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令导管到达临近心脏的大静脉,使药物能顺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对于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静脉输液或是用药的患者,PICC置管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展开更多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通过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且管的末端处在中心静脉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通路,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患儿的治疗中。PICC技术于20世纪70...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通过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且管的末端处在中心静脉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通路,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患儿的治疗中。PICC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应用于美国新生儿科临床,于1996年在我国新生儿临床开展,尤其应用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较普通导管留置时间长,输入药物无外渗,减少穿刺次数,减少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同其它中心静脉导管相比有较低的并发症等特点。展开更多
目的对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临床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探讨血管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置管方法。方法选择183例均为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且使...目的对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临床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探讨血管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置管方法。方法选择183例均为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且使用传统置管方法、改良赛丁格技术置管法不能置入PICC,采用便携式血管超声与改良塞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PICC。结果 183例患者中180例置管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达98.36%,无一例导管异位,每例患者置管后连续观察3个导管留置日,均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结论此技术解决了传统置管方法受血管条件限制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展开更多
文摘《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令导管到达临近心脏的大静脉,使药物能顺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对于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静脉输液或是用药的患者,PICC置管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文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通过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且管的末端处在中心静脉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通路,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患儿的治疗中。PICC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应用于美国新生儿科临床,于1996年在我国新生儿临床开展,尤其应用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较普通导管留置时间长,输入药物无外渗,减少穿刺次数,减少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同其它中心静脉导管相比有较低的并发症等特点。
文摘目的对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临床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探讨血管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置管方法。方法选择183例均为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且使用传统置管方法、改良赛丁格技术置管法不能置入PICC,采用便携式血管超声与改良塞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PICC。结果 183例患者中180例置管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达98.36%,无一例导管异位,每例患者置管后连续观察3个导管留置日,均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结论此技术解决了传统置管方法受血管条件限制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