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丙烯酰胺对紫色土坡地耕作位移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勇 李富程 +3 位作者 汪璇 刘静 杨威 王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56,共6页
为了采用化学措施防治坡地耕作侵蚀,以紫色土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磁性示踪和模拟耕作等技术研究了聚丙稀酰胺(PAM)后不同坡度(5°,10°,15°,20°,25°)坡地耕作位移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采用化学措施防治坡地耕作侵蚀,以紫色土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磁性示踪和模拟耕作等技术研究了聚丙稀酰胺(PAM)后不同坡度(5°,10°,15°,20°,25°)坡地耕作位移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PAM后不同坡度坡地耕作位移均明显低于对照(未添加PAM),其中在20°和25°坡面显著减少了49.16%和67.96%;(2)与对照相比,土壤中添加PAM后<0.25mm非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5°,10°,15°,20°,25°坡度分别减少了33.74%,46.67%,37.56%,52.70%,62.50%,不同坡度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平均降低了60.05%,而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值分别增加了41.94%和55.09%;(3)耕作位移量与PAD值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性,而与MWD和GMD值呈负线性相关性(P<0.05)。坡地土壤添加PAM后可以有效降低耕作位移量,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减少耕作侵蚀。在农业生产中PAM可用于控制较陡(≥20°)坡地的耕作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稀酰胺(PAM) 耕作位移 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 平均质量直径(MWD)
下载PDF
天安特生态调节剂对南方不同农业土壤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常青山 蔡祖国 +1 位作者 杨卫军 王幸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31,48,共4页
天安特是一种由碱性物质及一些胶结剂为主要成分的新型生态调节剂。为探讨新开发的生态调节剂天安特对土壤结构及pH值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和田间实验,进行天安特生态调节剂对南方茶园、果园和菜园土壤结构及pH值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天安特是一种由碱性物质及一些胶结剂为主要成分的新型生态调节剂。为探讨新开发的生态调节剂天安特对土壤结构及pH值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和田间实验,进行天安特生态调节剂对南方茶园、果园和菜园土壤结构及pH值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田间与室内实验中,天安特对提高3种类型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降低土壤结构破坏率均有显著效果,同时可提高茶园、果园、菜园表层土壤pH值,其中以天安特对茶园土的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的改良效果最好,可以在南方地区农业土壤的改良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调节剂 PH值 团聚体 结构破坏
下载PDF
不同垦植模式茶园土壤性状及团聚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林绍霞 张清海 +3 位作者 张珍明 杨鸿波 文锡梅 林昌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49,共5页
为探索山区茶园垦植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促进茶产业经济与水土保持的协调发展,对云雾贡茶产地不同垦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团聚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研究区内灌木林地土壤相比,茶园土壤黏粒含量、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随茶树... 为探索山区茶园垦植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促进茶产业经济与水土保持的协调发展,对云雾贡茶产地不同垦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团聚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研究区内灌木林地土壤相比,茶园土壤黏粒含量、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随茶树种植年限的延长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容重逐渐减少,土壤物理结构得到改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主要是粒径>5mm的团粒,平均含量为43.45%,茶树种植年限越长,含量越高,横坡成行种植模式下>5mm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高于离散种植,其余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均小于20%。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粒径<2mm的团聚体占70%以上,土壤结构破坏率均小于20%,以陡坡垦植茶场、新垦茶园土壤结构破坏率较高,离散种植模式土壤结构破坏率大于横坡成行种植模式。山区茶园垦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区域土壤结构和性状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垦植模式 土壤团聚体 结构破坏率
下载PDF
植物篱-农作坡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50
4
作者 蒲玉琳 林超文 +2 位作者 谢德体 魏朝富 倪九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基于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植物篱-农作坡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与常规等高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农作复合农业模式下土壤>0.25mm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3.3%~16.1%和37.8%~55... 基于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植物篱-农作坡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与常规等高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农作复合农业模式下土壤>0.25mm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3.3%~16.1%和37.8%~55.6%,明显提高了各坡位粒级>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了粒级>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在下坡位的相对富集和上坡位相对贫乏的状况.植物篱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和>0.25mm土壤团聚体破坏率,进而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蚀性.坡度与植物篱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和坡面变化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破坏率 坡度 水土流失
原文传递
成土母质与利用方式双重影响下红壤团聚体的组成特征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艳玲 王燕 +1 位作者 李凌宇 李少鹏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6-785,共10页
在江西省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8°04′~28°37′N,116°41′~117°09′E)外,随机选取了第四纪红黏土、第三纪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林地、灌丛、旱地和稻田共12个类型组合的红壤,采用干-湿筛法,... 在江西省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8°04′~28°37′N,116°41′~117°09′E)外,随机选取了第四纪红黏土、第三纪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林地、灌丛、旱地和稻田共12个类型组合的红壤,采用干-湿筛法,对不同成土母质与利用方式下的红壤进行了团聚体粒径组成与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2个类型组合的红壤中,除花岗岩发育的灌丛红壤外,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粒径组成大小顺序均为(>2 mm)>2~0.25 mm>0.25~0.053 mm>(<0.0.53 mm);浸水湿筛后,>2 mm的水稳定性团聚体所占比例显著降低,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的粒径数量增加显著。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d)与红壤结构破坏率(PA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用来表征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大小,MWDd与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w)之差(△MWD)与PA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MWD值越大,红壤的稳定性就越差。不同成土母质与利用方式影响下红壤团聚结构组成与稳定性变化差异显著,因此,在红壤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二者的交互作用,以提高红壤资源利用的实效性与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土母质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结构破坏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