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种黄酮类化合物对重组人蛋白激酶CK2全酶抑制作用的结构效应关系(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春梅 刘新光 +1 位作者 林小聪 陈小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的:观察7种黄酮类化合物对重组人蛋白激酶CK2全酶活性的影响并进行结构效应关系的分析。方法: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重组人CK2α′及β亚基在体外等摩尔混合构成CK2全酶。通过测定药物作用后转移到CK2底物上的[γ-32P]ATP的32P的... 目的:观察7种黄酮类化合物对重组人蛋白激酶CK2全酶活性的影响并进行结构效应关系的分析。方法: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重组人CK2α′及β亚基在体外等摩尔混合构成CK2全酶。通过测定药物作用后转移到CK2底物上的[γ-32P]ATP的32P的放射性活度,探讨黄酮类化合物对重组人CK2全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采用半数效量概率单位法计算其IC50值。结果:杨梅黄酮、槲皮素、桑色素、毛地黄黄酮、莰非醇、芹菜苷配基和白杨黄素能明显抑制重组人CK2全酶活性,其IC50值分别是1.18,0.51,16.16,0.86,1.88,1.72和13.63μmol/L;其中杨梅黄酮、槲皮素、毛地黄黄酮、莰非醇和芹菜苷配基的作用效果均强于目前已知的CK2抑制剂DRB和A3;而桑色素和白杨黄素的作用效果接近于DRB。结构效应关系分析表明,C6,C3′和C4′上的-OH可能是黄酮类CK2抑制剂发挥抑制作用的药效基团;而在C3上去除1个-OH对其抑制效果基本没有影响;此外,C2′和C5′上的-OH可减弱黄酮类化合物对CK2的抑制作用。结论:黄酮类化合物对体外蛋白激酶CK2的抑制效果可能取决于其羟基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K2 全酶 黄酮类化合物 结构效应关系
下载PDF
卤代芳烃化学发光的结构效应、分子机制及其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朱本占 谢琳娜 +3 位作者 沈忱 高慧颖 朱丽雅 毛莉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30-942,共13页
卤代芳烃是一类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因其可能导致人体及生态系统的潜在环境风险而被公众日益关注。最近,高级氧化过程作为一种"环境绿色友好"的技术被用于处理和降解这类难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我们先前意外发现,卤... 卤代芳烃是一类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因其可能导致人体及生态系统的潜在环境风险而被公众日益关注。最近,高级氧化过程作为一种"环境绿色友好"的技术被用于处理和降解这类难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我们先前意外发现,卤代醌的典型代表物四氯苯醌与过氧化氢反应不仅会生成·OH,还会产生专一依赖于·OH的两次化学发光。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产生·OH的高级氧化体系而言,不仅四氯苯醌的前体五氯酚和其他卤代酚能产生化学发光,其余所有经测试的卤代芳烃也能产生化学发光。在此基础上,对19种氯酚同系物产生化学发光的结构-效应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氯原子取代数目越多化学发光越强。有趣的是,氯酚的化学发光还与生成的氯代醌中间体以及半醌自由基呈良好相关性。基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反应生成了某种醌中间体以及激发态多羰基产物,正是它们导致了化学发光。进而开发出一种快速灵敏的化学发光分析手段,不仅可检测和定量痕量的卤代芳烃,还可为预测其毒性以及实时监测降解动力学提供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芳烃 高级氧化 化学发光 羟基自由基 卤代醌中间体 半醌自由基 结构-效应关系
原文传递
用QSTR模型预测苯酚类化合物大鼠经口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6
3
作者 孙也之 闫心丽 +1 位作者 李佐静 孟繁浩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年第5期513-516,共4页
对39种苯酚类化合物大鼠经口急性毒性(LD50)的定量结构-毒性效应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Toxicity Relation-ships,QSTR)进行了研究。采用HyperChem7.5中MOPAC-AMI量子化学法计算了39种苯酚类化合物的13种量子化学结构参数。其中... 对39种苯酚类化合物大鼠经口急性毒性(LD50)的定量结构-毒性效应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Toxicity Relation-ships,QSTR)进行了研究。采用HyperChem7.5中MOPAC-AMI量子化学法计算了39种苯酚类化合物的13种量子化学结构参数。其中取22个化合物作为样本集对LD50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最佳方程,该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749。应用所建立的QSTR模型验证了苯酚类化合物的LD50值。经过17个预测样本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同时分析了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类化合物 急性毒性 定量结构-毒性效应关系
下载PDF
Going Behind the Scenes: The Input Hypothesis Revisited
4
作者 Shen Li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年第1期90-112,共23页
Few studies have to date gone behind the scenes to unveil the hidden metaphor-metonymy structure underpinning the input hypothesis ( Krashen 1981 ) despite overt attention paid to it over the years. In an effort to ... Few studies have to date gone behind the scenes to unveil the hidden metaphor-metonymy structure underpinning the input hypothesis ( Krashen 1981 ) despite overt attention paid to it over the years. In an effort to use a fine-grained metaphor-analysis approach( e. g. , Lakoffand Johnson 1980, 1999) to revisit the input hypothesis, this study looks into its thrust--the causal effect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upon comprehension--in the hope of charting out its hidden organization. By discovering a theme of CAUSATION pivoted on space-based metaphors and metonyrnies, the present study brings to relief two fallacies committed in the input hypothesis. First, the heavy dependence on the prototypicaUy physical-spatial hierarchy leads to a red-herring fallacy, whose inconsistency defies rather than supports its statement about comprehensible input as the overriding cause. Second, although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comprehensible input i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language gains, to enthrone it as the sole causal variable to the exclusion of all the other important variables, especially the agency of the 1.2 learner who should have been positioned in the spotlight in the first place, is another fallacy of immense magn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PHOR METONYMY the input hypothe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