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振科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杜夫海纳 现象学美学思想 《审美经验现象学 艺术本体论 审美知觉论 审美经验
下载PDF
审美之域:论阿诺德·伯林特的审美经验现象学 被引量:1
2
作者 聂春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6-29,共4页
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美学必须回到一个坚实的并且可以作为人类审美共同根据的基础——审美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审美理论"的美学建构之路;伯林特把包括艺术对象、艺术活动和艺术经验的总体情境称为审美... 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美学必须回到一个坚实的并且可以作为人类审美共同根据的基础——审美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审美理论"的美学建构之路;伯林特把包括艺术对象、艺术活动和艺术经验的总体情境称为审美之域,他不仅对审美之域中的艺术对象、感知者、艺术家和表演者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而且认为审美之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非认知性的特点;伯林特认为应该走向一种经验论的美学,而传统审美理论由于没有把自身建立在严格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而被他称为片面的"替代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之域 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现象学
下载PDF
经验现象学心理学:乔治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与发展
3
作者 包小红 王礼军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4-1530,共7页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家阿米多·乔治基于科学和心理学视角所提出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和发展。这表现为:在批判对象上,从胡塞尔的反二元论细化为反自然科学心理学;在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上,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意向...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家阿米多·乔治基于科学和心理学视角所提出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和发展。这表现为:在批判对象上,从胡塞尔的反二元论细化为反自然科学心理学;在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上,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意向性、还原等概念从超验层面放置到经验层面;在研究方法上,从胡塞尔的描述还原过程转向具体的描述现象学心理学方法。本质上,乔治的经验现象学心理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一脉相承,不仅完美地展示了后者的基本原理,更在具体概念和操作应用上充实且超越了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现象学心理学 胡塞尔现象学 生活世界 意向性
下载PDF
音乐欣赏的“欣”与“赏”——基于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中音乐欣赏主体的角色解析
4
作者 刘路希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杜夫海纳作为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其代表性美学著作《审美经验现象学》将研究聚焦于欣赏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意向性”关系,即审美对象只有在欣赏主体的审美知觉中实现完满存在。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性艺术,音乐欣赏主体与音乐审美对象... 杜夫海纳作为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其代表性美学著作《审美经验现象学》将研究聚焦于欣赏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意向性”关系,即审美对象只有在欣赏主体的审美知觉中实现完满存在。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性艺术,音乐欣赏主体与音乐审美对象之间有着相对特殊的关系,音乐欣赏主体在面向“自在”且“迷人”的音乐审美对象时,肩负着“成全者”“见证者”“创作者”“表演者”等主要的角色使命,并且内化于审美对象对于欣赏主体“智性”与“感性”均衡的内在要求,以诉诸于成全音乐审美对象的完满存在,最终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一种更有意义的“欣”与“赏”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现象学 欣赏主体角色 内在要求 音乐欣赏
下载PDF
论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现象学
5
作者 姚城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8-174,共7页
詹姆斯的心理学研究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他的宗教理论也体现出其现象学的理论旨趣和操作方法。詹姆斯宗教研究方法可被视为一种广义的现象学还原,他在这种方法中悬搁了一切超越于宗教经验的有效性设定,忠实于意识中呈现... 詹姆斯的心理学研究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他的宗教理论也体现出其现象学的理论旨趣和操作方法。詹姆斯宗教研究方法可被视为一种广义的现象学还原,他在这种方法中悬搁了一切超越于宗教经验的有效性设定,忠实于意识中呈现出源初的宗教经验,进而在此经验中通过对意识—边缘—潜意识的刻画揭示了意识——神圣对象的意向关联结构,这正是詹姆斯宗教现象学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经验现象学 现象学还原 宗教意识 潜意识
原文传递
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及其启示 被引量:13
6
作者 秦金亮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2-723,共2页
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 现象学方法 经验现象学 实验现象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
下载PDF
何为新现象学? 被引量:7
7
作者 庞学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文章讨论新现象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学,或者说,它的总主题是什么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新现象学的基本任务、主导论题和方法原则三个方面的简要阐述,将其界定为生活经验现象学。生活经验是整个新现象学研究的对象领域,贯穿于新现象学的主... 文章讨论新现象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学,或者说,它的总主题是什么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新现象学的基本任务、主导论题和方法原则三个方面的简要阐述,将其界定为生活经验现象学。生活经验是整个新现象学研究的对象领域,贯穿于新现象学的主要论题和基本内容中,成为新现象学理论大厦的基础。生活经验是身体直接感知到的、未经意识加工的、原初性的,因而新现象学又不是主观性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任务 论题和方法 生活经验现象学
下载PDF
现象学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初探 被引量:8
8
作者 郭本禹 崔光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6-90,共5页
现象学哲学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很难落实到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层面。与此相比,以美国杜奎森大学的心理学家们为代表的现象学心理学却在这方面做出了突破。现象学心理学秉承现象学精神,关注生活世界,在具体研究中,... 现象学哲学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很难落实到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层面。与此相比,以美国杜奎森大学的心理学家们为代表的现象学心理学却在这方面做出了突破。现象学心理学秉承现象学精神,关注生活世界,在具体研究中,形成了经验的和解释的两种取向。经验的研究取向主要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基础,而解释的研究取向则更多地基于解释学哲学,二者在研究思路和研究程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心理学而言,现象学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提供了科学心理学之外的另一种研究途径,并且使得心理学更加真正地面向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心理学 经验现象学心理学 解释的现象学心理学
下载PDF
教育现象学的分歧及其澄清——基于舍勒现象学的视角
9
作者 吕狂飚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1,共5页
教育学界对教育现象学的理解存在种种分歧,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育现象学经验属性的分歧,即教育现象学是否是一种经验论;以及对教育现象学的本质定位的分歧,即教育现象学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精神。以舍勒现象学为视角澄清上述分... 教育学界对教育现象学的理解存在种种分歧,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育现象学经验属性的分歧,即教育现象学是否是一种经验论;以及对教育现象学的本质定位的分歧,即教育现象学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精神。以舍勒现象学为视角澄清上述分歧,可以发现:教育现象学是一种经验论,但其只在纯粹的、直接的、先天的现象学经验的意义上才能够成立;而无论是现象学本身还是被公认为现象学方法的本质直观,其最终都必然回落为作为精神位格的人对自身生命欲的扬弃和对绝对存在的爱;因此,以现象学为依据的教育现象学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对教育中的本质之物的爱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舍勒 现象学经验 本质直观
下载PDF
“先验”的音乐美学观——杜夫海纳审美经验论
10
作者 冯钰文 《音乐生活》 2024年第2期22-26,共5页
米凯尔·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1910—1995),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曾任法国巴黎大学美学讲座教授,著作有《审美经验现象学》(1953)、《先验的概念》(1959)、《语言与哲学》(1963)、《诗学》(1963)、《为了人类》(1968)、三册论文... 米凯尔·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1910—1995),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曾任法国巴黎大学美学讲座教授,著作有《审美经验现象学》(1953)、《先验的概念》(1959)、《语言与哲学》(1963)、《诗学》(1963)、《为了人类》(1968)、三册论文集《美学与哲学》(1967—1976)等,其中《审美经验现象学》较为系统集中地体现了其现象学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经验现象学 美学与哲学 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 现象学美学 法国巴黎大学 《诗学》 讲座教授
原文传递
试论文艺美学学科建设 被引量:7
11
作者 曾繁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93,共7页
文艺美学学科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呼唤美与文艺应有地位回归的历史背景之下。它是一门正在建构中的新兴学科,艺术的审美经验是其理论出发点。它的产生同当代的哲学—美学转型密切相关,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精神在当代的发扬。... 文艺美学学科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呼唤美与文艺应有地位回归的历史背景之下。它是一门正在建构中的新兴学科,艺术的审美经验是其理论出发点。它的产生同当代的哲学—美学转型密切相关,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精神在当代的发扬。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中介性、关系性和情感性内涵使得文艺美学学科起到对我国当代美学—文艺学学科改造的作用,也是对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总结与提升。文艺美学学科以审美经验现象学为其主要研究方法,也适当吸收其他有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建构中的新兴学科 艺术的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
下载PDF
论审美现象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春时 《厦大中文学报》 2014年第1期3-10,共8页
现象学在胡塞尔以后,形成了三种走向。第一种走向是由先验现象学变成了经验现象学。第二种走向是由在场的现象学变成了缺席现象学。它们都不能最终解决领会存在的意义问题。第三种走向是建立审美现象学。审美体验符合了现象学的一般规定... 现象学在胡塞尔以后,形成了三种走向。第一种走向是由先验现象学变成了经验现象学。第二种走向是由在场的现象学变成了缺席现象学。它们都不能最终解决领会存在的意义问题。第三种走向是建立审美现象学。审美体验符合了现象学的一般规定,成为充实的现象学:审美体验以其超越性悬搁了现实意识,成为充分的非自觉意识,从而回归了纯粹意识。审美体验以其彻底的意向性克服了主客对立,实现了我与世界的同一,从而使现象显现。审美体验以其审美理想使世界的本质呈现,从而领会存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现象学 缺席现象学 审美现象学
原文传递
从“生活世界”到“审美对象的世界”——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世界”的现象学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裴云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4-68,共5页
关键词 《审美经验现象学 “生活世界” 审美对象 杜夫海纳 美学特质
原文传递
论杜夫海纳“感性的荣耀”的基本美学内涵
14
作者 庄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2-24,共13页
在杜夫海纳建构的审美知觉意向性结构中,"感性的荣耀"作为审美对象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指具有明晰的外在感性形式与丰盈的内在情感意义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者的审美知觉获得了自身的显现,从而在欣赏主体具有主观性、多样性和普... 在杜夫海纳建构的审美知觉意向性结构中,"感性的荣耀"作为审美对象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指具有明晰的外在感性形式与丰盈的内在情感意义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者的审美知觉获得了自身的显现,从而在欣赏主体具有主观性、多样性和普遍性的读解中自我实现的完满状态。它在对象向主体呈现的层面体现了审美对象"自在"的特性,在主体对对象读解的层面体现了审美对象"为我们"的特性,其形式的二重性内在地驱动了全部审美对象的生成过程,体现了审美对象"准自为"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经验现象学 审美知觉意向性 审美对象 感性的荣耀
下载PDF
表演与见证——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完成
15
作者 尹鑫海 《韶关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46-48,共3页
杜夫海纳在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中着重论述了艺术作品的完成问题。在他看来,任何艺术作品最终都是由读者来完成的。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表演者与见证者。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表演是将艺术作品感性化,使其成为审... 杜夫海纳在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中着重论述了艺术作品的完成问题。在他看来,任何艺术作品最终都是由读者来完成的。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表演者与见证者。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表演是将艺术作品感性化,使其成为审美对象;而见证者是对艺术作品的见证,见证其成为了审美对象。欣赏者用这双重身份使艺术作品得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经验现象学 艺术作品 表演 见证 审美对象
下载PDF
论杜夫海纳的艺术语言差异观
16
作者 尹航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40-142,共3页
上世纪中叶,在索绪尔语言学发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背景下,杜夫海纳从审美经验现象学基本立场出发,以索绪尔语言学基本观点反观艺术,认为艺术与语言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不能完全把艺术等同于语言而纳入语言结构加以研究。这种始终包含... 上世纪中叶,在索绪尔语言学发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背景下,杜夫海纳从审美经验现象学基本立场出发,以索绪尔语言学基本观点反观艺术,认为艺术与语言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不能完全把艺术等同于语言而纳入语言结构加以研究。这种始终包含在审美经验现象学艺术思考中,从艺术与语言的相似性出发,却最终达至二者差异性和非同一性的艺术语言差异观,一方面体现了上世纪美学及文艺理论的语言学转向,特别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现象学美学研究方法对后者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现象学 艺术与语言
下载PDF
心会看见,看见美好的一切
17
作者 肖川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5年第9期28-29,共2页
读周学静老师的《美丽心世界》,我一直被感动着,被美好的情怀氤氲着。你分明可以感到周老师在用生命和心灵创造教育的艺术。艺术是人类表达自我的一种方法,艺术也是我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即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一种永不停... 读周学静老师的《美丽心世界》,我一直被感动着,被美好的情怀氤氲着。你分明可以感到周老师在用生命和心灵创造教育的艺术。艺术是人类表达自我的一种方法,艺术也是我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即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一种永不停滞,永不自我封闭的态度。诚如萨特所说,上帝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周老师说:“生活的海洋浩瀚无边,我们只能捧起一朵浪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教育 价值引导 主体性 自主建构 学校教育 小学老师 基础教育界 审美鉴赏 审美经验现象学 精神元素
下载PDF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之关系论浅析
18
作者 万晓咏 《神州》 2012年第28期11-12,共2页
法国现象学美学代表人杜夫海纳的经典名著《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多半文字都在论述审美对象问题。审美对象论是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出发点,只有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核心。本文拟重点分析下杜夫海纳审美... 法国现象学美学代表人杜夫海纳的经典名著《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多半文字都在论述审美对象问题。审美对象论是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出发点,只有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核心。本文拟重点分析下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中的关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现象学 现象学美学 关系论
下载PDF
Lived Music Multi-dimensional Musical Experience: Implications for Music Education
19
作者 Cecilia Ferm Thorgerse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12期1124-1134,共11页
Within the field of music education, there is a need of approaching the holistic view of musical experience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multi-dimension... Within the field of music education, there is a need of approaching the holistic view of musical experience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multi-dimensional musical experience from a life-world-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indicate its benefits to music education. The analysis is informed by Dufrenne's philosophical writings regarding the phenomen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lso draws on Merleau-Ponty, Heidegger, interpreted by Benson and Ford, together with Schutz. These philosophers provide tools for understanding musical experience from a bodily, existenti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their complementary ideas about being and learning can be applied to musical experience in the first case and secondly its influences for music educational praxis. Firstly, the concept of lived music is defined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dimensions of musical experience; the phenomen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use of several senses; the heard and the hear-able; apperception; and musical dwelling. Then, the sharing of experience in musical dwelling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concept of imagination is highlighted. I will als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view of human beings as holistic bodily subjects. Finally, the article includes a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implications of a life-world-phenomenological view of musical experience to music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istic musical experience musical dwelling music education
下载PDF
An Insight Into the Promise and Problems of Combining Life History and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20
作者 Bronwyn Betts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3年第2期84-92,共9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education. The study was qualitative in nature with a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ive paradigm dominating the philosophical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education. The study was qualitative in nature with a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ive paradigm dominating the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combined life story and grounded theory. As far as the author has been able to determine there are very few, if any studies which have applied this approach specifically to this area of research which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life history has on attitude to lifelong learning. Twenty five respondents were interviewed in face-to-face informal interviews. The main aim was to elicit the respondent's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hool, family, work, and learning within their lives. The researcher was then able to identify when they occurred and what or who made them particularly meaningful.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initial decisions were made regarding the substantive area for the research. Sampling technique and method for collecting the data is discussed and a worked example is given of how the data was analysed. It is intended that this paper will give an insight into the challenge of combining these two much debated methods of research. The empirical data lead to some interesting findings which educators and policy makers will find helpful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chool, college, and workplace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 history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FAMILY SCHOOL LEAM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