转移率和死亡率为2.2%;IV-IAC组38人44只眼,平均随访21.4个月,34只眼成功保留,总体保眼率为77.3%,1例转移并死亡,转移率和死亡率为2.3%;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3.0%(6/46)及15.9%(7/44)。两组保眼率、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症:IAC组眼球内陷发生率为41.3%(19/46),4例患眼并发白内障,17只患眼眼睑水肿,12只眼睑下垂,1患眼斜视,1患眼玻璃体出血;IV-IAC组眼球内陷发生率为22.7%(10/44),15例眼睑水肿,12例眼睑下垂。IAC组眼球内陷发生率高于IV-IAC组(P=0.007)。结论:两次静脉化疗联合动脉化疗治疗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对比单纯动脉化疗可能不会降低患者的总体转移率,但会降低患者眼球内陷和白内障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经眼动脉灌注化疗 静脉化疗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猪眼动脉灌注卡铂与洛铂药代动力学及对眼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姜华 刘珍银 +2 位作者 夏杰军 刘佩莹 张靖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1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拟对西藏小型猪经眼动脉分别灌注卡铂和洛铂,研究其药代动力学以及对猪眼组织的损伤程度。方法将10只西藏小型猪平均分为A(卡铂组)、B(洛铂组)两组,将卡铂30 mg或洛铂3 mg分别用5%葡萄糖注射液30 mL稀释后经猪脑膜中动脉灌注至眼动... 目的拟对西藏小型猪经眼动脉分别灌注卡铂和洛铂,研究其药代动力学以及对猪眼组织的损伤程度。方法将10只西藏小型猪平均分为A(卡铂组)、B(洛铂组)两组,将卡铂30 mg或洛铂3 mg分别用5%葡萄糖注射液30 mL稀释后经猪脑膜中动脉灌注至眼动脉。药物灌注后,分别于术后0.5 h、1 h、2 h、2.5 h、3 h、3.5 h以及4 h共7个时间点于股动脉取2 mL血液置入EDTA-抗凝紫头管,离心留取血浆,用于检测样品的药物浓度。采血样结束后处死实验猪,取双侧眼球及视神经组织,10%中性甲醛缓冲液固定后行病理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细胞、视神经细胞以及血管壁形态、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A、B组各一只实验猪因穿刺不成功未完成实验,余8只均完成全程实验。卡铂组和洛铂组血液药物浓度随时间点快速下降,给药后3~4 h血液浓度下降趋于平缓。洛铂组药物浓度曲线起始段较卡铂组“陡”。卡铂组与洛铂组经眼动脉灌注术后两组猪视网膜细胞均形态正常,未见细胞溶解或核固缩;视网膜小动脉血管壁完整、内皮细胞形态正常,周围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两组视神经细胞形态均未见异常。结论经猪眼动脉灌注洛铂与卡铂相比,其药物代谢更快,而且未见眼组织和视神经的损伤。本研究对眼组织损伤未设置时间点和灌注次数的对比,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经眼动脉灌注化学治疗 卡铂 洛铂
原文传递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溶栓疗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真 缪中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J006-J006,共1页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溶栓疗法 经眼动脉溶栓 治疗
原文传递
视网膜母细胞瘤D期化疗联合激光光凝的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爽 孙先桃 +1 位作者 卢跃兵 狄奇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观察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所有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D期13例的临床资料,采取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 目的观察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所有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D期13例的临床资料,采取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和激光光凝治疗。随访6~60个月。观察治疗效果、视力及并发症。结果随访期内,10例肿瘤缩小或完全钙化,眼球保留情况稳定者占76.92%(10/13),3例因病情未能有效控制而行眼球摘除术占23.08%(3/13)。视力情况:4例无光感,2例光感,4例视力为0.02~0.4。并发症:眼睑、结膜水肿9例,轻度骨髓抑制5例,均于1个月左右减轻。结论静脉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D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效果较好,可致肿瘤消退、钙化,控制肿瘤进展,部分可保存视力,且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D期 化疗 静脉 化疗 经眼动脉 光凝 激光
原文传递
不同方法治疗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对VEGF与MMP9表达的影响
14
作者 蒋瑜 卢跃兵 孙先桃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2年第7期528-533,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儿童晚期(D期和E期)RB 62例(62眼)的临...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儿童晚期(D期和E期)RB 62例(62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接受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局部治疗),试验组接受经静脉全身化学药物治疗(VEC方案)+IAC+局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肿瘤直径、肿瘤厚度、血清VEGF、MMP9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Z=-5.39,P<0.001)。两组治疗后肿瘤直径、肿瘤厚度均低于治疗前水平(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肿瘤直径、肿瘤厚度均低于对照组(t=11.34、10.23,均P<0.001),试验组肿瘤直径、肿瘤厚度治疗前后差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t=-3.63、-2.94,P=0.001、0.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及MMP9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VEGF及MMP9均低于对照组(t=6.21、8.44,均P<0.001),试验组血清VEGF及MMP9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对照组患儿(t=-5.13、-5.60,均P<0.001)。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450)。结论IVC+IAC+局部治疗晚期(D期及E期)RB患儿安全有效,并抑制VEGF及MMP9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眼动脉灌注化学治疗 静脉内化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 治疗效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原文传递
单中心157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综合治疗回顾性临床研究
15
作者 邹弋华 季迅达 +3 位作者 李家恺 梁庭溢 华续明 赵培泉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10-816,共7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综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行综合治疗的RB患儿157例20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6例,女性81例;单眼111例,双眼46例。...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综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行综合治疗的RB患儿157例20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6例,女性81例;单眼111例,双眼46例。诊断月龄中位数20.1个月。均为初次接受治疗者。肿瘤局限于眼内者依据国际眼内RB分期标准分为A~E期以及眼外期、远处转移期。中位随访时间37.4个月。记录患儿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预后及眼部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7例203只眼中,眼内期137例180只眼,其中A~E期分别为6、14、10、98、52只眼;眼外期12例12只眼;远处转移期8例11只眼。全身转移死亡8例;生存149例(94.9%,149/157)。眼球摘除48只眼,其中初始治疗眼球摘除34只眼,经保眼治疗后眼球摘除14只眼;未行眼球摘除155只眼(76.4%,155/203)。保眼治疗后保眼率为91.7%(155/169)。双眼患者取分期更严重眼进行统计分析,初始保眼治疗120例120只眼,其中经静脉化学药物治疗(IVC)、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分别为36、84只眼。两种治疗方案的眼球摘除分别为7(19.4%,7/36)、7(8.3%,7/84)只眼;接受二次治疗分别为33(91.7%,33/36)、33(39.3%,33/84)只眼。两种治疗方案的眼球摘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7,P=0.154);接受二次治疗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37,P<0.001)。初始治疗后瘤体消退并稳定54只眼(45.0%,54/120);因治疗反应差、肿瘤复发等原因接受二次治疗66只眼(55.0%,66/120)。行二次治疗的66只眼中,眼球摘除、IAC、玻璃体腔注射化学药物治疗(IVitC)、IAC联合IVitC、单纯局部治疗分别为6、18、12、13、17只眼;IAC、IVitC、IAC联合IVitC治疗眼中眼球摘除分别为5(27.8%,5/18)、1(9.3%,1/12)、2(15.4%,2/13)只眼,三者眼球摘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1,P=0.368)。末次随访有视力记录者148只眼(72.9%,148/203)。其中,无光感、光感~数指、20/400、≥20/200者分别为41、53、16、38只眼。203只眼中,行IAC治疗121只眼,治疗后出现视神经萎缩、玻璃体积血、严重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分别为2、4、1只眼;行IVitC治疗60只眼,治疗后出现玻璃体积血、黄斑出血性坏死各1只眼。结论本组RB患儿经综合治疗后总体生存率为94.9%;保眼治疗后保眼率为91.7%。RB综合治疗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综合治疗 经静脉化学药物治疗 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 玻璃体腔注射化学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