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泰国学生结构助词“的、地、得”偏误分析 |
王雯晴
李连伟
|
《现代语言学》
|
2023 |
0 |
|
2
|
能否把结构助词“的、地、得”看成一个词 |
江胜利
|
《黄山学院学报》
|
2008 |
3
|
|
3
|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情况探析 |
贺宏燕
|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
2014 |
0 |
|
4
|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分合使用 |
程书秋
|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
2015 |
2
|
|
5
|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用法研究 |
娜布其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
2021 |
1
|
|
6
|
浅谈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 |
杨世君
|
《出版参考》
|
2017 |
1
|
|
7
|
浅谈结构助词“的、地、得”用法 |
王迪
|
《语文天地(初中版)》
|
2010 |
1
|
|
8
|
结构助词“的、地、得”以合并为宜——兼与牛春生同志商榷 |
吴宗渊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4 |
2
|
|
9
|
浅谈漫画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优势--以结构助词“的、地、得”基础用法为例 |
周婉姿
|
《俪人(教师)》
|
2016 |
0 |
|
10
|
关于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书写形式问题 |
陈汝立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1
|
|
11
|
短周期密集台阵深部地壳结构探测研究进展 |
田小波
沈旭章
魏运浩
刘震
杨旭松
黄河
张良雨
金睿智
|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
2025 |
1
|
|
12
|
上古汉语OV语序结构助词“是”“之”差异及原因 |
李武伟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3
|
第一性原理对M@B_(12)N_(12)(M=Sc-Zn)团簇结构和性质的研究 |
张颂
程露
吴学科
|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4
|
成熟度和温度对芙蓉李贮藏期间生理生化特性及蜡质结构的影响 |
周丹蓉
叶新福
方智振
林炎娟
|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5
|
文山白苗苗语结构助词研究 |
侯文甫
|
《文山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6
|
结构助词“的”与“地”混用成因与对策的分析 |
蔡洋阳
周辰浩
姜婉君
|
《现代语言学》
|
2024 |
0 |
|
17
|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g-Co团簇的结构、电子和光学性能 |
李维银
尚瑞咏
王春勇
张永莉
|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香榧酯分子及晶体结构、热力学和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 |
杜洪臣
郇伟伟
潘荣凯
李洁
刘彬
李梦忍
马湛
冯丽娟
刘军
孟令成
刘海舰
邢仁卫
董希青
孙超
李春霞
王恒全
|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9
|
掺杂单层MoS_(2)电子结构与光催化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徐启远
高朋
刘正堂
|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20
|
单轴应变对本征和N掺杂4H-SiC电子结构的影响 |
秦彦军
张建强
杨慧雅
方峥
范晓珍
邝富丽
叶慧群
方允樟
|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