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全球气候责任与结构性非正义
- 1
-
-
作者
孙丰云
-
机构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2,共7页
-
文摘
从严格道德责任概念看,将人为的气候变化简单地归咎为个人责任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它无法满足严格道德责任所要求的主体明确、主观故意和因果关系的三个基本要件。然而如果将气候责任视为集体责任又会面临集体意愿不明确和责任不对等问题。如果能够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气候责任,不难发现个人行为只是基于他们各自社会背景的行动,气候变化也只是社会正常运转的结果,虽然也与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相关,但并非全部,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结构化特征方面。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结构性非正义,如果从这个视角来审视气候责任,这必然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对可以追溯到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承担责任,而且还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对导致气候变化的结构性非正义负责。
-
关键词
结构性非正义
全球气候责任
社会联系模型
-
分类号
B82-058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全球气候责任:个人的,还是结构的
- 2
-
-
作者
孙丰云
-
机构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3,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全球气候责任研究”(编号23BZX08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仅从个人道德标准审视全球气候责任往往会引起道德冲突,因为个人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在空间上是隔离的,在时间上是滞后的,并且两者之间无法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结构主义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集体行动的产物,而非仅仅个人行为的结果。每个人处于社会结构的不同节点,他们的责任也是不同的。之所以强调社会结构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因为在气候责任研究中,人们长期忽视社会结构的存在,忽视非正义的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基础。事实上,全球气候责任既是个人的,也是结构的,并且两者具有相容性。虽然社会结构相对固化,非个人意志能够改变,但通过“激进的希望”构建环境共同体,人类完全有能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
关键词
结构主义
全球气候责任
结构性非正义
“激进的希望”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当代美国左翼艾利斯·扬的贫困责任观
- 3
-
-
作者
李晶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03,共7页
-
基金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艾利斯·扬从责任的视角提出了原创性的贫困责任的社会连接模式。她认为贫困产生于结构性原因;贫困责任是一种政治责任,责任主体是参与造成贫困的社会进程的所有人;反贫困在于各责任主体共担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民主过程,构建包容性的民主以及全球民主。由此,在批判理论转向政治伦理话语体系的背景下,她将贫困理论由权利领域延伸到政治责任领域,试图构建一种贫困责任共担的解放政治学,在深化了贫困理论的同时,也为反贫困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方向。
-
关键词
艾利斯·扬
贫困
责任的社会连接模式
结构性非正义
-
Keywords
Iris Marion Young
poverty
the social connection model of responsibility
structural injustices
-
分类号
D08
[政治法律—政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