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经验读者”的死亡:爱玛·包法利之死
1
作者 侯效平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9-62,共4页
意大利文学家和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在《悠游小说林》中界定了"经验读者"和"模范读者"的区别。在他看来,"经验读者"经常将自己的情绪、现实生活带入文学作品中,而"模范读者"能保持较为清... 意大利文学家和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在《悠游小说林》中界定了"经验读者"和"模范读者"的区别。在他看来,"经验读者"经常将自己的情绪、现实生活带入文学作品中,而"模范读者"能保持较为清醒和客观的态度欣赏文学作品,是理想型的读者。比照福楼拜笔下的爱玛·包法利夫人,不难判断爱玛即是"经验读者"。爱玛在阅读小说文本时,模糊了文本和现实的界限,飞蛾扑火似的试图在现实中实践浪漫主义小说中的桥段,并一步步走向堕落,以自杀式的绝唱结束了自己的迷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玛·包法利 经验读者 人性悲剧
下载PDF
从读者经验到阐释社会——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评介 被引量:15
2
作者 任虎军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6,共4页
斯坦利·费什是英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主要代表,其批评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文本阅读应该关注读者的经验结构,认为文本的意义源于阐释社会,文学批评是一种说服活动。以《这门课里有没有文本?》为参照,从文本阅读、文本意义、文学... 斯坦利·费什是英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主要代表,其批评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文本阅读应该关注读者的经验结构,认为文本的意义源于阐释社会,文学批评是一种说服活动。以《这门课里有没有文本?》为参照,从文本阅读、文本意义、文学批评三个角度对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文学批评理论进行了梳理,并观照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相关批评理论对其作了简单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利·费什 读者经验 阐释社会 说服
下载PDF
双向选择——青春文学在青少年读者群中的存在方式
3
作者 杜春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5期80-83,共4页
青春文学因拥有大量的青少年读者,倍受争议,而成为当代文坛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也正是从这一现象入手研究青春文学的文本和其与青少年读者的关系,认为青春文学的文本与青少年读者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文本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了可... 青春文学因拥有大量的青少年读者,倍受争议,而成为当代文坛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也正是从这一现象入手研究青春文学的文本和其与青少年读者的关系,认为青春文学的文本与青少年读者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文本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了可能和想象空间,读者在文本的规范下,通过个性化解读重构文本审美世界,使得文本审美世界进入读者的审美视域。最终,在对这个审美世界的审视中,文本意义得以完整和丰富,读者能够受到审美情感的滋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文学 接受美学 经验读者 审美读者 双向选择
下载PDF
鲁迅小说创作中“读者”与“作者”经验探赜
4
作者 王会青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3-80,共8页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典范,鲁迅小说以其特殊的文学史地位与文学史价值成为学人研究的重地。研究者通常聚焦于鲁迅作为“作者”的身份而忽视“读者”“译者”“杂文家”等多重身份赋予鲁迅丰富而复杂的个体经验,从而遮蔽了多重经验...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典范,鲁迅小说以其特殊的文学史地位与文学史价值成为学人研究的重地。研究者通常聚焦于鲁迅作为“作者”的身份而忽视“读者”“译者”“杂文家”等多重身份赋予鲁迅丰富而复杂的个体经验,从而遮蔽了多重经验对鲁迅文学产生的能动的创造作用与补充意义。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观照鲁迅“读者”与“作者”双重经验在小说创作的完整序列中所进行的初探与转化,可探明鲁迅对《故事新编》“取古作文”的行为背后是对于《呐喊》《彷徨》的整体反思与重构,是在小说思考框架之内进行的另一个向度的文学实践的开拓,由此所作的考察不失为鲁迅小说研究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接受美学 读者经验 作者经验
下载PDF
《鸟啼》课例赏鉴
5
作者 顾乐波 褚树荣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6年第7期111-114,共4页
外国哲理散文在高中必修教材中数量极少,又因其兼具感性与知性而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在《鸟啼》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隔”、学生经验与作家经验之“隔”,我们从聆听现实中的鸟啼入手,再通过“听与感”“思与悟”“... 外国哲理散文在高中必修教材中数量极少,又因其兼具感性与知性而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在《鸟啼》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隔”、学生经验与作家经验之“隔”,我们从聆听现实中的鸟啼入手,再通过“听与感”“思与悟”“分享与体悟”等几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打开文本的褶皱,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家的文笔与情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哲理散文 教学 知性 读者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