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玉海 王春莉 卢亦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5-548,553,共5页
目的 :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 ,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 ,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 :用 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 ,显微镜下 (× 6~ 2 5 )解剖经颞骨岩... 目的 :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 ,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 ,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 :用 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 ,显微镜下 (× 6~ 2 5 )解剖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 :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颞骨岩部后面的重要标志 ,用内淋巴囊裂可以初步定位前庭小管、总脚和后半规管。此入路能够暴露从鞍背到延髓中上部的区域 ,以暴露中岩斜区最佳。离断内淋巴囊 ,可扩大骨磨除的面积 ,增加手术的暴露。结论 :以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为标志为安全磨除颞骨岩部后面提供了保证。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的特点 ,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人路 斜区 乙状交叉点 内淋巴囊裂
下载PDF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相关定位标志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2
作者 姜永强 王芳 +1 位作者 朱红伍 刘继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7年第10期792-793,共2页
岩斜区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该部位特殊,位置深在,周围毗邻椎基底动脉、脑干、海绵窦、Ⅲ~Ⅻ对颅神经、颈静脉孔等重要结构,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神经放射学的发展,该区手术得以逐渐开展。经过多年有... 岩斜区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该部位特殊,位置深在,周围毗邻椎基底动脉、脑干、海绵窦、Ⅲ~Ⅻ对颅神经、颈静脉孔等重要结构,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神经放射学的发展,该区手术得以逐渐开展。经过多年有益的探索和改进,认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TPA)是比较成功和相对成熟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 应用解剖 定位标志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手术入 椎基底动脉 神经放射学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部后壁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玉海 卢亦成 +2 位作者 王春莉 袁国梁 楼美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41-743,共3页
目的 :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颞骨岩部的磨除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 1 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模拟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磨除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研究。 结果 :岩部后壁磨除的范围可用一三角形表示 :从岩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 目的 :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颞骨岩部的磨除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 1 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模拟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磨除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研究。 结果 :岩部后壁磨除的范围可用一三角形表示 :从岩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可磨除深度是 4 .52 mm;从后半规管最后部到前庭小管可磨除深度是 2 .1 4mm;从前庭小管到总脚可磨除深度是1 .88mm;从总脚到三角形的底可磨除深度是 2 .3 6mm。 结论 :岩乙状窦交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 解剖学 斜区病变
下载PDF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附40例报告)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玉海 卢亦成 +3 位作者 蔡学见 时忠华 王春莉 张建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444-446,共3页
目的提高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骨的定位标志,... 目的提高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骨的定位标志,以减少岩骨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手术的颞骨解剖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宏 黄楹 《天津医药》 CAS 1999年第5期278-280,共3页
关键词 解剖学 显微外科手术 乙状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双骨瓣开颅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希光 李爱民 +3 位作者 李宁 夏咏本 王富元 孙维晔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68-369,共2页
关键词 乙状 显微手术 斜区
下载PDF
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12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玮 杨雷霆 +2 位作者 冯大勤 黄祜鸿 梁承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9-409,417,共2页
岩斜区肿瘤基底位于内听道以内岩尖斜坡区域.其位置深在,周期重要结构毗邻,手术入路受到岩锥阻挡,肿瘤残留率及致残率均较高.
关键词 经颞乙状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斜区肿瘤
下载PDF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沉浮 袁贤瑞 +1 位作者 姜维喜 罗端午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对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 ,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模拟临床手术过程 ,在显微镜下对 1 0具 (2 0侧 )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除弓状隆起外 ,另可见中颅窝底有两个较恒定的骨性突起 ,一个位于中... 目的 对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 ,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模拟临床手术过程 ,在显微镜下对 1 0具 (2 0侧 )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除弓状隆起外 ,另可见中颅窝底有两个较恒定的骨性突起 ,一个位于中颅窝底的中央部 ,其对应的颅外颅底无解剖结构 ;另一个位于岩骨基底部 ,其颅外颅底对应为颞下颌关节。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位于Kawase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鼓膜张肌位于Glasscock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咽鼓管位于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和鼓膜张肌之间。上半规管延长线与岩骨嵴的交点至内耳孔前缘的距离相对恒定。结论 对中颅窝底恒定骨性突起的观测及命名 ,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减少对颞叶的牵拉和保护颞下颌关节。在Kawase三角中定位、显露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 ,不会伤及鼓膜张肌和咽鼓管。熟悉解剖、术前CT扫描及术中对“蓝线”的识别 ,有助于保护骨迷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和组织学 性隆起 颈内动脉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骨斜坡区病变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仲伟 《医学综述》 2001年第10期601-602,共2页
关键词 乙状 治疗 脑膜瘤 斜坡区病变
下载PDF
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岩斜区肿瘤切除(附5例报告)
10
作者 黄玮 刘爱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720-721,共2页
关键词 斜区肿瘤 外科手术 乙状
下载PDF
岩骨整块切除在乙状窦前入路开颅手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杨扬 王建刚 +3 位作者 刘玉光 王洪杰 吴承远 焦德让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4期219-221,共3页
关键词 整块切除 乙状 开颅手术 应用
下载PDF
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巨大岩斜坡脑膜瘤
12
作者 王汉东 史继新 +1 位作者 刘承基 谭启富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7年第1期5-8,共4页
作者采用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5例巨大岩斜坡脑膜瘤,全切除3例,2例恢复良好,另1例遗留对侧偏瘫和同侧Ⅲ、Ⅴ、Ⅵ脑神经功能障碍;次全切除的1例遗留持久性动眼神经瘫痪;而部分切除的1例则长期昏迷伴时侧偏瘫.我们体会此入路的优点有:... 作者采用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5例巨大岩斜坡脑膜瘤,全切除3例,2例恢复良好,另1例遗留对侧偏瘫和同侧Ⅲ、Ⅴ、Ⅵ脑神经功能障碍;次全切除的1例遗留持久性动眼神经瘫痪;而部分切除的1例则长期昏迷伴时侧偏瘫.我们体会此入路的优点有:①到达岩斜区较直接,路径较短;②手术野较开阔,显露良好;③可多视角操作;④只需很轻的脑牵拉.肿瘤不能全切除和病人出现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包裹了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以及肿瘤破坏了软脑膜使肿瘤与脑干间失去界面,术前的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侵犯脑干的程度和动脉包裹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颞下-乙状 切除 斜坡脑膜瘤 显散手木
下载PDF
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13
作者 杨铁牛 苏贺先 +3 位作者 马骏 李健 赵永轩 孙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为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TPA)提供显微解剖及临床研究。方法: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汉族成人尸体头颅湿标本15具共30侧,模拟TPA操作步骤进行显微解剖研究。选择临床上适当病例应用TPA显微切除斜坡区占位性病变5例。结果:头颅解... 目的:为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TPA)提供显微解剖及临床研究。方法: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汉族成人尸体头颅湿标本15具共30侧,模拟TPA操作步骤进行显微解剖研究。选择临床上适当病例应用TPA显微切除斜坡区占位性病变5例。结果:头颅解剖上以外耳道后上棘为基点,测量其至横-乙状窦转角前缘的距离为(13.78±2.72)mm,至后半规管最后部的距离为(17.82±1.22)mm,至三叉神经压迹距离为(47.33±3.11)mm,至弓状隆起距离为(12.18±1.14)mm,至内耳门后缘的距离为(31.10±1.28)mm,至岩尖的距离为(49.11±2.41)mm;以横-乙状窦转角前缘为基点,测量其至后半规管最后部距离为(14.73±2.74)mm,至三叉神经压迹距离为(59.14±2.01)mm,至弓状隆起距离为(8.25±2.67)mm,至内耳门后缘距离为(36.48±2.73)mm,至岩尖的距离为(60.03±3.66)mm;小脑被牵离岩骨面的最大距离为(13.88±1.04)mm。临床共切除斜坡占位性病变5例,其中1例患者术前有面瘫,术后面瘫加重,另4例患者手术治疗后不适症状消失,且无并发症。结论:利用颞骨岩部体表标记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指导手术操作;TPA是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 解剖研究 显微切除术
下载PDF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广元 崖天盛 +4 位作者 梁新强 宋星志 张征军 黄航 覃颜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1年第3期34-35,共2页
目的 探讨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 分析7例直径超过4 cm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肿瘤手术显微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术后并发症面瘫2例,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术后颅内感染4例,颞叶脑内血肿2例。结论... 目的 探讨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 分析7例直径超过4 cm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肿瘤手术显微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术后并发症面瘫2例,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术后颅内感染4例,颞叶脑内血肿2例。结论 经岩骨小脑幕入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暴露十分有利,肿瘤全切率高,岩骨小脑幕入路开颅较复杂、费时及损伤大,Labbe’s静脉容易损伤,并且属于清洁-污染伤口,所以脑水肿脑出血及颅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主张只有较大而且波及颅中窝的岩斜区脑膜瘤,才使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区脑膜瘤 乙状 手术 小脑幕 颅内感染 术后 结论 情况 目的
下载PDF
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天幕游离缘中区脑膜瘤(附11例报道)
15
作者 张晓华 葛建伟 +2 位作者 李善泉 熊文浩 邱永明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第2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天幕游离缘中区脑膜瘤切除的手术方法和入路。方法应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极限化暴露乙状窦前间隙,剪开天幕的同时根据肿瘤分型采用不同方式处理肿瘤附着点,将肿瘤及其附着天幕一并切除。结果11例脑膜瘤获得SimpsonⅠ... 目的探讨天幕游离缘中区脑膜瘤切除的手术方法和入路。方法应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极限化暴露乙状窦前间隙,剪开天幕的同时根据肿瘤分型采用不同方式处理肿瘤附着点,将肿瘤及其附着天幕一并切除。结果11例脑膜瘤获得SimpsonⅠ级切除8例,SimpsonⅡ级切除2例,SimpsonIⅢ级1例;术后有2例出现轻度滑车神经麻痹,1例出现面部麻木,均1个月后恢复;平均随访21.2个月,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采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天幕游离缘区肿瘤可以在最小牵拉颞底和小脑的同时很好的处理肿瘤基底,同时切除肿瘤附着的硬膜和保留颅神经功能的完整,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肿瘤切除,但对于跨中线生长的肿瘤该入路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下-乙状 天幕游离缘
下载PDF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至岩斜区的相关解剖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贞伟 佟小光 +2 位作者 黄楹 杨玉山 姚鑫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90-694,共5页
目的通过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至岩斜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索2种入路的适用范围,为临床上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10具(20侧1完整湿性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颢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目的通过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至岩斜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索2种入路的适用范围,为临床上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10具(20侧1完整湿性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颢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观察岩斜区颅神经、血管的走行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显微解剖关系,明确2种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滑车神经自后床突后外方(15.72±3.81)mm处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在幕中潜行约(6.82±1.81)mm后进入海绵窦外侧壁。小脑幕剪开后显露的上界平后床突、后交通动脉水平,下界平岩骨嵴范围内的病变。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的距离约(10.48±0.42)mm,Trautman三角区的面积平均为(243.5±26.1)mm2。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可显露上达海绵窦后部、Meckel’s腔、鞍背,内至对侧斜坡,下至桥延沟及延髓腹侧的上段。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主要适用于上、中斜坡及岩骨尖的病变,对下岩斜区暴露不良,手术中需要上抬颞叶,可能会损伤Labbe静脉。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适用于上、中、下斜坡和岩骨尖的病变,较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具有牵拉脑组织轻、显露广的优点,但是术中创伤重及操作时间长,可能会引起听力障碍及脑脊液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经小脑幕入 乙状 斜坡区 显微解剖研究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系统中岩骨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比较研究
17
作者 汤可 袁小东 +3 位作者 周敬安 周青 刘策 赵亚群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1期108-110,共3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评估比较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显露解剖结构的顺序和范围。方法将尸体头颅CT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分别模拟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并测量数据。结果颞下入路和乙...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评估比较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显露解剖结构的顺序和范围。方法将尸体头颅CT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分别模拟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并测量数据。结果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的虚拟现实可视化效果良好,解剖数据测量方便快捷;膝状神经节和乳突尖部分别为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的重要术中解剖标志;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岩骨内结构的磨除骨质操作多于颞下入路,显露颈静脉球受到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颞下入路;颞下入路显露颈内动脉所受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乙状窦前入路。结论颞下入路适合显露颈内动脉,乙状窦前入路在显露颈静脉孔区方面具有优势。虚拟现实系统在同一模型中进行不同入路模拟,有利于节约标本,进行个体化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下入 乙状
原文传递
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的改良及疗效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勇 费智敏 +6 位作者 钟春龙 周正文 书国伟 王宇 董斌 张珏 罗其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B1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 8例 ,次全切除 1例 ,大部切除 2例。本组无...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 8例 ,次全切除 1例 ,大部切除 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 ,术后昏迷 1例 ,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 3例 ,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简便、安全 ,可充分显露岩斜区 ,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 ,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 ,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区脑膜瘤 切除 乙状 疗效 改良 手术技巧 发生 经验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玮 杨雷霆 +2 位作者 冯大勤 张超元 廖声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07-409,共3页
1998年1月至2004年11月采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行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1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斜区脑膜瘤 乙状 显微手术切除 瘤切除术
原文传递
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四军 赵明 +3 位作者 徐欣 尤宇 王重韧 韩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研究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4—2015-08 4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乙状窦前入路20例,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16例,经乙状窦后入路13例,比较患者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 目的研究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4—2015-08 4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乙状窦前入路20例,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16例,经乙状窦后入路13例,比较患者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随访情况。结果乙状窦前入路根治性切除率为70.0%显著高于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31.3%(χ~2=5.355,P<0.05),显著高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的23.1%(χ~2=6.945,P<0.05)。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乙状窦前入路的65.0%(χ~2=4.050,P<0.05),显著低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的69.2%(χ~2=4.144,P<0.05)。结论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繁多,每一种入路都有其优缺点,应当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手术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区 脑膜瘤 乙状 下经经小脑幕入 乙状后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