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 被引量:4
1
作者 汤海军 许元元 +2 位作者 邓同明 黎小艇 周星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6期792-795,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21例ACL断裂患者。记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21例ACL断裂患者。记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侧、胫骨侧骨隧道建立定位点良好。术后MRI检查显示重建的ACL信号均匀,连续性良好,张力良好。术后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显示患膝关节稳定性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术后4周伸直0°、屈曲90°,术后6周伸直0°、主动屈曲120°。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术后1、3个月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患者患膝关节均无弹响、打软腿情况,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度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正常。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ACL断裂,在掌握良好的手术技巧前提下,可保障重建的韧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经胫骨隧道技术 前交叉韧带断裂
下载PDF
采用激光技术实现经胫骨隧道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袁振 郝跃峰 +3 位作者 许檬磊 吴乾 宗路杰 胡丹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3期208-215,共8页
背景:经胫骨隧道技术(transtibial,TT)可实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等长重建,而其实现解剖重建的能力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采用激光定位技术实现ACL解剖重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5具完整尸体,剥离膝关节前部软组... 背景:经胫骨隧道技术(transtibial,TT)可实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等长重建,而其实现解剖重建的能力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采用激光定位技术实现ACL解剖重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5具完整尸体,剥离膝关节前部软组织充分暴露至韧带表面,使用外固定架固定膝关节于屈曲90°位置,去除前交叉韧带。将膝关节内ACL止点足印区(下简称止点)的中心点作为骨隧道内口,使用"双面激光技术"虚拟ACL的空间构象,确定胫骨及股骨骨隧道的关节外口,测量样本解剖数据及隧道相关数据。结果:男女比例为19:6,平均年龄(59.5±11.1)岁,平均身高(164.92±7.27)cm,髌腱长度(35.23±5.10)mm,胫骨横径(73.50±4.89)mm,胫骨前后径(45.18±4.02)mm;胫骨止点长度为(15.75±2.44)mm;胫骨止点的宽度(8.00±1.28)mm;股骨止点长度(15.39±2.17)mm,股骨止点宽度(8.97±1.61)mm,股骨止点与后壁的距离(2.61±0.62)mm,外侧髁间嵴出现的概率为76%,外侧分叉嵴出现的概率为49%。屈曲90°时,胫骨隧道长度(31.83±4.09)mm,距离胫骨平台(16.33±4.56)mm,距离髌腱内侧(10.79±5.85)mm;距离内侧副韧带(23.12±5.99)mm;股骨隧道长度(42.70±7.83)mm。上述指标左右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止点前后径较小,建议采用单束解剖重建较为适当,宽度建议取8 mm左右为宜;通过"双面激光技术"可以模拟膝关节中ACL的空间构象,在减少骨质损伤的前提下可测量一个膝关节的多个角度;在屈曲90°时,经胫骨隧道技术可以安全进行单束解剖重建A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经胫骨隧道技术 解剖重建 前交叉韧带定位器 双面激光技术
下载PDF
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入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森 何芒 +1 位作者 夏俊峰 张印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945-949,共5页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入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入路组,每组4...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入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入路组,每组48例。经胫骨隧道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经前内入路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经前内入路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手术过程中于关节镜下使用测深尺测量2组患者的股骨骨道长度,测量2组患者手术后1周时的股骨骨道冠状面中心线与关节线夹角角度及股骨纵轴线与股骨骨道夹角;采用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评估2组患者术后1 a的膝关节稳定性,采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估2组患者术前、术后1 a膝关节功能;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经胫骨隧道组患者的股骨骨道长度显著长于经前内入路组(P<0.001),股骨骨道冠状面中心线与关节线夹角角度、股骨纵轴线与股骨骨道夹角显著大于经前内入路组(P<0.001)。术后1 a,经胫骨隧道组患者的Lachman试验阴性率和轴移试验阴性率显著低于经前内入路组(P<0.05)。术前、术后1 a,经胫骨隧道组与经前内入路组患者的Lysholm、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a的Lysholm、IKDC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01)。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入路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42%(5/48)、6.25%(3/48);2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05)。结论 经胫骨隧道、经前内入路均可作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入路方式,其中经前内入路能够获得更好的镜下视野、准确的定位及足够的隧道长度,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且具有良好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经胫骨隧道 经前内入路 膝关节稳定性
下载PDF
I.D.E.A.L技术与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研究
4
作者 王凡 王国梁 +3 位作者 李彦林 李骅 施青吕 李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7-994,共8页
目的比较I.D.E.A.L技术与经胫骨隧道(transtibial,TT)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2年9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A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ACL... 目的比较I.D.E.A.L技术与经胫骨隧道(transtibial,TT)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2年9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A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ACL,术中股骨隧道定位采用I.D.E.A.L技术30例(I.D.E.A.L组)、TT技术30例(TT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损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软骨及半月板损伤构成比以及术前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胫骨前移差值、Blumensaat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住院时间、术后早/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VA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测量胫骨前移差值;MRI复查观察移植物愈合情况,并测量移植物股骨端、中段、胫骨端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quotien,SNQ)值,以及膝关节Blumensaat角。计算胫骨前移差值以及Blumensaat角的手术前后差值(变化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住院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个月。术后两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较术前增加,VAS评分降低,其中TT组术后1周VAS评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评分两组组内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两组上述评分均呈进一步改善趋势;Lysholm评分、VAS评分术后1周及1、3、6、12个月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评分仅术后1个月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I.D.E.A.L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高于TT组、VAS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6、12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胫骨前移差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I.D.E.A.L组变化值高于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E.A.L组术后早、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T组(P<0.05)。术后12个月MRI检查示两组膝关节移植物均生存良好,Blumensaat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I.D.E.A.L组Blumensaat角变化值以及移植物股骨端、中段、胫骨端SNQ值均高于TT组(P<0.05)。结论采用I.D.E.A.L技术重建ACL术后早期疗效更好,膝关节稳定性更高,术后并发症率更低;但采用TT技术重建术后移植物成熟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I.D.E.A.L技术 经胫骨隧道技术 移植物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和经内侧入路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磊 姜博 +3 位作者 孙晋 马佳 张晟 刘晓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77-1082,共6页
目的通过10年随访,探讨经胫骨隧道(transtibial,TT)技术和经内侧入路(transportal,TP)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9年3月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CL的103例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通过10年随访,探讨经胫骨隧道(transtibial,TT)技术和经内侧入路(transportal,TP)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9年3月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CL的10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TT技术重建57例(TT组)、TP技术重建46例(TP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轴移试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KT-2000双下肢胫骨前移距离差值(side-to-side difference,SSD)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年使用Lachman试验评价关节前向稳定性,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旋转稳定性;采用KT-2000测量SSD。采用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MRI观察移植物愈合情况,测量胫骨及股骨隧道冠状位倾角。观察患者术后重返伤前运动水平的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3年,平均11.5年。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均未发现供区不适或移植物失效。MRI检查可见移植物愈合良好。术后10年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KT-2000 SS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骨和胫骨隧道冠状位倾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重返伤前运动水平的比例TT组为61.40%(35/57)、TP组为63.04%(29/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87)。结论采用TT及TP技术重建ACL均能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经胫骨隧道技术 经内侧入路技术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股骨隧道定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晨亮(综述) 顾晓东 郝东升(审校)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4期388-392,共5页
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内连接了股骨与胫骨,能够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并与膝关节其他结构一同作用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前交叉韧带断裂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恢复膝关节结构... 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内连接了股骨与胫骨,能够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并与膝关节其他结构一同作用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前交叉韧带断裂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恢复膝关节结构和功能最好的手术方式,手术治疗目的是恢复患者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韧带原有的力学特性,获得稳定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的大小、形态、位置存在个体化差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效果也受骨隧道位置、骨隧道形态、移植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断裂 单束解剖重建 股骨隧道 经胫骨隧道技术 经前内侧入路技术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术式选择 被引量:5
7
作者 袁振 寇裕 +3 位作者 赵轩宇 吴乾 宗路杰 胡丹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9期3843-3848,3853,共7页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现多主张早期行关节镜下的韧带重建术以重现膝关节功能。而术中的术式选择是决定术后效果及翻修率的关键。解剖重建更接近生理结构,不仅可恢复膝关节的正常运动、缩短术后恢复时间,还能降低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而单...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现多主张早期行关节镜下的韧带重建术以重现膝关节功能。而术中的术式选择是决定术后效果及翻修率的关键。解剖重建更接近生理结构,不仅可恢复膝关节的正常运动、缩短术后恢复时间,还能降低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而单束解剖重建与双束生物力学及临床结果相似,且适用范围更广,加之亚洲人胫骨止点长度较小,故术中推荐使用单束解剖重建术;当今各单束解剖重建均存在缺点,而改良的经胫骨隧道技术可达到解剖重建,且有解决上述问题的潜力,带激光装置ACL定位器的推出可能使该术式的实施更加简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解剖重建 经胫骨隧道技术 前交叉韧带
下载PDF
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单纯缝线联合经胫骨骨隧道二次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6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守赟 阮文礼 夏坤阳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单纯缝线联合经胫骨骨隧道二次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单纯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16例,对其行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单纯缝线复位固定联合经...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单纯缝线联合经胫骨骨隧道二次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单纯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16例,对其行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单纯缝线复位固定联合经胫骨骨隧道二次固定技术,术后随访1年,对其临床治疗效果(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后抽屉试验)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顺利,术中无副损伤。术后1年后抽屉试验阴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1.67±5.16)及IKDC评分(89.74±4.28)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应用单纯缝线联合经胫骨骨隧道二次固定技术治疗单纯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临床效果肯定,值得普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 单纯缝线固定 经胫骨隧道二次固定
下载PDF
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俞益 《浙江创伤外科》 2021年第3期491-493,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疗效,探寻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理想治疗方式。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非创伤性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中行...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疗效,探寻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理想治疗方式。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非创伤性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中行内侧半月板切除术的17例为半月板切除组;单纯行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的21例为单纯修复组;行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内侧关节松解的22例为松解修复组。60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对3组患者术后主观临床症状及功能进行评价。结果3组术后3月Lysholm及IKDC评分均较术前均显著高(P<0.05);松解修复组术后3个月的Lysholm及IKDC评分高于半月板切除组及单纯修复组(P<0.05);术后3个月半月板切除组Lysholm及IKDC评分与单纯修复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松解修复组及单纯修复组Lysholm评分均优于半月板切除组(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月松解修复组的IKDC评分优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12月单纯修复组的IKDC评分优于半月板切除组(P<0.05)。结论经胫骨隧道内侧半月板后根部重建术作为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治疗的手术方式之一可长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术中行内侧副韧带及关节囊松解术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 半月板切除术 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 经胫骨隧道内侧半月板后根部重建术
下载PDF
经不同入路Rigidfix重建前交叉韧带发生软骨损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长明 范华强 +2 位作者 傅仰攀 董辉详 唐聪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7-680,共4页
目的解剖比较经前内侧入路及经胫骨隧道行Rigidfix横穿钉内固定系统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过程中,损伤股骨关节面软骨的可能性。方法将9具成人防腐尸体双膝关节标本配对分成2组(n=9),A组经前内侧入路,B... 目的解剖比较经前内侧入路及经胫骨隧道行Rigidfix横穿钉内固定系统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过程中,损伤股骨关节面软骨的可能性。方法将9具成人防腐尸体双膝关节标本配对分成2组(n=9),A组经前内侧入路,B组经胫骨隧道入路;均采用Rigidfix横穿钉内固定系统操作,分别于0、10、20、30、45、60、70、80、90。模拟ACL重建术,记录分析软骨损伤发生率与旋转角度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股骨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结果相关分析显示,A、B组软骨损伤发生率与角度变化成正相关(r=0.611,P=0.000;r=0.852,P=0.000)。A、B组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9.1%(56/81)及48.1%(3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56,P=0.007)。分层分析结果提示,在0~30°范围,A组软骨损伤发生率为36.1%(13/36),显著高于B组(0)(x2=15.864,P=0.000);45~90°范围,A、B组发生率分别为95.6%(43/45)及86.7%(39/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7)。结论与经胫骨隧道入路相比,使用Rigidfix横穿钉内固定系统行前内侧入路重建ACL,软骨损伤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Rigidfix横穿钉内固定系统 前内侧入路 经胫骨隧道入路 软骨损伤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