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潮土结合态氮转化过程 被引量:4
1
作者 何立平 兰波 +2 位作者 陆伟 段林艳 林俊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45-2252,共8页
消落带土壤结合态氮转化过程是影响其向周边水体释放的重要因素.为此,以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的方法探讨了这一科学问题.结果表明,好氧和厌氧培养0—3 d,土壤离子交换态氮(IEF-N)含量分别增加20.85 mg&#... 消落带土壤结合态氮转化过程是影响其向周边水体释放的重要因素.为此,以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的方法探讨了这一科学问题.结果表明,好氧和厌氧培养0—3 d,土壤离子交换态氮(IEF-N)含量分别增加20.85 mg·kg-1和28.78 mg·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氮(IMOF-N)含量分别减少30.04 mg·kg-1和31.49 mg·kg-1;有机及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含量分别减少84.63 mg·kg-1和95.38 mg·kg-1.好氧和厌氧培养期间IMOF-N和OSF-N含量均与IEF-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好氧和厌氧培养0—3 d,IMOF-N和OSF-N部分(低于25%)转化为IEF-N.与其它时期相比,落干和淹水后0—3 d,消落带紫色潮土氮素释放风险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评估消落带土壤氮素向三峡水库释放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土壤结合态氮 转化过程 紫色潮土 三峡库区
下载PDF
结合态氮对根瘤菌生长液诱导的苜蓿根毛变形的抑制 被引量:3
2
作者 游志鹏 廖玫江 朱家壁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8年第3期215-219,共5页
以苜蓿根瘤菌和其宿主苜蓿为材料,由结合态氮影响苜蓿根瘤菌生长液诱导宿主根毛变形的功能发现,硝态氮和铵态氮均能有效地抑制根瘤菌生长液诱导的宿主根毛变形。而其抑制作用随结合态氮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该抑制作用... 以苜蓿根瘤菌和其宿主苜蓿为材料,由结合态氮影响苜蓿根瘤菌生长液诱导宿主根毛变形的功能发现,硝态氮和铵态氮均能有效地抑制根瘤菌生长液诱导的宿主根毛变形。而其抑制作用随结合态氮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该抑制作用发生在结合态氮浓度和作用时间分别达到1mmol/L和12h时,或当其浓度和作用时间分别为6mmol/L和48h时,根瘤菌生长液引起根毛变形的植株百分率下降到10%。硝态氮与铵态氮抑制根瘤菌生长液诱导根毛变形的作用相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毛变形 结合态氮 抑制作用 苜蓿根瘤菌
下载PDF
黑土颗粒有机碳和氮含量对有机肥剂量响应的定量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邹文秀 梁尧 +3 位作者 郝翔翔 陆欣春 韩晓增 刘元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2-448,共7页
黑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耕种土壤,但是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和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严重影响了耕地生产力和作物产量。为了能够快速恢复黑土肥力,利用海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长期定位试验,定量分析了黑土颗粒有机碳... 黑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耕种土壤,但是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和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严重影响了耕地生产力和作物产量。为了能够快速恢复黑土肥力,利用海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长期定位试验,定量分析了黑土颗粒有机碳和氮含量对有机肥剂量的响应。田间试验开始于2001年,设置了4个施肥处理,分别为:1单施化肥(OM0);2低剂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OM1);3中剂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OM2);4高剂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OM3)。在2011年播种前,采集各处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应用有机碳物理分组方法,测定分析了土壤有机碳、氮及各组分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剂量有机肥输入能够显著增加黑土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5),每增施1 t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0.186 kg,土壤全氮含量增加0.02 kg,表明增加有机肥投入量是提高黑土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粗颗粒和细颗粒组分,不同剂量有机肥处理表现为OM3〉OM2〉OM1〉OM0,而减小了土壤中矿质结合态组分的含量;随着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粗颗粒和细颗粒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而矿质结合态中的有机碳含量则略有下降,表明粗颗粒和细颗粒有机碳和氮是黑土有机碳和氮的主要储存库,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有机碳、氮的提升作用主要集中于对活性组分颗粒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与OM0处理相比,有机肥的施入显著降低了颗粒有机质和矿质结合态有机质的C/N,并且随着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能够显著增加土壤的总有机碳,全氮,颗粒有机碳、氮含量,其中以化肥配施高剂量有机肥效果最佳,有利于黑土土壤肥力的快速提升,改善黑土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颗粒有机碳、 C/N 有机肥 矿质结合态碳、
下载PDF
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华北平原土壤全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濮超 刘鹏 +4 位作者 阚正荣 祁剑英 马守田 赵鑫 张海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0-166,共7页
为明确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全氮及其组分的影响,该文于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展开研究。田间试验布置于2008年,设置翻耕秸秆不还田(PT),翻耕秸秆还田(PTS),免耕秸秆还田(NTS)和旋耕秸秆还田(RTS)4个处理。于2015年冬小麦收获后取样,测... 为明确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全氮及其组分的影响,该文于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展开研究。田间试验布置于2008年,设置翻耕秸秆不还田(PT),翻耕秸秆还田(PTS),免耕秸秆还田(NTS)和旋耕秸秆还田(RTS)4个处理。于2015年冬小麦收获后取样,测定分析了土壤全氮、颗粒氮、矿物结合态氮含量以及土壤全氮储量。研究结果表明,0~5和5~1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含量NTS和RTS显著高于PTS,但10~20和20~30 cm土层显著降低(P<0.05)。0~5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储量秸秆还田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NTS和PTS较PT分别提高了7.78%和11.09%(P<0.05)。在土壤全氮及其组分中,土壤颗粒氮对耕作方式表现出最高的敏感性。0~5 cm土层的土壤颗粒氮含量及其在土壤全氮中的占比NTS和RTS均高于PTS,但在20~30 cm土层均低于PTS(P<0.05)。与PT相比,PTS仅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和颗粒氮含量,而土壤矿物结合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NTS和RTS则同步提高了0~1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颗粒氮及矿物结合态氮含量(P<0.05)。综上所述,免耕和旋耕提高了土壤全氮及其组分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翻耕则在较深土层更具优势,但翻耕阻碍了耕层土壤矿物结合态氮的积累,增加了氮素损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 免耕 保护性耕作 储量 颗粒 矿物结合态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