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涂片阴性结核病可疑者随访1个月提高结核病患者发现 被引量:2
1
作者 A.Porskrog M.Bjerregaard-Andersen +8 位作者 I.Oliveira L.C.Joaquím C.Camara P.L.Andersen P.Rabna P.Aaby C.Wejse 彭红 王雪静 《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杂志》 2011年第4期192-197,共6页
背景:在几内亚比绍共和国比绍实施的Bandim卫生项目。目的:对最初就诊时已被排除患有结核病的既往结核病可疑者进行结核病筛查。设计:这是一个队列随访研究,对初次就诊时痰涂片检查为阴性的"结核病阴性可疑者"在其初次就诊后... 背景:在几内亚比绍共和国比绍实施的Bandim卫生项目。目的:对最初就诊时已被排除患有结核病的既往结核病可疑者进行结核病筛查。设计:这是一个队列随访研究,对初次就诊时痰涂片检查为阴性的"结核病阴性可疑者"在其初次就诊后1个月内进行结核病症状筛查,并将有症状者转诊接受临床复查和HIV检测。结果:2007年的10个月期间共登记结核病可疑者428例,其中80%(343例)为痰涂片阴性,而21例涂片阴性者被诊断为涂阴肺结核患者。在余下的322例结核病阴性可疑者中,对212例进行了随访,并在初诊后1个月内对有症状者进行了复查。在接受随访的患者中,89例(42%)仍然有症状;经复查痰涂片和胸部X线,5例被确诊为患有结核病。44例有症状且接受HIV检测的患者中,39%(17例)为HIV感染者。322例结核病阴性可疑者中,13例(4%)在随访前已经死亡。结论:很大一部分结核病阴性患者在初诊后一个月仍有症状。几例结核病患者初诊时未被诊断,结核病患者的HIV感染率较高。结核病阴性可疑者死亡率较高,这就需要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规划均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可疑者 主动患者发现 HIV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下载PDF
乡村医生发现可疑结核病症状者研究综述 被引量:2
2
作者 廖唐洪 徐凌忠 《医学与哲学(B)》 2009年第10期51-52,55,共3页
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传染病,如何有效发现结核病病例是制约目前结核病控制项目是否成功的瓶颈。乡村医生在结核病病例发现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其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现阶段乡村医生发现可疑结核病... 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传染病,如何有效发现结核病病例是制约目前结核病控制项目是否成功的瓶颈。乡村医生在结核病病例发现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其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现阶段乡村医生发现可疑结核病症状者的方式及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提高乡村医生在结核病病例发现中作用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乡村医生 病例发现 可疑结核病症状者
下载PDF
武汉市结核病可疑症状者求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熊杰 任成 《医学与社会》 2011年第5期79-81,共3页
目的:讨论影响可疑症状者不同求医行为模式的各种因素,提出改善结核病可疑症状者求医模式。方法: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获得结核病可疑症状者的的求医行为模式。结果:结核病可疑症状者的求医行为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0.05)包括:年龄(=0... 目的:讨论影响可疑症状者不同求医行为模式的各种因素,提出改善结核病可疑症状者求医模式。方法: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获得结核病可疑症状者的的求医行为模式。结果:结核病可疑症状者的求医行为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0.05)包括:年龄(=0.001,2=17.083)、咳血症状(=0.001,2=10.870)。医疗保险情况(=0.144)、家庭人均月收入(=0.133)、职业(=0.077)等因素不影响可疑症状者的求医行为。结论:根据本地区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强化结核病可疑症状者的求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医行为 结核病可疑症状者
下载PDF
河北省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发生频度调查及就医情况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华 张会民 +3 位作者 陈海峰 樊丽红 李俊娟 张联英 《医学动物防制》 2015年第5期539-541,共3页
目的了解人群中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发生频度、分布特征以及主动就医情况。方法利用2010年第五次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河北省11个流调点资料,分析人群中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频度和分布情况;并根据2010年河北省结核病大疫情报告和所有县区级结... 目的了解人群中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发生频度、分布特征以及主动就医情况。方法利用2010年第五次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河北省11个流调点资料,分析人群中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频度和分布情况;并根据2010年河北省结核病大疫情报告和所有县区级结防机构结核病防治规划季报表数据,分析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就诊比例。结果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占被调查者的1.1%。其中男、女性别比为1.46∶1,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频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97,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可疑症状发生频度增加;农村人群中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生频度明显高于城镇,分别是1.77%和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9,P<0.01);估算全省可疑症状者就诊比例为43.2%。结论结核病可疑症状者就诊比例很低,且可疑症状发生频度高的群体恰恰是农民、高年龄组等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差的人群,应针对可疑症状者的分布特征采取主动筛查措施,提高可疑症状者的就诊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可疑症状 发生频度 调查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